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西方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84297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本书的论述以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为主,同时对支流加以叙述,选取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从各章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该章内容和主要侧重点,力求比较全面的反映各个时期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情况。每章开头都有一个内容提要,提纲挈领的纵观整章内容;然后是对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的说明,该部分力求全面详尽;重点内容放在对流派观点的阐述及对该理论的评价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各个经济思想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西方经济思想史》目录

第一章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济思想 1

第一节 古希腊的经济学及其代表人物 1

第二节 古罗马的经济学及其代表人物 4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学及其代表人物 5

第四节 古代经济学家的影响 7

第二章 重商主义 9

第一节 重商主义概述 9

第二节 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经济学观点 11

第三节 法国重商主义 14

第三章 重农学派 16

第一节 重农学派概述 16

第二节 重农学派的先驱 17

第三节 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 19

第四节 杜尔哥 22

第四章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25

第一节 威廉·配第 25

第二节 约翰·洛克 29

第三节 坎蒂隆 31

第四节 大卫·休谟 32

第五节 曼德维尔 35

第五章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37

第一节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著作与研究方法 37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与货币理论 39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41

第四节 亚当·斯密的分配理论 43

第五节 亚当·斯密对于资本的分析 46

第六节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财政学理论以及政策建议 48

第七节 亚当·斯密在经济思想史的地位、影响和对他的评价 50

第六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54

第一节 大卫·李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平 54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56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58

第四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60

第五节 大卫·李嘉图的货币金融思想和理论 63

第六节 对大卫·李嘉图的评价 64

第七章 欧洲大陆的科学王子——萨伊 67

第一节 萨伊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平 67

第二节 萨伊的经济学方法论 68

第三节 萨伊的三分法与他的经济学体系 69

第四节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 70

第五节 萨伊的分配理论 72

第六节 萨伊定律 75

第八章 人口经济学之父——马尔萨斯 78

第一节 马尔萨斯的生活时代和生平著作 78

第二节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80

第三节 马尔萨斯的基本经济学理论 83

第四节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与经济危机 85

第九章 经济浪漫主义代表——西斯蒙第 87

第一节 西斯蒙第的生平和所处时代 87

第二节 西斯蒙第的经济学基本看法和方法论 88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性的论述 90

第四节 西斯蒙第的浪漫主义经济学纲领 93

第十章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捍卫和挑战——19世纪初的经济思想大碰撞 96

第一节 19世纪初经济学家的精神领袖——耶利米·边沁 96

第二节 李嘉图学派的捍卫者——詹姆斯·穆勒与麦克库洛赫 97

第三节 英国的挑战者——西尼尔 100

第四节 法国的挑战者——巴师夏 102

第五节 美国的挑战者——凯里等 104

第六节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争——托伦斯与图克 105

第七节 殖民地问题和《谷物法》的最终废除 107

第八节 19世纪20~40年代经济学家的影响 109

第十一章 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11

第一节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生平、著作和师友 111

第二节 调和的方法论和调和的体系 113

第三节 价值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 114

第四节 穆勒的一般经济理论 116

第五节 穆勒温和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 118

第六节 穆勒对国际经济学的贡献 119

第七节 政府的职能和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 120

第八节 穆勒的经济学的影响和对其的评价 122

第十二章 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历史方法的流行与传播 126

第一节 历史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126

第二节 英国的历史主义经济学家与爱尔兰支派 128

第三节 德国历史主义的先驱——李斯特等 129

第四节 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等 131

第五节 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施穆勒等 133

第六节 美国的制度经济学 135

第七节 历史学派的影响 13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多种观点 14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和兴起的历史背景 140

第二节 法国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和傅立叶等 142

第三节 英国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与欧文 145

第四节 英国式的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思想 147

第五节 德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 149

第六节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蒲鲁东和巴枯宁等的无政府主义 150

第七节 各色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152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15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经历 15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资本论》 159

第十五章 边际主义的产生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革命兴起的先声 171

第一节 “边际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 171

第二节 英国边际主义的先驱者 174

第三节 法国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先驱 175

第四节 德国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先驱 177

第五节 边际效用学派及其先驱对后世的影响 181

第十六章 数理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数理方法的流行与普及 183

第一节 数理经济学派简介 183

第二节 杰文斯的经济学说 184

第三节 瓦尔拉斯的经济学说 188

第四节 帕累托的经济学说 191

第十七章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影响最大的边际学派与微观经济学的规范化 195

第一节 奥地利学派简介 195

第二节 门格尔 197

第三节 维塞尔 199

第四节 庞巴维克 203

第五节 对奥地利学派的评价 215

第十八章 美国边际学派的经济学说——边际革命的美国化 216

第一节 美国边际学派的兴起背景与简介 216

第二节 约翰·贝茨·克拉克 217

第三节 欧文·费雪 221

第十九章 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再次综合 226

第一节 马歇尔所处时代、生平与著作 226

第二节 《经济学原理》及马歇尔理论体系的特点 227

第三节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229

第四节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 234

第五节 庇古对马歇尔的发展 236

第六节 对马歇尔经济学说的评价 239

第二十章 维克塞尔的经济理论 241

第一节 维克塞尔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41

第二节 维克塞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243

第三节 维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245

第四节 维克塞尔的资本积累理论 248

第五节 维克塞尔关于经济政策的理论 251

第六节 古斯塔夫·卡塞尔 253

第七节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254

第二十一章 新奥地利学派的新发展 257

第一节 新奥地利经济学概述 257

第二节 米塞斯和“计划与市场”的争论 260

第三节 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262

第四节 哈耶克及其与政府干预主义的争论 266

第二十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开始创立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274

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 283

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 284

第一节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284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的先驱——汉森 285

第三节 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287

第四节 萨缪尔森与《经济学》 291

第五节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 294

第六节 评价 296

第二十四章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98

第一节 后凯恩斯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 298

第二节 琼·罗宾逊的经济学说 299

第三节 后凯恩斯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 302

第二十五章 货币主义经济理论 306

第一节 概述 306

第二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308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310

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313

第五节 评论 315

第二十六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16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316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18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326

第二十七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31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331

第二节 基础假说与理论核心 333

第三节 关于刚性问题的研究 335

第四节 失业回滞与自然失业率 343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344

第六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345

参考文献 347

后记 3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