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93303
  • 页数:4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把政治运动定位为一种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和组织形态,认为是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和特殊的制度方式,是执政党在特殊的政治生态下追求现代化的一种路径选择。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将政治运动置于现代化的背景,以现代化理论和政治现代化理论为分析框架,辅之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和组织理论等,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探究政治运动的缘起、特征、功能、与现代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从政治学学科的角度研究政治运动,对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做了宏观而系统的研究。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二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5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17

第一章 现代化与政治运动 23

第一节 现代化及相关的现代化理论:解开政治运动谜团的研究视野 23

一 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3

二 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8

三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37

四 现代化的核心价值 39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中国政治运动研究的理论适用 43

一 政治现代化:中西方学者视域下的理论图景 43

二 政治现代化的生长点 51

三 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58

四 政治发展、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 66

第三节 政治运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68

一 运动与政治运动:中西方语境下的解读 69

二 政治运动涉及的几组概念 75

第四节 过渡性的政治形态:现代化视野中的政治运动之定位 90

一 现代化为政治运动提供条件预设 92

二 政治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和破坏 95

三 政治运动非现代化必由之路 97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与中国政治运动的源起 98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从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国家转型 98

一 西方冲击与传统中国国家的断裂与解构 100

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国家的困境与政治运动的尝试 107

三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的建立:现代化的正式启动 123

第二节 中国政治运动生长的逻辑起点 126

一 政治文化情结:集体主义精神下的个体依附 127

二 理论关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 134

三 工作惯性:革命政治环境中经验的合理延伸 138

第三节 中国政治运动的现实催促 147

一 内外政治生态对新政权的压力 147

二 新体系内的资源短缺与整合 149

三 现代化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153

四 民众对新政治体系的认同性服从 156

第四节 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的源起(1949—1956) 159

一 巩固国家政权的政治运动 161

二 始于经济领域的政治运动 167

三 始于社会领域的政治运动 171

四 针对思想领域的政治运动 176

第五节 早期政治运动形态的特点和作用 180

一 提高现代国家生存能力 181

二 加大汲取社会资源能力 181

三 推动社会发展能力 182

四 增强执政党的合法性 183

第三章 现代化受挫与政治运动的强化(1957—1965) 185

第一节 现代化受挫:现代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初次挫折 186

一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 186

二 现代化受挫及后果 190

三 现代化受挫后的路径依赖 195

第二节 政治运动的强化 198

一 延续中的政治运动 199

二 偏离了的政治运动 209

第三节 中期政治运动形态的特点和作用 218

一 运动形态偏离化 218

二 知识精英削平化 220

三 政治生活异常化 222

四 革命理想激进化 224

第四章 现代化危机与政治运动的流变(1966—1978) 228

第一节 全面危机的爆发 229

一 经济危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动 229

二 权威危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232

三 制度危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高潮 23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全面发动及其持续 238

一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历史回顾 238

二 “文化大革命”运动持续十年的原因探讨 247

第三节 政治运动流变的表现 249

一 特殊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249

二 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 249

三 手段和目的的偏离 252

四 反传统与反现代性两难 254

五 个人专断与“集体无意识” 257

六 暴力合法化 258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流变的后果:政治行为主体之维 259

一 对领袖个人权威的冲击 259

二 对执政党组织权威的冲击 260

三 对整个民族心理的冲击 261

第五章 现代化发展与政治运动的退隐(改革开放后) 263

第一节 国家转型与现代化发展:政治运动退隐的社会背景 263

一 动乱的终结:“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64

二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开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65

三 国家转型与现代化起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66

第二节 回归常态:对政治运动的再认识 268

一 最高领导者:“不要搞运动” 269

二 执政党:“决不允许重复过去搞政治运动那种‘左’的错误做法” 271

三 知识分子:“中国绝不能再搞运动” 272

四 普通民众:“那个搞法打击面太大” 272

五 基层干部:“完全没必要兴师动众” 273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准政治运动 274

一 自上而下的准政治运动 275

二 自下而上的准政治运动 282

第四节 准政治运动的生存机理及定位 285

一 准政治运动逐渐取代政治运动 285

二 准政治运动的生存机理 287

三 革命化和制度化的混合体 290

第六章 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的类型、特征、模式和功能 293

第一节 政治运动的类型 293

一 国外学者的分类 293

二 国内学者的分类 295

第二节 政治运动的特征 297

一 政治运动的总体特征 297

二 政治运动的具体特征 304

第三节 政治运动的模式 315

一 模式一:单环型 315

二 模式二:双黄蛋或单黄蛋型 316

三 模式三:靶环型 318

四 模式四:连环型 319

五 模式五:交叉型 321

六 模式六:循环型 321

第四节 政治运动的功能 322

一 政治运动的正功能 323

二 政治运动的负功能 329

第七章 政治运动与政治现代化 338

第一节 政治运动和政治权威化 338

一 政治权威化 339

二 打击传统权威 342

三 魅力型权威的“祛魅” 348

四 魅力型权威的分散 353

第二节 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化 360

一 政治制度化 360

二 运动政治的非制度化 364

三 魅力型权威和制度的无力 367

四 弱社会和社会失序 374

第三节 政治运动和政治民主化 380

一 参与大众化 380

二 推广式参与 388

三 支持性参与 391

四 原子化参与 395

结语:政治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404

参考文献 415

后记 4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