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明安,喻本伐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2843327
- 页数:978 页
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背景 1
(一)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1
目录 1
前言 熊明安 1
绪论 1
(二)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实践的演变 13
(一)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时期的教育实验内容 23
二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 2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时期的教育实验内容 26
(一)中小学学制改革实验 35
三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35
(二)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 37
(三)中小学教材改革实验 39
(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改革实验 41
(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发展实验 43
(五)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 43
(七)幼儿教育改革实验 44
(二)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45
(一)指令性与自发性并行 45
(八)高等教育改革实验 45
四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特征 45
(四)模式化与多样化并存 46
(三)突击性与短期性、盲目性与分散性突出 46
(七)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教育实验关注的中心 47
(六)教师成为研究者,旨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47
(五)学校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进 47
(一)实验由来 51
第一章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 51
一 “速成识字法”的由来及动因 51
(二)实验动因 54
二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历程 56
(一)初创阶段(1948—1952) 56
(二)推广阶段(1952—1957) 57
(三)终止及余绪(1957—2000) 60
(二)教学环节 62
(一)目标及任务 62
三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内容及施行原则 62
(三)组织形式 63
(四)配套教材 65
(五)施行原则 66
四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 68
(一)军队“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 69
(二)工厂“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 76
(三)农村“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 78
(一)实验影响 81
五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影响及评价 81
(二)实验评价 83
一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由来 85
(一)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的历史渊源 85
第二章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模式实验 85
(二)贯彻“教育改造”方针的现实需求 87
(三)“借助苏联经验”的必然结果 88
二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历程 90
(一)选点实验阶段(1949—1951) 90
(二)定制推广阶段(1951—1955) 93
(三)逐步结束阶段(1955—1958) 97
(一)教育管理体制实验 99
三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内容 99
(二)招生和学生管理实验 100
(三)课程及教材实验 103
(四)教学方法实验 108
四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111
(一)学制建设史上一次有益尝试 111
(二)新中国教育业绩的展示窗口 112
(三)有关办学模式实验的反思 115
一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由来 117
(一)汲取“老区”和“国统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及教训 117
第三章 北京市育才小学等6校开展的“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 117
(二)满足改革学制以快速培养人才的要求 119
(三)接受凯洛夫《教育学》课程论的影响 120
二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历程 121
(一)选点实验阶段(1950—1952) 121
(二)全面推广阶段(1952—1953) 123
(三)逐步结束阶段(1953—1955) 124
(一)课程目标 125
三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内容及实施 125
(二)课程设置 126
(三)实验教材 129
(四)配套教法 131
四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影响及评价 134
(一)实验特点 134
(二)实验影响 136
(三)问题研讨 138
第四章 刘少奇倡行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 140
一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由来 140
(一)历史缘由 141
(二)现实动因 143
二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历程 145
(一)实验的酝酿与设计(1957—1958) 145
(二)实验的兴起与沉寂(1958—1964) 148
(三)实验的重倡与停辍(1964—1966) 151
三“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 155
(一)半工半读学校实验的内容及实施 155
(二)农业中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 159
(三)耕读小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 165
(一)实验意义 168
四“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意义与评价 168
(二)实验评价 172
一“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由来、动因及指导思想 175
(一)实验由来 175
第五章 毛泽东支持的江西共大“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 175
(二)实验动因 176
(三)指导思想 178
二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历程 180
(一)筹创期(1957—1961) 180
(二)推广期(1961—1966) 182
(三)困顿期(1966—1970) 184
(四)定制期(1970—1976) 186
(五)终止期(1976—1980) 187
(一)学制变革实验 188
三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188
(二)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实验 190
(三)课程、教材、教法变革实验 193
(四)招生与分配制度变革实验 197
(一)实验意义 200
四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意义与评价 200
(二)实验评价 204
(一)实验由来 208
一 “集中识字”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208
第六章 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开展的“集中识字”实验 208
(二)实验的兴起(1958—1966) 210
(三)实验的中断(1966—1977) 211
(四)实验的恢复与发展(1977—2000) 211
二 “集中识字”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212
(一)识字 213
(二)“集中识字”中的“读写”训练 216
(三)“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 219
三 “集中识字”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220
(一)实验影响 220
(二)理论价值 221
(三)问题探讨 222
(一)实验由来 225
一 “分散识字”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225
第七章 江苏省南京师范学院附小开展的“分散识字”实验 225
(二)实验起始阶段(1958—1964) 227
(三)实验的中断(1964—1977) 228
(四)实验的恢复和发展(1977—1984) 229
(一)教好汉语拼音和独体字 231
二 “分散识字”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231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32
(三)“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 233
(四)在随课文分散识字中加强“读写”训练 235
(一)实验影响 236
(二)实验评价 236
三 “分散识字”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236
一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动因 238
(一)实验由来 238
第八章 上海市育才中学开展的“八字教学法”实验 238
(二)实验背景 239
(三)实验动因 241
(一)实验准备阶段(1960—1963) 242
二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历程 242
(二)初步实验阶段(1963—1966) 243
(三)实验受挫阶段(1966—1976) 245
(四)实验恢复阶段(1976—1984) 245
(一)实验的理论设计 249
三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设计和做法 249
(二)实验内容和做法 251
四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255
(一)实验影响 255
(三)各科教学中的变通 255
(二)理论价值 257
(三)问题分析 258
(一)“文革”前的实验动因 260
一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动因 260
第九章 北京景山学校开展的教学实验 260
(二)“文革”后的实验动因 261
(一)起步期(1960—1966) 264
二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历程 264
(二)停顿期(1966—1977) 265
(三)恢复期(1977—1983) 266
(四)发展期(1983—1989) 267
(五)深化期(1989—2000) 269
三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269
(一)教材实验 270
(二)教法实验 277
四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283
(一)实验成果 283
(二)实验特色 285
(三)问题探讨 287
一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动因及理论依据 289
(一)实验由来 289
第十章 华东师范大学—附中开展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实验 289
(二)实验动因 290
(三)理论依据 292
二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历程 298
(一)初始实验阶段(1960—1966) 298
(二)实验恢复阶段(1979—1987) 299
(三)实验推广阶段(1987—2000) 300
(一)实验内容 302
三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302
(二)实验做法 304
四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308
(一)实验影响 308
(二)理论价值 310
(三)问题探讨 313
一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理论依据 315
(一)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 315
第十一章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结构一定向教学”实验 315
(二)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说” 316
(三)能力的“类化经验说” 317
(一)探索实验阶段(1961—1963) 318
二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历程 318
(二)综合性实验阶段(1973—1976) 319
(三)检验修正阶段(1980—1986) 320
(四)初步推广阶段(1986—1992) 320
三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321
(五)广泛应用阶段(1992—2000) 321
(一)心理模拟教学的实验设计 322
(二)心理模拟教学的实验培训 326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327
四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328
(一)实验特点 328
(二)实验影响 331
(三)实验评价 333
(一)实验背景 336
一“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336
第十二章 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 336
(二)理论依据 338
二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历程 340
(一)初步实验阶段(1962—1966) 340
(二)恢复实验阶段(1976—1988) 341
(三)逐步推广阶段(1988—2000) 342
(一)实验指导思想 344
三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 344
(二)实验具体做法 348
四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评价 354
(一)整体发展观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354
(二)小集中与分散识字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355
(三)丰富的观察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355
(四)实验的结论丰富了语文教学理论 357
(五)实验有待深入和完善之处 357
(一)实验的由来 359
一 “程序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359
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程序教学”实验 359
(二)实验的移植(1963—1965) 360
二 “程序教学”实验的实施原则 362
(一)“积极反应”原则 362
(三)实验的衰落(1965—1966) 362
(三)“即时反馈”原则 363
(四)“自定步调”原则 363
(二)“小步子”原则 363
三 “程序教学”实验的具体做法 364
(一)教学程序的编制模式 364
(二)小学英语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 366
(三)小学识字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 370
(四)小学算术“分数”部分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 372
(五)初中代数“有理数”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 375
四 “程序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376
(一)实验影响 376
(二)理论价值 377
(三)存在问题 379
一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历程 381
(一)实验的肇端与曲折(1966—1978) 381
第十四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381
(二)实验的恢复与定型(1978—1989) 383
(三)实验的深化与推广(1989—2000) 385
二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386
(一)自学辅导教材的编写原则 387
(二)自学辅导的教学原则 389
(三)实验的实施步骤 393
三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395
(一)实验影响 395
(二)理论价值 397
(三)存在问题 399
(一)实验的由来 401
一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401
第十五章 上海、杭州等地开展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 401
(二)实验的发端(1969—1972) 402
(三)实验的推广(1972—1976) 403
(四)实验的停顿和继续(1976—2000) 404
(一)“三算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共同的内在联系” 406
二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406
(二)“三算结合”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407
(三)“三算结合”能使珠算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功能 409
(四)“不用口诀教珠算”有利于“三算结合” 410
(一)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412
三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412
(二)后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421
四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423
(一)实验影响 423
(二)理论价值 424
(三)存在问题 425
第十六章 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开展的“情境教育”实验 429
(一)实验缘由 429
一 “情境教育”实验的缘由及理论依据 429
(二)理论依据 431
二 “情境教育”实验的历程 433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1977—1978) 434
(二)正式实验阶段(1978—1988) 435
(三)深入实验和推广阶段(1988—2000) 437
三 “情境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442
(一)三优法 443
(二)教学原则 444
(三)实验步骤 447
(一)实验特点 453
四 “情境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453
(二)实验影响 455
(三)实验评价 458
(一)调查阶段(1977—1980) 462
第十七章 上海市青浦县开展的“青浦实验” 462
一 “青浦实验”的实验历程 462
(二)经验筛选阶段(1980—1981) 464
(三)实验研究阶段(1981—1984) 466
(一)情意原理 467
二 “青浦实验”的理论基础 467
(四)推广运用阶段(1984—1992) 467
(二)序进原理 468
(三)活动原理 469
三 “青浦实验”的基本做法 472
(四)反馈原理 472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 473
(二)探究知识的尝试 473
(四)变式练习的尝试 474
(五)回授尝试效果,组织答疑和讲解 474
(六)阶段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474
(三)概括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474
四 “青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476
(一)实验影响 476
(二)实验评价 477
一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480
(一)实验由来 480
第十八章 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的“尝试教学法”实验 480
(二)理论依据 481
(二)实施阶段(1980—1985) 484
(一)酝酿阶段(1979—1980) 484
二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历程 484
(三)发展阶段(1985—1990) 486
(四)深化阶段(1990—2000) 488
三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490
(一)实验指导思想和原则 490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 493
(一)实验的有效性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501
四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501
(二)促进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发展 502
(三)“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03
(四)培养创造性的实验目的体现了教学观的前瞻性 504
(五)“有指导尝试”的实验原则突出了主体性精神的培养 505
(六)“尝试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 506
一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历程 508
(一)“学情理论”探索阶段(1979—1981) 508
第十九章 湖北大学主持的“异步教学法”实验 508
(二)“最优化教学理论”实验阶段(1981—1984) 509
二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理论基础 510
(三)“异步教学论”实验阶段(1984—2000) 510
(一)学情理论 511
(二)人类教学实践的阶段论 512
(一)教学单元的设计 513
三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基本做法 513
(二)教师的指导程序 513
(三)异步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514
(一)实验影响 521
四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521
(二)实验评价 522
(三)面临难题 523
一 “五·四”学制实验的由来及动因 525
(一)实验由来 525
第二十章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 525
(二)实验动因 528
二 “五·四”学制实验的历程 533
(一)探索实验阶段(1981—1986) 533
(二)区域性实验阶段(1986—1995) 536
(三)加速推行阶段(1995—2000) 539
(一)“上海模式” 541
三 “五·四”学制实验的基本模式 541
(二)“烟台模式” 543
(三)“诸城模式” 545
(四)“青龙模式” 547
四 “五·四”学制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549
(一)理论价值 549
(二)问题和困难 553
(三)时机与策略 555
(四)学制采择的深层思考 557
第二十一章 杭州大学主持的“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 562
一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由来及理论基础 563
(一)实验由来 563
(二)理论基础 566
(一)酝酿设计阶段(1981一1983) 571
二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历程 571
(二)初步实验阶段(1983—1986) 572
(三)深入实验阶段(1986—1992) 573
(四)全面推广阶段(1992—2000) 574
三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内容 575
(一)改革课程设置,协调三大课程板块的整体功能 575
(二)重组教材内容及结构,加强学科联系 578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 579
(四)改革考试制度,重建教学评价系统 580
(一)注重基础素质的课程模式 581
四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基本模式 581
(二)突出纵横联系的教育过程模式 586
(三)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质量的教育评价模式 591
(一)实验影响 596
五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596
(二)理论贡献 597
(三)问题及走向 600
一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606
(一)实验由来 606
第二十二章 黑龙江省开展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606
(二)实验的初始阶段(1982—1984) 608
(三)实验的发展与推广(1984—1992) 610
(一)提倡直呼音节,强化汉语拼音教学 611
二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基本做法 611
(二)“寓识字于读写之中” 612
(三)大量阅读 613
(四)提前写作 615
(一)实验影响 616
三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616
(二)理论价值及局限 617
(三)比较评价 619
一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621
第二十三章 江苏省无锡市教科所主持的“班集体建设”实验 621
(一)班级授课制的传入与改革 621
(二)加强班集体建设的理论依据 622
(一)选点探索阶段(1983—1987) 624
二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历程 624
(三)总结推广阶段(1992一2000) 625
(二)立项深化阶段(1987—1992) 625
三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626
(一)内容和做法 626
(二)实验结果 630
(一)实验意义 633
四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意义与评价 633
(二)理论价值 634
(三)问题研讨 635
一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动因及理论基础 637
第二十四章 上海市长宁区教科所主持的“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 637
(一)实验动因 637
(二)理论基础 640
(一)调查设计阶段(1984—1985) 642
二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历程 642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5一1987) 643
(三)深化实验阶段(1987一1989) 644
(四)扩大验证阶段(1989—1992) 645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647
三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647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650
(三)课程的组织 653
(四)课程的评价 656
(一)实验影响 658
四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658
(二)理论价值 664
(三)问题探讨 666
第二十五章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目标教学”实验 668
一 “目标教学”实验的动因及理论依据 668
(一)实验动因 668
(二)理论依据 671
(一)酝酿阶段(1985—1986) 674
二 “目标教学”实验的历程 674
(二)探索阶段(1986—1990) 675
(三)深化阶段(1990—1995) 676
(四)推广阶段(1995—2000) 678
三 “目标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679
(一)实验内容 679
(二)实施步骤 685
(一)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典范 688
四 “目标教学”实验的意义与评价 688
(二)注重实验的双重价值 689
(三)有待深化的若干问题 693
一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696
第二十六章 四川省开江中学开展的“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 696
(一)实验由来 696
(二)理论依据 697
二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历程 703
(一)定向设计阶段(1985—1986) 703
(二)初步实验阶段(1986—1989) 705
(三)深入实验阶段(1989—1991) 706
(四)验收评估阶段(1991—1992) 708
(五)实验推广阶段(1992—2000) 711
三 “英语主体化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12
(一)实验指导思想 712
(二)实验要素 713
(三)实验原则 714
(四)操作步骤 715
(五)实验教材及其处理 716
(一)实验特点 717
四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特点、影响与评价 717
(二)实验影响 719
(三)实验评价 720
第二十七章 云南省剑川县西中实验学校开展的“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 723
一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动因 724
(一)白族历史文化为实验提供了基础 724
(二)白汉两种语言的殊异为实验提供了可能 725
(三)白文的演变及其定型为实验提供了依据 726
(四)白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经验为实验提供了借鉴 727
(一)实验由来 729
二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 729
(二)第一轮实验(1986—1992) 730
(三)第二轮实验(1998—2000) 731
三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33
(一)“先白后汉” 733
(二)“白汉并重” 734
(三)“以白带汉” 736
(四)“白汉俱通” 737
(五)实验教材与教学计划 738
(一)实验特点 739
四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739
(二)实验影响 742
(三)问题剖析 747
一 “成功教育”实验的动因 749
(一)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 749
第二十八章 上海市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实验 749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750
(一)前期准备阶段(1986—1987) 751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7—1990) 751
二 “成功教育”实验的历程 751
(三)运用推广阶段(1990—2000) 753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754
三 “成功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54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 756
(三)实验的结果 761
(一)现实意义 762
四 “成功教育”实验的意义与评价 762
(二)理论价值 763
(三)问题探讨 764
第二十九章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实验 765
一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由来 765
(一)人才现状及需求 765
二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历程 767
(一)调查设计阶段(1986—1988) 767
(二)人才培养的现实矛盾 767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8—1990) 769
(三)评估验收阶段(1990—1991) 772
三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75
(一)高级工程师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75
(二)高级法官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78
(三)高级农艺师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780
四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783
(一)实验影响 783
(二)理论贡献 786
(三)问题剖析 790
第三十章 东北师范大学主持的“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792
(一)实验由来 793
一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由来及动因 793
(二)实验动因 795
二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历程 797
(一)调查研究与实验准备(1988—1990) 797
(二)实验的正式开展(1990—1994) 798
(三)实验的深入与推广(1994—2000) 800
三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801
(一)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 801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 805
四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810
(一)实验影响 810
(二)理论建树 811
(三)问题剖析 813
第三十一章 西南师范大学主持的“GX”实验 816
一 “GX”实验的动因及理论基础 816
(一)实验动因 816
(二)理论基础 818
二 “GX”实验的历程 822
(一)酝酿准备阶段(1988—1992) 822
(二)正式进行阶段(1992—1996) 824
(三)扩大应用阶段(1996—2000) 827
三 “GX”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做法 829
(一)实验目的与指导思想 829
(二)实验操作原则——“32字诀” 831
(三)教材编写原则 837
(四)教法实验 841
四 “GX”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843
(一)促进了中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843
(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844
(三)“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课程思想的先进性 847
(四)“满负荷”的策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848
(五)“非形式化”的教学设计反映了数学教学的务实性 849
(六)相关问题探讨 850
第三十二章 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 852
一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理论依据 853
(一)哲学依据 853
(二)教育学依据 854
二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历程 855
(一)准备阶段(1988一1993) 855
(二)实施阶段(1993—1995) 856
(三)拓展阶段(1995—1998) 857
(四)深化阶段(1998—2000) 859
(一)目标及评价体系的设定 861
三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861
(二)实施开放型教学策略 862
(三)自主型活动课程体系 863
(四)民主型班级管理 865
四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868
(一)实验影响 868
(二)理论价值 869
(三)问题反思 870
第三十三章 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主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 873
一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动因及理论依据 873
(一)实验动因 873
(二)理论依据 876
二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历程 877
(一)实验准备期(1990—1993) 877
(二)选点实验期(1993—1996) 878
(三)实验拓展期(1996—2000) 881
三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内容和做法 884
(一)实验内容 884
(二)实验步骤 887
(一)实验效果 890
四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890
(二)理论价值 891
(三)问题探讨 893
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历史轨迹 896
结语 896
二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 900
三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现实困惑 904
四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未来走向 908
附录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大事记(1949—2000) 913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972
上编 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时期的教育实验(1949— 1978
下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时期的教育实验(1978— 2000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