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永康主编;郑又贤,雷德森,苏劲副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1103257X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概论》目录

导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 3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6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6

二、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9

三、邓小平同志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4

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14

二、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向新阶段 17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18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1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1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 2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 23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 26

第二节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29

一、突出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9

二、强调特色,具体地、历史地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1

三、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寻求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 33

四、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34

第三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7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39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46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46

二、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 49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5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4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4

二、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 57

三、坚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非得失 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1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63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6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6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6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7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78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78

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的内容和实质 8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8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86

三、新时期的根本方针 8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91

一、正确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91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其原则 93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4

第二节 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97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 97

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99

三、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01

第三节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02

一、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性 102

二、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机制 103

三、经济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05

第四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07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07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08

三、从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0

第五章 社会主义与科技教育 114

第一节 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114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114

二、现代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 11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产物 118

第二节 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19

一、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观点 119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24

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英明抉择 130

第三节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30

二、科教兴国与科教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3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实基础和灿烂前景 133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36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6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进 136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39

三、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43

一、国家所有制经济 143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 146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148

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51

第三节 其他所有制经济 151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3

三、继续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 15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156

第一节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56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 15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158

三、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形式 160

第二节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 163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63

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 164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66

一、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69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169

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70

三、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17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4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174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7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和基本框架 177

第二节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80

一、社会主义企业及其经营机制 180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几种主要的企业制度 183

三、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86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重要地位 188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88

二、物质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90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92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194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194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6

三、国家计划指导 197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 199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9

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99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01

三、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03

一、对外贸易 205

第二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 205

二、对外技术交流 207

三、国际资金往来 208

四、国际劳务合作与发展国际旅游业 210

第三节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11

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11

二、我国的经济特区 213

三、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215

四、在改革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7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220

第一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20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20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22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23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223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227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30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求 230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 232

三、现阶段我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任务 233

第四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35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35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4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4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4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4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目标 24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247

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49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25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55

一、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25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57

三、加强和改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26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62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62

第十二章 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26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 265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267

一、坚持“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 267

二、力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 269

三、携手通力合作,促进繁荣稳定 272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与伟大意义 273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27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274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276

四、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78

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80

第一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80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280

二、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282

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83

四、处理好同各国共产党及其他政党的关系 285

第二节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86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286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88

三、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89

第三节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9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 292

二、开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293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29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97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00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 304

一、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304

二、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06

三、知识分子及其重大历史责任 307

四、人民军队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30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依靠力量 309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09

二、加强同宗教界的团结 311

三、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312

后记 3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