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台前县志
台前县志

台前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台前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4819423
  • 页数:849 页
图书介绍:
《台前县志》目录

序一 1

凡例 1

概述 1

序二 3

大事记 9

第一编 地理 69

第一章 建置 6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69

第二节 隶属沿革 69

第三节 境域变迁 79

第四节 行政区划 80

第五节 县城 82

第六节 集市 古会 83

第七节 村庄 85

第二章 地质 地貌 88

第一节 地质 88

第二节 地貌 92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93

第一节 四季 93

第二节 日照 太阳辐射 93

第三节 气温 地温 霜期 95

第四节 降水 97

第五节 气压 风 99

第六节 蒸发 湿度 101

第七节 云量 雾 雷暴 102

第八节 节气特征 103

第九节 物候 104

第四章 水文 105

第一节 河流 105

第二节 水资源 107

第五章 土地 土壤 108

第一节 土地 108

第二节 土壤 113

第六章 植物 动物 121

第一节 植物 121

第二节 动物 124

第一节 旱灾 125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25

第二节 雨涝灾害 129

第三节 河流灾害 133

第四节 风灾 134

第五节 病灾 虫灾 136

第六节 冷冻灾害 138

第七节 震灾 140

第二编 黄河 143

第一章 河道变迁 143

第一节 历史变迁 143

第二节 台前段现行河道 146

第二章 黄河水灾 146

第一节 古代治河 153

第三章 黄河治理 153

第二节 现代治理 155

第四章 堤防建设 158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堤防 158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临黄堤培修 159

第三节 金堤 161

第四节 险工建设 162

第五节 堤防管理 164

第六节 复堤英模 165

第五章 防汛抗洪 165

第一节 防汛 165

第二节 抗洪纪实 166

第一节 滞洪区概况 170

第六章 北金堤滞洪区 170

第二节 滞洪区工程 171

第七章 治黄机构 173

第三编 政治 175

第一章 建县前的中共地方组织 175

第一节 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7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17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180

第四节 1949年至1978年党的主要工作 184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后隶属寿张县期间的党组织 186

第六节 隶属范县期间的党组织 187

第一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189

第二章 中共台前县委员会 189

第二节 党务工作 194

第三节 县委主要决策 205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207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207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208

第三节 人大工作 209

第四章 人民政府 211

第一节 机构及职能部门 211

第二节 主要政务工作 221

第三节 基层政权 223

第四节 干部队伍管理 224

第五节 行政监察 227

第五章 旧政权 228

第一节 县衙 228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235

第六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38

第一节 历届会议 238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239

第三节 政协工作 239

第七章 群众团体 242

第一节 工会 242

第二节 共青团 244

第三节 妇联 247

第四节 儿童团体 249

第八章 政法 250

第五节 其他群团组织 250

第一节 公安 251

第二节 检察 253

第三节 法院 256

第四节 司法行政 259

第四编 军事 261

第一章 刘邓大军渡黄河 261

第二章 驻军 263

第一节 古代驻军 263

第二节 民国驻军 264

第三节 人民军队 2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265

第三节 人民武装 265

第三章 地方武装 265

第一节 清代地方武装 265

第四章 古代兵事 268

第一节 重要战事 268

第二节 榆园军起义 269

第三节 王伦 林哲起义 270

第四节 红头军起义 271

第五节 过境义军 272

第五章 民兵 273

第一节 民兵组织 273

第三节 民兵的作用 274

第二节 军事训练 274

第一节 旧兵役制 275

第六章 兵役 275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276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276

第五编 革命根据地 277

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形势 277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寿张县局势 277

第二节 抗日县政权的首次创建与被扼杀 278

第三节 县城沦陷 280

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281

第一节 党组织早期的抗日活动 281

第四节 三方政权割据 土匪四起的混乱局面 281

第二节 建立中共寿张县委 284

第三节 成立抗日民主政权 285

第四节 组建抗日武装 285

第五节 建立群众抗日团体 286

第三章 坚持敌后抗战 288

第一节 日军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288

第二节 改造地形 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289

第三节 实行军民联防 粉碎日军的“吞食”和进攻 290

第四节 打击叛徒刘怀良 伪参议长武朝秀 290

第五节 武工队反霸除奸 291

第六节 建立敌工部 分化瓦解日伪军 292

第七节 党组织在城区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 293

第八节 依靠三大“法宝” 立于不败之地 294

第四章 武装斗争 295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 303

第一节 实行合理负担 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303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04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304

第六章 保卫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成果 305

第一节 保卫解放区 305

第七章 革命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 307

第一节 解放战争初期的支前活动 307

第三节 加强政权建设 清除匪特武装 307

第二节 开展反奸诉苦活动 307

第二节 大参军运动 308

第三节 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 309

第四节 支援鲁西南及淮海战役 311

第五节 支援华东野战军 312

第六节 抢建黄河浮桥 支援四野南征 312

第七节 设立兵站 救护伤员 313

第八节 战勤支差 314

第九节 组织干部南下 316

第六编 经济 317

第一章 社会经济发展概略 317

第一节 从远古至中华民国 317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 319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20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及其变革 321

第一节 夏商周 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 321

第二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322

第三节 土地改革 3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324

第五节 人民公社 325

第六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327

第七节 经济体制改革 327

第三章 生产力 330

第一节 劳动力 330

第二节 役畜力 331

第三节 耕地 333

第四章 经济结构 334

第一节 产业结构 334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341

第三节 分配结构 342

第四节 横向与外向经济联合 344

第五章 农业 345

第一节 农业区划及作物布局 346

第二节 种植业 347

第三节 养殖业 354

第四节 农业机具 356

第五节 农业经营管理 359

第六节 管理机构 360

第六章 畜牧业 361

第一节 饲草饲料资源 362

第二节 主要畜禽及品种改良 363

第三节 畜禽饲养管理 368

第四节 疫病防治 368

第七章 水利 370

第一节 金堤河治理 371

第二节 井泉建设 372

第三节 黄河滩区 背河洼地治理 373

第四节 水利工程 375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78

第八章 林业 378

第一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 37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80

第三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381

第四节 林木管理 382

第五节 造林绿化千佳村 382

第九章 工业 384

第一节 电力 385

第二节 轻工业 389

第三节 工业管理 391

第四节 乡镇企业 392

第十章 交通运输 394

第一节 公路 395

第二节 铁路 397

第三节 航运 398

第四节 桥梁 渡口 399

第十一章 邮电 401

第一节 邮政 401

第二节 电信 402

第十二章 商业 403

第一节 国营商业 405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409

第三节 私营商业 417

第四节 粮油购销 418

第五节 计划物资供应 421

第六节 饮食服务 422

第八节 医药 424

第七节 烟草专卖 424

第九节 对外贸易 425

第十节 商品市场 427

第十三章 财政税务 430

第一节 财政 430

第二节 税务 433

第十四章 金融 436

第一节 机构 436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37

第三节 信贷 438

第四节 储蓄 439

第五节 基建资金管理 439

第六节 债券 440

第七节 保险 441

第十五章 城乡建设 441

第一节 城镇建设 442

第二节 环境保护 445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446

第四节 建筑业 446

第五节 乡村建设 450

第十六章 经济管理 453

第一节 计划管理 453

第二节 统计管理 455

第三节 工商管理 457

第四节 审计管理 461

第五节 物价管理 462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 463

第七节 土地管理 464

第十七章 人民生活 468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468

第二节 衣食住行 469

第三节 职工生活 469

第四节 家庭设施 470

第七编 文化 471

第一章 教育 4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2

第二节 官学 私学 473

第三节 幼儿教育 474

第四节 小学教育 475

第五节 中等教育 479

第六节 专业教育 484

第七节 业余教育 486

第八节 教师队伍 487

第九节 经费 设备 489

第二章 科技 4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91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92

第三节 科普活动 493

第四节 科技情报 493

第五节 科技成果 494

第三章 文化艺术 495

第六节 地震测报 4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96

第二节 文化设施 497

第三节 戏剧 曲艺 499

第四节 电影放映 503

第五节 图书发行 504

第六节 档案管理 505

第七节 文艺创作 505

第八节 民间工艺 511

第九节 民间游艺 514

第十节 民间歌谣 517

第二节 报刊 519

第四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5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19

第三节 广播 521

第四节 电视 523

第五章 文物古迹 524

第一节 文物保护 524

第二节 古代文物 遗址 524

第三节 现代文物 纪念地 532

第六章 卫生 534

第一节 机构 534

第二节 卫生队伍 538

第三节 医疗技术 538

第四节 医疗制度 541

第五节 医药 542

第六节 医疗设备 544

第七节 卫生防疫 545

第八节 疾病防治 546

第九节 妇幼保健 548

第七章 体育 550

第一节 机构 551

第二节 体育设施 551

第三节 群众体育 551

第四节 体育培训 553

第五节 竞赛活动 554

第一节 人口状况 557

第八编 社会 557

第一章 人口 557

第二节 计划生育 561

第二章 民族 姓氏 566

第一节 民族 566

第二节 姓氏 568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569

第一节 婚姻 569

第二节 家庭 570

第四章 宗教 道会 572

第一节 宗教 572

第一节 生活习惯 576

第五章 风俗习惯 576

第二节 道会 576

第二节 节日习俗 580

第三节 喜庆 婚丧习俗 583

第四节 称谓 587

第五节 杂俗 589

第六节 禁忌 590

第七节 陋俗恶习及除治 592

第六章 社会风尚 595

第一节 传统美德 596

第二节 道德新风 597

第七章 方言 599

第一节 语音特点 600

第二节 语法特点 608

第三节 方言词语 611

第四节 谚语 616

第五节 歇后语 619

第六节 比喻 形容 621

第八章 劳动 工资 6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23

第二节 劳动力 623

第三节 劳动就业 625

第四节 劳动工资 6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27

第九章 社会事业 627

第二节 社会保障 628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631

第四节 婚丧管理 631

第五节 移民 632

第九编 人物 636

第一章 人物传 636

第一节 革命烈士 636

第二节 古代人物 643

第三节 近现代人物 645

第二章 人物简介 649

第一节 古代人物 649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652

第三章 人物事略 701

第四章 明清科选 职官名录 704

第五章 人物表 710

第十编 乡镇概况 757

城关镇 757

后方乡 759

侯庙乡 761

清水河乡 763

马楼乡 766

孙口乡 768

打渔陈乡 770

夹河乡 772

吴坝乡 775

附录 777

一 文献辑要 777

二 地方志书简介 788

三 寿张县建置沿革考 792

四 碑文选辑 801

五 诗词选录 806

六 歌谣拾零 813

七 民间传说 817

八 1996年~2001年大事补记 823

九 1996年~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835

十 1996年~2001年县四大班子领导名表 842

编后记 8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