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山东古国与姓氏
山东古国与姓氏

山东古国与姓氏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逄振镐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9038949
  • 页数:7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和考证山东古国与姓氏的专著。山东号称“齐鲁之邦”,实际上,山东境内古国很多,除齐、鲁外,还有近300个古国。这些古国后来大多又称为姓氏,即“以国为氏”。还有一些姓氏,约300个左右,只是姓氏,不是古国。本书对上述众多古国与姓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考证。
《山东古国与姓氏》目录
标签:古国 姓氏

第一编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 3

第一章 东夷概论 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 3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土著居民——东夷族 5

第三节 东夷人的灿烂文化 8

一、生产工具的制造技术水平较高 9

二、精制的玉器制作技术 9

三、制陶业非常发达 10

四、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 11

五、发达的纺织业 12

六、发达的酿酒业 13

七、精湛的雕刻镶嵌工艺 15

八、陶文的发现 16

九、龟卜 18

十、原始八卦 20

十一、原始历法——山头纪历 21

十二、发达的原始医学 22

第四节 东夷原始公社制的瓦解与奴隶制的产生 24

一、私有制的产生、发展与贫富分化的加剧 24

二、阶级的产生 36

三、军事民主制 47

四、古城址的出现 51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上) 58

第一节 太昊后风姓国与姓氏 59

(一)虙 59

(二)任 61

(三)宿 62

(四)须句 62

(五)颛臾 63

(七)郓国 64

(六)密国 64

(九)有济国 65

(八)仍 65

第二节 炎帝后姜姓国与姓氏 66

(一)州(淳于) 67

(二)向 67

(三)逢 69

(四)吕 71

(五)北齐国 72

(六)商代齐国 72

(七)纪 73

(八)酅 73

(十)甗国 74

(十一)莱 74

(九)骀国 74

(十二)潞(路) 75

(十三)?国 76

(十四)蚩氏 76

(十五)殳氏 76

第三节 黄帝后国与姓氏 77

一、黄帝后姬姓国与姓氏 79

(一)寿丘 79

(二)卞国 79

(三)滕 80

(四)厘 81

二、黄帝后任姓国与姓氏 81

(一)奚 81

(二)薛 82

(三)邳(伾) 90

(五)留舒国 91

(四)章国 91

(六)遇 92

三、黄帝后姑姓国与姓氏 93

阚国 93

第四节 少昊后国与姓氏 93

一、少昊青阳氏后国与姓氏 94

(一)青(清) 95

(二)穷桑 97

(三)兖 98

二、少昊后国与姓氏 98

(一)缗 98

(二)蔑国 98

三、少昊后偃姓国与姓氏 99

(一)偃 99

(三)绞 102

(二)谣 102

(四)鬲 103

(五)郦 104

(六)舒龚 105

四、少昊后嬴姓国与姓氏 105

(一)嬴 105

(二)运 106

(三)奄 107

(四)菟裘 108

(五)密如 108

(六)徐 109

(七)淮夷 110

(八)钟离 111

(九)兹 112

(十一)郯 113

(十)时 113

(十二)谭 114

(十三)葛 115

(十四)莒 117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下) 118

第五节 高阳氏后国与姓氏 118

(一)顾 119

(二)鬷 119

(三)斟 120

(四)灌(斟灌) 122

(五)寻 123

(六)弋 125

(七)介 125

(八)鄅 126

(九)暨(既) 126

(十一)偪阳 127

(十)诸 127

(十二)夷 128

(十三)曹 128

(十四)朱(邾) 129

(十五)根牟 130

(十六)蒙 130

(十七)牟 131

(十八)堣夷国 131

第六节 陶唐、有虞氏后国与上古帝王、三皇、五帝之 132

世古国与姓氏 132

一、陶唐氏后国与姓氏 132

(一)陶 133

(二)丹 133

(三)铸 134

(四)范 135

二、有虞氏后国与姓氏 135

(一)虞 136

(二)遂 138

(三)邹国 139

(四)辕 139

(五)蕃国 140

三、上古帝王之世古国与姓氏 140

(一)娄 140

(二)大庭 141

(三)祝丘 141

四、三皇之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42

(一)卢(俞跗)国 142

(二)邓 142

(三)夙沙 143

五、五帝之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43

(三)被 144

(四)秦 144

(一)爽鸠 144

(二)? 144

(五)单(善) 145

(六)讙 145

第七节 夏后氏后国、夏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45

一、夏后氏后国与姓氏 145

(一)观 146

(二)莘 147

(三)缯 149

(四)琅邪(越都) 150

(五)杞 150

(六)鲍 151

(一)寒 152

二、夏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52

(二)过 153

(三)庞圉国 153

(四)王寿国 153

第八节 商氏后国、商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54

一、商氏后国与姓氏 154

(一)目夷 154

(二)不其国 155

(三)长勺 155

(四)防 156

(五)郰国 156

(六)阳 157

(七)来 157

(二)落姑 159

(一)薄姑 159

二、商世侯伯之国与姓氏 159

(三)蒲侯 160

(四)蒲如 160

(五)姑幕国 160

(六)胶 160

(七)黎 161

(八)於陵国 161

第九节 古之亡国、杂国与姓氏 162

一、古之亡国 162

(一)重氏国 162

(二)重丘国 162

二、古之杂国与姓氏 163

(一)贯 163

(二)厥 164

(五)茌 165

(六)麦邱 165

(三)郠国 165

(四)维 165

(七)毗国 166

(八)菑 166

(九)咸国 166

(十)郥 167

(十一)盍 167

(十二)虫 167

(十三)著国 168

(十四)薛国 168

(十五)狐骆国 168

(十六)石窌国 168

(十七)甲父 168

(十八)乘氏 169

(十九)寪氏 169

(二十二)贲 170

(二十)鄸国 170

(二十一)蜀国 170

(二十三)垂国 171

第十节 其他古国与姓氏 171

(一)有穷 171

(二)鄋瞒国 172

(三)费 173

(四)祝 174

第二编 西周春秋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 177

第四章 周初分封与山东古国和姓氏(上) 177

第一节 周族的兴起与周王朝的建立 177

第二节 周初分封 179

第三节 周同姓国与姓氏 181

(一)鲁 181

(二)曹 209

(三)滕 212

(四)郭 215

(五)郜 217

(六)郕 218

(七)盛 219

(八)邢 220

(九)茅 221

(十)胙 222

(十一)郈 223

(十二)郎 223

(十三)防国 224

(十四)瑕丘 224

(十五)卞 225

(十六)极国 225

(十七)费 226

(一)齐 227

第四节 周异姓国与姓氏 227

第五章 周初分封与山东古国和姓氏(下) 227

(二)纪 264

(三)淳于(州) 265

(四)向 267

(五)逢 267

(六)鄣 274

(七)谢 274

(八)莒 275

(九)郯 280

(十)邾 282

(十一)小邾 292

(十二)杞 296

(十三)薛 299

(十四)鄫 303

(十六)鄅 304

(十五)莘 304

(十八)宿 305

(十九)任 305

(二十)须句 305

(十七)偪阳 305

(二十一)颛臾 306

(二十二)夷 307

(二十三)葛 307

(二十四)祝 307

第五节 山东境内的其他古国与姓氏 308

(一)莱 308

(二)谭 310

(三)阳 311

(四)牟 311

(七)介 312

(五)邿 312

(六)鬲 312

(八)根牟 313

(九)介根国 314

(十)铸 314

(十一)戎 315

(十二)肥 315

(十三)鄋瞒国 316

(十四)高堂 316

(十五)艾 317

(十六)隰 317

(十七)柯 318

(十八)高 318

(十九)棠 318

(二十一)剧 319

(二十)若 319

(二十二)崔 320

(二十三)庐 320

(二十四)闾丘 321

(二十五)廪丘 321

(二十六)梁邱 322

(二十七)虞邱 322

(二十八)移 322

(二十九)甗 323

(三十)檀 323

(三十一)昼 324

(三十二)遂 324

(三十三)用 325

(三十四)邿 325

(三十六)渠邱 329

(三十五)馀丘国 329

(三十七)安丘 330

(三十八)无娄 330

(三十九)计(计斤) 330

(四十)且于 331

(四十一)犁比 331

(四十二)林闾 331

第六节 山东境内的其他姓氏 331

一、齐国境内的其他姓氏 331

二、鲁国境内的其他姓氏 338

三、山东齐、鲁以外的其他姓氏 346

第六章 齐国的建国与西周春秋时期经济政治的发展 347

第一节 齐国的建国 347

第二节 制定开放式的发展经济的建国方针 349

一、“因其俗,简其礼” 350

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351

三、“举贤而上功” 353

第三节 西周时期,齐国建国方针初见成效 354

第四节 管仲改革 358

一、经济改革 359

二、政治改革 363

三、军事改革 364

第五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67

一、金属制造手工业的发展 369

二、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371

三、漆器手工业的发展 373

四、农业的发展 376

第六节 齐桓霸业 382

一、“尊王攘夷” 382

三、对周围国家的征服 383

二、征伐大权 383

四、齐桓伐鲁始霸 384

五、北伐戎狄 385

六、南伐楚“问罪” 386

七、“九合诸侯”与“葵丘之会” 388

八、齐桓霸业与齐国的强盛 389

第七节 管仲与《管子》 389

一、管仲的哲学思想 390

二、管仲的政治思想 391

三、管仲的经济思想 394

四、管仲的军事思想 395

五、管仲的教育思想 396

六、《管子》 399

第八节 晏婴与《晏子春秋》 402

第一节 莱国的经济与政治 404

一、莱国的建立 404

第七章 莱、纪、?、杞等国的经济与政治 404

二、莱国的疆域 407

三、莱国的经济与文化 410

四、莱国的灭亡 413

第二节 纪国的经济与政治 415

一、纪国的建立 415

二、纪国的疆域 416

三、纪国的经济与文化 417

四、纪国的政治及其灭亡 420

第三节 ?国 423

一、殷代?国 424

二、周代?国 425

三、?国的疆域与?国的灭亡 427

第四节 杞国 429

一、夏商时期的杞国 429

二、西周时期的杞国 431

三、杞迁山东的时间、原因与经过 432

四、春秋时期的杞国 439

第八章 莒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444

第一节 莒国的建立 444

第二节 殷代莒国 447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莒国 451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莒国 453

一、莒所灭之国 453

二、莒国的疆域 454

三、莒国的政治 455

第五节 莒国的经济与文化 467

一、莒国铜器的出土与铜器制造业 468

二、陶器制造业 474

三、金、石、漆工艺技术品的制造 476

四、莒地刀币陶范的出土与莒国的货币 478

五、莒地乐器的出土与音乐文化的发展 479

六、莒国青铜器云雷纹饰及其起源 481

七、莒国墓葬文化习俗 482

第九章 鲁国的建立与西周春秋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485

第一节 鲁国的建立 485

第二节 鲁国封闭保守式的建国方针 488

一、“变其俗,革其礼” 488

二、“尊尊而亲亲” 489

三、没有发展经济的方针 491

第三节 西周时期鲁国的经济与政治 492

一、农业的发展 492

二、手工业的发展 493

三、鲁国“变其俗,革其礼”的社会效果 503

第四节 “初税亩”——鲁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 507

第五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511

一、纺织业的发展 512

二、制铜业的发展 513

三、铁器的发现 515

四、漆和漆器 515

五、石(玉)、牙、骨雕制造手工业的发展 516

六、发达的制陶手工业 517

第六节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与外交 519

第七节 孔子与《论语》 522

一、孔子儒家思想产生于鲁国的历史必然性 522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 526

三、孔子在古代文化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534

四、《论语》 536

第十章 滕、薛、邾、小邾、鄫、鄅、邿等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538

第一节 滕国 539

一、滕国的经济与文化 539

二、滕国的政治与外交 543

三、滕文公 545

四、滕国的灭亡 546

第二节 薛国 547

一、薛国的经济与文化 547

二、薛国的政治与外交 558

三、薛国的灭亡 560

第三节 邾国 561

一、邾国的经济与文化 562

二、邾国的政治与外交 564

三、邾文公和邹穆公 566

四、邾(邹)国之灭亡 569

第四节 小邾国 569

一、小邾国的政治与外交 570

二、小邾国的灭亡 571

一、鄫国的政治与外交 572

三、郳国铜器的出土 572

第五节 鄫国 572

二、鄫国的灭亡 574

第六节 鄅国 575

一、鄅国的政治 575

二、鄅国王室墓葬的发现 576

三、鄅国的经济与文化 577

四、鄅国的灭亡 581

第七节 邿国 582

一、邿国的政治 582

二、西周时期邿国的经济与文化 583

三、春秋时期邿国的经济与文化 586

四、邿国的灭亡 592

一、田氏齐国 597

第一节 田氏齐国与姓氏 597

第三编 战国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 597

第十一章 战国时期田齐等古国与姓氏 597

二、田齐世系 598

三、田齐姓氏 599

第二节 齐国其他姓氏 613

第三节 其他古国与姓氏 615

一、驺国 615

二、儿(郳) 615

三、平原国 616

第十二章 战国时期齐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国家 617

的强盛 617

第一节 田氏代齐与邹忌改革 617

一、田氏代齐 617

二、邹忌改革 619

一、齐国都城临淄 621

第二节 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621

二、冶铁手工业的发展 625

三、铜器制造业的发展 626

四、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 635

五、兵器制造业的发展 637

六、乐器的出土与音乐歌舞文化的发展 642

七、玉、石、骨器制造工艺 649

八、漆器手工业的发展 651

九、纺织业的发展 654

十、农业的发展 655

十一、商业的发展 658

十二、齐国的科技 660

第三节 齐国文化的发展 667

一、稷下学 667

二、五行学 679

三、兵学 681

四、医学 684

五、天文学 687

六、地理学 687

第十三章 战国时期鲁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势的 689

衰落 689

第一节 鲁国的政治 689

第二节 鲁国的经济 691

一、鲁国都城曲阜的经济 691

二、鲁国境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699

第三节 鲁国的文化 702

一、孟子与《孟子》 702

二、儒学 703

第十四章 楚国势力侵入山东与南部古国的灭亡 705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与强大 705

一、楚国的兴起 705

二、楚国的强大 706

第二节 楚国的东进战略与山东南部古国的灭亡 708

一、楚国的东进战略 708

二、山东南部古国的灭亡 709

第三节 山东出土楚币和铜器的意义 733

第十五章 齐国的衰落与秦的统一 735

第一节 秦国的兴起与强大 735

一、秦的兴起 735

二、秦的强大 736

第二节 齐、楚的对立 738

第三节 齐国的衰落与秦的统一 740

一、齐国的衰落 740

二、齐国的灭亡与秦的统一 743

附表一 夏商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 749

附表二 西周春秋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 765

附表三 战国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 7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