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  2005年修订版
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  2005年修订版

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 2005年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保存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654461X
  • 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在信息时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的今天,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深入研究、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方兴未艾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显然十分重要。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军事变革。它首先发生发展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尔后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由初始展开阶段进入深入发展阶段。目前的基本状况是:各国军队都在积极采用民用信息技术和大力开发军用信息技术,并在某些方面有重大突破;各国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正大举实现信息化;军事理论创新层出不穷,提出了信息化军事战略、信息战争、第6代战争、信息行动、信息斗争、网络中心战等战争和作战新概念;军事组织体制革命尚未全面展开,机械化军队的体制编制基本没有触动,但也提出了一些变革设想,组建了少量试验部队;一些国家开始培养信息战和信息技术专家等新型军事人才,但军事人才生成机制的根本性改革尚未启动;各国开始探索信息时代进行军队建设的途径,并初步摸索出一些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个别国家军队启动了后勤革命,开始建设信息化后勤。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是:在军事技术方面,正由军
《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 2005年修订版》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新军事变革总论 1

一、新军事变革发生发展的条件与动因 1

(一)内因之一:人类文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 1

(二)内因之二: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2

(三)内因之三:各国安全战略的内在要求 4

(四)外因之一:长期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5

(五)外因之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作用 6

(六)外因之三:美国军队的示范效应 7

二、新军事变革的实质 9

(一)机械化军事形态的沿革 10

(二)信息化军事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14

三、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点 15

(一)把握时代性,认清新军事变革的根本动因 16

(二)抓住信息性,充分发挥信息能的作用 17

(三)重视集成性,全面建设“军事大系统” 20

(四)突出创新性,大力倡导与实施全面军事创新 21

四、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23

(一)深刻性 24

(二)广泛性 25

(三)不平衡性 27

(四)快速性 32

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34

(一)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和作战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35

(二)军事理论创新将取得全面突破 37

(三)军事组织体制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39

第二章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军队信息化建设 41

一、外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沿革 41

(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孕育萌动时期 41

(二)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的启动展开时期 45

(三)从2001年至今的深入发展时期 48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53

二、正确把握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点 53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质 53

(三)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因 55

(四)军队信息化建设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 56

(五)军队信息化建设与高技术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关系 57

(六)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57

(七)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一般性军队建设的关系 58

(八)军队信息化建设与机械化建设的关系 59

三、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61

(一)“信息主导”原则 62

(二)“系统集成”原则 62

(三)“虚拟实践”原则 65

(四)“远近结合”原则 66

(五)“推拉并用”原则 67

(六)“以商促军”原则 68

四、美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68

(一)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69

(二)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 77

(三)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 88

(四)各军种信息化建设 98

第三章 新军事变革将孕育出信息化战争 113

一、信息化战争及相关概念辨析 113

(一)信息化战争概念的由来 115

(二)信息化战争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115

(三)信息化战争与信息行动、信息战、网络中心战、信息斗争和信息作战 117

(四)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军队、信息战武器、信息武器和信息化武器 118

二、高技术战争 119

(一)何谓高技术战争 120

(二)高技术战争的主要特点 120

(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依然是高技术战争 122

(四)高技术战争何时终结 124

(一)信息化战争的定义及其基本点 126

三、信息化战争 126

(二)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轨迹 127

(三)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 132

四、十种信息化作战样式 139

(一)新联合作战 140

(二)精确作战 141

(三)信息火力战 143

(四)空间战 144

(五)网络战 146

(六)信息心理战 147

(七)非接触作战 150

(八)非线式作战 150

(九)非对称作战 151

(十)“决定性快速作战” 152

五、对“网络中心战”的剖析 152

(一)“网络中心战”的提出 154

(二)“网络中心战”的实质、领域与特征 156

(三)把“网络中心战”理论变为现实的基本条件 159

(四)美国防部和各军种部为准备实施“网络中心战”采取的举措 162

第四章 新军事变革中的军事理论创新 168

一、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军事理论的主要做法 169

(一)营造宽松环境,倡导百家争鸣 169

(二)着眼未来,求新求变 170

(三)广泛借鉴,博采众长 172

(四)适时建立和充分利用军事理论创新机构 174

(五)用法规“物化”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175

二、近年来国外创新的主要军事概念或军事理论 177

(一)在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理论方面 177

(二)在战争理论方面 182

(三)在军队建设理论方面 184

(四)在作战理论方面 191

(一)信息战理论的沿革 195

三、信息战理论 195

(二)信息战基本理论 210

(三)信息战行动构成要素 216

四、军事领导理论 224

(一)军事领导的构成要素 226

(二)军事领导的基本职能 227

(三)军事领导者应具备的品格 228

(四)军事领导者应做四种人 229

第五章 新军事变革中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 232

一、新军事变革与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 232

(一)何谓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 232

(二)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是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 234

(三)军事信息革命是引发武器装备信息化的直接动力 235

二、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新思路 239

(一)信息主导 239

(二)横向一体 240

(三)“需求牵引” 241

(四)经济适用 243

(五)国际合作 245

三、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 246

(一)调整或完善武器装备采办高层领导机构 246

(二)简化武器装备采办程序和采办决策点 249

(三)成立各具特色的一体化武器装备采办小组 251

(四)建立或完善采办人员管理与培训体制 253

(五)重组国防工业基础 254

四、“民技军用”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战略举措 256

(一)“民技军用”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内在要求 256

(二)各国推进“民技军用”的基本动因 259

(三)各国推进“民技军用”的保障措施 261

(四)各国积极推进“民技军用”的主要做法 262

(五)几点思考 266

五、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沿革与发展 268

(一)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历史沿革 269

(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278

(三)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84

六、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288

(一)大力发展信息化弹药 289

(二)积极研制高性能信息化作战平台 293

(三)大力开发军用无人系统 296

(四)重视研发单兵数字化装备 300

七、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302

(一)军事信息系统:向网络化、综合化、集成化和卫星化方向发展 302

(二)信息化作战平台:向隐形化、多功能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304

(三)信息化弹药:向灵巧型、智能型方向发展 305

(四)防空和反导武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305

(五)天战和信息战武器:前者将很快具备实战能力,后者将重点研制电子战装备和各种计算机病毒武器 306

(七)新概念武器:将很快投入实战部署 308

(六)信息化单兵系统:不久将开始装备部队 308

第六章 新军事变革中军事人才生成机制的调整 310

一、高度重视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310

二、把好入伍关,吸收优秀青年参军 313

(一)改革兵役制度是吸收优秀青年入伍的重要体制保证 313

(二)改进征召方法,把社会上的一流优秀青年招收到部队中来 314

三、改进士官培训 315

四、加强军官培训 318

(一)重视基础教育 318

(二)强调培训与使用相结合 318

(三)积极培养善指挥、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19

(四)注重培养军官的信息战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320

五、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321

六、积极培养军事领导者 323

(一)观察能力 325

(二)认识能力 326

(三)工作能力 328

(四)交往能力 329

七、加大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 329

八、改革院校教育体制 331

(一)对现行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进行调整 331

(二)裁减院校数量,优化院校结构 332

(三)创建综合型院校 333

(四)建立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334

(五)构建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334

九、改革部队训练体制 335

(一)精简军种训练管理机构 335

(二)强化统一训练管理机制 336

(三)改革联合训练体制 337

(四)加强训练基地和训练中心建设 338

十、推进部队训练革命 339

(一)明确训练转型目标 340

(二)发展训练转型能力 341

(三)建立训练转型工作机构 343

第七章 新军事变革中的军队组织体制转型 344

一、推动军队组织体制转型的主要因素 344

(一)人类文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 345

(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 346

(三)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347

(四)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 348

二、军队组织体制变革的主要目标 349

(一)达成信息快速流动与使用 349

(二)实现精干高效 351

(三)加强军队构成的整体性 352

(四)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353

三、军队组织体制变革的主要特点 354

(一)根本性 354

(二)全面性 356

(三)广泛性 357

(一)压缩军队规模 358

四、各国实施军队组织体制转型的主要做法 358

(二)优化军队结构 363

(三)调整领导指挥体制 373

(四)改革部队编制 380

五、军队组织体制的发展趋势 388

(一)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 388

(二)使军队体制实现高度集中与高度自主相结合 389

(三)使军队体制实现平时与战时相结合 391

(四)将建立新军兵种部队 392

第八章 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 394

一、美俄等国军队信息战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394

(一)进一步发展信息战理论 395

(二)不断增建信息战组织机构 398

(三)积极培养信息战人才和进行信息战训练 400

(一)信息优势的实质 402

二、全面加强信息优势建设 402

(二)信息优势的作用 403

(三)加强信息优势建设的主要措施 403

三、军队信息化建设又有新进展 406

(一)数字化部队建设有新进步 406

(二)又有一些国家计划建设信息化军队 408

(三)“数字化后勤”建设全面启动 409

四、各国陆军开始发生巨变 410

(一)根据未来威胁,重新确定陆军的地位、作用和建设目标 410

(二)根据未来战争要求,确定陆军的任务和作战能力 413

(三)根据陆军的任务和能力,建设新部队,调整体制编制 419

(四)积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425

五、美国启动全面军事转型 431

(一)进行滚动式顶层设计,边探索边实践 432

(二)以“网络中心战”作为根本指导理论 433

(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 436

(四)发展转型能力,使部队作战力量获得超常规快速发展 438

(五)纵横融合,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建设 440

第九章 新军事变革的战略影响 443

一、对美国的影响:使其成为具有超级军事实力的顶尖军事强国 443

二、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将大大延缓世界多极化进程 444

三、对国际裁军与军控的影响:将使其发展进程严重受阻 447

(一)美国政府我行我素,将使传统军备控制机制受到损害 448

(二)美国提出“防扩散安全倡议”,将对国际防扩机制和国际法造成巨大冲击 449

(三)在美国主导下,美俄双边核裁军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450

四、对世界各国武备发展的影响:引发了一场全球性军备竞赛 452

(一)这场军备竞赛涉及的主要领域 452

(二)这场军备竞赛的主要特点 457

(三)这场军备竞赛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 458

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使其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460

六、对我国我军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464

一、积极转变军事思维方式 469

第十章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思考 469

(一)变机械化军事思维为信息化军事思维 470

(二)变要素型军事思维为体系化军事思维 471

(三)变单向型军事思维为多向型军事思维 473

(四)变现实应急型军事思维为未来前瞻型军事思维 473

(五)变封闭型军事思维为开放型军事思维 475

(六)变保守型军事思维为创新型军事思维 476

二、全面创新军事理论 478

三、努力造就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480

(一)新型军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480

(二)营造有利于新型军事人才生成的良好环境 482

四、逐步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 484

五、大胆改革军事组织体制 488

六、加速建设信息化后勤 491

主要参考文献 4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