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雪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8076647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目前鲜见对作家张爱玲(1920~1995)翻译作品的研究。本书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其译作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其个案,研究作家自译这一独特现象,从而对翻译过程、译者角色、影响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等问题有更深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范围。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4

1.3.1 研究方法 5

1.3.2 研究范围 5

第二章 张爱玲翻译之路 7

2.1 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 7

2.2 张爱玲的翻译背景与译作 9

2.3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互动 12

2.3.1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 12

2.3.1.1 散文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2

2.3.1.2 小说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6

2.3.2 创作对翻译的影响 19

2.4 张爱玲对翻译的思考 23

2.4.1 张爱玲作的译者序 24

2.4.2 张爱玲介绍译作的文章 25

2.4.3 论及翻译的张爱玲散文和信件 27

2.4.4 其他人的回忆文章 28

第三章 张爱玲与文学翻译中的多元调和 31

3.1 文学翻译的多元 31

3.1.1 宏观层次上的多元 32

3.1.1.1 文化因素 32

3.1.1.2 诗学和意识形态 33

3.1.1.3 社会、历史因素 33

3.1.2 中观层次上的多元 34

3.1.2.1 翻译性质 34

3.1.2.2 翻译主体 35

3.1.2.3 翻译目的 36

3.1.2.4 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 37

3.1.2.5 翻译策略 37

3.1.3 微观层次上的多元 38

3.1.3.1 翻译单位 38

3.1.3.2 翻译技巧 39

3.1.4 其他翻译理论中的“多元” 40

3.2 文学翻译与杂合 41

3.3 多元调和——杂合的理想途径 43

3.3.1 调和与杂合 43

3.3.2 张爱玲与多元调和 43

第四章 张爱玲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 46

4.1 中西译论中的翻译与创作 47

4.1.1 中国学者论翻译与创作 47

4.1.2 西方学者论翻译与创作 49

4.1.2.1 古典译学范式 49

4.1.2.2 近现代译学语言学范式 50

4.1.2.3 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 51

4.2 张爱玲的翻译与创作 52

4.2.1 译中有作 53

4.2.1.1 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54

4.2.1.2 翻译中的再创作 58

4.2.2 亦译亦作 62

4.2.2.1 值得关注的自译现象 62

4.2.2.2 亦译亦作的张爱玲自译 63

4.2.3 作中有译 68

第五章 张爱玲对翻译主体的调和 72

5.1 翻译主体与主体间性 72

5.2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调和 74

5.2.1 处于中心地位的读者 74

5.2.2 “不低估读者的理解力” 75

5.3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调和 77

5.3.1 基于情感移注的翻译 78

5.3.2 作为对话的翻译 80

5.3.3 自译作品中译者与作者主体的调和 82

5.3.3.1 拒绝僭越的自译者 82

5.3.3.2 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主体的调和 83

第六章 张爱玲对翻译策略的调和 90

6.1 英译汉作品 90

6.1.1 流水句与欧化句的并用 91

6.1.2 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的共存 95

6.1.3 西方韵律与东方音调的交响 100

6.2 汉译英作品 104

6.2.1 人名称谓翻译 105

6.2.2 颜色词翻译 108

6.2.3 拟声词与元语言翻译 113

6.2.3.1 拟声词翻译 113

6.2.3.2 元语言翻译 115

6.2.4 习语翻译 120

6.2.5 意象翻译 122

第七章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实证调查 127

7.1 调查概况 127

7.1.1 调查目的 127

7.1.2 调查内容 128

7.1.3 问卷设计 128

7.1.4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9

7.2 数据与分析 129

7.3 调查局限 137

7.4 调查结论 138

第八章 场域对张爱玲翻译的影响 140

8.1 场域中的翻译话语 141

8.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译汉文学场 142

8.2.1 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英译汉文学场 143

8.2.2 中国内地的英译汉文学场 146

8.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译英文学场 148

8.3.1 文学场中的汉译英作品 148

8.3.2 文学场中的张爱玲汉译英作品 151

8.4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 153

8.4.1 张爱玲重返汉译英文学场的原因 153

8.4.2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的状况 155

8.5 惯习的影响 156

8.5.1 个人生活轨迹 156

8.5.2 教育背景 157

8.5.3 创作风格与文学主张 158

第九章 结论 160

9.1 研究回顾 160

9.2 研究意义 161

9.3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 162

附录 164

附录一 张爱玲翻译年表 164

附录二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调查问卷 167

参考书目 180

后记 187

图4-1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关系示意图 53

图6-1 《金锁记》首段译文意象示意图 124

图7-1 48名英语本族语者对三名译者的综合评分折线图 130

图7-2 女性读者对三名译者评分的直方图 131

图7-3 男性读者对三名译者评分的直方图 132

图7-4 各年龄段读者对三位译者的喜好程度 133

图7-5 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背景了解程度与评分的相关性 133

表5-1 the fish一词在三译本中的不同译文 80

表7-1 不同性别读者对三名译者的评分 130

表7-2 读者按英语优美地道程度对三位译者的排序 1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