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保生,王进喜,张中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40368123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共9章,分为5个板块。第一板块即前两章为理论篇。第一章以事实为证据法学的逻辑起点,论述了事实三性,即真实性、经验性和可陈述性;证据三性,即相关性、可采性和证明力,事实与证据的关系及证据类型。第二章考察了证据法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二者之统一决定了证据法具有促进事实真相发现即“求真”与维护普遍社会价值即“求善”的双重功能。证据法是以相关性为一条逻辑主线,证明责任和标准为两个证明端口,举证、质证和认证为事实认定三个阶段,准确、公正、和谐与效率为四大价值支柱,而构成的理论体系。第二板块即第三章,对证据开示的特征、意义、效力以及刑事与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区别作了分析。第三板块由第四章至第五章组成,可称举证姊妹篇,分别论述了展示性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举证方法。第四章论述了物证、书证等证据的出示,辨认、鉴真和鉴定。第五章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和作证特免权作了论述。第四板块是第六章,系统论述了作为证据法典型内容的证据排除规则,包括非法证据、传闻证据、意见证据、品性证据等排除规则。第五版块即第七至九章为证明和认证篇。第七章论述了证明责任与标准。第八章论述了证明主体和对象,法院取证和证据保全,以及举证和
上一篇:河南省政协志下一篇:我观党史 2卷
《证据法学》目录
标签:法学 证据

第一章证据导论 4

第一节 事实与证据 4

一、事实概念及其特性 4

二、证据概念 10

三、事实与证据的关系 15

第二节 证据属性 19

一、相关性 19

二、可采性或证据能力 24

三、证明力 28

第三节 证据类型 38

一、证据种类 39

二、证据分类 44

三、关于证据类型的反思 47

第二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体系 54

第一节 证据法的认识论基础 54

一、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反思 54

二、诉讼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角色 55

三、控辩审三方在诉讼中的互动 58

四、事实认定是一个能动建构过程 59

第二节 证据法的价值论基础 67

一、价值论概述 67

二、证据法的价值准则 70

三、证据法的四大价值支柱 73

第三节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85

一、证据法基本原则的确定方法 85

二、证据裁判原则 86

三、直接言词原则 89

第四节 证据法及其理论体系 93

一、证据法的特征 94

二、证据法的理论体系 98

第三章 证据开示 108

第一节 证据开示概述 108

一、证据开示的概念 109

二、证据开示的意义 110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118

一、证据开示的案件范围 119

二、控诉方的证据开示 121

三、辩护方的证据开示 127

四、证据开示笔录 129

五、不履行证据开示义务的后果 129

六、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据开示 136

一、证据开示的案件范围 137

二、证据开示范围及其限制 138

三、证据开示的程序启动 140

四、证据开示方式 143

五、证据开示的次数 146

六、逾期举证及其处理 146

七、新证据的问题 148

第四章 展示性证据的出示 156

第一节 证据出示 156

一、物证的出示 157

二、书证的出示 160

三、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出示 163

四、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出示 164

五、示意证据的出示 165

第二节 辨认和鉴真 169

一、辨认和鉴真的一般要求 169

二、物证、书证的辨认或鉴真 173

三、勘验、检查或现场笔录的辨认或鉴真 178

四、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辨认或鉴真 179

五、示意证据的辨认或鉴真 183

六、自我鉴真 186

第三节 鉴定 191

一、鉴定概述 191

二、鉴定人 195

三、鉴定意见 198

四、鉴定程序与规则 199

五、专家辅助人 207

第五章 言词证据的提出 216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 216

一、概述 216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 217

三、被害人陈述 224

四、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 225

第二节 证人证言 229

一、证人的资格、权利与义务 229

二、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审查 241

三、证人的退庭和隔离 245

四、意见证据规则 246

第三节 作证特免权 248

一、律师的作证特免权 250

二、医生一患者特免权 256

三、亲属关系特免权 259

四、宗教交流特免权 263

五、关于特免权的反思 266

第六章 证据排除及其例外 274

第一节 概述 274

一、证据排除规则的功能 274

二、证据的排除 277

三、证据规则在我国的建构 279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82

一、非法证据及其排除规则 283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正当理由 285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原则和例外 287

四、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 289

五、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91

第三节 传闻证据的排除 298

一、传闻证据规则概述 298

二、传闻证据规则及其例外 302

三、我国的传闻证据规则 308

第四节 意见证据规则 312

一、意见证据与意见证据规则 313

二、普通证人的意见 315

三、专家证人的意见 317

四、关于意见证据规则的思考 320

第五节 品性和倾向证据的排除 322

一、品性证据与品性证据的排除 323

二、倾向证据的排除 325

第六节 不能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 327

一、事后补救措施 328

二、和解和要求和解 330

三、自认和撤销自认 331

四、支付医疗或类似费用 332

第七章 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一、证明责任 339

二、证明标准 345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351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352

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360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374

一、民事诉讼证明责任 374

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383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391

一、行政诉讼证明责任 391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397

第八章 证明过程 406

第一节 证明 406

一、证明的特征 406

二、证明对象 408

第二节 法院取证与证据保全 411

一、法院取证 412

二、证据保全的概念 416

三、证据保全的情形 419

四、证据保全的程序和方法 419

第三节 质证与认证 421

一、质证 422

二、认证 424

三、认证的法律要求 425

第九章 推定与司法认知 442

第一节 推定 442

一、推定概念 443

二、推定与证明的关系 445

三、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的关系 458

第二节 司法认知 467

一、司法认知概念 468

二、司法认知的特征 469

三、司法认知的类型 469

四、司法认知的效力 471

五、我国证据法关于司法认知的规定 4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