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学教育论
科学教育论

科学教育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太平,潘黎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1976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科学教育论》一书立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研究平台,深入探讨、全面研究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关系。
《科学教育论》目录

第一章 科学教育目的论 1

第一节 科技素质和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科学活动 3

一、科学技术及其本质 3

二、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特点 6

三、科学本质、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特点对人的素质要求 9

第二节 科技素质和科学共同体 17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特征 17

二、科学共同体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 20

第三节 科技素质和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人的身心发展 22

一、保护自然环境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 23

二、社会发展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 26

三、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 33

第四节 科技素质和哲学思维 39

一、科技活动(科技学习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 39

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 41

三、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43

第二章 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 51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科学教育 51

一、自然环境的开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51

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人们加强科学教育 53

三、科学教育的环境保护功能 57

第二节 经济发展和科学教育 74

一、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 74

二、知识经济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81

第三节 政治发展和科学教育 84

一、政治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85

二、科学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98

第四节 文化建设和科学教育 102

一、宗教文化和科学教育 103

二、现代西方文化和科学教育 110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教育 130

四、中国当代文化和科学教育 136

第三章 科学教育和人的素质发展 142

第一节 科学教育和生理素质发展 143

一、教育和生理素质发展 143

二、科学教育对生理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150

第二节 科学教育和智力、创造力发展 154

一、智力和创造力的概念 155

二、科学教育和观察能力发展 159

三、科学教育和科学实验能力发展 163

四、科学教育和思维能力发展 167

五、科学教育和科技创造力发展 174

第三节 科学教育和道德素质发展 180

一、科学教育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认识能力的促进作用 180

二、科学教育对道德情感的促进作用 184

三、科学教育和道德意志锻炼 189

第四节 科学教育和审美素质发展 193

一、科学主义及其批判 193

二、科学美在科学发现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 199

三、科学教育对审美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

第四章 科学课程论 207

第一节 现代主义科学课程的特点 207

一、现代和现代主义 207

二、现代主义科学课程的特点 211

第二节 科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228

一、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228

二、科学课程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 232

第三节 综合科学课程 244

一、我国综合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类型 244

二、设置综合课程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48

三、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 250

第四节 STS教育课程 257

一、STS教育概述 257

二、STS课程的特点与类型 262

三、STS课程的目标与开发 264

第五节 环境教育课程 269

一、环境教育及其必要性 269

二、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271

三、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的目标 275

第五章 科学教学论 278

第一节 传统教学的特征 278

一、以教师为中心 278

二、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 283

三、教学过程充满着控制 285

四、教学方法:以机械性灌输为主 289

第二节 科学教学的理念 292

一、科学教学的价值观 292

二、科学教学的知识观 299

三、科学教学的师生观 305

第三节 科学教学过程观 307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 307

二、教学过程观 310

第四节 科学教学方法论 316

一、独白式教学的特征 316

二、对话式教学及其意义 318

三、以探究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322

第六章 科学学习论 329

第一节 科学学习的反思 329

一、科学学习的内容反思 329

二、科学学习的目的反思 333

三、科学学习的动力反思 334

四、科学学习的方法反思 337

第二节 科学学习即意义建构 338

一、科学学习是科学意义的建构 338

二、科学学习是生活意义的建构 341

第三节 自主学习 344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344

二、自主学习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 353

三、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357

四、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363

第四节 探究性学习 366

一、探究性学习及其功能 367

二、科学探究的本质与过程 374

三、发现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381

第五节 合作学习 384

一、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 385

二、合作学习的特点和功能 390

三、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 394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402

五、合作学习的类型 405

参考文献 4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