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正元主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22025693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10

第一篇 地理 89

第一章 区域 89

第一节 位置面积 89

一 位置 89

二 面积 89

第二节 疆界 90

一 国界 90

二 省界 90

三 州界 91

第二章 建置 92

第一节 沿革 92

第二节 区划 94

一 行政区划 94

二 县乡地域 94

第三章 辖县 98

第一节 文山县 98

一 自然环境 98

二 建置 99

三 人口 99

四 经济 100

五 文化 102

六 乡镇 105

第二节 砚山县 107

一 自然环境 107

二 建置 108

三 人口 108

四 经济 108

五 文化 111

六 乡镇 112

第三节 西畴县 113

一 自然环境 113

二 建置 114

三 人口 115

四 经济 115

五 文化 117

六 乡镇 119

第四节 麻栗坡县 121

一 自然环境 121

二 建置 122

三 人口 122

四 经济 123

五 文化 125

六 乡镇 128

第五节 马关县 130

一 自然环境 130

二 建置 131

三 人口 131

四 经济 132

五 文化 134

六 乡镇 137

第六节 丘北县 139

一 自然环境 139

二 建置 140

三 人口 141

四 经济 141

五 文化 143

六 乡镇 145

第七节 广南县 147

一 自然环境 147

二 建置 148

三 人口 148

四 经济 149

五 文化 152

六 乡镇 153

第八节 富宁县 156

一 自然环境 156

二 建置 157

三 人口 157

四 经济 158

五 文化 159

六 乡镇 162

第四章 自然环境 165

第一节 地质 165

一 地史 165

二 地层 165

三 岩石 168

四 区域构造 169

第二节 地貌 172

一 地形 地势 172

二 构造侵蚀地貌 173

三 剥蚀地貌 173

四 溶蚀侵蚀地貌 173

五 岩溶地貌 173

六 盆地 174

七 堆积地貌 174

第三节 山脉 174

一 走向 174

二 山峰 175

第四节 水文 181

一 河流 181

二 暗河 断河 183

三 湖塘泉瀑 184

四 水质 186

第五节 土壤 188

一 类型 188

二 分布 188

第六节 气候 194

一 特征 194

二 光能 194

三 热量 198

四 霜期 198

五 水分 201

六 风 205

第七节 物候 206

第八节 自然灾害 208

一 旱灾 208

二 洪涝 211

三 霜 雪 低温 216

四 冰雹 219

五 地震 风暴 雷击 222

六 生物灾害 224

七 病害 225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26

第一节 土地 226

第二节 水资源 227

第三节 植物 229

一 概貌 229

二 林木 230

三 花卉 232

四 竹 233

五 药用植物 234

六 食用菌 234

七 草 235

八 藤、蕨类 235

第四节 动物 236

第五节 矿产 240

第六章 风景名胜 244

第一节 省级风景名胜区 244

一 文山老君山风景名胜区 244

二 广南八宝风景名胜区 248

三 丘北普者黑风景区 252

四 砚山浴仙湖风景区 252

五 罗汉山省级森林公园 253

六 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 254

第二节 其他著名风景区 254

一 桥城 254

二 莲城 255

三 天生桥溶洞群 255

四 柳井溶洞 257

五 寿星洞 258

六 皇姑坟 258

七 城子山公园 258

八 水围寺 259

九 半边寺 259

十 冲头雾海 259

十一 狮子山溶洞 259

十二 彩云公园 260

十三 红旗水库 260

十四 七星湖 260

十五 清华溶洞 261

十六 西洒仙人洞 261

十七 龙老仙人洞 261

十八 小河洞 261

十九 鱼水园 262

二十 六郎洞 262

二十一 仙龙洞 263

二十二 大王岩崖画 263

第三节 异景 264

一 天门岚霞 264

二 地下竹林 264

三 塔顶琼枝 264

四 白露鱼舔石 265

五 风洞 265

六 喊泉 265

七 龙蟠树 266

八 鸟王山 266

九 鸳鸯峡 266

十 鱼蛇清泉 267

十一 疯龙潭 267

十二 响鼓洞 267

十三 千年古树 268

十四 独眼龙潭 268

第二篇 人口 271

第一章 变化 271

第一节 发展 271

第二节 分布 277

一 县 277

二 城镇 279

三 农业和非农业 281

四 密度 284

第二章 管理 287

第一节 户籍 287

第二节 迁移 288

第三节 普查 291

一 第一次人口普查 291

二 第二次人口普查 291

三 第三次人口普查 292

四 百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 292

五 第四次人口普查 293

第三章 构成 295

第一节 性别 295

第二节 年龄 297

第三节 民族 302

第四节 文化 306

第五节 职业 309

第六节 婚姻 313

第七节 家庭 315

第四章 计划生育 31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19

第二节 宣传教育 321

第三节 政策法规 324

第四节 节育措施 326

第五节 成效 327

一 观念转变 327

二 调控水平提高 328

三 社会效益显著 330

第三篇 民族 335

第一章 汉族 335

第一节 源流 335

一 族源 335

二 分布 336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336

一 社会形态 336

二 经济形态 337

三 生产劳作 337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38

一 语言文字 338

二 文学艺术 338

第四节 生活习俗 339

一 饮食 339

二 服饰 339

三 居住 340

第五节 风俗 340

一 婚姻 340

二 家庭 341

三 丧葬 341

四 节庆 342

五 礼俗 343

六 禁忌 343

第六节 宗教信仰 344

第二章 壮族 345

第一节 源流 345

一 族源 345

二 族称 346

三 分布 347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349

一 社会形态 349

二 经济形态 350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51

一 语言 351

二 文字 353

三 文学艺术 354

第四节 生活习俗 357

一 饮食 357

二 服饰 358

三 居住 359

第五节 风俗 360

一 婚姻 360

二 家庭 363

三 节庆 363

四 礼俗 368

五 丧葬 368

六 禁忌 370

第六节 宗教信仰 371

一 自然崇拜 371

二 祖先崇拜 371

三 多神崇拜 372

四 宗教 372

第三章 苗族 374

第一节 源流 374

一 族源 374

二 族称 374

三 分布 374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375

一 社会形态 375

二 经济形态 376

三 生产劳作 377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77

一 语言文字 377

二 文学 379

三 艺术 380

第四节 生活习俗 381

一 饮食 381

二 服饰 381

三 居住 382

第五节 风俗 382

一 婚姻 382

二 家庭 383

三 丧葬 383

四 节庆 384

五 礼俗 385

六 禁忌 385

第六节 宗教信仰 385

一 自然崇拜 385

二 祖先崇拜 386

三 多神崇拜 386

四 天主教 386

第四章 彝族 387

第一节 源流 387

一 族源 387

二 分布 39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392

一 社会形态 392

二 经济形态 393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94

一 语言文字 394

二 文学 395

三 音乐 397

四 舞蹈 397

第四节 生活习俗 398

一 饮食 398

二 服饰 399

三 居住 400

第五节 风俗 401

一 婚姻 401

二 家庭 401

三 礼俗 402

四 节庆 402

五 丧葬 404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06

一 图腾崇拜 406

二 宗教 406

第五章 瑶族 408

第一节 源流 408

一 族源 408

二 族称 408

三 分布 40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09

一 社会形态 409

二 经济形态 410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11

一 语言文字 411

二 古籍 411

三 歌谣 412

四 故事 412

五 舞蹈 413

六 工艺 413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13

一 饮食 413

二 服饰 414

三 居住 414

第五节 风俗 415

一 婚姻 415

二 家庭 416

三 节庆 416

四 礼俗 417

五 度戒 417

六 禁忌 418

七 丧葬 418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18

第六章 回族 420

第一节 源流 420

一 族源 420

二 族称 420

三 分布 420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21

一 社会形态 421

二 经济形态 421

三 生产劳作 422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23

一 语言文字 423

二 文学 423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24

一 饮食 424

二 服饰 424

三 居住 424

第五节 风俗 425

一 婚姻 425

二 家庭 425

三 丧葬(归真) 426

四 节庆 426

五 礼俗 426

六 禁忌 427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27

第七章 傣族 428

第一节 源流 428

一 族源 428

二 族称 428

三 分布 42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29

一 社会形态 429

二 经济形态 430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30

一 语言文字 430

二 故事 430

三 民歌 431

四 舞蹈 431

五 艺术 431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32

一 饮食 432

二 服饰 432

三 居住 433

第五节 风俗 433

一 婚姻 433

二 家庭 434

三 节庆 434

四 祝寿 435

五 禁忌 436

六 丧葬 436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36

第八章 白族 438

第一节 源流 438

一 族源 438

二 族称 438

三 分布 43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39

一 社会形态 439

二 经济形态 440

三 生产劳作 440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41

一 语言文字 441

二 文学 441

三 艺术 441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42

一 饮食 442

二 服饰 442

三 居住 443

第五节 风俗 443

一 婚姻 443

二 家庭 444

三 丧葬 444

四 节庆 444

五 礼俗 445

六 禁忌 445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46

第九章 蒙古族 447

第一节 源流 447

一 族源 447

二 分布 44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49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50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50

一 饮食 450

二 服饰 450

三 居住 451

第五节 风俗 451

一 婚姻 451

二 家庭 451

三 丧葬 452

四 节庆 452

五 礼俗 452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53

第十章 布依族 454

第一节 源流 454

一 族源 454

二 族称 454

三 分布 454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55

一 社会形态 455

二 经济形态 455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55

一 语言文字 455

二 文学艺术 456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56

一 饮食 456

二 服饰 456

三 居住 457

第五节 风俗 457

一 婚姻 457

二 节庆 458

三 礼俗 458

四 禁忌 459

五 丧葬 459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59

第十一章 仡佬族 460

第一节 源流 460

一 族源 460

二 族称 460

三 支系 460

四 分布 46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 462

一 社会形态 462

二 经济形态 463

三 生产劳作 463

第三节 文化艺术 463

一 语言文字 463

二 文学 464

三 艺术 465

第四节 生活习俗 465

一 饮食 465

二 服饰 466

三 居住 466

第五节 风俗 466

一 婚姻 466

二 家庭 467

三 丧葬 467

四 节庆 468

五 礼俗 468

六 禁忌 469

第六节 宗教信仰 469

第十二章 民族工作 470

第一节 贯彻民族政策 470

第二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73

第三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4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