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明君,王炳华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16039009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本书包括:中外政治文明的历史嬗变、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打造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政治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通向“权力文明”之路等10章。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目录

导论 新世纪中国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1

第一节 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与现实 2

一、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2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 8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涵 11

第二节 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7

一、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17

二、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的现实意义 20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平台与路径 23

一、构筑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平台 23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28

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34

第一章 中外政治文明的历史嬗变 38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政治文明 39

一、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民主政治 39

二、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滥觞 43

三、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遗产与缺憾 46

第二节 近代以降政治文明在曲折中前行 48

一、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48

二、救亡主题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 53

三、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遗产与缺憾 57

第三节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共和国的政治文明之路 59

一、“文革”前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59

二、“文革”中非理性政治的“繁荣” 65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文明的沧海桑田 69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6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政治文明建设 72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崭新成就 74

第二章 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78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79

一、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 79

二、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82

三、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84

四、政治社会化的原则 87

五、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和作用 89

第二节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冷淡主义情绪分析 90

一、当前我国政治冷淡主义的表现和特点 90

二、政治冷淡主义情绪的心理分析 92

三、克服政治冷淡主义,培养对理性政治的亲情 95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98

一、家庭教育途径 99

二、学校教育途径 99

三、社会教育途径 101

四、大众传媒途径 102

五、电子网络途径 103

第四节 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强化公民的政治意识 104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 104

二、政治参与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07

三、当前影响政治参与的几个变量 108

第三章 打造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113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功能 114

一、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 114

二、政治文化的界定 117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19

第二节 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128

一、传统政治文化 12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治文化 131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趋势 137

第三节 创建新型政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139

一、新型政治文化意味着什么 139

二、如何创建新型政治文化 145

第四章 政治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148

第一节 政治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149

一、政治资源的内涵 149

二、政治资源的分类 151

三、政治资源的作用及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155

第二节 当前我国政治资源现状、问题及整合的方式与途径 158

一、社会转型与政治资源的变迁 158

二、政治资源的流失 161

三、整合政治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166

第三节 政治资源的整合与统一战线的法宝 171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71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178

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新时期统战和政治资源的整合工作 182

第五章 通向“权力文明”之路 185

第一节 对“权力文明”的全面解读 186

一、公共权力的起源、来源和特征 187

二、建设政治文明就必须着重于“权力文明”建设 192

三、建设“权力文明”的意义和作用 195

第二节 当前我国权力失范现象的表现与影响 199

一、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宗旨和目标 200

二、当前我国权力失范行为的表现 203

三、当前权力失范现象的影响分析 208

第三节 打造权力约束机制,提升“权力文明”水平 212

一、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 212

二、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218

三、通过实施宪政与制度创新而规范公共权力 222

第六章 政治制度文明的构筑与创新 225

第一节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本质 226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226

二、当前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缺失及表现 233

第二节 当前制度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236

一、政治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237

二、法律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242

三、民主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的关键 250

第三节 制度文明建设要致力于制度的借鉴与创新 258

一、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 258

二、制度文明建设的完善与创新 261

三、关于制度创新的几点设想 263

第七章 利益关系调整与政治文明建设 265

第一节 利益关系与政治文明 266

一、利益分类与利益主体 266

二、计划体制下关于利益问题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267

三、计划体制下关于利益问题实践上的几个误区 270

四、畸形利益关系体系的负面影响 273

第二节 当前利益关系变化对政治文明的新要求 275

一、改革后我国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 275

二、利益关系变化对政治文明的新要求 279

第三节 利益冲突的协调与政治文明的发展 290

一、打造一种自动排除或减缓各种敌对情绪的机制 290

二、创造一种稳定、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291

三、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 295

四、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制 297

第八章 政治领域“泛功利化”倾向与政治伦理 301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 303

一、当前社会领域“泛功利化”现象的解读 303

二、“泛功利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分析 306

三、当前我国社会领域“泛功利化”倾向的各种表现 309

四、“泛功利化”倾向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312

第二节 当前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分析 314

一、“泛功利化”倾向在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315

二、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 319

三、引发政治领域“泛功利化”倾向的几个变量 323

第三节 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的调适和消解 326

一、着眼于制度建设,从正式制度层面杜绝政治泛功利化现象 326

二、着眼于政治伦理建设,从非正式制度方面杜绝政治泛功利化倾向 331

三、坚持创新精神,用新手段、新方法杜绝政治泛功利化倾向 333

第九章 政治领导范式变革与政治文明 337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 338

一、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38

二、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341

三、我国现行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 342

四、我国实行现行政党制度功能与作用 343

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347

第二节 当前我国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52

一、苏联共产党的深刻教训 353

二、当前我国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55

第三节 新时期改革和完善政治领导范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61

一、新时期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361

二、认真推进党内民主先行 363

三、充分重视干部制度改革 367

四、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370

第十章 突破机构改革的“怪圈” 373

第一节 政府机构改革“怪圈”:描述与探因 374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艰难历程 374

二、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探因 378

第二节 当前政府机构改革:背景、目标与主要内容 381

一、中国加入WTO:政府行政体制面临的挑战 381

二、分权政府: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回应的世界潮流 384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388

四、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92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取向、手段 395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及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395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 397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电子政府 401

第四节 政府机构改革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 403

一、政府与市场 403

二、政府与社会 407

三、政府与企业 411

主要参考文献 414

后记 4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