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七子视界  先秦哲学研究
七子视界  先秦哲学研究

七子视界 先秦哲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义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453396
  • 页数:4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先秦哲学研究文集。
《七子视界 先秦哲学研究》目录

第一部分 个案探究随机 3

天命论——孔子本体哲学辨析  3

一、天命论与天本论的隐晦表达  3

二、天的难知难言与“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6

三、天命论与本体哲学  10

“天欲义而恶不义”——兼论墨子本体—道德—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  14

一、“天志”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14

二、“贵义”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18

三、“义政”与“天欲义而恶不义”  23

道与老子哲学——道的基本特征与统领作用  28

一、道与无——道的特征、别名与道本论  28

二、“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轨迹与思维方式  33

三、“道可道,非常道”——道的超言绝象与直觉方法  36

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自然无为与政治哲学  39

正命论——孟子本体哲学研究  43

一、天命论——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及儒家做派  43

二、天命人命论——不同于孔子的独特内蕴和心学路标  47

三、正命论——尽心知性而事天立命  51

动物情结与庄子哲学的理论特色——动物在《庄子》中的身份及庄子的天人合一  57

一、庄子的动物情结  57

二、本体哲学和世界图画——人与动物平等  62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与动物合一  67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本体哲学研究  71

一、天论——天本论的另类表达和人之命运的本体背景  71

二、人论——人之本质的界定和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  74

三、命运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必然结局  77

四、命运的主人——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  82

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85

一、“北冥有鱼”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85

二、“北冥有鱼”之鱼是特指还是泛指  91

三、“北冥有鱼”之鱼是何身份和作用?  94

庄子的动物情结和仿生哲学——兼论《庄子》的寓言体裁和思维特征  99

一、动物——《庄子》的主角  99

二、动物的作用——喻人、示人和教人  103

三、寓言和古代哲学的思维痕迹  107

一、“道不可言”——言与道  112

“言无言”——庄子语言哲学研究  112

二、“口不能言”——言与知  116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与德  120

四、“言无言”——言与行  122

五、言耶?无言?——庄子语言哲学透析  123

厌生还是乐生——庄子生命哲学质疑  127

一、道与生命的真相  127

二、乐死还是齐生死  134

三、厌生还是乐生——尊生、养生和尽天年  138

四、庄子生命哲学的启示和误区  145

拒绝交往还是关注交往——庄子交往哲学初窥  150

一、人们对庄子的误解和《庄子》对庄子学说的概括  150

二、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  154

三、交往之可贵与交往之代价——庄子交往哲学传达的相关信息  162

墨子的功利主义——兼论墨学衰微之原因  167

一、“兴天下之利”——功利主义的立言宗旨和行为动机  167

二、“为天之所欲”和“兼相爱,交相利”——谋利之方  168

三、“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利之主体  174

四、“衣食之财”——利之内涵  176

五、“义,利也”——墨家功利主义透视与墨学衰微之原因  179

墨子思想的功利主义与内在统一性——兼论墨子思想的逻辑构架  183

一、言必曰利——墨子基本观点和主张之剖析  183

二、“兴天下之利”——利在墨子整个学说中的展示和张扬  188

三、利——墨子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关节点  191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94

一、德治的根基和必要  194

二、德治的基本精神和表现形式  195

三、德治的方法和手段  197

四、儒家的德治传统与当代启示  199

“以尚贤使能为政”——墨子政治哲学研究  202

一、为政之本——“尚贤使能”  202

二、“尚贤使能”与墨子的功利主义原则  205

三、“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墨子的政治原则和行政措施  208

四、“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圣贤情结和人治传统  215

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217

一、霸道与王道——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217

二、王道与仁政——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  218

三、仁政与教化——行政手段和礼乐教化  221

四、教化与井田——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  223

五、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政治哲学的核心地位及其意义  227

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33

一、对法治的呼吁和论证  233

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法治路线和立法原则  237

三、法制机制和具体操作  242

第二部分 对话交流儒墨 251

天命论辨析——孔子与墨子天命论的比较研究  251

一、天与人命和对天之祭——孔墨天命论之同  251

二、先天·后天、一次·数次、随机·因果——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  254

三、不知·可知、畏·顺——待命方法的差异  260

四、坐待·进取、等差·平等——思维方式、社会功效和历史命运的悬殊  264

仁与兼爱——兼探儒墨共显和儒盛墨衰之原因  268

一、爱与天——共同的交往原则和立论根基  268

二、“爱人”·“兼相爱”——相去霄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  271

三、历史回音——儒学与墨学荣辱原因之探讨  278

一、本体哲学——“死生有命”·“天视自我民视”  282

孔孟之道意指什么——孔子与孟子思想比较  282

二、认识哲学——“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万物皆备于我”  284

三、人性哲学——“性相近”·“道性善”  286

四、政治哲学——“为政以德”·“行不忍人之政”  288

五、纵横观——孔孟之道意指什么  292

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间  296

一、相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296

二、不同的思维走向和理论意蕴  299

三、孔孟思想的异同与命运  306

一、物物者·道——“物物者”与道之别名  313

“物物者非物”与庄子哲学的独特视阈——庄子与老子哲学辨析  313

二、物物者·物——“物物者非物”与道和万物的关系  317

三、物物者·人——“物物者非物”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320

四、物物者·思——“物物者非物”与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  324

孔孟与韩非——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比较  327

一、道德主义·功利主义——不同的价值理想、治国方略和行政路线  327

二、德治仁政·奉法而治——二千年的历史公案  330

三、等差偏袒·平等废私——不同的社会功效、客观影响和历史命运  336

四、道德·法律——历史的回响和时代的呼唤  340

五、人性·政治——儒法之争留下的启示  343

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思想的比较研究  350

一、不同的本体依托和实践哲学  350

二、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功利鸿旨  355

三、墨法思想的异同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划分  361

第三部分 学术链接 367

天人合一·宗教情结·伦理本位——先秦本体哲学研究  367

一、天与道——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本体的寄托  367

二、天和道的相同性——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惯式和天人合一  370

三、天与道的差异性——天本论与先秦的“显学”  373

四、天与中国人的宗教情结  375

五、儒家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和宗法等级  379

分流与归一——先秦语言哲学研究  384

一、孔子代表的德行派  384

二、老庄代表的本体派  387

三、墨家、名家、法家和荀子组成的逻辑派  390

四、正名、重意、无言——先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征  392

五、伦理本位和交往情结——先秦语言哲学的人文旨趣  399

六、绕梁余音——先秦语言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403

一、西方哲学与语言  408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在先秦何以可能?  408

二、先秦哲学与语言  413

三、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侧重及中国语言哲学的特征  419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论——先秦人性哲学研究  427

一、善·恶——不同判断和论证  427

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同认定和取材  431

三、养·化——不同态度和作为  433

四、可能性·必要性——不同调控和利导  436

五、相同性和相通性——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哲学与儒家特色  440

六、生而平等——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致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47

先王与后王——先秦历史哲学研究  452

一、先王·后王、循环·直线——不同的历史维度和价值取向  452

二、倾慕崇拜·不屑一顾——不同的复古动机和思想主张  456

三、先秦及古代历史哲学的流弊  460

礼法·法天·法术——先秦法哲学研究  463

一、礼法·法天·法术——先秦的法制模式  463

二、仁义礼智·自私自利、法先王·法后王——法制的人学根基和圣贤情结  469

三、惧法、拒法——古代法哲学的消极后果  4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