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近代经济史  1927-1937  上
中国近代经济史  1927-1937  上

中国近代经济史 1927-1937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克祥,吴太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010085064
  • 页数:8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其中心线索。全书分导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中国近代经济史 1927-1937 上》目录

上册 1

导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新民主主义的萌发 1

一、日本侵略、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5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退让妥协 6

(二)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 25

二、国内形势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44

(一)蒋介石独裁地位的确立和对苏区的“围剿”与蹂躏 45

(二)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59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蜕变 86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停滞衰退 87

(二)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118

四、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 143

(一)武装起义和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144

(二)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经济雏形的建立 156

第一章 新式工矿业的危机及不平衡发展 192

第一节 棉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194

一、棉纺织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195

(一)日本资本的疯狂扩张及其对华资的压迫 196

(二)民族棉纺织业的短暂发展和严重危机 205

二、机器缫丝业和丝织业 233

(一)机器缫丝业的短暂维持和部分发展 234

(二)机器缫丝业的严重危机和局部恢复 238

(三)机器丝织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253

三、机器面粉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259

(一)机器面粉工业 259

(二)火柴工业 279

(三)卷烟工业 294

第二节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309

一、机械工业的短暂发展和明显萎缩 310

二、电力和电机工业 326

三、水泥工业的初步发展 341

四、化学工业 344

(一)基础化学工业的产生和长足发展 347

(二)日用化学工业 359

第三节 矿冶业 379

一、国民党政府的矿业措施和全国矿冶业的基本情况 380

(一)国民党政府的矿业政策和措施 381

(二)矿冶业的基本情况 388

二、外国资本的扩张和日本对东北矿业的掠夺 402

(一)外国资本的继续扩张和对矿产市场的操纵 403

(二)日本对东北矿产资源的掠夺 422

三、官办和商办矿冶业的消长和不平衡发展 434

(一)国家资本的建立与资本结构及其变化 435

(二)煤矿业中的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 446

第二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473

第一节 列强的农业掠夺和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 474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农业恐慌 475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列强对华农产品倾销 476

(二)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全面萎缩 485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493

(一)对东北农业和农村的摧残与掠夺 493

(二)对华北的农业掠夺 506

三、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511

(一)土地、赋税和农产统制政策 512

(二)农林建设与改良推广措施 530

(三)地主、资产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538

第二节 农村土地关系和租佃制度 561

一、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 562

(一)1927—1937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 563

(二)地权的集中趋势和全国土地的阶级分配 585

二、租佃制度与地租剥削 632

(一)租佃范围和租佃习惯及其变化 633

(二)地租剥削及其加重 655

第三节 农村阶级结构与农户经济及其变化 676

一、农村阶级结构及其变化 677

二、农户家庭收支和经济状况 694

三、封建租税剥削与自耕农及佃农经济 720

(一)封建赋税剥削与自耕农经济 721

(二)封建地租剥削与佃农经济 736

第四节 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 746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装备 747

(一)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748

(二)耕畜和农业装备 755

(三)鸦片种植的扩大及其对农业资源的破坏 764

二、农业经营和耕作制度及其变化 778

(一)农业经营及其退化 778

(二)耕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792

三、农业收成与土地产量 799

上册表格索引 812

中册 819

第三章 手工业的兴替嬗变 819

第一节 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衰和结构变化 820

一、手工纺纱业的持续衰萎和部分存留 821

二、手工织布业的兴衰和产销状况 835

(一)兴衰并存与结构变化 836

(二)生产组织与生产经营 854

第二节 手工缫丝业、丝织业和麻纺织业 882

一、手工缫丝业 883

(一)地区分布与兴衰存废 883

(二)生产经营与销售市场 892

二、手工丝织业 908

(一)利害并存的外部环境和兴衰互见的发展趋势 910

(二)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和彼消此长的产品市场 920

三、麻织业与夏布生产 931

第三节 榨油业和食品加工业 937

一、手工榨油业 938

二、手工碾米和磨面业 958

三、制糖和酿造业 971

(一)手工制糖业的萎缩和艰难维持 972

(二)酿造业的内部结构和产销状况 983

第四节 其他手工业 998

一、手工陶瓷业 998

二、手工造纸和印刷业 1016

(一)手工造纸业 1017

(二)手工印刷业 1039

三、各类新兴手工业 1058

(一)针织业和毛巾业 1059

(二)新兴“出口型”手工业 1068

第五节 近代手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功能、地位 1092

一、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整体趋势 1094

二、传统手工业与新式工业 1108

三、手工业与农业和农户经济 1136

第四章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1148

第一节 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 1149

一、日本和西方列强的铁路攫夺与侵略扩张 1151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铁路攫夺及其侵略野心 1151

(二)西方列强的投资渗透 1160

二、全国铁路修筑及其规模 1171

三、铁路运输的管理和经营 1205

(一)铁路管理体制的沿袭与变革 1205

(二)车辆设备与经营状况 1213

第二节 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与经营状况 1230

一、东北轮船航运业的艰难起步与日本的劫夺 1231

二、全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状况 1238

三、轮船招商局的“国有”、整顿及经营 1256

四、民生轮船公司的崛起及经营管理 1267

第三节 公路运输业的初步发展和航空运输业的产生 1275

一、公路交通的发轫和公路建设 1276

(一)清末民初公路交通的发轫 1277

(二)1927—1937年公路建设及其局限 1282

二、公路运输及其营运 1295

(一)运输条件与运输设备 1295

(二)官商并存的公路运输经营 1303

三、航空运输的产生 1337

第四节 新式邮政和电信业 1347

一、近代新式邮政的兴起与经营管理 1348

(一)中国近代邮政的兴起和发展 1349

(二)邮政的经营管理 1358

二、电信业 1369

(一)电报 1370

(二)电话 1382

第五章 对外贸易、外国投资和国际收支 1390

第一节 关税和对外贸易 1391

一、收回关税主权的抗争 1392

(一)协定关税制度的片面性 1392

(二)四个国际会议与中国关税问题 1394

(三)以个别谈判方式争取关税自主 1404

(四)“国定税则”的实施与修订 1411

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中外贸易 1417

(一)国民党政府对海关和对外贸易管理的加强 1417

(二)“马鞍形”贸易增长与巨额贸易逆差 1419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425

(四)贸易条件分析 1436

三、对外贸易国别分析 1442

(一)外贸国别结构及其变化 1442

(二)中日贸易 1443

(三)中美贸易 1446

(四)中英、中德、中法贸易 1448

(五)中国对南洋地区的贸易 1449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投资 1454

一、外债 1455

(一)整理旧债 1457

(二)举借新债 1479

(三)外债规模、结构和外债收支 1495

二、外国对华企业投资的增长 1506

(一)投资增长与国别结构及其变化 1507

(二)外国投资的部门和行业分布 1509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企业投资 1526

(四)外国对华投资收支 1529

三、外国投资的整体情况及长期趋势 1530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 1533

一、华侨汇款和劳务收支 1534

(一)华侨汇款 1534

(二)劳务收支 1535

二、战争赔款和资本、金银的大量外流 1538

(一)战争赔款 1538

(二)中国资本外流 1540

(三)中国金银大量外流 1541

三、中国国际收支的整体状况 1544

中册表格索引 1550

下册 1557

第六章 商业流通和国内市场 1557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管理经营 1560

一、商法制定和税制、币制改革 1560

(一)商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1560

(二)税制改革与币制改革 1564

二、提倡国货及开拓国货市场 1566

三、统制经济政策的推行 1573

四、国民党政府商业政策措施的影响和作用 1578

第二节 国内城乡贸易的发展变化 1584

一、从交通运输业发展看商品流通量的增长 1586

二、商品结构和商品流向 1616

(一)商品结构的变化 1616

(二)商品流向 1628

三、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及工农业产品差价的扩大 1633

(一)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1633

(二)工农业产品差价的扩大 1649

第三节 城乡市场的兴衰变迁 1663

一、城市市场的发展及变化 1664

(一)原有城市市场的整体扩大和局部衰微 1665

(二)新兴城市市场的成长 1684

(三)市场组织和市场内部结构及其演进 1696

二、农村市场的不平衡发展 1710

(一)集市贸易 1711

(二)庙会及其市场功能 1730

(三)市镇 1736

第四节 商人、商业资本及其经营状况 1750

一、1927—1937年商业资本的发展趋势 1751

二、商业资本的内部结构及地区分布 1777

三、商业资本的经营状况及其变化 1805

第七章 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 1830

第一节 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消长和日本在东北的金融掠夺 1831

一、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消长变化 1832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金融掠夺 1844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币制改革 1864

一、金融管理和金融政策 1865

二、“废两改元”与“法币”政策的实行 1870

(一)废两改元 1871

(二)法币政策的推行 1877

第三节 中资银行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1889

一、中资银行的发展概况和结构变化 1889

二、中资银行的经营状况及其特点 1907

三、国家银行垄断资本的形成 1918

第四节 旧式金融机构的变化和衰落 1934

一、城乡钱庄业的短暂维持、发展和相继衰微 1935

(一)城市钱庄业的短暂维持和急剧衰落 1935

(二)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兴衰和资本经营 1958

二、典当业的经营及其没落 2005

(一)近代典当业的跌宕起伏和全面衰落 2005

(二)典当资本规模及经营状况 2021

第五节 证券市场的兴起和演变 2030

一、20世纪初证券业的兴起和无序发展 2030

二、20世纪30年代以债券交易为主的证券市场 2038

三、其他城市的证券交易所 2046

第八章 财政和内债 2052

第一节 财政的整顿和改革 2054

一、基本方针和计划 2054

二、建立和健全财政机构,统一财务行政 2055

(一)中央财政管理及监督机构 2056

(二)地方财政机构 2058

三、划分国、地收支及建立健全预、决算等财务制度 2061

(一)划分国、地收支 2061

(二)建立和健全预、决算等财务制度 2064

四、整理税收、改革税制 2066

(一)关税自主及关税和海关的改革 2066

(二)整顿盐务、改革运销制度及清理盐税 2074

(三)裁撤厘金,征收货物统税 2079

(四)印花、烟酒税的整顿和改革 2084

(五)矿税的整顿及其征管机构 2087

(六)其他国家税收 2088

(七)地方收入的清理和整顿 2090

第二节 财政收支 2097

一、中央岁入的增长及收入结构 2097

(一)十年间岁入的增长 2097

(二)收入结构 2100

二、中央财政的岁出及收支平衡 2102

(一)岁出的主要内容 2102

(二)收支平衡情况 2109

三、地方财政 2113

(一)地方收入 2113

(二)地方支出及收支平衡 2118

第三节 内债 2124

一、中央政府内债 2124

(一)发行情况 2124

(二)内债整理 2133

二、地方内债 2136

第四节 东北沦陷后的伪满洲国财政 2144

一、日本控制下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 2144

二、掠夺性的财政搜刮 2149

三、维护日伪统治的财政支出 2160

第九章 革命根据地经济 2168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开创和扩大时期的经济 2170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2171

(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171

(二)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2175

二、革命根据地财政的建立与对根据地金融的整顿 2194

(一)根据地财政的建立 2194

(二)对根据地金融的整顿 2202

三、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2208

四、商业政策与商品流通的恢复和发展 2211

五、红军军费、军粮、装备供应的保障 2218

(一)军费的供给 2218

(二)军粮的供给 2220

(三)军事装备的供给 2221

第二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后的经济 2223

一、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政策的制定及调整 2224

(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大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 2224

(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对苏区经济建设的总结 2227

二、“查田”运动的兴起,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231

(一)根据地的查田运动 2232

(二)根据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234

三、革命根据地的工业建设 2239

(一)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组建 2239

(二)国营工业的发展 2241

(三)邮电业和交通业的兴办 2246

四、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2249

(一)对外贸易的开展 2249

(二)发挥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社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 2253

(三)合作社商业的经营 2256

五、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和金融建设 2259

(一)财政收入来源的扩大 2259

(二)节约财政支出 2264

(三)统一和加强财政管理 2266

(四)金融事业的发展 2268

第三节 红军长征途中的经济斗争和党在策略转变时期的经济政策 2272

一、红军长征途中的军需给养与经济斗争 2273

二、党在策略转变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实践 2276

(一)土地革命政策的改变 2277

(二)工商业政策的调整 2280

(三)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 2282

下册表格索引 2287

征引文献目录 2293

一、经典著作 2293

二、专著、杂著、文集 2293

(一)专著、编著 2293

(二)杂著、文集、选集、全集 2302

三、档案、资料、调查报告 2305

(一)档案资料 2305

(二)资料集、资料汇编 2306

(三)调查报告、调查表、工作报告 2313

四、地方志、专业志、民族志 2317

(一)地方志 2317

(二)专业志、民族志 2339

五、报纸、期刊、特刊、集刊、专报、年鉴、丛书 2340

(一)报纸 2340

(二)期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学报 2341

(三)专刊、特刊、增刊、集刊、公报、专报、年鉴、百科全书、丛书 23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