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建业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1024568
- 页数:484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9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9
一、黄土高原区 11
1.地形地貌 11
2.气候特征 12
3.土壤植被 12
二、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13
1.地形地貌 13
2.气候特征 13
3.土壤植被 14
三、西北内陆干旱区 15
1.地形地貌 15
2.河湖水系 16
3.气候特征 17
4.土壤植被 18
第二节 全新世环境演变 18
一、黄土高原区 20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 20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 23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 24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 25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 26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 29
二、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30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 30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 31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 32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 32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 32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 33
三、西北内陆干旱区 34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 34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 36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 36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 36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 37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 39
四、小结 39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的文化发展 40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 41
一、文化谱系 42
1.白家文化 42
2.拉乙亥类遗存 45
二、聚落形态 45
1.白家文化 45
2.拉乙亥类遗存 47
三、经济形态 47
1.拉乙亥类遗存 47
2.白家文化 48
四、小结 4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 50
一、文化谱系 50
(一)零口类型期 50
(二)半坡类型期 52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52
2.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 57
3.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 59
4.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 62
(三)泉护类型期 65
1.仰韶文化泉护类型 65
2.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晚期) 69
3.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初期) 71
二、聚落形态 73
(一)零口类型期 73
(二)半坡类型期 73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74
2.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 78
3.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 80
4.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 82
(三)泉护类型期 85
1.仰韶文化泉护类型 85
2.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晚期) 86
3.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初期) 86
三、经济形态 87
(一)零口类型期 87
(二)半坡类型期 88
(三)泉护类型期 90
四、小结 92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92
一、文化谱系 92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 92
1.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 93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96
3.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100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 103
1.仰韶文化泉护二期类型 103
2.仰韶文化常山类型 107
3.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 107
4.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112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 116
二、聚落形态 118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 118
1.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 118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119
3.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124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 128
1.仰韶文化泉护二期类型 128
2.仰韶文化常山类型 128
3.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 129
4.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134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 135
三、经济形态 135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 135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 137
四、小结 140
第四节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142
一、文化谱系 142
(一)龙山前期 14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 142
2.菜园文化 144
3.齐家文化(早期) 151
4.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152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 155
6.老虎山文化(前期) 156
7.史家湾类遗存 161
(二)龙山后期 16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 162
2.齐家文化(中期) 164
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166
4.老虎山文化(后期) 171
二、聚落形态 174
(一)龙山前期 174
1.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 174
2.菜园文化 175
3.齐家文化(早期) 178
4.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178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 180
6.老虎山文化(前期) 180
7.史家湾类遗存 182
(二)龙山后期 18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 182
2.齐家文化(中期) 184
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186
4.老虎山文化(后期) 186
三、经济形态 189
(一)龙山前期 189
(二)龙山后期 193
四、小结 195
第五节 青铜时代 196
一、文化谱系 196
(一)青铜时代前期 196
1.齐家文化(晚期) 196
2.朱开沟文化(早中期) 201
(二)青铜时代后期 209
1.商文化 209
2.刘家文化 214
3.晚期先周文化 216
4.西周文化 222
5.朱开沟文化(晚期) 230
6.李家崖文化 236
7.西岔文化 238
8.西麻青类遗存 240
9.辛店文化 241
10.卡约文化 247
11.寺洼文化 253
二、聚落形态 258
(一)青铜时代前期 258
1.齐家文化(晚期) 258
2.朱开沟文化(早中期) 260
(二)青铜时代后期 263
1.商文化 263
2.刘家文化 266
3.晚期先周文化 267
4.西周文化 268
5.朱开沟文化(晚期) 270
6.李家崖文化 272
7.西岔文化 273
8.西麻青类遗存 273
9.辛店文化 273
10.卡约文化 273
11.寺洼文化 278
三、经济形态 278
(一)青铜时代前期 278
(二)青铜时代后期 280
1.农业经济 280
2.半农半牧经济 282
四、小结 283
第六节 早期铁器时代 285
一、文化谱系 285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285
1.秦文化(前期) 285
2.杨郎文化(前期) 292
3.桃红巴拉文化(前期) 299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307
1.秦文化(后期) 308
2.晋文化 310
3.杨郎文化(后期) 313
4.桃红巴拉文化(后期) 316
二、聚落形态 318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318
1.秦文化(前期) 318
2.杨郎文化(前期) 322
3.桃红巴拉文化(前期) 323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326
1.秦文化(后期) 326
2.晋文化 328
三、经济形态 328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328
1.农业经济 328
2.游牧经济 329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330
1.农业经济 330
2.游牧经济 331
四、小结 331
第四章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的文化发展 334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 334
一、文化谱系 334
(一)新石器遗存 334
1.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 334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336
3.老虎山文化 336
(二)细石器遗存 338
二、聚落形态 339
(一)新石器遗存 339
1.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 339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340
3.老虎山文化 340
(二)细石器遗存 340
三、经济形态 341
(一)新石器遗存 341
(二)细石器遗存 341
四、小结 342
第二节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343
第五章 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文化发展 344
第一节 铜石并用时代 346
一、文化谱系 346
1.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347
2.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348
3.菜园文化 348
4.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349
5.齐家文化 351
二、聚落形态 353
三、经济形态 354
四、小结 355
第二节 青铜时代 356
一、文化谱系 356
1.四坝文化 356
2.辛店文化 359
3.哈密天山北路文化 359
4.古墓沟文化 364
5.克尔木齐类遗存 365
6.安德罗诺沃文化 368
7.水泥厂类遗存 371
8.新塔拉类遗存 372
二、聚落形态 374
1.四坝文化 374
2.哈密天山北路文化 375
3.古墓沟文化 375
4.克尔木齐类遗存 376
5.安德罗诺沃文化 377
6.水泥厂类遗存 378
7.新塔拉类遗存 378
三、经济形态 378
1.半农半牧经济 378
2.畜牧狩猎经济 380
四、小结 380
第三节 早期铁器时代 381
一、文化谱系 382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382
1.沙井文化 382
2.骟马类遗存 385
3.诺木洪文化 388
4.焉不拉克文化(前期) 390
5.苏贝希文化(前期) 396
6.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 404
7.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 411
8.流水文化 414
9.香宝宝类遗存 415
10.半截沟类遗存 416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417
1.焉不拉克文化(后期) 417
2.苏贝希文化(后期) 418
3.察吾呼沟口文化(后期) 421
4.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 424
二、聚落形态 426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426
1.沙井文化 426
2.骟马类遗存 427
3.诺木洪文化 428
4.焉不拉克文化(前期) 428
5.苏贝希文化(前期) 429
6.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 430
7.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 432
8.流水文化 433
9.香宝宝类遗存 434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434
1.焉不拉克文化(后期) 434
2.苏贝希文化(后期) 434
3.察吾呼沟口文化(后期) 435
4.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 435
三、经济形态 437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437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439
四、小结 439
第六章 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42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 443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43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43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4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 445
一、零口类型期 445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45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46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46
二、半坡类型期 447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47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47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48
三、泉护类型期 449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49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50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50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451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51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52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54
第四节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455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55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57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58
第五节 青铜时代 458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58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60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62
第六节 早期铁器时代 462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462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465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467
第七章 结语 469
后记 475
英文提要 478
图一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分区示意图 10
图二 周原黄土与文化层关系示意图 21
图三 鄂尔多斯地区10000年冷暖变化过程 22
图四 鄂尔多斯地区10000年干湿变化过程 22
图五 岱海苜花河淤土坝剖面10000年温度变化 22
图六 岱海苜花河淤土坝剖面10000年降水变化 22
图七 全新世以来岱海沉积物Rb/Sr比值和有机碳(Corg)含量变化曲线 24
图八 10000年来黄旗海湖面水位变化曲线 27
图九 陕西岐山NGZ黄土剖面代用指标(黏粒/粉沙比) 27
图一○ 调角海子剖面碳酸钙百分含量 31
图一一 青海湖孢粉所显示的近1万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5
图一二 距今10000~7200年时期古里雅冰芯中δ18O值的变化 36
图一三 新疆巴里坤湖ZK00A孔花粉浓度变化曲线 37
图一四 祁连山敦德冰芯1万年来δ18O显示的温度波动 38
图一五 扁都口剖面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 39
图一六 白家文化陶器分期 44
图一七 白家村T308F2平、剖面图 46
图一八 大地湾M15平面图 46
图一九 拉乙亥遗存石器 47
图二○ 白家文化生产工具 49
图二一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陶器 51
图二二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装饰品及杂器 54
图二三 姜寨一、二期陶器 56
图二四 大地湾第二期陶器 57
图二五 石虎山Ⅱ与镇江营一期晚段陶器比较 58
图二六 石虎山Ⅱ与垣曲古城东关陶敛口平底瓶比较 59
图二七 石虎山Ⅰ遗存陶器 60
图二八 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陶器 61
图二九 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与北橄遗存陶器比较 64
图三○ 仰韶文化泉护类型装饰品及杂器 68
图三一 泉护一期陶器 68
图三二 阳洼坡、胡李家彩陶 69
图三三 王墓山坡下第3段陶器 70
图三四 白泥窑子A点F2陶器 71
图三五 红台坡上遗存陶器 72
图三六 王墓山坡中与牛河梁玉璧比较 72
图三七 零口F11平、剖面图 73
图三八 零口M21平面图 74
图三九 姜寨一期环壕聚落遗迹的分布 75
图四○ 元君庙M411平面图 76
图四一 姜寨M205第三层平面图 77
图四二 大地湾M216平、剖面图 78
图四三 石虎山Ⅱ聚落遗迹的分布 79
图四四 石虎山ⅡF3平、剖面图 81
图四五 石虎山Ⅰ聚落遗迹的分布 81
图四六 鲁家坡F5平、剖面图 82
图四七 王墓山坡下聚落Ⅰ区遗迹的分布 83
图四八 王墓山坡下ⅠF13平、剖面图 84
图四九 泉护F201平、剖面图 86
图五○ 红台坡上F3平、剖面图 87
图五一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生产工具 87
图五二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生产工具 89
图五三 泉护一期生产工具 91
图五四 泉护Y122平、剖面图 91
图五五 福临堡三期陶器 94
图五六 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装饰品及陶塑 95
图五七 阳坬遗存陶器 96
图五八 南壕ⅠF17组、ⅠF11组、ⅡF6组陶器比较 99
图五九 庙子沟遗存陶器 100
图六○ 海生不浪类型和石岭下类型彩陶盆比较 100
图六一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陶器 102
图六二 大地湾四期装饰品和陶塑 102
图六三 傅家门卜骨 102
图六四 泉护二、三期陶器 105
图六五 案板三期陶器 106
图六六 仰韶文化常山类型陶器 108
图六七 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陶器分段 110
图六八 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阿善亚型陶器 111
图六九 小官道遗存陶器 111
图七○ 师赵村五期装饰品和陶塑 114
图七一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西坡?组陶器 114
图七二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雁儿湾组陶器 115
图七三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王保保组陶器 115
图七四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小坪子组陶器 116
图七五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马家窑式陶器 117
图七六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宗日式陶器 117
图七七 阳坬F10平、剖面图 120
图七八 福临堡H134平、剖面图 120
图七九 王墓山坡上F8平、剖面图 120
图八○ 庙子沟聚落遗迹分布图 122
图八一 庙子沟F15平、剖面图 123
图八二 庙子沟M19平面图 124
图八三 白草塔F21平、剖面图 124
图八四 海生不浪F10平、剖面图 124
图八五 大地湾F411平、剖面图 125
图八六 大地湾F901平、剖面图 126
图八七 大地湾F901出土陶器 127
图八八 师赵村M4平、剖面图 127
图八九 浒西庄F1平、剖面图 128
图九○ 常山房屋(H14)平、剖面图 128
图九一 小沙湾F4平、剖面图 129
图九二 小沙湾F5平、剖面图 129
图九三 寨子塔聚落平面图 130
图九四 寨子圪旦遗址地形图 130
图九五 大青山前石城聚落址的分布 131
图九六 阿善ⅠF1平面图 131
图九七 阿善西台地“祭坛”平、剖面图 132
图九八 西园85F4平面图 132
图九九 莎木佳西台地“大房子”平面图 132
图一○○ 莎木佳西台地“祭坛”平、剖面图 132
图一○一 黑麻板聚落房址的分布 133
图一○二 威俊第一台地遗迹的分布 133
图一○三 威俊第二台地遗迹的分布 133
图一○四 威俊第三台地遗迹的分布 133
图一○五 小官道AF4平、剖面图 134
图一○六 林家F19平、剖面图 134
图一○七 宗日M162平面图 135
图一○八 海生不浪类型工具和武器 136
图一○九 浒西庄Y3和制陶工具 139
图一一○ 下魏洛Y8平、剖面图 139
图一一一 林家青铜刀和关桃园骨梗石刃刀比较 139
图一一二 黄土高原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箭镞 140
图一一三 黄土高原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石钺 141
图一一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陶器 143
图一一五 菜园文化装饰品 146
图一一六 切刀把陶器(菜园文化早期) 147
图一一七 林子梁三至五段陶器(菜园文化晚期) 148
图一一八 红圈子陶器 148
图一一九 师赵村六期陶器 149
图一二○ 菜园文化与海生不浪类型彩陶比较 149
图一二一 菜园文化与海生不浪类型、小河沿类型彩陶比较 150
图一二二 菜园文化和阿善三期类型陶折腹盆比较 150
图一二三 师赵村七期陶器 151
图一二四 师赵村七期与清凉寺墓地玉器比较 152
图一二五 苏呼撒半山类型陶器 155
图一二六 柳湾半山类型装饰品 156
图一二七 半山类型与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类型陶鸮形壶、双口壶比较 157
图一二八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陶器 157
图一二九 老虎山文化陶塑 158
图一三○ 老虎山文化卜骨 158
图一三一 老虎山文化老虎山类型陶器 159
图一三二 老虎山文化永兴店类型陶器 160
图一三三 史家湾H4陶器 161
图一三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陶器 163
图一三五 姜寨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陶器 163
图一三六 齐家文化(中期)玉器 165
图一三七 西山坪齐家文化(中期)陶器 166
图一三八 柳湾齐家文化(中期)陶器 167
图一三九 阳山马厂类型陶器 169
图一四○ 柳湾马厂类型陶器 170
图一四一 马厂类型与小河沿类型、辛塔什塔文化“卐”字纹、双“F”形纹比较 171
图一四二 马厂类型与小河沿类型八角星纹比较 171
图一四三 白草塔F8陶器 172
图一四四 龙山时代陶双鋬鬲、卜骨、细石器镞的分布 173
图一四五 双庵Ⅳ区F2、F3平面图 175
图一四六 赵家来F11平、剖面图 175
图一四七 林子梁F13平、剖面图 176
图一四八 苟堡F1平、剖面图 176
图一四九 切刀把M38平、剖面图 177
图一五○ 瓦罐嘴M34平、剖面图 177
图一五一 师赵村六期ⅢM1平、剖面图 177
图一五二 师赵村七期F22平、剖面图 178
图一五三 青岗岔F4平、剖面图 178
图一五四 苏呼撒M37平、剖面图 179
图一五五 土谷台洞室墓平面图 179
图一五六 柳湾墓地M661平面图 179
图一五七 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聚落的分布 180
图一五九 园子沟F2007、F2009平、剖面图 181
图一六一 板城第4石方坛平、剖面图 183
图一六二 寨子上聚落平面图 183
图一六三 康家F8、F5、F10、F11、F2平、剖面图 183
图一六四 石嘴头F3平、剖面图 184
图一六五 喇家F4平、剖面图 185
图一六六 柳湾齐家文化(中期)M1006平面图 185
图一六七 柳湾马厂类型M564平面图 187
图一六八 阳山墓葬及其圆祭坑分布图 187
图一六九 阳山M54平面图 188
图一七○ 白草塔F16、F8平、剖面图 188
图一七一 二里半M1平、剖面图 188
图一七二 师赵村七期生产工具 189
图一七三 老虎山文化抹子 190
图一七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垫 191
图一七五 老虎山Y1~Y3所在窑址区遗迹平面图 191
图一七六 老虎山Y3平、剖面图 192
图一七七 老虎山Y4平、剖面图 192
图一七八 柳湾马厂类型生产工具 194
图一七九 白沟道坪Y6、Y7平面图 195
图一八○ 齐家文化(晚期)铜器 198
图一八一 齐家文化(晚期)秦魏家类型陶器 199
图一八二 齐家文化(晚期)老牛坡类型陶器 199
图一八三 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文化时期陶花边圆腹罐 201
图一八四 齐家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铜器比较 202
图一八五 新华遗址卜骨 204
图一八六 朱开沟早期居址和墓葬陶器比较 205
图一八七 新华居址陶器 206
图一八八 新华99K1出土玉器 206
图一八九 北方地区陶平底瓮、圜底瓮与三足瓮比较 207
图一九○ 朱开沟文化早期与陶寺晚期类型陶器比较 208
图一九一 朱开沟中期居址陶器 208
图一九二 关中商文化青铜容器 211
图一九三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兵器 211
图一九四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车马器 212
图一九五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和玉石装饰品 212
图一九六 老牛坡商文化卜骨 213
图一九七 商文化京当型陶器 213
图一九八 商文化老牛坡型陶器 214
图一九九 刘家文化陶器 215
图二○○ 郑家坡文化前期陶器 219
图二○一 郑家坡文化后期陶器 219
图二○二 碾子坡文化陶器 220
图二○三 陶深腹簋的演变 221
图二○四 张家坡西周文化陶器分期 225
图二○五 张家坡西周文化釉陶和硬陶器 226
图二○六 张家坡西周文化仿铜陶器 226
图二○七 西周文化陶建筑构件 227
图二○八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容器 228
图二○九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兵器 229
图二一○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车器 230
图二一一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马器 231
图二一二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饰 232
图二一三 张家坡西周文化礼玉 233
图二一四 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陶器 233
图二一五 朱开沟文化晚期陶器 234
图二一六 朱开沟文化晚期青铜器 235
图二一七 李家崖文化陶器 237
图二一八 李家崖文化青铜器 238
图二一九 西岔文化陶器 239
图二二○ 西岔文化青铜器 240
图二二一 朱开沟文化光社类型、西岔文化和碾子坡文化陶双鋬鬲比较 240
图二二二 核桃庄辛店文化青铜装饰品 242
图二二三 辛店文化山家头期陶器 243
图二二四 姬家川辛店文化姬家川期陶器 243
图二二五 核桃庄辛店文化姬家川期陶器 244
图二二六 核桃庄辛店文化张家嘴期彩陶器 245
图二二七 董家台类型陶器 246
图二二八 唐汪式陶器与苏贝希文化遗存比较 246
图二二九 卡约文化青铜兵器和工具 249
图二三○ 卡约文化青铜装饰品 249
图二三一 潘家梁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陶器 250
图二三二 苏呼撒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陶器 251
图二三三 上半主洼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陶器 251
图二三四 黄家寨卡约文化早期陶器 252
图二三五 卡约文化与郑州商文化铜鬲比较 252
图二三六 寺洼文化青铜兵器和工具 254
图二三七 徐家碾寺洼文化装饰品 255
图二三八 大族坪寺洼文化早期陶器 255
图二三九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器 256
图二四○ 寺洼文化栏桥类型陶器 257
图二四一 大何庄F7平面图 258
图二四二 秦魏家北墓区平面图 259
图二四三 老牛坡86XLⅢ1M39平面图 260
图二四四 朱开沟F2026平、剖面图 260
图二四五 新华99K1平、剖面图 261
图二四六 高家坪F4平、剖面图 262
图二四七 朱开沟M1090平面图 262
图二四八 白敖包M41平、剖面图 263
图二四九 新华99W4平、剖面图 264
图二五○ 老牛坡88XLⅠ2H25平、剖面图 264
图二五一 老牛坡86XLⅢ1M5平面图 265
图二五二 老牛坡86XLⅢ1M27(车马坑)平面图 266
图二五三 高家村M17平面图 267
图二五四 碾子坡H820(房址)平、剖面图 267
图二五五 碾子坡M171平、剖面图 267
图二五六 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 269
图二五七 召陈西周建筑基址群局部平面图 269
图二五八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面幕(M303∶01) 270
图二五九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串饰(M320∶12) 271
图二六○ 张家坡M157平、剖面图 271
图二六一 张家坡M215平、剖面图 272
图二六二 李家崖AF1建筑基址平面图 272
图二六三 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墓葬分布图 274
图二六四 核桃庄小旱地M171平、剖面图 275
图二六五 核桃庄小旱地M111平、剖面图 275
图二六六 潘家梁M117平、剖面图 276
图二六七 九站M72平、剖面图 277
图二六八 徐家碾M86平、剖面图 277
图二六九 朱开沟文化生产工具 279
图二七○ 老牛坡商文化四期生产工具 281
图二七一 郑家坡Y1平、剖面图 281
图二七二 任家嘴秦文化(前期)随葬陶器 288
图二七三 圆顶山98LDM2随葬青铜礼器 289
图二七四 秦文化(前期)中的铲形袋足鬲遗存因素 290
图二七五 益门村M2随葬品 290
图二七六 毛家坪B组遗存陶器 294
图二七七 杨郎文化(前期)陶器 294
图二七八 于家庄杨郎文化(前期)骨器 295
图二七九 杨郎文化前期早段青铜器和铁器 296
图二八○ 杨郎文化前期中段青铜双鸟、双兽首短剑 297
图二八一 于家庄杨郎文化前期中段青铜器 297
图二八二 张街村杨郎文化前期晚段青铜器 298
图二八三 桃红巴拉文化前期晚段青铜器、铁器和银器 302
图二八四 桃红巴拉文化西园类型青铜器 303
图二八五 桃红巴拉文化桃红巴拉类型青铜器 304
图二八六 桃红巴拉文化各类型陶石质容器比较 305
图二八七 桃红巴拉文化毛庆沟类型青铜器和铁器 306
图二八八 宝亥社青铜鍑形豆 307
图二八九 任家嘴秦文化(后期)随葬陶器 310
图二九○ 咸阳二号宫殿砖瓦图案 311
图二九一 黄家沟秦文化(后期)青铜镜、带钩和印章 312
图二九二 城嘴子晋文化陶器 313
图二九三 杨郎文化(后期)陶罐 314
图二九四 马庄杨郎文化(后期)铁器 314
图二九五 马庄杨郎文化(后期)青铜器 315
图二九六 桃红巴拉文化(后期)金银器 316
图二九七 桃红巴拉文化(后期)青铜器、铁器和铅器 317
图二九八 凤翔秦雍城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平面图 319
图二九九 凤翔秦公陵园分布示意图 320
图三○○ 大堡子山秦公墓地M2平、剖面图 320
图三○一 圆顶山98LDM2平、剖面图 321
图三○二 张街M3平、剖面图 322
图三○三 毛庆沟墓地墓葬分布图 323
图三○四 毛庆沟M43平面图 324
图三○五 桃红巴拉M2平面图 325
图三○六 西园M3平面图 325
图三○七 秦始皇陵园内外城遗迹分布示意图 327
图三○八 塔儿坡M25104平、剖面图 327
图三○九 毛庆沟Y1平、剖面图 330
图三一○ 秦文化(后期)铁工具 330
图三一一 章毛乌素F1陶器 335
图三一二 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第一类遗存陶器 337
图三一三 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第二类遗存陶器 337
图三一四 章毛乌素F1平、剖面图 339
图三一五 章毛乌素M1平、剖面图及随葬针筒图 340
图三一六 狼窝沟第二地点白泥窑子类型石质工具 341
图三一七 棒槌梁海生不浪类型工具 342
图三一八 塔儿湾马家窑类型陶器 347
图三一九 五坝山M1随葬陶器 348
图三二○ 鸳鸯池半山类型陶器 349
图三二一 鸳鸯池马厂类型陶器 350
图三二二 河西走廊过渡类型陶器 351
图三二三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陶器 352
图三二四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红铜器 352
图三二五 皇娘娘台F8平面图 353
图三二六 皇娘娘台M48平面图 353
图三二七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工具和武器 354
图三二八 鸳鸯池马厂类型骨梗石刃器 355
图三二九 东灰山四坝文化陶器 357
图三三○ 四坝文化铜器 359
图三三一 哈密天山北路文化铜器 361
图三三二 哈密天山北路陶器 362
图三三三 南湾和东黑沟陶器 363
图三三四 小河墓地古墓沟文化遗物 364
图三三五 克尔木齐类遗存陶器 366
图三三六 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 369
图三三七 下坂地Ⅱ号墓地安德罗诺沃文化木容器 369
图三三八 新疆和西伯利亚辛塔什塔、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比较 370
图三三九 水泥厂类遗存陶器 371
图三四○ 新疆地区和贝加尔湖沿岸的陶珍珠纹筒形罐 372
图三四一 新塔拉类遗存陶器 373
图三四二 东灰山M157平、剖面图 374
图三四三 小河M1~M4平面图 375
图三四四 小河M2棺中裹皮木雕人像 376
图三四五 下坂地Ⅱ号墓地墓葬分布图(局部) 377
图三四六 下坂地Ⅱ号墓地火葬墓M110平、剖面图 378
图三四七 东灰山四坝文化工具 379
图三四八 三角城和蛤蟆墩沙井文化陶器 383
图三四九 西岗沙井文化陶器 384
图三五○ 沙井文化工具和武器 385
图三五一 西岗沙井文化青铜装饰品 386
图三五二 沙井文化和桃红巴拉文化青铜三马纹饰牌比较 387
图三五三 四坝文化、苏贝希文化和沙井文化陶双耳直腹杯比较 387
图三五四 骟马类遗存陶器 387
图三五五 诺木洪文化陶器 389
图三五六 诺木洪文化青铜器 389
图三五七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陶器 391
图三五八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木质容器 391
图三五九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武器、工具和马具 392
图三六○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装饰品 393
图三六一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皮制品 394
图三六二 新塔拉类遗存与焉不拉克文化(前期)陶器比较 395
图三六三 “高颈壶文化系统”典型陶器 395
图三六四 苏贝希文化(前期)木容器 398
图三六五 苏贝希文化(前期)木桶 399
图三六六 苏贝希文化洋海类型陶器 400
图三六七 苏贝希文化柴窝堡类型陶器 401
图三六八 苏贝希文化、杨郎文化、桃红巴拉文化和玉皇庙文化牌饰比较 403
图三六九 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工具 406
图三七○ 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马具 406
图三七一 察吾呼沟口文化察吾呼沟口类型陶器 407
图三七二 察吾呼沟口文化群巴克类型陶器 408
图三七三 新疆地区陶带流罐(杯)的演变与流播 410
图三七四 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与楚斯特文化陶器比较 411
图三七五 穷科克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陶器 413
图三七六 香宝宝类遗存陶器 415
图三七七 半截沟类遗存陶器 416
图三七八 焉不拉克文化(后期)陶器 417
图三七九 交河故城沟北、沟西苏贝希文化陶器 419
图三八○ 苏贝希文化(后期)装饰品 420
图三八一 察吾呼沟口文化扎滚鲁克类型陶器 422
图三八二 察吾呼沟口文化扎滚鲁克类型木、角、石容器 423
图三八三 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铜器 425
图三八四 三角城F4平、剖面图 426
图三八五 蛤蟆墩M15平、剖面图 427
图三八六 诺木洪F9平、剖面图 429
图三八七 焉不拉克M31平、剖面图 429
图三八八 苏贝希F1平面图 430
图三八九 苏贝希三号墓地M29平、剖面图 430
图三九○ 察吾呼沟四号墓地M154平、剖面图 431
图三九一 穷科克M46平、剖面图 432
图三九二 下坂地Ⅰ号墓地墓葬 433
图三九三 交河故城沟北M01平、剖面图 435
图三九四 扎滚鲁克二号墓地M1平面图 436
图三九五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6000~前5000年) 444
图三九六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零口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5000~前4500年) 446
图三九七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半坡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4500~前4000年) 448
图三九八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泉护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4000~前3500年) 449
图三九九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半坡晚期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500~前3000年) 452
图四○○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庙底沟二期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000~前2500年) 453
图四○一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前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2500~前2200年) 456
图四○二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后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2200~前1900年) 456
图四○三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前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900~前1500年) 459
图四○四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后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500~前1300年) 461
图四○五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Ⅰ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300~前1100年) 463
图四○六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Ⅱ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100~前800年) 463
图四○七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Ⅲ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800~前500年) 464
图四○八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Ⅳ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500~前300年) 465
图四○九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Ⅴ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00~前100年) 466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自然拼读背单词 高考英语3500词》宋德伟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