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波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8607404
  • 页数:71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基本特点 1

第二节 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逻辑起点 6

第三节 中国书画美学的宇宙本体论 10

第四节 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现实意义 21

第一章 先秦书画美学的先验建构 27

第一节 关于先秦书画美学十大问题及其影响的一般说明 27

第二节 宇宙本体的超验性质 29

一、老子论“道常无名” 29

二、庄子论“独见”、“独闻” 35

第三节 宇宙本体的自然状态 42

一、老子论“道法自然” 42

二、庄子论“天道”和“人道” 46

三、老、庄论“淡”、“素”、“拙”、“实” 52

第四节 宇宙本体的神妙状态 57

一、老、庄论“玄妙”、“有无”、“虚实” 57

二、《易传》论“阴阳不测之谓神” 65

第五节 宇宙本体的整一状态 70

一、老子论“有物混成”及《易传》对“屯”、“蒙”的解释 70

二、庄子论“天下一气”和“人与天一” 74

第六节 宇宙本体的无限境界 81

一、老、庄论“大道”、“大象”、“无穷”、“无极”、“高”、“深”、“广”、“渊”、“远”、“久” 81

二、庄子论“游”境 88

第七节 艺术家的审美心胸 91

一、老子论“涤除玄鉴” 91

二、《管子》论“静因之道”和“抟气如神” 95

三、庄子论“心斋”、“坐忘”和创造自由 101

第八节 审美观照的方式 107

一、老子论“以天下观天下” 107

二、庄子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11

三、《易传》论“仰观”、“俯察” 115

第九节 艺术创造和艺术技巧的关系 122

一、庄子论“道”与“技” 122

二、庄子论“技”的训练 125

三、庄子论“技”的超越:“忘” 128

第十节 形和神的关系 132

一、《管子》四篇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132

二、庄子论“精神”和“形体” 135

三、荀子论“形具而神生” 138

第十一节 人品和艺品的关系 142

一、《易传》论“修辞立其诚” 142

二、庄子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48

第二章 两汉过渡阶段的书画美学形态 153

第一节 两汉对于宇宙本体的进一步探讨 153

第二节 两汉对于自然美的关注和发现 158

第三节 两汉对于形神关系的进一步考察 164

第四节 两汉对于人品和艺品关系的进一步论述 171

第五节 两汉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书画美学的初步总结 175

第六节 崔瑗的书法美学 181

一、崔瑗论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181

二、崔瑗论草书形式美特征之一:“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183

三、崔瑗论草书形式美特征之二:“志在飞移”、“将驰未奔” 184

四、崔瑗论草书形式美特征之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186

第七节 蔡邕的书法美学 188

一、蔡邕论书法艺术与宇宙本体的关系:“书乾坤之阴阳” 188

二、蔡邕论书法艺术的“形势”和“神妙” 191

三、蔡邕论书法艺术创造的审美心胸:“书者,散也” 19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画美学的自觉和建立 199

第一节 魏晋玄学和美学自觉 199

第二节 魏晋玄学和人物品藻 205

第三节 魏晋玄学和审美自然 211

第四节 魏晋玄学和宇宙元气 216

第五节 顾恺之的绘画美学 221

一、顾恺之论“传神写照” 221

二、顾恺之论人物画和环境描写 227

三、顾恺之论“迁想妙得” 229

第六节 宗炳的绘画美学 232

一、宗炳《画山水序》的产生 232

二、宗炳论“山水以形媚道” 236

三、宗炳论“凝气怡身”和“神超理得” 239

四、宗炳论“应目会心”和“自然之势” 241

第七节 王微的绘画美学 244

一、王微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244

二、王微论“神飞扬”、“思浩荡” 247

第八节 谢赫的绘画美学 248

一、谢赫绘画美学中的批评意识和批评标准 248

二、谢赫论“气韵生动” 252

三、谢赫论“骨法用笔” 258

第九节 姚最的绘画美学 263

一、姚最绘画美学批评意识的新发展 263

二、姚最论“心师造化”和“幼禀生知” 267

第十节 魏晋南北朝对书法艺术和宇宙本体关系的探讨 270

第十一节 魏晋南北朝对书法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心胸问题的探讨 277

第十二节 魏晋南北朝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探讨 287

一、对书法艺术“用笔”形式美的考察 289

二、对书法艺术“结构”形式美的考察 291

三、对书法艺术“布局”形式美的考察 295

第十三节 魏晋南北朝对书法艺术风格美的探讨 299

第四章 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重大发展 306

第一节 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基本概况 306

第二节 裴孝源论“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 309

第三节 张璪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其“意境”说的诞生 317

第四节 张彦远的绘画美学 324

一、张彦远对“六法”理论的新发展 324

二、张彦远论水墨画 328

三、张彦远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 332

第五节 荆浩的绘画美学 336

一、荆浩论“真”和“气” 336

二、荆浩论“笔有四势”和“可忘笔墨” 342

第六节 释智果的《心成颂》及其影响 346

第七节 虞世南的书法美学 359

一、虞世南论“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359

二、虞世南论“书道玄妙,必资神遇”、“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 361

三、虞世南论“引兴”、“取兴”、“兴尽” 365

第八节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 368

一、孙过庭论“同自然之妙有” 368

二、孙过庭论“偏工”和“尽善” 374

三、孙过庭论“平正”和“险绝” 379

第九节 张怀瓘的书法美学 382

一、张怀瓘论“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 382

二、张怀瓘论“惟观神彩,不见字形”、“精意玄鉴,物无遗照” 384

三、张怀瓘论“法”和“变” 388

第十节 韩愈论“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393

第五章 宋元书画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398

第一节 宋元书画美学的基本概况 398

第二节 宋代两篇画论对山水画形式美构造的探讨 401

第三节 欧阳修的书画美学 406

一、欧阳修论“山林者之乐”和“富贵者之乐” 406

二、欧阳修论审美鉴赏的主观性、差异性、相对性 408

第四节 郭熙的绘画美学 411

一、郭熙对审美心胸的两个基本规定 411

二、郭熙对审美观照方式的全面探讨 415

三、郭熙对山水画意境特征的进一步考察 423

第五节 苏轼的书画美学 427

一、苏轼论“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 427

二、苏轼论“无常形”、“有常理” 430

三、苏轼对其他美学问题的论述 434

第六节 韩拙论“天性”和“务学” 441

第七节 董逌论“以牛观牛”和“以人观牛” 443

第八节 郝经论“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 447

第九节 文人画和画工画问题 450

第十节 书画同源问题 456

第十一节 诗画关系问题 462

第十二节 南北山水问题 474

第十三节 艺术古今问题 480

第十四节 人物画理论中的形神关系问题 488

第十五节 绘画弊端的批评 497

第十六节 “逸品”的美学定位和“逸气”思想的发展 502

第六章 明清书画美学的全面展开及其终结 513

第一节 明清书画美学的基本概况 513

第二节 明清绘画美学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进一步解释 515

一、释“气韵” 515

二、释“意趣” 520

三、释“性情” 526

四、释“兴会” 532

第三节 明清人物画美学思想 539

第四节 明清花鸟画美学思想 554

第五节 王履的绘画美学 565

第六节 项穆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 571

第七节 董其昌的书画美学 578

一、董其昌论学习传统书法的三种境界 578

二、董其昌论书法艺术的风格理想:平淡 593

三、董其昌论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600

四、董其昌论绘画艺术的风格特征:熟外熟 610

五、董其昌“南北分宗”理论的美学本义 616

第八节 傅山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640

第九节 石涛的绘画美学体系 647

一、石涛《画语录》的理论特征 647

二、石涛的“一画”论及其思想基础 650

三、石涛论绘画法则与自由的关系 656

四、石涛论绘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658

五、石涛论“生活”、“蒙养”与“笔墨”的关系 663

第十节 王原祁论“龙脉”和“气势” 670

第十一节 笪重光论“实景”(真境)和“空景”(神境) 677

第十二节 布颜图论境界的“隐显”和“无穷” 680

第十三节 郑板桥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685

第十四节 朱履贞论书法“六要”及其“用笔”问题 689

第十五节 阮元、包世臣论“南北书派”的美学特征 693

第十六节 刘熙载书法美学的辩证法 701

主要参考资料和书籍要目 712

后记 7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