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权利与规制  学校产权制度论
权利与规制  学校产权制度论

权利与规制 学校产权制度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娜著;范国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152480
  • 页数:1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建构教育产权理论和教育产权制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同,分析了基础教育领域公立学校产权制度、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和混合制学校产权制度,指出每种产权制度存在的核心问题和变革的方向。
《权利与规制 学校产权制度论》目录

导论 基于实践诉求的教育产权研究 1

一、一个实践问题 2

二、面向现实问题的研究 5

三、已有研究述评 6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8

五、研究的范围和框架 9

第一章 产权与教育产权理论 12

第一节 产权理论 12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 14

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15

三、产权的内涵 18

第二节 教育产权理论 21

一、教育产权的含义 21

二、教育产权结构 25

三、教育产权的主要功能 27

第二章 博弈中发展的教育产权制度 29

第一节 教育产权制度及其制约因素 29

一、教育产权制度 29

二、教育产权制度的制约因素 32

第二节 教育产权制度的类型选择 37

一、新经济人假设 37

二、应用新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 41

三、新经济人假设下的制度选择 44

第三节 公平与效率:教育产权制度的评价标准 45

一、公平标准 47

二、效率标准 49

第四节 教育产权制度在正和博弈中发展 51

一、博弈中的利益三方 51

二、制度是博弈的规则和结果 53

三、走向正和博弈 55

第三章 基础教育产权制度分析 58

第一节 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和混合制学校产权制度 58

一、按产品属性的划分 58

二、按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划分 60

第二节 教育体制与基础教育产权制度 63

一、教育管理体制与基础教育产权制度 65

二、办学体制与基础教育产权制度 67

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基础教育产权制度 70

第三节 基础教育产权制度的发展困境 72

一、政府主导 72

二、学校在不确定中的利益追求 77

三、先天不足的社会组织 83

四、政府主导的浅层博弈 85

第四节 均衡三方的博弈能力 87

一、走向善治 88

二、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 91

三、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92

四、促进家长委员会等民间组织的发展 92

第四章 公立学校产权制度分析 94

第一节 产权主体关系 95

一、政府间的教育产权关系 95

二、政府与学校间的教育产权关系 97

第二节 制度公平 100

一、倾斜的城市教育投入 100

二、建立城市学校发展标准 102

三、农村教育投入制度的转变 103

四、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16

第三节 规范政府行为 118

一、政府的失范行为 118

二、规范政府产权行为 120

第五章 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分析 123

第一节 主体产权 124

一、主体产权界定 124

二、主体产权界定不公 127

三、主体产权界定笼统 129

四、民办教育面临困境 133

第二节 制度执行 137

一、产权监管:内外部共同缺位 137

二、产权主体行为失范 140

三、变革民办学校产权制度 141

四、进行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44

第三节 政府支持 145

一、政府的重要影响 145

二、持续完善政府资助制度 148

第六章 混合制学校产权制度分析 153

第一节 混合制学校的产权界定 154

一、混合制学校的产生 154

二、公立转制学校的产权界定 157

三、混合所有学校的产权界定 159

第二节 混合制学校的价值争议 162

一、公立学校转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63

二、名校办民办学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65

三、政策转变 166

第三节 欧美教育改革的启示 169

一、欧美教育市场化运动 169

二、欧美教育市场化运动的主要特点 172

三、与我国混合制学校的差异 175

四、对我国混合制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176

第七章 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限度分析 180

第一节 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限度 180

一、理论有待成熟 181

二、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182

第二节 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作用限度 182

一、学校产权制度改革仅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83

二、学校产权制度改革存在误 183

第三节 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限度 184

一、政府主导变革 184

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 186

三、社会配套制度的支持 186

四、社会文化变革 187

参考文献 190

后记 1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