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4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德咏,宋随军主编;杨文生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170656
  • 页数:20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有关学者撰写的刑事证据的论文和著作,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对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刑事证据规则、证明、证明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目录

新版说明 1

目录 1

引言 3

总序一 3

上编 刑事证据原理 3

第一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 3

总序二 5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和方法 5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 5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 7

编者的话 8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历史评价 9

四、神示证据制度与早期国家的诉讼模式 10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2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与种类 12

原版总序一 14

原版总序二 17

原版编者的话 20

二、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形成 28

原版前言 32

三、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39

一、英国早期的陪审制度与证据制度 45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45

二、陪审制度的变化与证据制度的发展 48

三、从文书证据规则的演进看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发展 51

四、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法典化进程 58

第四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66

一、纠问式诉讼与证据制度 66

二、法定证据制度 68

二、自由心证制度 72

第五节 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 76

一、19世纪以前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萌芽 76

二、19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进步 78

三、20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 85

相关文献索引 87

第二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91

引言 91

第一节 有关认识论地位的争论 94

一、认识论是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94

二、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 100

三、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 119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155

一、我国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应然体系 155

二、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之我见 169

三、证据法学的“裁判事实可接受性” 210

四、证据改革和证据法的目标 242

相关文献索引 264

第一节 无罪推定原则 266

引言 266

第三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266

一、联合国公约与无罪推定 268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构造 280

三、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 293

四、我国台湾学者论无罪推定原则 298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 302

引言 302

一、证据裁判原则 304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 308

三、日本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 312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 317

引言 317

一、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319

二、台湾地区学者论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332

第四节 自由心证原则 338

引言 338

一、自由心证词源考 341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历史由来 343

三、自由心证的自由与不自由 359

四、日本刑事诉讼法中的自由心证原则 381

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自由心证原则 413

六、维辛斯基论自由心证 423

七、德国学者论自由心证 455

相关文献索引 467

中编 刑事诉讼证据 479

第四章 刑事证据概述 47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479

一、证据的定义 479

二、证据概念误区的表象 486

三、证据概念误区的症结 490

四、证据概念的反思 496

五、证据概念的信息说 503

第二节 证据的性质及其过程 512

一、收集过程:包括主张过程及立证过程 515

二、采证过程:包括决定过程及调查过程 516

三、断证过程:包括判断过程及认定过程 517

第三节 法国学者论刑事证据 518

一、查明事实真相的愿望 520

二、对于合理性的担心 528

相关文献索引 535

第五章 刑事证据的属性 538

引言 538

第一节 证据能力 541

一、证据能力(证据适格性) 541

二、日本学者论证据的可采性 554

第二节 证明力 564

一、证据证明力判断方式之演进 564

二、证明力之判断 572

第三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576

一、证据力和证据能力关系概述 576

二、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 578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辨析 592

相关文献索引 601

第六章 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603

引言 603

第一节 证人证言 604

一、证人证言之证据能力与证据力 604

二、证言的对象 629

第二节 被告人陈述 636

一、口供研究 636

二、供述证据之真实性及其担保 685

第三节 鉴定结论 701

一、刑事鉴定结论研究 701

二、审查鉴定结论新机制的建立 727

三、本质性差异在笔迹鉴定结论推断中的应用 732

四、法国司法鉴定制度及启示 742

第四节 科技证据 752

引言 752

一、DNA证据 755

二、测谎证据 779

三、监听证据 806

四、电子证据 819

第五节 情况证据之比较研究 836

一、情况证据的概念 836

二、情况证据之容许性 838

三、情况证据与“事实本身证明过失”之原则 839

四、情况证据在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法上之地位 840

五、情况证据与直接证据之认识 842

六、情况证据之政策性考虑问题 844

七、情况证据之关联性 845

八、情况证据之逻辑关联 847

九、情况证据之法律关联 850

十、情况证据之将来关联 851

十一、结论 852

相关文献索引 853

引言 862

第七章 证据规则 862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864

一、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 864

二、我国构建证据规则的视角调整 872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建构 890

第二节 相关性规则 902

一、台湾地区学者论关联性法则 902

二、美国学者论相关性 904

第三节 传闻证据规则 920

一、传闻证据之比较研究 920

二、美国传闻证据规则 934

三、日本传闻证据规则 956

第四节 自白规则 965

一、自白概念及构成 965

二、日本刑事自白法则 989

三、日本学者论共犯人的供述 1001

四、美国非法自白规则之定位 1005

五、非法自白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问题 1023

第五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038

一、违法搜索扣押证据之排除 1038

二、违法搜索与证据禁止 1080

三、日本违法收集证据的排除法则 1107

四、美国警察讯问规则的历史与未来 1120

五、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1157

相关文献索引 1179

引言 1191

下编 刑事诉讼证明 1191

第八章 刑事诉讼证明概述 1191

第一节 诉讼证明概念的重塑 1194

一、引言 1194

二、诉讼证明的概念 1199

三、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 1212

四、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 1224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 1246

一、自由心证的证明方式及其内涵 1247

二、我国诉讼证明模式及其比较性实证分析 1249

三、“印证证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 1253

四、两难困境与谨慎突破 1260

第三节 诉讼认识之结构分析 1264

一、诉讼认识过程的基本内容 1266

二、诉讼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1268

三、诉讼认识诸要素的关系 1292

相关文献索引 1302

第九章 证明对象 1304

引言 1304

第一节 证明对象(要证事实) 1308

一、事实之假定 1308

二、要证事实 1311

三、证明之对象 1314

第二节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 1331

一、历史事实与案件事实 1334

二、案件事实的双重视角 1339

三、裁判事实与事实真相 1345

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再认识 1349

一、案件事实与争议事实 1350

二、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与证据法事实 1354

三、待证事实与免证事实 1363

四、案件事实的单一性与同一性 1379

五、结论 1387

相关文献索引 1389

一、事实 1394

第十章 证明方法 1394

第一节 证明方法 1394

二、法规 1447

第二节 裁判中的事实认知 1448

一、解读“以事实为根据” 1448

二、何谓法律真实 1452

三、证成法律真实标准 1455

一、德国法院有独立进行调查的义务 1459

第三节 德国与英美证明原则之比较 1459

二、直接、言词原则 1460

三、排除规则 1461

四、证据关联性 1464

五、问题 1464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 1466

引言 1466

第一节 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争论 1470

一、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1470

二、诉讼客观真实 1485

三、法律真实 1497

四、司法证明的目的是客观真实, 1509

标准是法律真实 1509

五、构建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 1519

第二节 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 1526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 1526

二、“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 1539

三、实践是检验司法证明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563

四、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 1584

相关文献索引 1598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 1603

引言 1603

第一节 举证责任论 1607

一、举证责任理论与历史 1607

二、举证责任之意义 1611

三、举证责任之两种负担 1614

四、举证责任之分配 1618

五、证明之程度 1633

六、举证责任之分配与转换 1638

七、举证责任未来之改进 1642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 1648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1648

二、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 1664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 1694

一、问题的提出 1702

第三节 刑事诉讼排除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问题 1702

二、被告人供述的可采性问题 1706

三、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 1709

四、证明责任倒置的法律后果 1713

五、结语 1717

第四节 英美法刑事举证责任理论 1717

一、美国法举证责任的介绍 1719

二、我国台湾地区举证责任及问题 1723

三、举证责任之理论 1727

四、阻却违法、阻却责任的举证责任 1730

五、程序法的举证责任 1733

六、结论 1740

相关文献索引 1742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证明的程序性问题 1746

第一节 证据开示程序 1746

引言 1746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1749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 1778

三、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诉讼模式 1791

四、英美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 1814

第二节 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1837

引言 1837

一、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 1840

二、出庭作证中的公正问题 1847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设计与论证 1851

四、美国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 1878

五、证人拒证权 1892

第三节 证据的调查与判断 1942

一、日本和意大利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程序 1942

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程序 1959

三、证据的自由评价 1970

四、证言的判断 2001

相关文献索引 20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