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廉政史鉴
廉政史鉴

廉政史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泽珲编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3860872
  • 页数:9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施政、典范、机制、法规、言论、教育、民情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历代廉政建设的得失成败作了颇为详尽的介绍。内容较为丰富,史料翔实。
《廉政史鉴》目录
标签:廉政 编著

施政篇 3

尧、舜、禹施政 3

周公姬旦施政 3

两全之策,安置殷民 4

东征平叛 4

明德慎刑,民情为重 5

推行宗法等级制度 5

严格吏治,强化专制 6

秦始皇施政 6

专制集权的帝制机构 6

规范整齐的统一制度 7

严刑峻法的舆论控制 8

劳损民力的大兴土木 10

汉高祖刘邦施政 11

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11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3

加强中央集权制 15

汉文、景二帝施政 17

重农为本 17

减轻刑律,安抚众生 20

削藩封侯,弱化地方势力 21

汉武帝刘彻施政 22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策略 23

加强财经控制的措施 25

提倡仁政,薄赋省役,以宽民力 26

汉光武帝刘秀施政 28

退功臣而进文吏 29

集权中央,加强监察 30

解放奴婢,发展生产 31

晋武帝司马炎施政 32

统一全国,结束混乱 33

“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35

“洛阳纸贵”与文化政策 36

魏孝文帝拓跋宏施政 38

改革吏治,实行“两制” 38

推行汉化,民族共融 40

举贤任能,倡导文化 43

北周武帝宇文邕施政 44

智诛险臣,独掌权柄 44

修富民之政 46

务强兵之术 47

隋文帝杨坚施政 49

政治制度的改革 49

经济制度的改革 52

隋炀帝杨广施政 55

大兴土木,奴役民力 55

重用奸佞,残害忠良 56

三征辽东,灭国丧身 56

唐太宗李世民施政 57

“重农安民”的治国之策 58

“任人惟贤”的用人之策 61

“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65

大周女皇武则天施政 67

选人之策略 68

治世之权术 70

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安定 73

唐玄宗李隆基施政 75

举相治国,驭相有方 75

束禁亲贵,巩固皇权 77

禁逃户,反奢靡,发展农业经济 79

“老子之术”治天下 80

强兵扬国威,民族大融合 81

后周世宗柴荣施政 84

严刑峻法,威驭群臣 84

革除弊政,以德治民 86

力战群雄,谋求统一 88

宋太祖赵匡胤施政 89

治兵方略 89

驭臣手段 91

治国安民之策 94

元太祖成吉思汗施政 97

草原特色的统治机构 97

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99

元世祖忽必烈施政 101

巩固王位,统一全国 102

“鼎新革故”,改行汉法 104

劝农桑以富民 106

明太祖朱元璋施政 109

改革政权机构 109

以“严”治官 111

以“宽”理民 113

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116

清圣祖康熙施政 117

武力平叛,维护统一 118

察吏安民,恩威并施 121

吸收西学,科学兴农 124

典范篇 131

倡俭保廉 131

商汤儆戒百官不可沾染“三风十愆” 131

汉兴以俭治国由贫到富 131

汉文帝遗诏丧事从简 131

晋武帝倡导节俭 132

宇文邕拆宫殿尚节俭 133

宋武帝清简寡欲 133

隋文帝倡俭惩贪 133

唐太宗戒奢惩贪 134

李隆基掌权之初厉行节俭 134

唐文宗过俭素生活 135

唐玄宗明令地方接待从简 135

唐主节俭勤政 135

后周太祖戒用珍华悦目之物 136

后周太祖遗言薄葬 136

后周二主惩贪倡俭 136

齐高帝淡泊节俭 137

宋仁宗倡俭惩贪 137

清太祖倡行节俭 138

康熙惩贪倡廉 138

为官之本 139

尧、舜、禹的至公境界 139

商汤有宽仁之德 141

孙叔敖为官之道 141

李广为人廉而爱士卒 142

卫青功大不骄 142

张安世为官谨慎周密 143

孔奋任职不贪,任延不媚上官 143

张奂正身洁己智勇安边 144

“臣心如水”的郑崇 144

胡质父子皆清廉 145

清厉骨鲠,威慑朝野 146

张普惠“有王臣之风” 146

社稷之臣古弼(一) 147

社稷之臣古弼(二) 147

颜延之清廉谨慎 148

安重诲功高守法 148

为官者应“恭己守道” 148

真理高于官位 149

卢景裕宠辱不惊 149

周迪出污泥而不染 150

岷州刺史辛公义推行德政 150

梁毗抚边治国,皆为良臣 150

房玄龄、杜如晦齐心辅政 151

戴至德、刘仁轨不务虚名 151

张嘉贞不为钱财所累 151

卢奂为官清明 152

杨崇礼父子管库自律 152

郭子仪自耕百亩,士卒不劝而耕 153

韩滉廉勤,吏不敢欺 153

段秀实奉身清俭 153

李绛不进羡馀 153

吕蒙正为相 153

包拯“笑比黄河清” 154

先天下之忧而忧 155

苏东坡穷且益坚 156

曾国藩的寒素家风 157

容闳“傲骨殊棱棱” 157

翁同和清廉自持 158

公而忘私 159

祁黄羊、腹?公而忘私 159

尹翁归公廉明察 159

祭遵克己奉公 160

第五伦为官贞白无私 160

赵苞先国家之急而后私情 160

王通退而独善其身 161

裴垍正心不谋私 161

狄仁杰无私无畏 162

公正无偏 162

张释之依法量刑 162

汉武帝执法不徇私 163

隽不疑法办假太子 164

于定国为廷尉而民不冤 164

汉宣帝下诏要求执法公平 165

刘秀重用执法不媚主的祭遵 165

强项令董宣执法不畏公主 165

邓太后不宽容犯罪亲属 165

苏章执法公私分明 166

史弼不诬陷举报党人 166

执法不论亲疏 167

不徇亲故的侍中源怀 167

隋文帝严肃处理儿子违纪事件 168

戴胄认为国法大于皇帝金口玉言 168

李世民执国法不徇私 169

法理大于亲情 169

不因私情而乱法纪 169

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 170

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 170

李璀大义灭亲 170

唐玄宗坚持法不容情 171

薛存诚父子执法刚正 171

韩亿明于断狱 172

包拯视贪如贼 172

阿沙不花执法平直 173

大义灭亲的脱脱 173

胡林翼不庇族戚 174

沈葆桢不私同乡挚友 175

刚直不阿 176

盖宽饶刚直公清 176

李膺办案“死不旋踵” 177

不畏国戚惩贪官的徐璆 178

拒权贵反贪贿的蔡衍 178

李愚抗直不屈 178

“不畏强御”的陆杲 179

被围不屈的郦道元 179

不畏强御的梁毗 181

尉迟敬德不卑不亢 182

张彖不为权势所动 182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182

狄仁杰犯颜执法 183

徐有功不畏权贵 183

李朝隐坚持依法定罪 184

士可杀不可辱 184

许孟容不畏权势 184

柳公绰执法不阿 185

薛元赏不畏强权 185

韦澳执法不避皇帝亲信 185

李景让刚直清素 186

曾几不畏强权 186

刚直不挠世人赞的任伯雨 187

不媚权贵自在行的石公弼 188

杨万里拒写《南园记》 189

忠直不为权贵所折的刘伸 190

守正不阿的尚文 191

张雄飞“刚直廉慎” 192

宁折不弯的刘宗周 193

清劲不挠的御史李邦华 195

不畏权贵贫困终生的钱沣 198

“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 199

洁身保廉 200

子罕以不贪为宝 200

止谤莫如自修 200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

吴隐之酌贪泉不改清操 201

谢弘微不受私财 202

江革治东州 203

独孤皇后不搞特权 203

杨坚不蓄美女 204

赵轨清廉若水 204

姚崇三朝宰相居陋室 205

杜暹不受蕃人之赂 206

裴宽“心如晋水清” 206

孔蝞“风骨峭峻遗尘埃” 207

柳宗元《三戒》 208

曹彬有功不矜伐 209

沈伦“清介醇谨” 210

宋初清正两名士 211

欧阳修“廉方公正” 211

敬俨耿介清正 212

况钟三任苏州知府 212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213

徐九思堂悬青菜图 215

于成龙清廉如水 216

“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217

孙嘉淦居官“八约” 218

“岳青天”清介自矢 219

夏家瑜与宝庆却金亭 220

朱为弼不受供张 220

彭玉麟崇俭自守 221

北直廉吏“铜锤李” 221

拒贿有方 222

三大夫拒贿诛邳郑 222

士燮拒贿 222

魏献子纳谏拒贿 223

杨震洁身反贪佞 223

苏琼悬瓜于梁 224

段秀实悬贿物于梁 225

李光颜却美色 225

陆贽拒贿防微杜渐 226

吕蒙正却宝镜 226

刘温臾厚谢婉拒 227

张九思拒贿正官风 227

王溥约束亲戚 227

周新悬鹅示众 227

刘统勋当众斥贿 227

于成龙立檄拒礼 227

陆郎夫却金 228

举贤荐能 228

周公“一饭三吐哺” 228

魏文侯以贤兴国 229

齐威王以良臣为国之宝 230

子思推荐苟变 230

九方皋相马 231

燕昭王求贤报国仇 231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232

汉高祖谈用人杰取天下 233

汉武帝用卫青、李广御匈奴 234

汉武帝令地方官荐贤 234

来歙临终荐贤,二鲍不畏权贵 235

阴兴举荐人才出以公心 235

毛玠选官尚廉 236

陈蕃“悬榻”待徐稚 236

曹操三下《求贤令》 237

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之交 237

曹操说为国失贤则亡 238

高澄重视才名之士 238

隋文帝善用地方官吏 239

李世民广揽人才 239

李世民不论亲疏,按才授职 239

李世民严格挑选地方官员 240

令狐彰临终荐贤 240

常衮辞禄荐贤 241

荐贤满天下的胡林翼 241

肃顺延揽人才 242

刘铭传的人才观 243

张之洞力保冯子材 243

林则徐的选才用才 244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245

张兆栋公正用人 245

直言极谏从谏如流 246

齐襄王勇于纳谏 246

子产广开言路,不毁乡校 247

忠谏受戮的烈丈夫伍子胥 247

以谏兴国的范蠡 249

谔谔直谏的周舍 251

从谏如流的靖郭君 251

邹忌讽齐王纳谏 253

“逐客”风波 253

犯颜死谏的鲍白令之 254

冒死进谏的茅焦 255

广开言路的汉文帝 255

冒死谏诤的鲍宣 259

敢谏敢议的夏侯胜 261

谏议大夫刘陶 263

善于进谏的谋士荀彧 263

直言敢谏的张昭 265

正直的侍中阚泽 267

刘毅面责晋武帝卖官 268

以死直谏的杜根 269

举贤荐能、直言谏诤的一代贤相高颎 270

李渊克己纳谏 272

李世民广开言路 27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72

魏徵十思谏太宗 273

挥泪谏高宗的韩瑗 274

狄仁杰极言谏武后 275

寇准忠直敢言 276

位备言谏遇事敢言的贾黯 277

博古通今谏时政的贾昌朝 278

敢为人先进诤言的彭汝砺 280

力排群邪谏君王的辛次膺 281

再开忠言直谏之风的王十朋 283

萧韩家奴言治国方略 285

不畏权贵直言敢谏的商衡 286

金世宗容言纳谏 287

耶律楚材直言不讳 288

敢言时人不敢言的左鼎、练纲 289

规谏入狱十二年的杨爵 290

言谏有功一岁四迁的杨义 292

身居要职言谏有方的范文程 293

勤政不懈 294

汉宣帝励精图治 294

汉光武帝勤于政事 294

诸葛亮之死 294

朱然为将常备不懈 295

为政慎密,勤于职守 296

陶侃日运百砖 296

苏绰心为国,鞠躬尽瘁 297

陈蒨执政夜不能寐 297

杨行密抚御将士,勤俭足用 297

方克勤知济宁府 298

恤民疾苦造福百姓 299

大禹“过家门不敢入” 299

“名闻天下”的西门豹 300

李冰修建都江堰 301

为民请命的耄耋御史贡禹 302

“大树将军”冯异 303

刘邦入秦约法三章 304

曹操的两篇告令 304

萧统仁厚爱民 306

郑当时引渭水入黄河 306

兒宽深得民心 306

白公开渠引泾水入渭河 307

杜诗造福南阳受称赞 307

张堪为政百姓乐不可支 307

大小冯君惠政爱民 307

刘宠为政吏不扰民 309

杜畿治河东政绩突出 310

魏德深体察民情,深孚众望 310

杨坚与民众共度灾年 310

李世民减少分封以节省民力 311

李岘为京兆尹宽政惠民 311

重民心,恤民力的张廷珪 313

德宗即位励精图治 315

阳城治民如治家 316

卢弘宣安抚下民 316

张全义安抚流民富庶方 317

何县令拉纤 317

赵拤救灾 318

周忱巡抚江南 319

张居正颁行《给驿条例》 320

汪应蛟移镇天津 321

“令行则治”和“以实则治” 322

爱护百姓为民请命的成性 322

郑板桥为民作主,济民疾苦 323

曹怀朴与“曹公圳” 325

“躬自徼察”的林则徐 326

魏源抗灾救稻 326

江忠源敛捐赈饥 327

李鸿章与天津机器局 328

“心雄万夫”三把火 328

张鸣岐施“新政” 329

廉耻篇 333

索财敛财 333

羊舌鲋恃强索财 333

张博诈骗钱财 333

梁冀敛财三十亿 334

十常侍聚敛 335

黑王暴富之秘密 336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336

福崧索贿 338

明绪哭穷敛财 339

端方的书画古玩店 339

行贿受贿 339

陶朱公长子行贿 339

主父偃受贿 340

淳于长行骗诱贿 341

孔熙先借赌行贿 341

茹法亮受纳“饷遗” 342

南梁蠹虫朱异 342

李顺纳贿护北凉 343

和士开专权纳贿 344

史万岁受贿 345

许敬宗收贿玷污史籍 345

元载政以贿成 346

王播“不复初操” 347

胡旦骗财纳贿 347

高德基以官钱取悦上司 348

李广收纳“黄米”、“白米” 348

刘宇以贿求官 349

蔡珽受贿荐奸 349

柳全璧行贿掩罪 350

以权谋私 350

匡衡多占封田 350

王立占垦草田 351

专权贪赃的刘絜 351

严嵩父子窃权网利 352

鄢懋卿以盐谋利 353

李侍尧贪纵营私 354

“盗臣”陈辉祖 354

苏元春克扣兵饷 355

奎俊贪吞赈款 355

营私舞弊 356

王钦若科场纳贿案 356

梁师成科场纳贿 357

顺天府科场舞弊案 357

化公为私 358

司马伦盗窃御裘 358

萧术哲私取官物 359

冯六盗用公物 359

阿思钵皇室盗珠 359

郭桓盗窃官粮 360

史褷侵吞官银 360

梁源等私刻假印诓骗钱粮 361

张诚保监守自盗 361

强取豪夺 362

萧宏“悬钱”夺产 362

高遵贪酷豪夺 363

元详贪暴强占民宅 363

“潘?脚”以掠夺为务 363

蔡京巧取豪夺 364

朱?刮掠“花石纲” 365

女里豪夺 366

徒单恭贪财强娶 366

完颜文贪墨豪夺 366

周氏兄弟侵夺民田 367

贪婪成性 368

祖珽嗜贪成癖 368

王缙贪婪 369

杜重威贪残害民 370

苏逢吉贪若饕餮 370

贪财引来互相残杀 371

“钻李”宰相 371

贪相张孝杰 372

“闲郎君”忽睹 372

耨碗温敦思忠父子皆贪 373

完颜斜哥屡贪不改 373

铁木迭儿怙势贪虐 373

冯睿累贪不悛 374

韩铎嗜贪 374

崔呈秀贪鄙无行 375

薛国观贪贿 375

乱世贪官马士英 376

高士奇贪贿 377

郝硕明知故贪 378

鄂善贪贿赖账 378

刚毅之贪诈 378

奕劻贪贿细大不捐 379

贪赃枉法 380

陆浣受贿枉法 380

酷吏来俊臣制造冤案 381

李愬庇护巧谄之人 381

秦陇木材案 382

维护贪官的谢述 382

王元懋贪赃案 383

铅山赃吏案 383

刘鸿训受贿改敕令 384

冯铨贪贿案 384

噶礼贪贿案 385

“贪赃大将军”年羹尧 386

杨灏趁灾贪赃 386

王伸汉掩贪杀人 387

王亶望与甘肃米捐案 387

邱树棠等受贿庇奸 388

朱在东贪贿案 389

专横跋扈 389

赵高指鹿为马 389

田蚡骄横贪暴 390

李义府横行霸道 390

武三思口出狂言 391

李林甫封锁言路,垄断权力 391

李锜骄横无忌 391

孔谦乱政令 392

韩侂胄专权纳贿 392

违法乱纪 392

耶律乙辛买卖禁物 392

王振擅权贪婪 393

刘瑾贪贿乱朝纲 394

张鹤龄“乞引”乱盐法 395

钱度倒卖“官铜” 396

桂良领贿恣肆 397

横征暴敛 398

乔富商钱殃及百姓 398

陕西官府科敛害民 399

粮长科敛贪污 399

耿良残害民众 400

黄梅“弥亏”苛敛 401

卖官鬻爵 401

李义府卖官 401

周延儒招权纳贿 402

明珠卖官营私 403

郑源鹴卖官索贿 404

李瀚章卖官索贿 404

投机钻营 405

刘悛献金取宠 405

裴蕴、裴矩曲意逢迎,把持朝政 405

郭霸为巴结高官而吃屎 405

杜宣猷巴结宦官 406

丁谓狡诈得御带 406

刘豫沐猴而冠 406

陈自强欺世盗名 407

阮大铖行贿买官 408

恃宠骄纵 409

张赦提纵妻受贿 409

高欢放纵下属胡作非为 409

杨氏兄妹贪贿与马嵬驿事变 410

武则天手下多无赖 411

武则天纵容张昌宗制造冤案 412

王继先恃宠贪贿 413

焦芳邀宠贪贿 414

钱宁恃宠豪夺 414

王应熊恃宠贪污 415

奢侈腐化 415

高洋由明变昏,无法无天 415

隋流亡朝廷声色犬马,争权夺利 417

盐商暴富生奢 417

阿克当阿因贪生奢 418

欺上惘下 419

任人惟名 419

宇文融为争宠而弄虚作假 419

牛僧孺欺世偷安反言太平 419

秦升受贿妄报灾情 420

栽赃陷害 421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421

朱全忠杀人灭口 422

恒文、郭裕互相攻讦 422

良卿“恶人先告状” 423

杨天相冤案 423

机制篇 427

黄帝、尧、舜、禹时期廉政机制 427

民众舆论监督 427

权力机关监督 427

设谏官、监官 428

夏、商、周时期廉政机制 428

言谏监督 428

辅佐监督 429

神教监督 430

王都和地方的监察官 430

春秋战国时期廉政机制 431

舆论监督 431

宫廷监察机构 432

地方监察制度 433

秦汉时期廉政机制 433

秦朝的言谏制度 433

汉朝的言谏制度 434

秦朝御史制度的创立 435

汉朝御史制度的进步发展 435

秦汉中央御史机关组织和职掌 437

组织机构 437

权责 438

秦汉地方监察机关组织与职掌 442

机构 442

权责 44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廉政机制 444

三国时期的廉政机制 444

魏的言谏与察劾制度 444

蜀吴的监察制度 445

两晋的廉政机制 446

言谏机关之创立门下省 446

御史台机构及职掌 446

南朝(宋、齐、梁、陈)的廉政机制 447

宋的监察制度 448

南齐的南司和门下 448

梁之南台和献纳机关 448

陈之监察制度 449

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廉政机制 450

北魏的廉政机制 450

北齐的廉政机制 451

北周的廉政机制 451

隋、唐、五代时期廉政机制 453

隋、唐言谏制度 454

隋、唐门下省的设置 454

隋、唐门下省之职权 455

隋、唐御史制度 458

隋代的中央御史制度 458

唐代的中央御史机关 458

隋、唐御史台职掌 459

隋、唐地方监察制度 461

隋代的司隶台 462

唐代的监察御史 462

五代十国的监察制度 464

五代十国的言谏制度 464

五代十国的御史制度 465

宋代的廉政机制 468

宋代言谏制度 469

宋代门下省的设置与变革 469

门下省监督的范围 470

宋代御史制度 471

御史台的设置及其变革 471

御史台的机构 473

御史台的职权 473

宋代地方监察制度 475

路监察官——走马承受 475

州监察官——通判 476

狱讼监察官——提刑司检法官 476

财赋监察官——转运使 476

辽、金、元时期的廉政机制 478

辽、金、元言谏制度 479

辽代的言谏制度 479

金代的言谏制度 479

元代的言谏制度 480

辽、金、元御史制度 481

辽代的御史制度 481

金代的御史制度 481

元代的御史制度 483

明代的廉政机制 487

明代的言谏制度 487

明代通政使司的创设及职掌 487

明代六科给事中的创设与职掌 488

明代的御史制度 491

都察院的创设 491

十三道监察御史的监察范围 491

都御史和监察御史之权责 492

明代的地方监察制度 493

按察司——行在都察院 494

巡按——十三道监察御史 495

巡抚——加衔都御史 495

明代监察机关的法规 496

言谏机关的法规 496

都察院机关法规 497

清代的廉政机制 499

清代的言谏制度 499

通政使司及其职掌 499

六科给事中的变革及其职掌 500

议政会议制度的变革与权限 502

清代的都察院制度 503

都察院的设置与变革 503

十五道监察御史 503

五城察院 504

宗室御史处和稽察内务府御史处 505

清代的地方监察制度 505

监察行署——右都御史 505

省监察机关——提刑按察使司 506

道监察机关——巡道(按察使、副使、佥事) 506

清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507

议决国是权 507

驳正违失权 507

监察行政权 507

考核官吏权 508

弹劾官吏权 508

会谳重案权 509

辩明冤枉权 509

审察会计权 510

法规篇 513

行为规范类 513

汉官典职仪 513

晋律 513

隋律 514

[唐]职制律 514

[宋]职制律 520

[元]职制律 527

[明]吏律 532

[清]礼律 533

纪律约束类 534

吕刑 534

礼记 534

[秦]金布律 535

[秦]司空律 535

汉律 535

南朝宋律 537

[唐]名例律 537

[后梁]乾化元年正月制 539

[后唐]应顺元年三月敕 539

[后周]显德四年二月敕 540

显德五年七月赦 540

[宋]建隆三年二月令 540

开宝七年二月令 540

绍兴二年正月敕 541

绍兴十九年十月赦 541

淳熙九年八月敕 541

[金]大定元年制 541

大定十八年令 542

明昌二年令 542

明昌六年敕 542

[元]户婚律 542

[元]军律 542

[元]学规 543

大德二年三月令 543

[明]名例律 543

[明]户律 547

户役 547

田宅 547

仓库 548

课程 552

钱债 553

市廛 554

[明]兵律 554

军政 554

厩牧 556

[明]工律 556

营造 556

[清]工律 556

[清]兵律 558

量刑处罚类 558

[秦]效律 558

秦律杂抄 559

法律答问 560

北魏律 561

北周律 561

[唐]户婚律 561

[唐]厩库律 562

[唐]擅兴律 564

[唐]贼盗律 564

[唐]诈伪律 565

[唐]杂律 565

[宋]户婚律 566

[宋]厩库律 566

[宋]仓法 567

[宋]贼盗律 568

[宋]杂律 569

咸平五年十二月令 569

[元]盗贼律 570

[元]杂律 570

[元]赃罪条例十二章 571

[元]官吏取受枉法不枉法大略 571

[元]赃物给没 571

[元]揽飞盗粮等例 572

[元]侵盗钱粮罪例 573

[明]刑律 573

贼盗 573

受赃 575

诈伪 578

杂犯 578

捕亡 578

断狱 578

[明]大诰 579

族诛 579

凌迟 579

枭令 581

斩 582

死罪 582

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 583

剁指 583

刖足 583

斩趾枷令 584

重开 584

迁 584

充军 584

全家抄没 584

戴罪还职 585

先戴罪还职后追赃 585

先戴罪充书吏后杖百戴罪还职 585

先戴罪还职后降充书吏 585

先戴罪改除后追赃 585

戴罪降除 586

免罪充军 586

禁锢书写 586

追赃 586

戴罪充书吏 586

免罪工役及砌城准工 586

戴罪读书 586

戴罪充监生 586

监生戴徒罪除职 586

戴罪听差 587

该徒 587

[清]刑律 587

[清]名例律 598

[清]吏律 602

[清]户律 603

诏告戒勉类 613

[先秦]殷汤官刑 613

[汉]诏令 613

汉景帝后元二年诏 613

汉景帝后元三年诏 614

中元二年诏 614

元和二年诏 614

本初元年诏 615

建和元年诏 615

[魏 晋 南北朝]诏令 615

大通元年诏 615

中大同元年赦 616

太建初年令 616

太建十一年诏 616

北魏太延年间诏 616

太延三年诏 617

太安四年诏 617

和平二年诏 618

和平四年诏 618

北魏献文帝诏 618

太和元年制 618

太和八年诏 618

[隋]诏令 619

开皇十四年诏 619

开皇十六年令 619

[唐]诏令 619

武德六年诏 619

改元光宅诏 619

太极元年四月制 620

先天二年九月制 620

至德元年敕 620

长庆元年敕 621

同光二年二月制 621

长兴四年六月敕 621

清泰二年五月诏 621

[宋]诏令 622

建隆元年诏 622

乾德二年八月诏 622

乾德四年五月诏 622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诏 622

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诏 623

太平兴国年间诏 623

雍熙二年正月诏 623

雍熙四年诏 623

端拱元年正月赦令 624

淳化元年十一月诏 624

淳化二年六月诏 624

淳化五年四月赦令 624

淳化五年九月大赦令 624

咸平三年五月诏 625

咸平四年六月诏 625

咸平六年七月诏 625

景德初年诏 625

景德元年八月诏 626

大中祥符元年诏 626

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诏 626

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诏 626

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诏 626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两诏 627

天禧二年四月诏 627

天禧三年九月两诏 627

天禧四年三月诏 627

天禧四年四月诏 628

天圣元年十一月诫告贪污诏 628

天圣五年七月诏 628

天圣七年三月诏 628

明道二年十二月诏 628

宝元二年六月诏 629

皇祐二年九月诏 629

嘉祐七年八月诏 629

治平四年七月诏 629

熙宁三年诏 630

熙宁三年十一月诏 630

崇宁五年八月诏 630

大观二年十二月诏 631

政和元年三月诏 631

政和三年诏 631

宣和元年诏 632

宣和三年六月诏 632

宣和三年十月诏 632

宣和六年二月诏 633

宣和六年闰三月诏 633

宣和七年五月诏 633

建炎二年正月诏 633

建炎二年二月诏 634

建炎四年九月诏 634

绍兴六年诏 634

绍兴六年十二月诏 634

绍兴七年八月诏 634

绍兴二十八年四月诏 635

绍兴三十年八月诏 635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诏 635

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诏 635

乾道七年诏 635

淳熙元年二月诏 636

淳熙十年六月诏 636

淳熙十六年二月诏 636

淳熙十六年三月诏 637

绍熙二年三月诏 637

绍熙五年八月诏 637

庆元四年八月诏 637

开禧三年十二月诏 638

嘉定二年八月诏 638

嘉定七年十二月诏 638

嘉定十六年五月诏 639

嘉熙三年诏 639

[辽]诏令 640

太平六年诏 640

重熙元年诏 640

重熙十年诏 640

大定三年诏 640

大定七年令 640

大定十二年三月诏 641

大定十二年诏 641

大定十六年诏 641

大定二十六年令 641

明昌四年诏 641

承安二年敕 642

兴定三年制 642

[元]诏令 642

至元十六年九月诏 642

至元十九年九月诏 642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诏 643

元贞元年七月诏 643

元贞二年十月诏 643

大德三年正月诏 643

大德五年正月诏 643

大德五年七月诏 644

延祐六年九月诏 644

泰定四年九月诏 644

至顺二年六月诏 644

[明]诏令 645

洪武三年诏 645

洪武四年十一月命 645

洪武五年诏 645

洪武年间谕 645

洪武年间谕 645

洪武年间诏 646

永乐元年六月诏 646

永乐元年命 646

永乐十三年十月命 646

永乐十六年十二月谕 646

洪熙元年令 647

宣德三年十一月谕 647

宣德五年五月谕 647

宣德六年敕 647

成化初年令 647

弘治元年诏 647

弘治三年二月诏 648

弘治年间诏 648

嘉靖二年谕 648

嘉靖年间诏 649

万历十四年十二月诏 649

万历二十二年诏 649

万历三十五年诏 650

[清]诏令 650

天聪三年二月谕 650

崇德元年五月谕 650

顺治三年四月谕 651

顺治八年二月谕 651

顺治八年六月谕 651

顺治八年八月命 651

顺治八年命 651

顺治十二年六月谕 651

顺治十五年令 652

顺治十六年三月令 652

康熙四年八月诏 652

康熙年间诏 652

康熙年间诏 652

康熙二十六年三月诏 653

雍正初年谕 653

乾隆六年三月命 653

乾隆五十年诏 654

嘉庆十年谕 654

嘉庆十二年谕 654

道光四年谕 654

言论篇 657

廉政要义论 657

先秦 657

皋陶 657

盘庚 657

吕尚 658

姬诵 658

管仲 658

晏婴 659

孔丘 659

墨翟 660

《周礼》 661

韩非 661

里克、丕郑、荀息 611

孟子 662

荀况 662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663

《秦简》 663

刘安 663

董仲舒 663

刘向 664

晁错 664

韩婴 664

戴圣 665

祭遵 665

马融 665

王符 665

葛洪 666

高堂隆 666

贺邵 666

阮种 667

刘义庆 668

颜延之 668

贺琛 668

苏绰 668

仲长统 669

公孙弘 669

隋唐五代 670

韦世康 670

王通 670

魏徵 670

李世民 671

武则天 672

李翰 672

陆贽 672

苏环 673

薛登 674

张九龄 674

柳宗元 674

李商隐 674

柳玭 674

刘 674

赵延义 675

王朴 675

宋辽金元 675

陈襄 675

苏轼 676

苏辙 676

岳飞 676

吕本中 676

赵鼎 677

袁采 677

陆九渊 677

朱熹 678

杨万里 678

林逋 679

包拯 679

贾昌朝 679

欧阳修 679

辛弃疾 680

真德秀 680

罗大经 680

胡太初 681

耶律铎鲁翰 681

刘斌 681

郑介夫 681

张养浩 681

揭傒斯 682

张方平 682

胡祗通 682

徐元瑞 683

许衡 684

明 684

梁寅 684

薛瑄 684

潘府 685

王廷相 685

陈道复 685

海瑞 685

罗汝芳 685

洪应明 686

冯梦龙 686

朱棣 686

清 686

王永吉 686

福临 687

王夫之 687

王士禛 687

田文镜 688

尹会 688

张廷玉 688

钱陈群 688

汪辉祖 689

费淳 689

张士元 689

程含章 689

胡达源 689

钱泳 690

汤鹏 690

魏源 690

曾国藩 690

甘树椿 690

王凤生 691

咸丰 691

腐败危害论 691

先秦 691

吕尚 691

周公旦 691

芮良夫 692

臧哀伯 692

管仲 693

优孟 693

孔丘 693

孟轲 693

庄周 694

韩非 694

尉缭 694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695

李斯 695

司马相如 696

董仲舒 697

刘询 697

伏胜 697

严遵 697

贺琛 698

刘向 698

鲍宣 699

匡衡 699

郑均 699

王充 699

杨震 700

李云 700

王符 700

鲁褒 700

葛洪 701

魏收 701

颜之推 701

公孙弘 702

阙名 702

薛宣 702

左雄 702

隋 唐 五代 703

李世民 703

狄仁杰 703

陈子昂 704

薛登 705

张九龄 705

陆贽 705

柳宗元 705

皮日休 705

刘允章 706

辛替否 706

刘昫 707

徐惠 707

宋辽金元 707

林逋 707

范仲淹 707

王安石 708

吕本中 708

包拯 708

苏轼 709

陆九韶 710

陆游 710

杜范 711

辛弃疾 711

耶律楚材 712

札忽儿歹 712

吴澄 713

徐元瑞 713

明 713

朱元璋 713

方孝孺 714

邹缉 714

王廷相 714

杨爵 714

王宗茂 715

归有光 715

高拱 715

张居正 715

海瑞 716

谢杰 716

杨继盛 716

钟羽正 716

高攀龙 717

冯梦龙 717

祁彪佳 717

邱橓 719

清 720

王永吉 720

福临 720

彭之凤 720

林起龙 720

赵廷臣 721

顾炎武 721

王夫之 721

黄宗羲 722

唐甄 722

刘子章 722

曹雪芹 723

陈宏谋 723

钱陈群 723

章学诚 723

汪辉祖 724

洪亮吉 724

赵翼 724

杨秀清 724

光绪 725

魏源 725

龚春台 726

程允升 726

保廉举张论 726

先秦 726

吕尚 726

周公旦 726

管仲 727

孔丘 727

墨翟 728

李克 728

商鞅 728

孟轲 729

庄周 729

荀况 729

韩非 729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730

贾谊 730

刘恒 731

桓宽 731

东方朔 732

刘向 733

杨秉、周景 733

诸葛亮 733

曹植 733

王昶 734

袁宏 735

何尚之 735

贺琛 735

匡衡 736

鲁丕 737

马融 737

仲长统 737

公孙弘 738

左雄 738

魏相 738

晋武帝 738

晋元帝 739

程晓 739

隋 唐 五代 739

李谔 739

魏徵 740

唐太宗 740

杜正伦 741

陆贽 741

元稹 741

刘 742

白居易 742

李恕 743

麻麟 743

徐惠 743

宋 辽 金 元 743

陈襄 743

欧阳修 744

苏轼 745

杨万里 745

司马光 746

范纯仁 746

章谊 747

许应龙 747

危昭德 747

刘敏中 747

宋徽宗 748

张养浩 748

刘随 749

包拯 750

朱熹 750

宗泽 750

余应求 751

金世宗 751

许衡 752

明 752

邹缉 752

戈谦 752

明太祖 752

李时勉 753

章纶 753

海瑞 753

薛应旂 754

王邦直 754

张居正 755

吕坤 755

周顺昌 755

张纯 756

明世宗 756

明成祖 756

王廷相 756

钟羽正 757

况钟 758

清 759

杨时化 759

柯耸 759

魏象枢 760

田六善 760

王夫之 761

唐甄 761

陈廷敬 762

康熙 762

刘荫枢 763

李绂 763

胡达源 763

嘉庆 763

光绪 764

康有为 765

丁日昌 765

章炳麟 766

洪仁玕 766

惩腐措施论 767

先秦 767

皋陶 767

李悝 767

齐威王 767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767

贡禹 767

张纲 768

杨伦 768

杨秉 768

田仁 769

翟方进 769

窦武 769

陈宣帝 770

隋 唐 五代 宋辽金元 770

李谔 770

高季辅 770

苏瑰 771

石介 771

包拯 771

吕好问 772

杨简 773

赵景纬 773

郑介夫 773

陈襄 773

杨万里 774

辛弃疾 774

张方平 775

张养浩 776

辽圣宗 776

脱脱等 777

金世宗 777

明 777

明太祖 777

明成祖 778

戈谦 778

明宣宗 778

刘球 779

杨士奇 779

周忱 779

王翱 780

徐恪 780

桂萼 780

赵南星 780

马文升 781

许赞 782

明穆宗 783

清 783

清太宗 783

顺治 783

王夫之 784

朱绂 785

孙光祀 785

姚延启 786

林起龙 786

王命岳 786

施维翰 787

李之芳 787

康熙 787

路振扬 787

乾隆 788

魏源 788

洪秀全 789

洪仁玕 789

左宗棠 789

薛福成 789

黄机 789

咸丰 790

光绪 790

徐士佳 790

顾炎武 790

章太炎 792

修身正己论 792

先秦 792

管仲 792

弦章 793

叔孙穆子 793

子产 793

晏婴 794

李耳 794

孔丘 794

曾参 795

田稷母 796

墨翟 796

张仪 797

孟轲 797

屈原 797

荀况 798

韩非 798

《周易》 798

子军 798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799

萧何 799

贾谊 799

刘安 799

欧阳地馀 799

刘向 800

班彪 800

乐羊子妻 800

诸葛亮 800

陶侃母湛氏 801

陆机 801

张天锡 801

南朝宋文帝 801

周兴嗣 801

徐勉 802

董仲舒 802

王尊 802

隋 唐 五代 803

魏徵 803

唐太宗 803

王勃 803

陈子昂 804

崔玄?母卢氏 804

姚崇 804

张嘉贞 805

崔颢 805

王维 805

李白 805

杜甫 805

刘禹锡 806

白居易 806

杜荀鹤 806

李群玉 806

张继 806

张籍 807

宋 辽 金 元 807

林逋 807

范仲淹 807

邵雍 807

苏轼 807

张耒 808

吕本中 808

张养浩 808

陆游 810

元好问 810

欧阳修 810

朱熹 810

真德秀 810

徐元瑞 811

明 811

张以宁 811

明太祖 812

凌汉 813

方孝孺 813

吴讷 813

于谦 813

王恕 814

霍韬 814

杨继盛 814

何良俊 814

冯惟敏 814

庞尚鹏 815

海瑞 815

吕坤 815

陈其德 815

洪应明 815

冯梦龙 816

明宣宗 816

毛伯温 816

清 817

郑端 817

李皭 817

于成龙 817

魏象枢 818

朱柏庐 818

康熙 818

张伯行 818

曹雪芹 818

李绿园 819

汪辉祖 819

恽敬 819

韩是升 819

包世臣 820

曾国藩 820

李宗羲 820

肃贪篇 823

魏臣受贿,信陵君遭黜 823

杨恽愤罢“山郎” 823

翟方进除恶殉身 823

欧阳歙贪赃,光武帝执法不徇情 824

马援说:诛贪官死得其罪,不嫌多 824

袁安举奏大批赃官 824

杨震洁身反贪佞 825

张纲反贪敢于单车之职,先从权奸开刀 826

董允为尚书令,宦官黄皓不敢为非 827

诸葛亮不妄赦,蜀人称贤 828

虞诩劾贪自系狱 828

苏章惩贪不徇私情 829

第五种虎口拔牙 829

张陵忠于职守,劾奏权臣 830

杨秉劾贪 830

桥玄惩贪失少子 831

阳球重刑诛贪暴 832

皇族贪赃,削夺官爵 832

北燕文成帝冯跋惩贪纵大罪小 833

高澄罢免司马子如 833

厍狄士文严厉惩贪 834

李尚隐刚严纠贪 834

李栖筠勇劾徐浩 835

陆贽力谏戒贪贿 835

牛僧孺洁身肃贪 837

杜黄裳建议削藩集权 837

柳公绰诛舞文者 838

后唐明宗惩贪 838

朱全忠诛杀唐王朝宦官 838

陈恕义愤劾三司 839

唐介劾贪不避鼎镬 840

铁面御史赵抃 841

虞蕃愤击登闻鼓 841

石公弼严惩供奉官 842

王黼暴尸辅固村 842

曾几不畏强权 843

陈俊卿有仁者之勇 843

余玠剪除“王夜叉” 844

马人望反贪受贬后仍得重用 845

李仲略惩贪 845

赵璧惩贪 845

王恽以惩贪为己任 846

王都中惩奸惩贪 846

曹伯启巧追赃款 847

脱烈海牙黜污吏 847

观音奴怒捣神祠 847

周新微服查贪 848

蒋瑶力拒武宗征派 849

林俊反贪 849

沈炼疏劾严嵩 850

杨继盛请诛严嵩 850

海瑞备棺谏君反贪 852

尹壮图查案落陷阱 854

陈鸿稽查银库 854

曹锡宝智斗和珅 854

刘统勋拒贿惩贪 855

窦光鼐查处黄梅贪污案 856

钱沣反贪不畏强权 856

教训篇 861

酒色误国 861

商纣淫乱残暴终自焚 86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861

夫差沉湎酒色亡国丧命 862

汉成帝贪色命丧“温柔乡” 862

胡太后淫乱误国 864

萧宝卷荒淫废政,亡国丢命 865

陈后主淫逸亡国 867

唐玄宗沉湎酒色乱国害己 868

后梁太祖淫乱子媳遭杀身之祸 869

海陵王荒淫被部下刺死 869

贪暴失民 870

夏桀暴虐无道亡国被俘 870

秦始皇功成骄横,二世而亡 871

孙皓残暴,天怒人怨 872

晋武帝腐败奢侈乱国 874

江淮租庸使官逼民反 874

陆长源、孟叔度激起兵乱遭脔食 875

崔荛不恤民,遭民逐弃 875

信佞乱国 875

晋献公偏信宠姬之言招致国乱 875

齐桓公宠佞致暴尸生蛆 876

齐闵王信佞身死国灭 876

阿斗宠信奸佞终失国 877

隋文帝自遗杀身之祸 878

元世祖误用佞臣 878

赵雍爱子酿乱招祸丧身 879

贪残祸身 880

侯览贪暴亡身 880

申泰芝贪赃难逃法网 880

李忠臣贪残好色致败 881

纪纲贪暴受磔刑 881

赵文华贪财遗祸子孙 882

褚英不思悔过咎由自取 883

高恒父子因贪受诛 884

王亶望贪污被处死 884

和珅贪赃枉法被抄家 885

觉罗伍拉纳因贪伏诛 886

受贿祸国 886

伯嚭受贿亡吴 886

郭开受贿亡国 887

后胜受贿亡齐国 887

奕专事卖国成罪人 888

李鸿章受贿卖国 888

贪奢罢官 889

陈汤受贿罢官 889

元琛贪奢两次罢官 889

牛仙童收贿无善终 890

邵光超受贿被流 891

杨凭贪奢遭贬 891

李溥屡贪遭贬 891

慎从吉因子纳贿削官 892

完颜守能受贿五十贯罢官 892

徒单贞贪赃受贬 893

奸宦下场 893

王莽猎名篡汉登基被杀 893

董贤权倾朝野惹众怒 894

梁冀作恶多端,自杀身死 895

董卓多行不义终自毙 896

杨国忠恶贯满盈为士兵所杀 897

李辅国野心勃勃被斩首 897

李克宁因谗言送命 898

贾似道死有馀辜 898

严嵩奸诈欺世,作恶多端遭万代唾骂 900

魏忠贤灭绝人性终害己 900

刘瑾积恶殃及近亲 901

温体仁害人不成反被贬忧惧死 902

行贿害己 903

杜楚客行贿削职 903

侯益赂权贵全家遭殃 903

冯瓒行贿去职 903

李益恃富逞强被正法 904

民情篇 907

民生 907

舜用大禹治水,百姓安居乐业 907

四海民众,皆沾舜恩 907

禹时声教讫于四海,天下归于太平 907

齐宣王执政时民康物阜 907

汉武帝与民休息,家给人足 908

汉武帝晚年奢侈无度,民不堪命 908

王莽时“富者犬马馀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 908

刘秀时“三代以下称盛治” 908

东吴孙皓时民生状况 90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909

北魏诸帝行安集策,“故岁丰穰,畜牧滋息” 909

北齐后主腐化,民不聊生 910

北周宣帝腐化,人不自安 910

炀帝暴政时民生涂炭 911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912

唐睿宗时民生状况 912

安史之乱时民生状况 913

宋德宗贞元十九年民生状况 913

宋时冗官泛滥,“居其官,不知其职” 914

宋冗官冗费泛滥时民生状况 914

南宋理宗时民生状况 915

宋室南渡苛捐于民,民生凋弊 915

元太宗以德化黎民,四海乐升平 916

元末民生状况 916

明代税监虐民,民不聊生 917

明自孝宗后,官员冗滥 918

刘瑾专权时民生状况 918

明末李自成起义时民生状况 918

戊戌变法时民生状况 919

民心 919

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戴之 919

夏桀贪虐,百姓散叛 920

西伯盖受命之君 920

龚遂为太守,德化渤海贼 920

贤哉,二老归乡里 920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921

二世之过 921

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 921

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 921

王涣为官平正,死时百姓莫不流涕 921

梁冀贪饕,忠臣切齿 922

刘宠离任检大钱 922

孙权亲贤贵士,人才争相效命 922

百姓挑灯追崔戎 923

来俊臣服刑,“人人相庆” 924

一代文豪,两朝清官 924

诛朱? 924

“油炸桧”的由来 924

胡铨与桧不共戴天 924

此鼠即贾秋壑后身 924

宋仁宗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 925

江南士子的讽刺和抗议 925

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925

民谣 926

“取我衣冠”谣 926

“田于何所”谣 926

“大小冯君”谣 926

“萧何为法”谣 926

“召父、杜母”谣 926

“五侯初起”谣 926

“欲求封”谣 927

“贾父来晚”谣 927

“阅武堂”谣 927

“征税尽”谣 927

“姚宋、太平”谣 927

“河北盛传”谣 927

“斗鸡走马”谣 928

“新沟通”谣 928

“上元官吏”谣 928

“欲得米粟贱”谣 928

“朝廷无忧”谣 928

“打破筒,泼了菜”谣 929

“金腰带”谣 929

“天下宁”谣 929

“关节不到”谣 929

“三千索”谣 929

“四天四地”谣 929

“丞相造假钞”谣 929

“陶使、薛公”谣 930

“吃他娘,穿他娘”谣 930

“崇皇帝,温阁老”谣 930

“谁免我役”谣 930

“都宪叩头”谣 930

“八千女鬼”谣 931

“中书随地有”谣 931

“况太守”等谣 931

“知县”谣 932

“可笑严介溪”谣 932

“嵩好利”谣 932

“和珅跌倒”谣 932

“三年清知府”谣 932

“毕不管”谣 932

“周全天下事”谣 933

民变 933

陈涉起义,“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 933

王匡、王凤起义 933

吕母抗县宰 934

樊崇为饥馑所迫而起兵 934

张角起义 934

北周腐败,叛者四起 935

黄巢起义 936

民情骤变,桑哥败露 937

韩林儿起义 938

明朝自永乐后,各地暴动不断 938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941

太平天国运动 941

辛亥革命 9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