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税收理论与实务
税收理论与实务

税收理论与实务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娟,赵巧芝,李云燕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2240181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关于税收理论与实务操作的教材,不仅注重清晰地描述概念、理论和具体征税规定,而且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有效地提高读者对我国税收体系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税收实务操作技能。
《税收理论与实务》目录

第一篇 税收理论 3

第1章 税收概论 3

1.1 税收的内涵 3

1.1.1 税收的含义 3

1.1.2 税收的特征 5

1.1.3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 6

1.2 税收分类 7

1.2.1 根据征税对象不同的划分 7

1.2.2 根据税负是否转嫁的划分 9

1.2.3 根据计税依据的划分 11

1.3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12

1.3.1 税收产生的基础 12

1.3.2 税收发展历程的总体规律 13

1.3.3 我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15

1.4 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17

1.4.1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18

1.4.2 税收的职能 18

1.4.3 社会主义税收的作用 20

1.5 税收政策 22

1.5.1 税收政策的内容 22

1.5.2 税收政策的功能 23

1.5.3 税收政策的原则 23

1.5.4 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政策 23

第2章 税收制度 25

2.1 税收制度内容 25

2.1.1 税收制度的含义 25

2.1.2 税收制度的构成 25

2.2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25

2.2.1 纳税义务人 26

2.2.2 征税对象 27

2.2.3 税率 28

2.2.4 纳税环节 30

2.2.5 纳税期限 30

2.2.6 纳税地点 31

2.2.7 减税免税 31

2.2.8 违章处理 31

2.3 税制结构 31

2.3.1 税制结构模式 32

2.3.2 影响税制结构模式的主要因素 33

2.3.3 我国的税制结构模式 35

2.4 我国税制的建立与演变历程 36

2.4.1 税制建立与发展时期(1950—1978) 36

2.4.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税制改革(1978—1993) 37

2.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1994年税制改革 39

2.4.4 1994年税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40

第3章 税收原则 44

3.1 税收原则概述 44

3.2 西方税收原则的演变 45

3.2.1 单纯财政职能时期的税收原则 45

3.2.2 社会政策职能时期的税收原则 46

3.2.3 经济调控职能时期的税收原则 47

3.2.4 现代税收原则 49

3.3 我国税收原则的发展历程 53

3.3.1 我国古代治税思想 53

3.3.2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原则 54

3.4 最优税收理论 55

3.4.1 最优税收理论的提出 56

3.4.2 最优商品课税 56

3.4.3 最优所得课税 57

3.4.4 最优税制结构 58

第4章 税收效应 60

4.1 税收效应概述 60

4.1.1 税收效应的含义 60

4.1.2 税收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62

4.1.3 税收与消费者选择行为 63

4.1.4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64

4.1.5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 65

4.1.6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66

4.2 税收负担 67

4.2.1 税收负担的内涵 67

4.2.2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68

4.2.3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70

第二篇 流转税 77

第5章 增值税 77

5.1 税种设置 77

5.1.1 增值税的内涵 77

5.1.2 增值税的类型 77

5.1.3 增值税的特点 78

5.2 增值税的纳税人 79

5.2.1 纳税人的一般规定 79

5.2.2 纳税人的分类 79

5.3 征税范围 81

5.3.1 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 81

5.3.2 征税范围的特殊规定 82

5.3.3 征税范围的其他规定 82

5.4 税率与征收率 84

5.4.1 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 84

5.4.2 小规模纳税人及简易征税办法适用的征收率 84

5.4.3 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税率 85

5.4.4 零税率 85

5.5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86

5.5.1 当期销项税额的计算 86

5.5.2 当期进项税额的确定 91

5.5.3 应纳税额的计算 95

5.6 小规模纳税人及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98

5.6.1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98

5.6.2 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98

5.7 出口货物退(免)税 99

5.7.1 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 100

5.7.2 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 100

5.7.3 出口货物的退税率 100

5.7.4 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 101

5.8 征收管理 103

5.8.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03

5.8.2 纳税期限 104

5.8.3 纳税地点 104

5.8.4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 105

第6章 消费税 111

6.1 税种设置 111

6.1.1 消费税的设置及其发展 111

6.1.2 消费税的特点 111

6.1.3 消费税的作用 112

6.2 纳税人与征税范围 113

6.2.1 纳税人 113

6.2.2 征税范围 113

6.3 税目与税率 114

6.3.1 消费税税目 114

6.3.2 消费税税率 117

6.4 计税依据 119

6.4.1 从价定率计征 120

6.4.2 从量定额计征 121

6.4.3 复合计征 121

6.4.4 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121

6.5 应纳税额的计算 122

6.5.1 生产销售环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122

6.5.2 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124

6.5.3 委托加工环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126

6.5.4 进口环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128

6.6 出口应税消费品的退(免)税 130

6.6.1 出口货物退(免)税基本政策 131

6.6.2 出口货物退税计算 131

6.7 征收管理 132

6.7.1 纳税环节 132

6.7.2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32

6.7.3 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133

第7章 营业税 137

7.1 税种设置 137

7.1.1 营业税的设置及其发展 137

7.1.2 营业税的特点 138

7.2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 139

7.2.1 纳税人一般规定 139

7.2.2 纳税人特殊规定 139

7.2.3 扣缴义务人 140

7.3 征税范围与税率 140

7.3.1 征税范围 140

7.3.2 税率 144

7.4 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145

7.4.1 兼营不同税目 145

7.4.2 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 145

7.4.3 混合销售行为 146

7.5 应纳税额的计算 147

7.5.1 计税依据的确定 147

7.5.2 应纳税额的计算 151

7.6 税收优惠 152

7.6.1 营业税起征点 152

7.6.2 免税减税优惠政策 153

7.7 征收管理 155

7.7.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55

7.7.2 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156

第8章 关税 160

8.1 税种设置 160

8.1.1 关税的设置及其发展 160

8.1.2 关税的作用 161

8.1.3 关税的分类 161

8.2 征税对象与纳税义务人 164

8.2.1 征税对象 164

8.2.2 纳税义务人 164

8.3 进出口税则 164

8.3.1 税则归类 165

8.3.2 税率及运用 165

8.4 关税完税价格 166

8.4.1 一般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166

8.4.2 特殊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169

8.4.3 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171

8.5 应纳税额的计算 171

8.6 税收优惠 172

8.6.1 法定减免税 172

8.6.2 特定减免与临时减免税 173

8.7 行李及邮递物品进口税 173

8.8 征收管理 174

8.8.1 关税缴纳 174

8.8.2 关税的强制执行 174

8.8.3 关税退还 174

8.8.4 关税补征和追征 174

第三篇 所得税 179

第9章 企业所得税 179

9.1 税种设置 179

9.1.1 企业所得税的设置及其发展 179

9.1.2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180

9.1.3 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181

9.2 纳税义务人与征税对象 181

9.2.1 纳税义务人 181

9.2.2 征税对象 182

9.3 税率 184

9.4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184

9.4.1 收入总额 185

9.4.2 不征税收入 186

9.4.3 免税收入 187

9.4.4 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 187

9.4.5 企业所得税不得扣除项目 192

9.4.6 亏损弥补 192

9.5 资产的税务处理 193

9.5.1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193

9.5.2 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194

9.5.3 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195

9.5.4 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196

9.5.5 存货的税务处理 197

9.5.6 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197

9.6 应纳税额的计算 197

9.6.1 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198

9.6.2 境外所得已纳税额抵扣计算 199

9.6.3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201

9.7 税收优惠 202

9.7.1 免征与减征优惠 202

9.7.2 小型微利与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203

9.7.3 加计扣除优惠 203

9.7.4 其他税收优惠 204

9.8 特别纳税调整 205

9.8.1 调整范围 205

9.8.2 调整方法 207

9.8.3 核定征收 207

9.9 征收管理 207

9.9.1 纳税地点 207

9.9.2 纳税期限 208

第10章 个人所得税 212

10.1 税种设置 212

10.1.1 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及其发展 212

10.1.2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213

10.1.3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213

10.2 纳税义务人 214

10.2.1 居民纳税人 214

10.2.2 非居民纳税人 215

10.3 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16

10.4 征税对象 216

10.4.1 工资、薪金所得 216

10.4.2 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217

10.4.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218

10.4.4 劳务报酬所得 218

10.4.5 稿酬所得 218

10.4.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19

10.4.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219

10.4.8 财产租赁所得 220

10.4.9 财产转让所得 220

10.4.10 偶然所得 220

10.4.11 其他所得 220

10.5 税率 220

10.5.1 超额累进税率 220

10.5.2 比例税率 221

10.6 应纳税额的计算 222

10.6.1 工资、薪金应纳税额的计算 222

10.6.2 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224

10.6.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226

10.6.4 劳务报酬所得 227

10.6.5 稿酬所得 228

10.6.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29

10.6.7 财产租赁所得 230

10.6.8 财产转让所得 231

10.6.9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232

10.6.10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233

10.7 应纳税额计算的其他规定 233

10.7.1 个人取得一次性奖金征税规定 233

10.7.2 从两处以上单位取得工资薪金征税规定 234

10.7.3 特定行业职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规定 234

10.7.4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规定 235

10.7.5 个人取得量化资产征税规定 237

10.7.6 个人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税规定 237

10.7.7 个人税前捐赠的扣除规定 237

10.8 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238

10.9 税收优惠 239

10.9.1 免税项目 239

10.9.2 可减征个人所得税项目 241

10.9.3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项目 241

10.10 征收管理 242

10.10.1 自行申报纳税 242

10.10.2 代扣代缴纳税 243

第四篇 资源税 249

第11章 资源税 249

11.1 税种设置 249

11.1.1 资源税的设置 249

11.1.2 资源税的特点 249

11.1.3 资源税的作用 250

11.2 纳税人与征税范围 250

11.2.1 纳税人 250

11.2.2 征税范围 251

11.3 税目与税率 251

11.4 应纳税额的计算 252

11.4.1 计税依据的确定 252

11.4.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53

11.5 税收优惠 253

11.6 征收管理 254

11.6.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54

11.6.2 纳税期限 254

11.6.3 纳税地点 254

第12章 土地增值税 257

12.1 税种设置 257

12.1.1 土地增值税的设置 257

12.1.2 土地增值税的特点 257

12.1.3 土地增值税的作用 258

12.2 纳税人与征税范围 258

12.2.1 纳税义务人 258

12.2.2 征税范围 259

12.3 税率 261

12.4 应纳税额的计算 261

12.4.1 计税依据的确定 261

12.4.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64

12.5 税收优惠 265

12.6 征收管理 265

12.6.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 265

12.6.2 纳税地点 266

第13章 城镇土地使用税与耕地占用税 268

13.1 城镇土地使用税 268

13.1.1 税种设置及其特点 268

13.1.2 纳税人 269

13.1.3 征税范围与税率 269

13.1.4 计税依据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270

13.1.5 税收优惠 271

13.1.6 征收管理 273

13.2 耕地占用税 274

13.2.1 税种设置 274

13.2.2 征税范围及纳税人 274

13.2.3 耕地占用税的计算 274

13.2.4 税收优惠与征收管理 275

第五篇 财产与行为目的税 281

第14章 财产税 281

14.1 财产课税设置 281

14.1.1 财产课税的产生与发展 281

14.1.2 财产课税的特点及功能 281

14.1.3 财产课税的种类 282

14.2 房产税 283

14.2.1 房产税的设置 283

14.2.2 征税对象与范围 283

14.2.3 纳税人 284

14.2.4 税率 284

14.2.5 应纳税额的计算 285

14.2.6 税收优惠 286

14.2.7 征收管理 287

14.3 契税 288

14.3.1 税种设置 288

14.3.2 征税范围 288

14.3.3 纳税人与税率 289

14.3.4 契税的计算 290

14.3.5 税收优惠 291

14.3.6 征收管理 291

第15章 行为目的税 294

15.1 行为目的税概述 294

15.1.1 行为目的税的税类设置 294

15.1.2 行为目的税的特点 295

15.2 印花税 295

15.2.1 税种设置 295

15.2.2 征税对象和纳税人 296

15.2.3 税率 298

15.2.4 计税依据的规定 299

15.2.5 应纳税额的计算 301

15.2.6 税收优惠 302

15.2.7 征收管理 303

15.3 车辆购置税 305

15.3.1 税种设置 305

15.3.2 征税范围与纳税人 305

15.3.3 税率与计税依据 306

15.3.4 应纳税额的计算 307

15.3.5 征收管理 307

15.4 车船税 308

15.4.1 税种设置 308

15.4.2 纳税人与征税范围 309

15.4.3 税目与税率 310

15.4.4 应纳税额的计算 311

15.4.5 税收优惠 312

15.4.6 征收管理 313

15.5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313

15.5.1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 313

15.5.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 314

15.5.3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 314

15.5.4 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14

15.5.5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 315

15.5.6 教育费附加 315

第六篇 税收征管 321

第16章 税收管理体制 321

16.1 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321

16.1.1 税收管理和税收管理体制 321

16.1.2 税收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323

16.1.3 税收管理体制的内容 324

16.2 我国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327

16.2.1 国家税务总局 327

16.2.2 海关总署 328

16.2.3 税务机构设置 329

16.3 现行的分税制税收管理体制 329

16.3.1 分税制的内涵及指导思想 329

16.3.2 分税制税收管理体制的内容 331

16.3.3 分税制的税收管理权限划分 332

第17章 税收征收管理 334

17.1 税收征收管理及其模式 334

17.1.1 税收征收管理概述 334

17.1.2 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 335

17.1.3 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模式 335

17.2 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内容 337

17.2.1 税务登记管理 337

17.2.2 账簿、凭证管理 339

17.2.3 纳税申报管理 341

17.2.4 税款征收管理 342

17.2.5 税务检查 345

17.3 税收的法律责任 346

17.3.1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 346

17.3.2 税务行政处罚 348

17.3.3 税务行政复议 349

17.3.4 税务行政诉讼 351

参考文献 3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