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教程
哲学教程

哲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延斌,王金权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9787206027529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
《哲学教程》目录

导论 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2

第一节 哲学是智慧之学 2

一、哲学的内涵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哲学派别分歧的根源及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划时代意义 15

第三节 新时代更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说 19

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20

第一编 唯物主义本体论 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3

第一节 哲学物质观的演变和物质范畴 23

一、哲学物质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23

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28

第二节 运动观 29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9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31

三、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 34

第三节 时空观 36

一、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6

二、时间、空间的辩证特性 39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2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42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43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45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 46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6

一、意识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观念 46

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8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2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2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5

第三节 意识与思维模拟 56

一、现代科学技术为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56

二、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57

三、意识同“机器思维”的本质区别 58

第四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2

第二编 唯物主义辩证法 6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4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64

一、联系及其普遍性、客观性 64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66

三、事物联系和系统 68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71

一、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71

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72

三、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74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75

一、规律的客观性 75

二、规律的类型和层次 77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78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80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80

一、辩证矛盾及其属性 80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9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99

一、质、量、度 99

二、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103

三、量变与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0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9

一、辩证否定 109

二、否定之否定 114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9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19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19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20

三、因果关系原理的意义 122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23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23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23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25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26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2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28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29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30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30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0

三、内容与形式关系原理的意义 132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34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34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35

三、现象与本质关系原理的意义 137

第三编 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38

第六章 认识的唯物论 138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138

一、唯物主义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138

二、唯心主义的“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139

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实践意义 140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40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40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41

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制约 143

一、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 143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4

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46

第七章 认识的辩证法 147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147

一、由实践到认识 147

二、由认识到实践 150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51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152

一、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152

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154

三、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155

四、历史和逻辑的方法 157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58

一、系统方法 158

二、控制方法 159

三、信息方法 160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61

第八章 真理论 163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63

一、真理的客观性 163

二、真理和谬误 166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70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70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71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173

一、真理的标准 173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75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176

第四编 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178

第九章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78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179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79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划时代革命 181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产生 184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184

二、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力量 186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 188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188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4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活动的自觉性 196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196

二、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199

第十章 社会的经济结构 201

第一节 生产力 201

一、生产力的含义 201

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202

三、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204

第二节 生产关系 209

一、生产关系的含义 209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 210

三、生产关系的类型 212

第十一章 社会政治结构 215

第一节 上层建筑 215

一、政治上层建筑 215

二、思想上层建筑 216

三、上层建筑两部分间的关系 217

第二节 阶级 219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19

二、阶级分析方法 22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 223

第三节 国家 226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26

二、国家的职能 228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30

四、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31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结构 23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34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34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36

三、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和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 239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 239

一、政治法律思想 239

二、道德 240

三、艺术 241

四、宗教 242

五、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 243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和功能 245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45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6

三、社会意识的功能 247

第四节 社会意识理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9

一、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249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0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动力论 252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52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5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55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57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58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58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61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2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6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 26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 26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69

第四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72

一、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27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275

第十四章 社会历史主体论 27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8

一、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78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79

三、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条件 28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83

一、历史发展中的个人作用 283

二、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 285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287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0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290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就是群众路线 291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 292

第十五章 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前景 294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95

一、人的本质 295

二、人的价值 299

第二节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304

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304

二、个人的全面发展 307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自由 310

第三节 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前景 313

一、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 313

二、人的解放及其历史发展 316

三、社会发展前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19

后记 3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