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诗经艺术论
诗经艺术论

诗经艺术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志刚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海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711679X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一部有关《诗经》研究的著作。从文化角度论述了《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艺术论》目录

上编 《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 3

第一章 《诗经》所展现的和谐之美 3

第一节 周代人性格的基本特征 3

一、外在环境对周代人的制约 4

二、周代人与外在环境和谐的本质 6

三、周代人性格的内涵 10

第二节 周代诗歌中“人格美”理想的艺术显现 20

一、外显为威仪的“人格美” 21

二、“内美”的直接显现 27

三、“人格美”的典范 34

第三节 理想化的社会生活 39

一、臣属的依赖之情 40

二、敬让惠下的君主之意 46

三、饮食思礼、示民训则的精神往还 51

第二章 周代人的诗情与礼乐文化 57

第一节 周礼中的情礼关系与周代人的性格 57

一、情在礼的规定中得到表现 57

二、礼对情的排斥与否定 61

三、礼对情的排斥的有限性 68

第二节 礼所熔铸的情感与心灵 70

一、庆典礼会中的感受 71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交融 76

三、具有依赖性的感情 81

第三节 诗情及其对礼的排拒 84

一、公义与私情 84

二、礼的相互制约的规定与人们的感情 90

三、现实生活的感发及情对礼的离异倾向 95

第三章 周代思想家的心灵与艺术 102

第一节 周代思想家的思想与礼 102

一、周代思想家的心灵与礼 103

二、周代思想家的独立性与人臣之义 107

三、周代思想家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115

第二节 忧心忡忡的孤独者 124

一、被排挤的孤独者 125

二、预见与忧虑 129

三、乱离中的忧国忧民者 135

第三节 忠贞的情感与兼济之志 141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4

二、对礼的坚贞不贰的信仰 151

三、尽忠竭诚的态度 157

第四章 结论:诗人自我张扬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164

第一节 社会生活与诗人的性格 164

第二节 礼对艺术的定性与诗人的生活感受 169

第三节 诗人的境遇与礼的修养 176

附录 八十年代以前的《诗经》研究及若干理论问题 180

一、风雅与《诗经》胜境 180

二、对《诗经》研究中的传统观点的检讨 181

三、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189

(一)文学研究中的取舍倾向与求实精神 190

(二)《诗经》文本的历史客观性与文学史方法论 192

(三)文学创作与精神生产的特点 194

中编 《诗经》与宗教文化 202

第一章 蒙昧的诗情 202

第一节 奇幻的精灵世界与蒙昧的乐歌 202

第二节 精灵世界的艺术表现 208

第三节 巫、祝与早期文学创作 216

第四节 神圣的诗情 220

第二章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歌 225

第一节 敬礼社稷神的情感与乐歌 227

第二节 对百谷之神后稷的敬仰与颂赞 232

第三节 对田祖(即农神)的礼赞 235

第四节 美好生活的多重愿望与祭神曲 240

第三章 对神的敬畏与诗情 247

第一节 “歌哭而请” 247

第二节 同祖同宗的自豪 252

第三节 神前的反思与自励 260

第四章 愉神,愉人 269

第一节 宗教仪式的快感 269

第二节 仪式中的非宗教性欢悦 280

下编 《诗经》文本及其语境 291

一、《诗经》文本及其艺术精神 291

(一)诗、音乐与文本分类 291

(二)作品产生的地域 295

(三)时代与作者 299

(四)个性、情感和艺术精神 303

(五)精妙的艺术表现 311

(六)《诗经》的早期传播 314

二、风诗的爱、恨与地缘文化 320

(一)周代的礼对情感的制约 321

(二)“王化之国”的情与礼 324

(三)多元文化区的文化交融 334

(四)部族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冲突 338

三、风诗的批评、讽刺及其语境 352

(一)鼠之皮与人之仪 353

(二)“罔极”、“无良”与礼 355

(三)“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与君子“无逸” 357

四、雅乐源流考论 362

(一)说雅 363

(二)雅乐与豳乐 366

(三)雅乐与雅言 368

五、《诗大序》及其在儒家学说中地位之再评价 372

(一)《诗大序》与儒家对诗歌本质的探讨 373

(二)诗之“六义”与诗歌艺术特征 379

(三)对文学创作动因的论述 382

(四)鉴赏与教化 387

六、《诗经》中对事理的误读与诗歌艺术的无理而妙 391

(一)《诗经》中对事理的误读与艺术表现 391

(二)诗人笔下的史实:诗与史的差异 397

(三)艺术表现中的无理之理 401

七、春秋赋《诗》与对《诗经》的解读 408

(一)《诗》的多种方式的解读 408

(二)“赋《诗》断章”与“歌《诗》必类” 413

(三)解诗、论诗、论乐 426

八、《诗经》正读十则 434

(一)“鄂不??” 434

(二)“执讯获丑” 435

(三)“宜岸宜狱” 435

(四)“惄焉如捣” 436

(五)“僭始既涵” 436

(六)“至于巳斯亡” 437

(七)“上帝甚蹈” 438

(八)“维此王季” 438

(九)“假乐君子” 439

(十)“辞之择矣,民之莫矣。” 439

九、考古发现与《诗经》传本 441

(一)名篇义例与篇题、国别等标识 441

(二)诗篇次第 447

(三)章句 453

附录 21世纪先秦文学文献研究构想 456

(一)出土文献与文献学的新课题 456

(二)疑古辨伪与双重证据法 459

(三)竹简帛书对传统校勘训诂的冲击 461

(四)新的文学文本与新的课题 466

主要参考文献 469

后记 4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