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执政模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尚文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08093850
- 页数:557 页
1布尔什维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
1.1世界历史视阈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1
1.1.1政党与现代化进程 1
1.1.2俄国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1.1.3布尔什维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14
1.2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23
1.2.1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和革命性 23
1.2.2强调组织上的集中制 30
1.2.3坚定灵活的策略原则 37
1.3对布尔什维克诞生的评价 42
1.3.1布尔什维克诞生符合世界历史进程 42
1.3.2俄国知识分子与布尔什维克 45
1.3.3对布尔什维克处理若干关系问题的评价 48
2苏共的执政理念 60
2.1一党制和一党执政理念的形成 61
2.1.1十月革命前的各派政治力量 61
2.1.2十月革命期间的布尔什维克 63
2.1.3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合与分裂 67
2.1.4一党制的确立 69
2.1.5一党执政理念评析 71
2.2列宁的执政理念 75
2.2.1“主张有绝对强硬的政权” 76
2.2.2学会“管理俄国” 80
2.2.3列宁执政理念评述 86
2.3斯大林的执政理念 88
2.3.1执政党意识淡薄 89
2.3.2几个值得反思的执政观点 94
3苏共对国家的全面领导 111
3.1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表现 112
3.1.1“党领导政的原则”的确立与实践 113
3.1.2“党领导政的原则”实施的组织机制 118
3.2苏共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的动因 123
3.2.1苏共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 123
3.2.2苏共全面领导的现实逻辑 128
3.3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特征 132
3.3.1党的行政化、官僚化、特权化 132
3.3.2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 134
3.3.3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36
3.3.4政治动员型体制 138
3.3.5人治的体制 140
3.4苏联党政体制造成的政治后果 142
3.4.1苏联党政体制的弊端 142
3.4.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共对国家权力的全面失控 145
4苏共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157
4.1苏共对社会实行全方位控制的表现 158
4.1.1对公民生活的干预 158
4.1.2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163
4.2苏共干预和控制社会的手段 171
4.2.1思想教育和思想控制 171
4.2.2社会流动控制 174
4.2.3利用克格勃和告密者 178
4.3苏共对社会干预和控制的后果 182
4.3.1社会结构的不健全和社会功能的缺失 183
4.3.2社会的“国家化” 184
4.3.3“官方国民性”的形成和公民个体意志的丧失 185
4.3.4民众的政治冷漠 187
5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194
5.1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化 196
5.1.1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196
5.1.2用意识形态干预一切 203
5.1.3时代变迁与意识形态演化 211
5.2苏共对意识形态管理及其特征 217
5.2.1高度集权的意识形态管理机关 217
5.2.2苏共对意识形态管理的途径 219
5.2.3苏共意识形态的特征 226
5.3意识形态崩溃与苏联解体 231
5.3.1苏俄初期意识形态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231
5.3.2意识形态的神化与僵化 233
5.3.3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和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失落 235
5.3.4苏共意识形态堤坝的全面崩溃 238
5.3.5西方和平演变加剧苏联意识形态的瓦解 241
5.3.6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教训和思考 243
6苏共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252
6.1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几场争论 252
6.1.1“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 252
6.1.2工业化道路之争 258
6.1.3“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 267
6.2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赶超战略及其后果 273
6.2.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273
6.2.2竭泽而渔,造成农业生产长期衰退 277
6.2.3高积累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 281
6.2.4严格的计划控制压抑了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284
6.2.5赶超型战略与单一所有制的形成 289
6.3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及其后果 293
6.3.1国民经济军事化 293
6.3.2理论迷误埋下的祸根 298
7苏共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略 306
7.1第一次转折:从“世界革命”到确保自身“安全战略” 306
7.1.1“世界革命”战略的演变: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306
7.1.2在国际主义旗帜下确保自身“安全战略” 312
7.2第二次转折:从阵营对抗到霸权战略 315
7.2.1阵营对抗战略 315
7.2.2“缓和”背景下的霸权战略 324
7.3第三次转折:戈尔巴乔夫全面“缓和”下的“收缩战略” 332
7.4世界革命中心论与帝国思想的契合 333
7.4.1变了味的“世界革命”思想 334
7.4.2根深蒂固的帝国思想 336
8苏共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 349
8.1苏共的组织结构 349
8.1.1代表大会与代表会议 350
8.1.2中央委员会 354
8.1.3政治局与组织局 356
8.1.4中央书记处 359
8.2苏共的组织制度 361
8.2.1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和变迁 361
8.2.2组织制度的内在矛盾 363
8.2.3民主集中制的变形 368
8.3领袖交替制度的演进 369
8.3.1列宁临终前关于接班人问题的思考 370
8.3.2个人崇拜与领袖终身制 372
8.3.3后斯大林时期的领袖交替 374
8.4苏共基层组织 378
8.4.1早期党的基层组织 379
8.4.2苏共基层组织的活动 383
8.4.3苏联晚期党的基层组织的瘫痪 387
9苏共干部制度 396
9.1执政初期的干部制度 397
9.1.1干部任命制原则的确立 398
9.1.2干部的动员、登记和分配任命 403
9.2官职等级名录制的确立 407
9.2.1斯大林的干部哲学 408
9.2.2斯大林与党的中央机关 411
9.2.3官职等级名录制 413
9.3后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的改革与僵化 417
9.3.1干部轮换制和任期制 418
9.3.2干部培训与进修 421
9.3.3干部制度的僵化与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 425
9.4苏联干部制度评析 431
9.4.1高度集中体制的组织保障 431
9.4.2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纽带 434
9.4.3苏联干部制度的影响 436
10苏共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党内腐败现象 443
10.1苏共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443
10.1.1苏共监察制度的建立 444
10.1.2苏共监察制度的演变 446
10.1.3苏共监察制度的反思 450
10.2苏共的清党运动 454
10.2.1苏共历次清党运动 455
10.2.2对清党运动的评价 460
10.3苏共党内的腐败现象 462
10.3.1党内腐败现象滋生的主要原因 462
10.3.2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与演进 464
10.3.3官僚特权阶层与苏共败亡 474
11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 482
11.1列宁时期的党内矛盾和党内争论 483
11.1.1围绕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党内争论 484
11.1.2工会地位与作用的争论 488
11.2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矛盾 492
11.2.1争夺政治权力之争 492
11.2.2新经济政策存废之争 495
11.3斯大林时期的党内斗争 499
11.3.130年代“大清洗” 499
11.3.2战后初期党内矛盾 502
11.4后斯大林时期的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 505
11.4.11957年“反党集团”事件 505
11.4.2党内矛盾加剧与赫鲁晓夫下台 508
11.4.3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党内斗争 510
11.5苏共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513
11.5.1如何认识共产党执政时期的党内矛盾 514
11.5.2如何对待党内争论和组织处理的关系 519
11.5.3对苏共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的思考 522
结束语 529
参考文献 542
后记 556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