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
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

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PDF电子书下载

军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联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374027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武德的内涵包括军事道德与军人道德两大方面,军事道德即作战时应遵守的道德;军人道德即作为将帅或士卒应遵守的道德。中国历代兵家都强调武德,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书对夏商周及先秦诸子迄至宋岳飞、明代戚继光、近代孙中山等历代代表人物的武德思想给予详细论述,取材丰富、评析详明,将中国军事史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对中国传统武德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目录

第一编 远古至春秋时期 3

引论 从黄帝到孙子:中华武德文化的初萌与奠基 3

第一章 中华武德初萌 7

一、黄帝之武德与华夏民族的奠基 7

二、“先德后武”的文化自觉与军人价值意识的初醒 9

三、夏、商的更替与武德文化的勃发 9

四、西周建朝与鼎盛时期的武德文化成就 12

第二章 孙子与中国古代武德文化体系的建构 16

一、《孙子兵法》的世界性传播及其武德文化价值 16

二、以“仁”为本的军事伦理思想的产生 17

三、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 22

四、以“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论 24

五、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 27

六、“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 29

七、“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方略 31

八、“众陷于害”的战场道德环境效应说 32

九、孙子武德思想之镜鉴 33

第三章 孔子的武德思想与实践 36

一、论军人价值 37

二、论保卫“父母之国” 40

三、论“天下有道”之战 41

四、论“慎战”和“全民教战” 42

五、“将才先师”:国防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44

第四章 《老子》“尚慈”、“守柔”的武德观 46

一、“不以兵强天下” 47

二、“兵强则灭” 49

三、“哀兵必胜” 51

四、“不争之德” 53

第五章 管仲与管子学派的武德思想 56

一、“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的军人价值说 56

二、“和合故能谐”的“全胜”观 59

三、“竞于德”而“不竞于兵”的国防伦理观 61

四、论“赏罚” 63

第六章 《春秋》三传中的武德是非之辨 65

一、楚庄王的武德人格及其“止戈为武”说 66

二、宋襄公“仁义”战法之辨难 68

三、“向戌弭兵”的是非之争 72

四、战道观的冲突与嬗变 74

第二编 战国时期 79

引论 百家垂青:中华武德文坛争鸣迭起 79

第七章 墨子“非攻”说的武德思想 83

一、“非攻”与“兼爱”:从爱国主义走向“和天下” 84

二、“天德”与“天贼”的武德分野 86

三、“非攻”说客难 88

四、倡“救守”、颂“诛伐”的正义战争论 91

五、爱憎分明的军事“兼爱”主义 93

第八章 吴起的武德人格及其武德思想 95

一、吴起的忠孝仁信 96

二、“禁暴救乱”的“义兵”说 98

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 100

四、“总文武”“兼刚柔”的“良将”论 102

第九章 孙膑对孙武武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05

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说 106

二、“人为贵”的治军用战原则 109

第十章 商鞅与商鞅学派的强兵安国之道 114

一、农战之道 115

二、劝战之道 118

三、去战之道 120

四、胜战之道 121

第十一章 孟子的军事民本主义价值观 124

一、“仁人无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逻辑 124

二、吊民伐罪,民悦则取 125

三、褒“征伐”恶“善战” 127

四、“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8

五、对孔子武德思想的发展与弱化 130

第十二章 荀子对儒家武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33

一、“强道”、“霸道”、“王道”相佐论 133

二、“仁义为本”的“兵要”论 135

三、“隆礼教战”之道 137

四、“将死鼓”与“顺命为上” 140

五、对儒家武德文化的新贡献 142

第十三章 《尉缭子》的武德思想 144

一、“定仁义”与先发制人 144

二、“明刑罚,正劝赏” 146

三、“爱威并举”的为将之道 148

四、“三忘”精神与宽清“自治” 149

五、“成武德”:“兵教”的最高价值目标 151

第十四章 《司马法》的军事仁本主义 154

一、“以仁为本” 155

二、“以义治之” 157

三、“以礼为固” 159

四、“四守”之道 162

五、“同心”之道 164

第十五章 《六韬》的武德思想 167

一、“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的仁本说 167

二、“大兵发而万物皆服”的“王霸”观 170

三、“社稷安危,一在将军”的将帅论 171

四、“存劝示惩”的赏罚论 175

第三编 秦汉至三国时期 179

引论 兵儒合流:在融合中发展 179

第十六章 《吕氏春秋》以兵儒合流为基的武德思想 181

一、上德:“黄帝之政”说 181

二、适威:“先德后武”说 183

三、“义兵之为天下良药”的军人价值观 185

四、“义兵”本质论 187

第十七章 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 189

一、项羽的武德人格之失 190

二、刘邦的武德人格之得 194

第十八章 两汉名将的武功与武德 199

一、韩信的“叛”与“忠” 199

二、李广为将之道的“成”与“败” 201

三、卫青和霍去病的武德精神 203

四、马援的“马革裹尸”情怀 204

第十九章 《黄石公三略》的武德思想 206

一、“得干”、“收本”的主将之道 206

二、“崇礼”、“重禄”的“用兵之要” 210

三、以“五德”为核心的武德规范体系 213

四、“刚柔相济”、“正己化人”的修身目标 215

第二十章 曹操的武德担当精神 217

一、尚仁崇儒,厚德垂武 217

二、强兵足食,安国利民 219

三、内抑豪强,外御边敌 220

四、善俘安降,和军恤士 223

五、严于律己,守于节俭 227

第二十一章 诸葛亮以“忠”为纲的武德观和将德论 230

一、“以身殉国”的忠贞气节 231

二、选将任贤之道 235

三、将德修养说 237

第四编 唐宋元明时期 245

引论 盛世危秋:武德群英耀出中华 245

第二十二章 唐代兵书的武德思想 248

一、李靖的“奇正”、“阴阳”与“三尚”之道 248

二、《太白阴经》的“存亡在德”说与“贵和重人”思想 253

三、《长短经》的“五兵”分野说和“道德方略”论 258

第二十三章 北宋初期的国防伦理冲突与宋太祖的抉择 260

一、“黄袍加身”的武德意义 260

二、除“内患”与解“外忧” 261

三、“尚武备”与“释兵权” 263

四、“杯酒”福音与“苦酒”之祸 265

第二十四章 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岳飞的武德风范 267

一、“靖康之耻”与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 267

二、岳飞“精忠报国”、忠孝两全的武德人格 268

三、岳飞武德治军的实践 270

四、岳魂昭雪,千古忠烈 272

第二十五章 南宋的灭亡与文天祥的“儒将”气节 273

一、宋蒙之战的伦理本质 273

二、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忠烈诗魂 274

第二十六章 宋代兵书的武德思想 278

一、《权书》的“儒者”言兵与反“赂敌”论 278

二、《翠微北征录》的“和议”献策与“戒饬将帅之道” 281

三、《虎钤经》的“先胜”之术与“将必内应其正”说 285

第二十七章 戚继光的国防伦理精神及武德教育思想 288

一、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军旅生涯 288

二、戚继光的军旅人生观和武德人格 291

三、“戚家军”的武德风貌 298

四、基本层次的武德教育 301

五、高级层次的武德教育 305

第二十八章 郑成功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及道德两难选择 316

一、抗清斗争中的民族气节与忠孝两难选择 317

二、保民爱国:受诏的根本宗旨 319

三、收复台湾的伦理意义 320

第二十九章 明代兵书的武德思想 324

一、《阵纪》“首取精神胆气”的“选练”说 324

二、《投笔肤谈》的“本谋”说与“将贤”论 328

三、《草庐经略》的“六德”立将说 331

四、《兵经》的“辑睦”“德胜”和正军方略 334

第五编 清至民国时期 341

引论 同化·退化·转化:黎明前的黑暗与曙光 341

第三十章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武德 343

一、努尔哈赤的武德实践精神 344

二、皇太极的武德人格特征 348

第三十一章 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的中华武德新文化的诞生 353

一、林则徐的国防伦理观 353

二、魏源的“海国图志”论 355

三、太平天国的反帝爱国民族气节 356

四、刘永福的反帝爱国情操与国际英雄主义 358

五、台湾人徐骧的爱华、保台两位一体的国防英雄主义 359

六、邓世昌怒撞敌舰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 360

第三十二章 孙中山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创新 362

一、立“军队之灵魂” 362

二、保“军人之价值” 365

三、养军官之“精神品性” 368

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