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拜寺沟西夏方塔
拜寺沟西夏方塔

拜寺沟西夏方塔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1017271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考古发掘报告。199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进行了清理发掘,本报告公布了全部出土考古资料。
《拜寺沟西夏方塔》目录

目录 3

上编 考古篇 3

第一章 概述 3

图一 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位置示意图 4

插图目录 4

第二节 历史地理 5

第一节 发掘经过 5

二、西夏以前的贺兰山 6

一、贺兰山概况 6

三、西夏时期的贺兰山 8

第二章 方塔残体现状 11

第一节 方塔残体及塔基状况 11

一、残留塔檐实测 11

二、塔体砌法 12

三、第三层塔心室残体 12

四、被掩埋塔体 12

五、“门”状洞及塔基内部结构 12

(三)戳印字砖 13

一、青砖 13

(二)长砖 13

(一)方砖 13

第二节 建筑材料 13

二、木材 14

(一)塔心柱 14

1.圆形柱 14

2.八角形柱 14

(二)大柁 14

图二 戳印字砖拓本 14

图三 八角形柱、大柁和槽心木 15

(二)彩绘墙皮 16

(三)槽心木 16

(四)小圆木 16

1.带榫头 16

2.带卯口 16

(五)小长方木 16

(一)铁钎 16

三、其他 16

(七)薄板 16

(六)弧状板 16

3.无榫卯 16

第三章 出土遗物 18

第一节 佛经 18

一、西夏文佛经 18

1.《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 19

(一)《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简称《本续》) 19

图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3 20

图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4、5 21

图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6、7 22

图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8、9 23

图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0、11 24

图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2、13 25

图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4、15 26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6、17 27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8、19 28

图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0、21 29

图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2、23 30

图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4、25 31

图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6、27 32

图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8、29 33

图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0、31 34

图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2、33 35

图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4、35 36

图二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6、37 37

2.《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 38

图二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3 39

图二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4、5 40

图二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6、7 41

图二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8、9 42

图二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0、11 43

图二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2、13 44

图二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4、15 45

图二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6、17 46

图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8、19 47

图三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0、21 48

图三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2、23 49

图三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4、25 50

图三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6、27 51

图三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8、29 52

图三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0、31 53

图三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2、33 54

图三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4、35 55

图三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6、37 56

图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8、39 57

3.《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 58

图四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40 58

图四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3 59

图四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4、5 60

图四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6、7 61

图四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8、9 62

图四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0、11 63

图四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2、13 64

图四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4、15 65

图四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6、17 66

图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8、19 67

图五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0、21 68

图五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2、23 69

图五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4、25 70

图五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6、27 71

图五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8、29 72

图五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0、31 73

图五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2、33 74

图五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4、35 75

图五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6、37 76

(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简称《要文》) 77

图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2 78

图六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3、4 79

图六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5、6 80

图六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7、8 81

图六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9、10 82

图六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1、12 83

图六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3、14 84

图六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5、16 85

图六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7、18 86

(三)《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简称《广义文》) 87

图六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9 87

图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3 88

图七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4、5 89

图七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6、7 90

图七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8、9 91

图七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0、11 92

图七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2、13 93

图七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4、15 94

图七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6、17 95

图七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8、19 96

图七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0、21 97

图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2、23 98

图八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4、25 99

图八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6、27 100

图八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8、29 101

(四)《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简称《解补》) 102

1.《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 102

2.《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 102

图八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2 103

图八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3、4 104

图八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5、6 105

图八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7、8 106

图八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9、10 107

图八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1、12 108

图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3、14 109

图九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5、16 110

图九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7、18 111

图九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9、20 112

3.《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 113

图九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21 113

图九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2 114

图九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3、4 115

图九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5、6 116

图九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7、8 117

图九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9、10 118

图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1、12 119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3、14 120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5、16 121

图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7、18 122

图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9、20 123

图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1、22 124

图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3、24 125

图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5 126

图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2 127

图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3、4 128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5、6 129

图一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7、8 130

图一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9、10 131

图一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1、12 132

图一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3、14 133

图一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5、16 134

图一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7、18 135

4.《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 136

图一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2 137

图一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3、4 138

图一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5、6 139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7~9 140

图一二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0~14 141

图一二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5~18 142

图一二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9~21 143

(五)西夏文《本续》诸经残片 144

图一二四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1~7 145

图一二五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8~22 146

图一二六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23~36 147

图一二七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37~60 148

图一二八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61~93 149

图一二九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94~136 150

图一三○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137~205 151

(七)西夏文经咒 158

(六)西夏文佛经长卷 158

图一三二 西夏文经咒F028、F029 159

(八)西夏文佛经残页 160

图一三三 西夏文佛经残页F030-1~3 161

图一三四 西夏文佛经残页F031-1、2,F032-1、2,F033 162

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 163

(一)刻经 163

二、汉文佛经 163

图一三五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1、2 164

图一三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3、4 165

图一三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5、6 166

图一三八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7 167

2.《佛顶心陀罗尼经》 172

3.《初轮功德十二偈》 180

图一四○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1~7 181

图一四一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8~15 182

图一四二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16~23 183

图一四三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24~33 184

4.《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 193

图一四四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F037-1、2 194

图一四六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F037-3 195

图一四五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俄藏残件TK304) 195

(二)写经 199

1.《圆觉道场礼□一本》 200

图一四七 《圆觉道场礼□一本》F038 200

图一四八 《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拟)F039 202

2.《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拟) 202

3.《众经集要》(拟) 204

图一四九 《众经集要》F040-1-1右 F040-1-1左 F040-1-2右、9 F040-1-2左、10 F040-2右 F040-2左 205

图一五○ 《众经集要》F040-3 F040-4 F040-5右 F040-5左 206

图一五一 《众经集要》F040-6右 F040-6左 F040-7 F040-8 207

4.《修持仪轨》(拟) 217

图一五三 缝缋装《修持仪轨》(拟)一沓展开示意图 219

图一五二 缝缋装《修持仪轨》(拟)一沓折叠示意图 219

图一五四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1、2 220

图一五五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3、4 222

图一五六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5 225

图一五七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6 225

图一五八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7、8 227

图一五九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9、10 228

图一六○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11 232

图一六一 《修持仪轨》(拟)第三沓F041-12、13 232

图一六二 《修持仪轨》(拟)第三沓F041-14 233

5.《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 234

图一六三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4 235

图一六四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5~8(正) 236

图一六五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8(背)~10 237

图一六六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1、12 238

图一六七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3、14 239

图一六八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5、16 240

图一六九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7、18 241

图一七○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9~44 242

(三)刻经残页 258

图一七一 刻经残页F043、F044,写经残页F045~F049 259

(四)写经残页 260

图一七二 经文碎片F050-1~8 263

第二节 汉文佚名“诗集” 265

图一七三 缝缋装汉文佚名“诗集”一沓折叠示意图 266

图一七四 缝缋装汉文佚名“诗集”一沓展开示意图 266

图一七五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1、2 268

图一七六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3、4 270

图一七七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5、6 271

图一七八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7 276

图一七九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8 276

图一八○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9 276

图一八一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0、11 277

图一八二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2、13 279

图一八三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4、15 281

图一八四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6~18 285

(一)顶髻尊胜佛母像 286

一、版画 286

第三节 佛画 286

(二)佛经插图残片之一 286

图一八五 顶髻尊胜佛母像F052-1、2 287

图一八六 佛经插图残片F053、F054和画稿F055 288

(三)佛经插图残片之二 289

二、画稿 289

三、佛印 289

图一八七 Ⅰ式佛印F056-1-1和Ⅲ式佛印F056-3-1(局部) 290

图一八八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 F056-2-2 291

图一八九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2 F056-2-3 292

图一九○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3 F056-2-4 293

图一九一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9 F056-2-13 F056-2-15 294

图一九二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5 F056-2-16 295

图一九三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7 296

图一九四 Ⅲ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3-4 297

第四节 丝织品及其他 298

一、丝织品 298

(一)包巾 298

1.印花包巾 298

(一)铭文塔心柱 299

二、其他 299

(四)丝织品残段 299

(三)织锦舍利子包 299

2.双层荷包 299

1.织锦绣花荷包 299

(二)荷包 299

3.贴花包巾 299

2.文字包巾 299

(二)西夏文木牌 300

(三)木刀 301

(四)铜铎 301

(五)麻绳 301

(六)草绳 301

(七)皮革残片 301

(八)舍利子 301

(一○)小泥塔(塔擦) 302

(一一)小泥佛(佛擦) 302

(九)骨灰 302

(一四)方格棋盘砖 302

(一三)铁钉 302

(一五)坑窝砖 302

(一二)小泥窝 302

(一六)元丰通宝 303

(一七)乾隆通宝 303

图一九五 方塔出土钱币拓本 303

第四章 拜寺沟沟内西夏遗址调查报告 305

第一节 方塔区遗址 305

一、建筑遗迹 305

图一九六 方塔区遗址示意图 306

二、遗物 307

(一)陶制构件 307

(三)陶瓷残片 308

5.残件之一 308

6.残件之二 308

4.脊兽 308

1.白瓷碗底 308

3.红陶瓮片 308

2.青瓷碗底 308

2.瓦当 308

1.筒瓦 308

(二)琉璃构件 308

4.滴水 308

3.瓦当 308

1.筒瓦 308

2.板瓦 308

3.滴水 308

图一九七 方塔区遗址出土遗物 309

(四)其他 310

1.鱼形纹模具 310

2.铭文砖 310

3.纺轮 310

(五)钱币 310

图一九八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 311

图一九九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 312

图二○○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 313

第二节 殿台子遗址 314

图二○一 殿台子遗址出土建筑构件 315

第三节 遗址调查后的几点认识 316

二、拜寺沟是西夏重要的宗教活动地区 316

一、拜寺沟西夏寺庙是在蒙古灭夏战争中破坏的 316

四、方塔区可能是西夏“五台山寺”故址 317

三、拜寺沟是西夏皇族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 317

五、为研究贺兰山古代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 318

附录一 拜寺沟方塔木材鉴定报告 319

附录 319

图二○二 方塔塔心柱显微结构图 320

图二○三 方塔大柁和槽心木显微结构图 321

图二○四 方塔圆木和小长方木显微结构图 322

附录二 拜寺沟方塔纸张鉴定报告 324

附录三 拜寺沟方塔丝织品鉴定报告 325

下编 研究篇 329

第一章 方塔原构推定及其建筑特点 牛达生 329

第一节 方塔原构的推定 331

第二节 方塔建筑特点 333

一、是我国最早的方形实心塔 334

二、是现知唯一保留了塔心柱的塔 335

三、少见的有窗无门的壁画装饰 335

第二章 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考释 孙昌盛 337

第一节 内容考释 337

第二节 方塔寺院(“本寺”)的营建时间 341

第三节 方塔寺院与西夏的“五台山清凉寺” 342

第三章 西夏文佛经《本续》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牛达生 345

第一节 《本续》及其经名、题款的译释 346

第二节 《本续》是西夏印本 346

第三节 《本续》的文物、文献价值 349

一、是西夏文佛经中的海内外孤本 349

二、是国内仅见的印本蝴蝶装西夏文佛经 350

三、是藏传佛教密典最早的印本 351

第四节 《本续》是木活字版印本 352

第五节 木活字《本续》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359

第四章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研究 孙昌盛 364

第一节 诗集注释举例 364

第二节 从诗集看西夏的儒释合流 373

一、西夏当时的社会与文化状况 373

二、诗与佛教的联系 375

第三节 诗与传统节日习俗 376

一、元日 376

二、上元节 377

三、重阳节 377

四、冬至节 378

五、打春 379

第四节 诗集的装订 379

第一节 方塔出土的顶髻尊胜佛母画 382

第五章 西夏顶髻尊胜佛母像的艺术风格 孙昌盛 382

第二节 其他地方出土的顶髻尊胜佛母画及其布局 383

第三节 西夏顶髻尊胜佛母画的艺术风格 387

第四节 西夏曼陀罗与西藏西部曼陀罗的区别 388

第六章 方塔出土小泥佛、小泥塔及汉地是物研究 牛达生 391

第一节 小泥塔名称辨析及其类型 392

第二节 频繁出土的小泥佛和小泥塔 397

一、北朝时期 397

二、隋唐时期 397

三、宋辽西夏及元时期 401

第三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流变和发展 409

第四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来源及名称演变 411

第五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功用 413

第七章 从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献看古籍中的缝缋装 牛达生 416

第一节 缝缋装是较早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 416

第二节 缝缋装的研究概况 417

第三节 方塔写本缝缋装的特点 419

第四节 缝缋装与线装的不同 424

第八章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密咒释例 聂鸿音 425

第九章 从方塔西夏文献纸样分析看西夏造纸业状况 牛达生、王菊华 436

第一节 检测分析报告 436

第二节 从方塔纸看西夏造纸技术 443

第三节 从方塔纸看西夏造纸业状况 444

第一节 方塔等处出土的西夏丝织品 448

一、绢 448

第一○章 方塔等处出土西夏丝织品研究 孙昌盛 448

二、纱 449

三、罗 449

四、绮 450

五、绫 450

六、锦 451

七、缂丝 451

八、刺绣 452

第二节 西夏的纺织工具和作坊 452

第三节 西夏的印染工艺 453

一、植物染料 453

二、矿物染料 454

三、印染工艺 454

后记 456

英文提要 4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