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球的非对称性
地球的非对称性

地球的非对称性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宗晋,杜品仁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3647049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北京轶事、掌故,从中生发出作者对历史、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思考,其中亦不乏具有考据及研究价值的史料与观点,是一部通俗的历史文化评述著作。
《地球的非对称性》目录
标签:对称性 地球

前言 1

第1章 对称与非对称 1

1.1 自然界中的对称现象 1

1.2 广义的对称性 5

1.3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及其他 11

1.3.1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11

1.3.2 对称性与最小作用量原理 12

1.3.3 对称性与相对性 14

1.3.4 统计对称性与熵 16

1.4 对称方法 17

1.4.1 在数学中的应用 18

1.4.2 在电磁学中的应用 18

1.4.3 在粒子物理学中的应用 19

1.5 非对称现象 21

1.5.1 非对称现象的分类 21

1.5.2 原生或直观的非对称现象 23

1.5.3 对称破缺 25

1.6 非对称性与测量和涨落 27

1.6.1 非对称性与测量 27

1.6.2 非对称性与涨落 29

1.7 非对称性的应用 31

1.7.1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非对称及应用 31

1.7.2 信息非对称 33

1.7.3 非对称作战 35

参考文献 38

第2章 地球非对称性概论 40

2.1 引言 40

2.2 南、北半球的非对称 42

2.2.1 地理学特征 42

2.2.2 岩石圈结构 47

2.2.3 大陆地震 53

2.3 大西洋半球和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 56

2.3.1 陆半球与水半球 56

2.3.2 拉张半球与挤压半球 58

2.3.3 地震和火山 66

2.4 南、北半球的扭动和低纬剪切带 74

2.4.1 全球板块总体运动态势 74

2.4.2 低纬度环球剪切构造带 79

2.4.3 E系与P系大地震幕式交替活动 83

2.5 地球的非对称性与全球级构造系统 88

2.5.1 半球非对称性与全球级构造系统的对应关系 88

2.5.2 双重属性问题 89

2.5.3 地球非对称性的层次性 90

参考文献 92

第3章 环太平洋构造系 97

3.1 定义和基本特征 97

3.2 太平洋半球的东、西非对称 98

3.3 环太平洋构造系的东、西非对称 101

3.3.1 沟-弧系的两种类型 101

3.3.2 从俯冲板片形态特征论两种俯冲类型的差别 105

3.3.3 弧后盆地形成机制 108

3.4 板条构造和板舌构造 112

3.4.1 板条构造 112

3.4.2 板舌构造 113

3.4.3 板舌剖面形态和上下板的相对运动 116

3.4.4 板舌的非均质性和变形 117

3.5 东南太平洋区段 120

3.5.1 概况 120

3.5.2 南美的火山和地震 122

3.5.3 南美俯冲带显示的板条构造 124

3.5.4 中美洲俯冲带 126

3.6 东北太平洋区段 129

3.6.1 概述 129

3.6.2 圣安德烈斯断裂 132

3.7 西北太平洋区段 134

3.7.1 阿留申弧 134

3.7.2 千岛弧 135

3.7.3 日本本岛弧 136

3.7.4 琉球弧 139

3.8 西南太平洋区段 141

3.8.1 马里亚纳弧 142

3.8.2 菲律宾群岛的南北分割 144

3.8.3 班达海板舌的扭曲 145

3.8.4 汤加与新赫布里底板舌的对垒 146

3.8.5 新西兰的交错板舌 148

参考文献 150

第4章 大洋中脊构造系 154

4.1 定义和基本特征 154

4.1.1 定义 154

4.1.2 大洋脊地球物理场特征 158

4.1.3 洋中脊地震特征 162

4.2 洋脊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分类 163

4.2.1 几何形态 163

4.2.2 转换断层及其分类 164

4.2.3 海底扩张构造的多样性 167

4.2.4 洋脊的分段、变格与跳位 170

4.2.5 洋脊三联点的分类、运动和演化 175

4.3 各大洋洋脊的基本特征 181

4.3.1 大西洋洋脊 181

4.3.2 太平洋洋脊 184

4.3.3 印度洋洋脊 185

4.3.4 北冰洋洋脊 188

4.4 全球洋底增生构造及其演化 190

4.4.1 洋底增生区和增生期的划分原则 191

4.4.2 洋底增生区(期)的划分结果 191

4.4.3 三大洋洋底增生历史概述 194

4.4.4 全球洋底增生构造演化整体特征 198

4.4.5 结论和讨论 199

4.5 洋中脊的非对称性 199

4.5.1 洋中脊的非对称扩张 199

4.5.2 洋中脊结构和物性的非对称 202

4.5.3 洋中脊非对称性的成因 203

参考文献 207

第5章 大陆构造系 212

5.1 分区和非对称性 212

5.2 中蒙地震区 214

5.2.1 中蒙大陆的构造分区 214

5.2.2 中国大陆的地震分区 218

5.2.3 中蒙大陆中轴构造带 224

5.2.4 中国大陆六大区的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 228

5.3 北美地震区 243

5.3.1 美国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 243

5.3.2 美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分区 246

5.3.3 美国和中国大陆区地震构造的比较 251

5.4 伊阿巴地震区和东地中海地震区 256

5.4.1 伊阿巴地震区 256

5.4.2 东地中海地震区 261

参考文献 263

第6章 地球物理场的非对称性 267

6.1 地球形状的非对称性 267

6.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67

6.1.2 大地水准面所反映的地球形状非对称性 271

6.1.3 空间大地测量揭示的地球形状非对称性 276

6.2 地球热状态及其热散失量分布的非对称性 284

6.2.1 地球热学基础 284

6.2.2 地球内部的热状态 288

6.2.3 地球的热历史 295

6.2.4 地球内部热散失量分布的非对称性 298

6.3 地球磁场及其非对称性 301

6.3.1 地球磁场的主要成分和数学描述 301

6.3.2 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 303

6.3.3 地球磁场的非对称性 309

6.4 地球的地震波速度场和密度场及其非对称性 313

6.4.1 地球的地震波速度场和密度场 313

6.4.2 地震波速度场和密度场的非对称性 318

参考文献 325

第7章 地球非对称性的成因探讨 332

7.1 引言 332

7.2 地球的收缩、膨胀和脉动 334

7.2.1 地球收缩说 334

7.2.2 地槽-地台说 337

7.2.3 地球膨胀说 338

7.2.4 地球脉动说 340

7.3 地球自转变化 341

7.3.1 李四光的地球自转说 341

7.3.2 对地球自转动力作用的一些新认识 343

7.4 地球外部的作用 345

7.4.1 对非对称现象的新认识 345

7.4.2 引潮力效应探讨 347

7.4.3 地球构造运动的周期性 349

7.4.4 天体撞击作用 354

7.5 地幔对流 357

7.5.1 地幔对流说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357

7.5.2 最近的一些地幔对流模型 365

7.5.3 对地幔对流的不同见解 369

7.5.4 对地球非对称性的解释 373

7.6 层块构造热涌和地球自转模型 378

7.6.1 要点 378

7.6.2 依据 379

7.6.3 讨论 380

参考文献 382

第8章 太阳系其他天体的非对称性 389

8.1 引言 389

8.2 太阳的非对称性 392

8.2.1 太阳结构概述 392

8.2.2 太阳黑子分布和太阳磁场的非对称现象 396

8.2.3 耀斑分布的非对称性 400

8.2.4 太阳风的非对称性 402

8.3 月球的非对称性 408

8.3.1 月球概况 408

8.3.2月球的非对称现象 416

8.4 火星及其非对称性 423

8.4.1 火星概况 423

8.4.2 火星的半球非对称性 429

参考文献 432

名词拼音索引 4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