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理念、原理与技术
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理念、原理与技术

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理念、原理与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昱明,施建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91028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结国内外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学校园的模式和特点,实现教育技术和数字图书馆学学科融合,就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整合等提出了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案。
《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理念、原理与技术》目录

第一章国内外数字学习资源管理方式概述 1

第一节教育资源的定义 1

一、广义、宽泛的定义 1

二、分类+具体教育资源称谓 3

三、通过教育要素来定义教学资源 3

四、其他称谓的教学教育资源或其组成部分 5

第二节国内外高校的教参服务 6

一、教学参考资源的范围 6

二、教学参考资源建设的其他方面 6

三、教学参考资源的建设主体及课程设计问题 7

四、教育平台缺少教学参考资源身影 8

第三节教育资源的分类 8

一、素材类 8

二、课件和网络课程类 9

三、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 10

四、教育学资源 10

第四节教育资源网站的类型 10

一、教育信息资源网站 12

二、远程教育类网站 14

三、教育资源网站的评价 20

第五节资源的加工组织和存在的问题 20

一、教学资源的采集 20

二、建立教学实用分类法和元数据框架 20

三、教育资源建设的“三面”理论 21

四、教育资源“管理”业务面的相对独立 21

五、教育学属性问题 22

六、检索问题 23

七、平台的成功案例 24

八、图书馆的成功个案 25

九、教育学分类和资源 27

第六节教育资源系统平台的框架结构 27

第七节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 34

参考文献 34

第二章国外学习资源平台概述——中外图书馆网络教育功能述评 37

第一节网络教育系统和图书馆的互相作用 37

一、国外的进展和成就 37

二、国内的进展和成就 40

三、功能体现和欠缺 41

第二节远程教育和图书馆互相借力,实现理论和业务拓展 43

一、两大学科的边界重叠、增长点及机械拼凑的防范 43

二、基本问题求解 43

第三节数字图书馆服务远程教育的问题纵深 45

一、六大常规问题一 45

二、定位困惑:旧路标消失旧机构不适应新功能 47

三、新模块 47

参考文献 48

第三章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和图书馆技术的融合点 50

第一节新兴教学模式需要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支撑 50

一、混合式学习 50

二、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学习 50

三、新兴教学模式分析 51

第二节教育技术的发展,呼唤资源管理类学科理论技术体系的融合 51

第三节图书馆资源技术与传统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52

一、融合1:图书馆服务课程教学 52

二、融合2:图书馆有能力成为课程学习、终身学习乃至主体存在和发展上的方法 53

三、融合3:深入教学模式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中 54

参考文献 56

第四章学习型数字图书馆:教育的新核心技术和新核心模块 57

第一节教育技术应用与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技术的趋同:应用情况分析 57

一、按照语义网设计的单词扩展图启发知识建构 57

二、远程教育实践中的概念模型的运用 57

三、运用可视觉化技术研发的学习工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58

四、基于本体的图书馆教学课件 59

第二节理论探讨:核心技术和核心模块 61

一、外在标志 61

二、内在表现:核心模块 61

第三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与远程教育核心技术和核模块的基本原理 63

一、信息一学习原理 63

二、内部特征:核心技术 64

参考文献 66

第五章 数字图书馆的狭义教育功能:干预课程教学 67

第一节 广义与狭义教育功能产生的背景 67

一、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历史表象和多义性 68

二、狭义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产生 69

第二节学习型社会与教育信息化对狭义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催生 70

一、在网络教育化、信息化社会格局中的宏观定位 71

二、在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之间的微观定位 71

第三节狭义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及其实践 72

一、来自教育界的呼吁 72

二、来自教育界、学校图书馆的实践 72

三、图书馆工作主体狭义教育实践之分析 72

参考文献 73

第六章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的实体模型——“都读远程”系统的普适性要素和结构 74

第一节从网上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 74

一、基础工作 74

二、取得跨越式发展 75

第二节第二代远程学习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和技术模型 78

一、十大功能 78

二、十一大模块 78

三、“都读远程”的构架与流程 82

第三节动态模块化资源建设,覆盖教学全过程 83

一、动态模块化资源建设 83

二、直观的效果 84

第四节数字图书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系统二次开发和应用性开发 86

一、课题和项目两轮驱动,发挥主体作用,坚持“质量和应用目标优先原则” 86

二、集成通用型软件进行应用性开发 86

三、参与数字图书馆核心——特色资源的元数据框架开发 87

参考文献 87

第七章教学主客体关系辨析 88

第一节主客体观的哲学内涵:克服主体抽象性,建立主体的现实性 88

一、主体间交往的前提,是他们的平等对称 88

二、规定、塑造与主体性 90

第二节教学理论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主体间关系不对称和对称关系的建立 91

一、教学和师生关系有多种模式,包括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 91

二、互为主客体、双向互动和双主体结构问题 92

三、主体间结构并不保证以学生为中心 92

四、“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狭隘性及其超越 92

第三节心理学、教育认识论所设计的主体发展之路 93

一、机械唯物主义、“白板说”等主体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痕迹 93

二、建构主义指导主体走理性反映之路 94

三、传统教学认识论的机械性和主体属性的混淆 96

参考文献 97

第八章阅读的主体性、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 99

第一节确定阅读主体:我是谁我要读什么 99

一、阅读主体的知意情“存在” 99

二、“我”到底要读什么 101

第二节“我读谁”、“我和谁”读及读者——作者、读者——馆员间的主体间交往 101

一、主体间交往结构 101

二、客观知识论框架下的读者反映论 102

三、客观知识论违背认知心理学的反客观主义大方向 103

第三节读者类型研究社会学分析:我们是谁、为谁读 103

一、人文关怀、读者服务的社会学功能和社会学分析:社会转型期图书馆读者的金字塔结构与和谐社会建设方案 104

二、藏书建设理论中的读者结构范畴:社会需求 105

三、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分类服务研究:“助学馆员”和导读支持服务体系 105

第四节阅读研究(学习者的活动):怎么读 106

一、其他人文学科进展对阅读和阅读主体研究成果的综合简述 106

二、学习行为和理论——学习理论 107

三、网络时代阅读模式发生的巨变:从接受型阅读模式到读者编码的建构主义阅读 108

四、不是结束语的结束语:读者学框架中的图书馆学不仅仅是分支研究 109

参考文献 109

第九章技术创新、阅读革命和读者服务革新——传统阅读危机的就地解决与超越 111

第一节传统阅读的弊病所在 112

一、传统阅读的类型 112

二、奉客观知识为上帝的传统阅读模式,无法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才培育模式 113

三、传统阅读的信息孤岛及“孤岛式阅读”的解体 113

第二节新型阅读:复合图书馆必定带来复合阅读 114

一、联合检索带来跨媒体、跨数据库和跨平台的阅读,带来一键式获得资源的空前便捷和整体解决 114

二、深度检索:知识挖掘阅读,消灭“浅表式阅读” 117

三、认知、实践能力受概念模型认知空间结构的影响 123

第三节比较研究:阅读革命与军事革命——新平台、新技术、新工具集成及效率 124

参考文献 126

第十章创建远程教育信息保障体系 128

第一节创建一体化的多媒体信息中心 128

一、突破信息的媒体界限,走向一体化 128

二、突破信息管理机构的部门界限,走向机构的一体化 129

三、远程教育信息的特殊集成:创建微观信息保障体系 130

第二节信息方法应成为远程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工具 130

一、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130

二、科研基本方法 131

三、把信息组织检索理论课程作为主导课程(课件) 131

第三节建立宏观的远程教育信息保障体系 132

一、建立省级、国家级的远程教育信息保障体系 132

二、图书馆网和共建 132

第四节创建远程教育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 132

一、学校图书信息中心——微观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 132

二、中观、宏观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十一章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创新的数字校园业务功能 135

第一节新型教育资源平台在数字校园中的定位:先行、相对独立和通盘考虑 135

第二节当前校园资源模式存在的问题 136

一、校园资源保障体系的特征和问题 136

二、构建网络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打造资源和谐环境 137

三、网络教育资源组织的多元化、双轨制及其关系处理 137

第三节第一代资源平台的创新空间 137

一、双重模式机构网站和第一代资源平台模式之长短 137

二、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资源和信息管理的上层建筑 138

第四节第二通道:知识组织——资源管理平台的相对独立性 139

一、两大通道的关系:有差异才有统一 139

二、国外案例:资源平台长足发展后深度介入和推动教学改革 140

三、“都读远程”平台:介入教学全过程;知识组织手段与教育技术的融合 140

第五节第三通道:概念模型和可视化 142

第六节评价和分析:学习者对统一信息平台的需求评价 143

参考文献 148

第十二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149

第一节学习支持服务概念的内涵和必要性 149

第二节助学及其系统的功能和性质、对象 150

一、相关术语辨析 150

二、关于“助学是服务”的概念 151

三、功能和性质 151

第三节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综合功能、存在问题和对策 152

一、资源体系等支持服务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助学功能 152

二、网络系统中的助学系统 153

第四节助学组织的助学作用 154

一、函授中的助学组织 154

二、助学机制是远程教育组织的唯一变量 154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组织中的新情况: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强化 154

第五节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学生学习支持功能 155

一、教师、教育技术、教学工作助学活动的内化和物化形式 155

二、助学的技术系统: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实践 155

三、教育技术学角度的分析 156

四、教学环节中的助学功能 156

第六节远程学习资源的助学功能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十三章数字校园中的资源馆——部门、分工与合作 159

第一节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工精细化网络教育 159

一、平台中各个部门的边界和结合部 159

二、信息技术办公室与图书馆的分工 161

第二节大平台——联合机构对教学资源的管理 161

一、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 161

二、网络信息联合体 163

三、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163

第三节英国高校图书馆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合并情况分析 166

一、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 166

二、上层建筑和基础建设分开来,后者是重点 167

三、要把“一站式”和“单点登录”区分开来 167

第四节国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组织对图书馆的定位 168

第五节资源平台与数字(信息)化校园、教学平台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分析 171

一、WebCT 171

二、“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172

三、教育技术、教育软件工作者定义的教育资源 173

四、教学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封闭性 173

参考文献 174

第十四章教育技术——资源配置与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问题求解 175

第一节现代远程教学建模的“问题求解”和技术解题 175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标志和主要问题 175

二、教学建模“问题求解”的基本原理 176

三、现代远程教学模式要求解的问题 176

四、现代远程教学模式问题的技术求解 176

第二节资源配置和提供模式对教学模式基本问题的“原则求解” 177

一、第三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的模式 177

二、中心转移和个别化学习的技术机制 177

三、从物化的教育技术升级到资源配置——教学模式的序列发展 178

四、把媒体设计评价同“评模”、“选模”结合起来 178

第三节远程学习建模问题的“全面求解”:技术工具箱的形成 179

第四节远程学习建模尖端课题“深度求解”:技术钥匙和资源组织原理 180

一、技术宏观建模与远程教学系统的“再度综合” 180

二、技术微观建模与教学难题的科学破解 181

三、知识库D模型与知识库A模型(即宏观建模和微观建模)的统一:教学系统和学习经验的统一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十五章知识组织——结构化学习资源环境与网络教育的融合 184

第一节结构化资源组织对传统教学资源组织单一化的颠覆和干预 184

第二节知识组织、数字图书馆技术干预教学的本领和优越性 185

第三节微观:课程-课件的资源配置(可视化、教学模型)和学习心理学的目标 186

一、地球教学模式 186

二、思维导图和概念模型 187

三、知识组织对教育领域贡献 188

第四节进展:从抽象哲学认识原理到量化评估 189

一、一种量化精神范畴之认识的测量技术正在形成 189

二、概念地图、模型等在认识结构和能力上的评价 190

三、认知、实践能力受概念模型的认知空间结构的影响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十六章元数据和标准化:认知内化的外部知识信息框架及其机制 192

第一节“有意义的学习”所内化知识框架的实体形式简述 192

一、基本原理 192

二、知识组织和文献信息管理工具 193

三、教育资源及其组织管理平台 194

第二节教学资源组织的规范化原理 195

一、不同规范介绍 195

二、OCLCDublinCore元数据规范 195

三、IMSLRM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 196

四、IMSCP内容包装规范 196

五、IMSSS简单排序 197

六、IEEELOM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 198

七、ADLSCORM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 199

第三节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对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 202

一、学习者的信息规范 202

二、教育资源建设标准 204

第四节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 204

一、基本内容 204

二、教育技术和资源标准、规范在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作用以及应用 207

第五节“都读远程”平台资源管理框架的规范化尝试 207

参考文献 209

第十七章数据库、教学实用分类、元数据仓储、频道配置——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业务功能创新 211

第一节专业的资源组织实体(如数图)在数字校园的发展生命周期中能先行、相对独立和通盘考虑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211

第二节当前校园资源模式存在的问题 213

一、校园资源保障体系的特征和问题 213

二、构建网络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打造资源和谐环境 213

三、网络教育资源组织的多元化、双轨制及其关系处理 214

四、把教学系统的一站式和资源管理系统的一站式融合起来 214

第三节第一代资源平台的创新空间 214

一、双重模式机构网站和第一代资源平台的模式之长短 214

二、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资源和信息管理的上层建筑 215

第四节第二通道:知识组织——资源管理平台的相对独立性 216

一、两大通道的关系:有差异才有统一 216

二、国外案例:资源平台长足发展后深度介入和推动教学改革 217

三、“都读远程”平台:介入教学全过程;知识组织手段与教育技术的融合 217

第五节第三通道:概念模型和可视化 218

第六节元数据仓储 220

一、存储结构 220

二、元数据收割 220

第七节评价和分析:学习者对统一的信息平台的需求评价 220

参考文献 222

第十八章教学——资源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知识组织型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223

第一节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 223

一、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和意义 223

二、信息系统架构中教育的业务流程重组 224

三、业务流程重组本质的把握 224

第二节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的纠偏 225

一、信息化基础工程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范围的局限性 225

二、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更重要 225

三、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做好“业务流程的反重组”——重组的双向性 225

第三节“图书馆——教育复合技术”双向业务流程的融合 226

一、资源整合 226

二、新整合:学习者全方位资源集成应用环境——一站式和一键式 228

第四节面对数字校园和在线学习平台的策略 228

一、数字校园建设趋势、技术部门和读者诉求与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228

二、技术策略和化解手段:提出多元统一的发展策略——联邦制 229

三、立足数字图书馆实体,将扩展服务纳入课堂教学应用环境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十九章关键技术:分类法、信息知识管理方法的综合 231

第一节教育实用分类比较 231

一、两种分类法的比较 231

二、两种分类法差异的分析 232

三、建议在教育资源平台或在线学习平台为教育资源提供一种实用分类法 232

第二节信息管理方法 233

第三节分类方法 234

一、分类组织 234

二、非文本信息的标引与检索 235

三、非文本信息的标引与检索的其他相关研究和应用 236

第四节导航和分类工具 237

一、常见导航与分类工具 237

二、检索 237

第五节计算机语言和语言学的应用 238

一、计算机语言及其功能 238

二、计算语言学的功能 238

三、计算语言学的应用 239

第六节基于自然语言的组织和检索 239

第七节本体语言的组织方法 240

第八节不同分类角度研究的信息组织手段和工具 241

第九节知识组织 242

一、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的转折点:信息与人的认知机制相结合 242

二、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也可采取了图书馆文献组织的新手段 242

三、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具有自身继承关系 244

参考文献 244

第二十章教学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组织功能的比较 246

第一节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图书馆比较) 246

一、Blackboard 246

二、WebCT 247

三、URL:外部链接 251

第二节课件、课程中的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关系 252

一、课件中的资源 252

二、课程中的资源 254

第三节远程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图书馆的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 255

一、加拿大Atlabasca大学(AU)的课程资源建设 255

二、英国开放大学知识媒体研究所的研究和开发 256

三、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记忆”中的教学资源 256

四、内华达州亨德森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课程资源管理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二十一章图书馆在教学资源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全新实践——美高校资源建设新进展:教学参考资源与知识组合 259

第一节“coursereserve”解 259

一、传统的“coursereserve” 259

二、“reserve”在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 259

二、从教参到课程资源建设服务——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新实践 260

第二节数字时代美国高校图书馆课程资源建设、服务的新模式 260

一、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教学资源服务 261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课程资源保管 261

三、哈佛大学图书馆教学资源服务 264

四、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课程资源:对传统“教参”内涵范围的超越 266

五、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全”课程资源服务:显示全目录、全记录、全部资源 268

六、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课程资源建设 271

七、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课程资源建设和服务 273

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高层次课件平台建设浏览 274

九、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典藏的课程 279

十、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教学资源:TAG 279

十一、纽约大学图书馆的课程资源建设 281

十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课程储备 283

参考文献 287

第二十二章基于语义网、本体的课程领域知识和教育资源网站 289

第一节本体在网络学习主客体构建和交互中的应用 289

一、教育本体发展概述 289

二、本体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活动和背景 289

三、本体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趋势 290

第二节教学客体的建设 292

一、交互客体的中介化:教育目标本体是组织资源串成教学流的纲领性本体 292

二、复合客体的建立与整合(数字配方对多个本体的调用) 292

三、交互客体的确立——学习资源描述 294

第三节学习主体的建设 294

一、本体建设中的主体扶持(建模、个性化定位) 294

二、个体的扶持 295

三、交往主体的建立——学习者建模代理 295

四、主体类本体工具确立 296

第四节交互本体——桥梁的建设 296

一、综合的任务:确立通信和交互本体、外围资源组织本体(数字图书馆等) 296

二、交互桥梁的架设——交往模型和交互本体 296

三、支撑协作学习和答疑系统等支持服务 297

第五节综合:宏观系统的建设 297

一、交互型客体建立之二——有中介的客体的确立(教育目标指导小的交互客体) 297

二、综合驱动:形成教学流 297

三、本体评价 297

四、总结 297

第六节知识管理工具在教育功能上的比较 299

第七节从三代Web网资源形态比较,看有语义的领域本体的构造 301

一、形象化 301

二、组织材料 301

三、自建“本体——可视化”作品之一:《虚拟音乐》领域本体 301

四、自建“本体——可视化”作品之二:《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课程领域本体介绍 303

第八节技术路线 304

第九节功能和地位 305

一、可视觉化的心理学功能 305

二、在Web发展背景下评价本体 305

三、本体分类:泛化为整个资源平台的分类 306

参考文献 306

第二十三章联邦制中的统一与多样:新型数字校园与各应用系统关系若干现实问题求解 308

第一节路径:应用系统的整合模式 308

一、联合各个应用系统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3条道路 308

二、分类指导:老系统老办法、新系统新办法 309

三、各应用系统资源层面整合的具体措施探索 309

第二节联邦制:数字校园统一工作机制和业务系统分工机制矛盾的解决方案 309

一、信息化进程的春秋战国时期 310

二、校园信息化的联邦制时期 311

第三节单点登录:成熟应用系统的利用 311

一、单点登录的必要性 311

二、单点登录的工作原理 312

三、单点登录与“都读远程”的协作实现 313

第四节兼顾:不要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割、对立起来 314

一、紧密型地介入第一课堂 314

二、完整的第二课堂 315

三、最大的问题是整合的边界 315

四、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316

五、问题的解决方法 317

第五节资源一站式与教学过程一站式互不矛盾 318

第六节嵌入:一种整体性纳入的控制战略 319

一、数字图书馆应用的扩展 319

二、浏览器工具条 320

三、数字图书馆工具条 320

第七节整合:资源聚合从套餐到满汉全席 322

一、资源整合 322

二、关联数据 323

三、云计算 325

四、未来资源平台的发展趋向 327

参考文献 328

第二十四章项目可行性研究 329

第一节项目综述 329

第二节项目所属领域、背景和意义 330

一、项目所属领域 330

二、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330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31

第四节研究开发内容与技术关键 332

一、运用新理念和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 332

二、资源组织技术创新与异构资源整合 332

三、资源获得和表现技术创新 332

四、建立新的资源框架 332

五、产生网络教育的创新链 332

六、本项目创新链连接的创新点 333

第五节预期目标 334

一、一站式网络教育平台的技术关键 335

二、一站式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技术关键 335

三、主要技术指标 336

四、本项目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式 337

第六节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337

一、硬件集成 337

二、软件集成、系统平台和框架的技术路线 338

三、资源建设技术路线 340

第七节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 343

一、经济效益 343

二、社会效益 344

第八节计划进度安排 344

一、项目研究分解为4个子课题 344

二、组织方式 344

三、计划进度安排 344

第九节环境、工作基础和条件 344

第十节经费预算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二十五章“都读远程”平台的一站式检索技术 346

第一节统一检索功能模块 346

一、统一检索通常采用的三种方式 346

二、调用电子资源厂商的检索接口,并分析整合 347

三、通过专门的检索协议 349

第二节统一授权功能模块与资源调度模块 349

一、统一授权功能模块 349

二、资源调度功能模块 349

第三节“都读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 349

一、平台总体描述 349

二、平台架构 350

三、平台运行机制 351

四、配置功能说明 351

五、平台特点 360

第四节综述 361

一、元数据仓储 361

二、教学过程全覆盖 362

三、对象数据统一调度 362

第二十六章远程教育新平台——知识组织、数字图书馆与远程教育系统的融合 363

第一节数字图书馆技术对教学过程资源组织单一的颠覆和干预 363

第二节数字图书馆技术干预教学的本领和优越性 364

第三节微观:课程一课件的资源配置(可视化、教学模型)和学习心理学的目标 366

一、地球教学模式 366

二、思维导图和概念模型 367

三、知识组织和图书馆学对教育领域的贡献 368

第四节进展:从抽象哲学认识原理到量化评估 370

一、一种量化精神范畴之认识的测量技术正在形成 370

二、概念地图、模型等在认识结构和能力上的评价 371

三、认知、实践能力受概念模型的认知空间结构的影响 371

参考文献 372

第二十七章数字文献和教学参考资源平台的学习者评价及其分析 373

第一节国外教育网站评价案例 373

一、对网站评价方法的评价 373

二、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方法的运用 375

第二节“都读远程”系统运行的基本情况 376

一、统计结果导出的定性分析 377

二、问卷答题情况分析 378

第三节数据的含义分析、模式分析:成绩、问题和举措 388

一、成绩 388

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处 390

参考文献 391

第二十八章项目研究的课题传承、路线图及连锁效应 392

第一节前期研究社会科学基础课题部分基本情况 392

一、研究结论 392

二、课题研究与项目实施一一对应转化 394

三、本课题带动的政府财政拨款工程项目 395

四、本课题的基础和研究开发实施脉络 396

第二节可持续进展的经验和特征 397

一、可持续进展的经验和特征 397

二、课题的影响 399

参考文献 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