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国家气象局“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论文及论文摘要
国家气象局“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论文及论文摘要

国家气象局“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论文及论文摘要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2318374
  • 页数:585 页
图书介绍:
《国家气象局“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论文及论文摘要》目录

目录 1

论文部分 1

一个改进的台风路径统计预报模式 李汉惠等 1

热带气旋边缘中尺度强风暴的初步研究 贺忠等 8

台风暴潮和天文潮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秦曾灏等 16

关于热带气旋移动与强度的关系 董克勤 24

利用热成风适应原理对暖性西南低涡生成机制的再分析 卢敬华 30

一个η坐标系的数值模式及其对青藏高原低值系统的模拟实验 谢志辉等 41

初夏过渡季节南亚高压北跳加强中期天气过程的数值研究 郑庆林等 53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对低涡形成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郑庆林等 64

青藏高原上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及其经向传播 孙国武等 74

北半球对流层上部超长波的低频振荡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 林海等 81

初夏华南两类季风槽的对比研究 谭锐志等 92

夏季对流层低层ITCZ对高层东风急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王志明等 105

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年际振荡及其与海气年际振荡的关系 (一)降水 陈隆勋等 116

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年际振荡及其与海气年际振荡的关系 (二)气温 陈隆勋等 132

北半球冬季纬向风30—60天振荡及其对东亚西风急流的影响 唐东升等 148

胶东半岛的干旱研究 安顺清等 160

阻塞高压形成机制的数值研究 罗哲贤 164

气候影响敏感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朝迎 172

一种用于年度以上预报的新方法 魏凤英等 178

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热岛研究 朱瑞兆等 184

农田防护林风场特征及其模拟 孙玉亭等 192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余优森等 203

水稻生长数值模拟 吴元中等 215

塑料大棚棚面太阳短波辐射参数变化规律 储长树等 219

稻米品质的气候生态研究 谢志民等 226

庐山云雾降水物理与大气化学垂直探测 江祖凡 240

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业务科研体系 李大山 246

三七高炮焰弹成冰效率的研究 陈金荣 252

论文摘要部分 259

台风项目 259

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全路径趋势预报 吴达铭等 259

热带气旋路径客观业务预报综合方案的试验 薛宗元等 260

京津冀地区台风暴雨专家系统 金士英等 261

用对流层顶要素场的变化诊断热带气旋暴雨 林友玲等 262

上海地区两次台风暴雨分片预报的诊断分析 李叔廷等 263

台风路径完全预报方法 郑和文等 264

台风暴雨客观定量预报方法 郑和文等 265

台风资料、程序库及其业务预报系统 郑和文等 266

用物理量场特征对降雨量计算值加权放大的一种方案 唐章敏 267

台风倒槽内诱生低压云系的概念/诊断模式及其雨量估算 唐章敏等 269

台风倒槽内暴雨中尺度系统及其触发条件 金秀兰 270

南海海区台风移速突变的诊断分析 刘伯汉等 271

“RSMA”模式更新及自动化预报流程 谢玲娟等 272

登陆台风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 叶惠明等 273

用GMS云图作登陆台风降水预报的方法研究 江吉喜等 274

台风暴雨的中小尺度特征及台风环流内部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江吉喜等 275

综合相似法预报台风 张延亭等 277

海洋加热场与科氏参数对台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徐祥德等 278

影响台风移动因子的数值研究 朱复成 279

厄尔尼诺现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阮均石等 281

台风环流中低层东风急流暴雨的诊断分析与应用 朱良富 282

一个复杂路径台风的卫星云图特征 朱锁风等 283

上海港台风暴潮逐时预报方程 刘凤珍等 284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热带风暴潮的数值模拟及预报 秦曾灏等 284

正压海洋中地形拦截波的不稳定 秦曾灏等 285

江浙沿海登陆热带气旋所致风暴潮过程数值预报诺模图方法 刘秦玉等 286

厄尔尼诺与热带气旋形成频数的研究 董克勤 287

上海地区台风暴潮数值模拟 王以农等 287

热带气旋移动的分析和模拟——非对称结构和路径突变 李天明等 288

基本气流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移动影响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 蒋群等 289

台风异常路径诊断分析 杨麟美等 290

台风业务预报专家系统 丁长根等 291

广西登陆台风暴雨预报模式 吴兴国 292

浙江省台风过程雨量的相似预报系统 李慧武等 292

北方台风暴雨预报的研究 于庆朗等 293

磨擦和β效应对地形拦截波的影响 秦曾灏等 293

海洋惯性边界流中Rossby波的不稳定性 秦曾灏等 294

高原气象项目 295

青藏高原积雪状况对盛夏副热带高压及四川长期异常天气的影响 郑世京等 295

1986年“3.2”与1989年“2.25”两次南支槽对比剖析 霍义强等 296

冬春季节南支槽特征及对云南天气的影响 李家垣等 297

高原对新生南支槽影响的分析 李家垣等 298

东亚环流的基本特征和青藏高原对它的影响 邹进上 300

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联系 邹进上 301

影响青藏高原降雪的若干因子研究 邹进上等 302

西南低涡与广西暴雨 彭本贤 303

西南低涡影响广西天气的机理 彭本贤 304

青藏高原和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中部的降水 孙国武等 305

南海赤道经向环流和东亚环流季节性变化 李承峰等 306

“季风流管”动力学特征研究 徐祥德等 306

夏季亚洲低空急流的分支现象及对我国雨带的影响 尹树新等 309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东亚大尺度低空强西风分支影响的数值模拟 尹树新等 310

南亚高压不同的上高原路径类型的对比分析 杨震 311

南亚高压与华北暴雨 晁淑懿等 312

南亚高压南北振荡的谱分析及在环流季节调整中的应用 丁一 314

一次夏季西南低涡形成机理的数值试验 洑梅娟等 315

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 林海等 316

诊断地面风场一层中尺度模式在陕西特定地形中的应用 王明华 317

青藏高原行星边界层对低涡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 张光智等 318

一次西南低涡过程的地面场中尺度分析 卢敬华等 319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 赵平等 320

试用卫星定量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天气系统 王宗皓等 320

青藏高原背风坡寒潮连阴雪天气过程及其预报方法 缪强 321

青藏高原冬季温度异常与广西初夏旱涝关系 张爱华等 323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振荡特性的初步研究 张光智等 324

青藏高原东北侧盛夏高低空急流和低值系统的统计学特征 孙纪政等 326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形成的数值试验 徐裕华等 328

青藏高原500hPa高压的统计特征 段廷扬等 329

一个西南低涡发展和维持阶段的环流特征和动能平衡 王作述等 330

地形波的数值试验 张颖等 331

青藏高原对夏季高原低涡发展动力及热力作用的个例研究 罗四维等 332

中国大陆高原气象参数反演方法研究 黎光清等 333

大气层结对青藏高原近地层湍流特征的影响 马淑芬等 338

1985年盛夏台风移动的卫星云图特征 包澄澜 339

1986年夏季西藏东部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分析 马淑芬 339

论华南后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 吴尚森等 342

影响我国华南及南海的热带扰动间的相互作用 狄扬波等 342

热带气象项目 342

澳大利亚冷高压的年际变化异常与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关系 邓良焱等 343

影响华南西部降水的中层气旋研究 张爱华等 344

华南急流的一些统计特征 冯树常等 346

夏季南海区域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相互作用 刘伯汉 347

初夏华南两类季风槽的对比分析 谭锐志等 348

热带高度场的长期振荡与厄尼诺现象 罗树森等 348

热带温度场的振荡与厄尼诺现象 罗树森等 349

沃尔什变换及其在降水场展开和分析中的应用 王建新 349

沃尔什变换在降水场的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王建新 350

华南夏季暴雨高低层系统的相互作用 伍梅等 351

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中低层气象要素的准半年与年振荡 周智翔等 352

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中期振荡与华南降水的关系 林丽珊等 353

全球热带地区几个主要系统的气候特征 杨祖芳等 354

华南地区的中尺度对流性云团 江吉喜等 356

北半球冬季冷涌和其反馈过程对华南降水的影响 张元箴等 357

北半球冬季冷涌和其反馈过程与东亚爆发性气旋发展的关系 张元箴等 359

华南低空急流影响广西暴雨的机理 彭本贤 360

春季大陆出海的中尺度系统和南海早台风 吴志伟等 361

盛夏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动能收支与天气扰动的关系 陈彪等 362

低纬风场中期振荡与热带风暴活动 李曾中等 364

多热带风暴年与少热带风暴年大气环流特征差异的初步分析 李曾中等 365

南海地区中层气旋的动能平衡 梁必骐等 366

南海季风低压的活动及其降水特点 梁必骐等 367

南海中层气旋的活动及其对华南降水的影响 梁必琪等 368

南海中层气旋降水条件和机制的初步分析 梁必琪等 369

南海季风低压动能平衡的初步研究 谭锐志等 370

季风低压暴雨的形成机制 梁必琪等 371

南海—西太平洋海域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彭永清等 372

一维气候时间序列的拓展及其在相空间中混沌吸引子维数的确定 彭永清等 374

一维气候时间序列的李亚普诺夫指数所显示的动态系统的演化特征 严绍瑾等 375

两广沿海边界层急流的特征、成因及对暴雨落区的指示意义 周军 377

我国南方夏季低空急流的若干问题探讨 朱乾根等 378

低空急流发生、发展的数值试验: (Ⅰ)数值模式 李立等 379

低空急流发生、发展的数值试验: (Ⅱ)动力学分析 李立等 380

副热带大气中期振荡特性分析 李骥等 381

冬季东亚西风急流的30-60天低频振荡 唐东升等 382

北半球冬季30—60天低频振荡的传播和遥相关流型 赵兵科等 383

冬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的中期变化及其对我国南方降水的影响 唐东升等 384

南北半球环流的准40天振荡与夏季风降水预报的可能途径 何金海等 385

准40天振荡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何金海等 386

热带辐散风场的年变化及其在EL Nino年的异常 王盘兴等 386

气候项目 388

南极地区近地面层结构和下垫面热量平衡特征 殷宗昭等 388

中国坡面太阳能资源和辐射平衡研究 翁笃鸣等 389

东亚夏季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特征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 陈万隆等 390

我国近百年气温变化的周期特性与成因探讨 丁裕国等 391

近百年来我国降水量的变化 屠其璞 392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场的主成分分析 缪启龙等 393

中国东部地区近1万年来的气候变化 傅逸贤 394

利用卫星资料估算西北干旱地区夏季降水的回归模式 刘雅芳等 395

湖南省气候变迁及超长期预报 段德寅 396

利用旱涝等级资料恢复历史时期西北地区降水量记录的尝试 丁裕国等 397

闽江下游气候资源与灾害分析 陈千盛等 397

北疆降水资源及其特征 马淑红 400

北疆百年降水变化及降水预测 袁玉江 401

北疆降水资源及其可利用水估算 南庆红 402

北疆水资源承载能力 温跨达 403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王长根 404

祁连山区季节性积雪资源的气候分析 陈乾等 405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分析 王长根 405

用AVHRR资料反演祁连山区积雪参量 陈乾等 406

NOAA-9和10 AVHRR通道1和2反射率的对比分析与定标 陈乾等 408

用AVHRR资料作祁连山区西营河融雪径流预报 朱阳生等 410

河西及青藏高原东北部水面蒸发力的计算 陈乾 411

用NOAA/AVHRR,海拔高度和气象资料计算流域蒸散量 陈乾等 413

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下流型的低频振荡 罗哲贤 416

强迫耗散非线性系统的局域阻塞流型 罗哲贤等 417

地形对大气环流瞬变过程的影响 马镜娴 418

大尺度浑沌现象的数值研究 马镜娴 419

年变周期热源强迫下大气运动准二至三周低频振荡 马镜娴 420

大尺度大气运动年际变化的数值研究 马镜娴 421

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周围山区)降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的研究 李兆元等 422

西安市城市气候 孙孟伦 423

西安市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研究 孙旭东等 425

长湖湖水调温效应的特点 乔盛西等 426

黄土高原主要气象灾害的气候研究 钱林清 427

巢湖风场特征研究 徐锁兆等 428

华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 黄增明等 429

珠江三角洲农业气候资源、灾害及对策研究 洪小冬等 430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及太阳能工程利用区划 代加洗等 431

玉树地区太阳光谱辐射的测量及大气透明度 祝昌汉等 432

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斜面的计算及分析 王立凯等 433

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城市气候研究 朱瑞兆 434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系统 薛桁等 435

中国气候数值区划的研究 尹晓荣等 436

黄淮海地区的降水资源和旱涝灾害影响的研究 陈玉琼等 437

一种客观化的天气气候分类方法 谭冠日等 438

气候影响评价的两种统计学方法——论广州天气对死亡率的影响 谭冠日等 439

桃花江水库水位调度的气候决策方法 许金荣等 440

吉林省降水对水电生产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 潘旭等 441

柑桔冬季冻害的气象对策及效益分析 许金荣等 441

适用于气候影响评价的一种全定量方法 葛美云等 443

气候影响尺度初探 黄朝迎 445

风能的气候评价 朱瑞兆 446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黄朝迎 447

气候影响资料处理系统进展 曲建和等 447

气候情报评价信息化处理系统 宋连春等 448

华北地区干旱及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初步分析 曲建和 449

气候干旱评价模式的研究及其应用 曲建和 450

华北平原旱涝气候特征的研究 曲建和 451

华北平原水资源评价模式的探讨 曲建和 452

广东省春季低温阴雨气候影响评价模式的初步探讨 陆均天 453

长江中下游平原旱涝评价方法探讨 宋连春 454

农业气象项目 455

黄淮海地区棉花纤维品质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 田福生等 455

黄淮海地区棉花纤维品质的农业气候区划 田福生等 456

试论冬小麦籽粒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江永钦等 457

莱阳梨产量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研究 郝云理等 460

不同措施下的梨园气候及其对产量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郝云理等 461

冬小麦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分析 朱自玺 462

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指标的生态分析 朱自玺 464

冬小麦水分动态分析和干旱预报 朱自玺 465

关于光合有效辐射的新实验结果 王炳忠等 466

哈尔滨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李诚 467

防护林网内湍流特征的分析 孙玉亭等 468

人工牧草热量指标的研究 余优森等 469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红豆草气候生产力的研究 邓振镛等 471

鱼塘水域微气候与塘鱼养殖关系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塘鱼气象研究组 472

人工牧草耗水规律研究 仇化民等 473

草地小气候效应研究 仇化民等 475

陇东黄土高原麦茬绿肥保水增肥效应的研究 仇化民等 477

人工草地蒸散量的研究 林日暖等 478

冬小麦产量预测的生物学指标及农学模式试验研究 刘笃慧等 479

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宏观动态模拟模型 刘笃慧等 480

“三草”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付双喜 480

毛乌素沙漠防护林带水量平衡的计算方法研究 郭绍存等 482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带水文效应的研究 杜秀贤等 483

安徽茶叶生态气候效应的研究 鲍继骞 483

南方引种优质牧草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庞庭颐 484

松辽草原初级生产力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宋学钰等 484

吉林省西部初级生产力青干草产量与载畜量分析及预测 高凤岐等 486

新疆农田水分规律及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 郭兴章 488

新疆棉区气候——土壤水分——节水灌溉方案研究 王润之等 489

新疆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及节水灌溉模式 郭兴章等 489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分条件及节水农业研究 葛秉钧等 490

安徽省棉花品质农业气候生态研究 王稳成等 492

塑料大棚微气候条件的研究及其应用 韩方池等 493

春季蔬菜保护地栽培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涂悦贤等 494

夏秋季西兰花保护地栽培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涂悦贤等 496

夏秋季菜心保护地栽培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涂悦贤等 497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膜覆盖的农业气象效应的研究 裴步祥等 499

水稻启闭式旱育苗秧田管理技术指标 吴文均 500

苹果园内银色地膜覆盖对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张学琴等 501

水稻稀栽型农业气候生态及生育模式 吴文均 502

单栋塑料大棚辐射环境模拟研究 储长树等 503

单栋塑料大棚长波辐射交换数值试验和角系数的确定 储长树等 504

塑料大棚“逆境”温度成因的理论分析和预防措施 储长树等 504

拱形棚面直射光反射规律及大棚取向决策 朱军等 505

灰色动态模型及其在小麦赤霉病超长期预测中的应用 赵圣菊等 505

厄尼诺与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关系的研究 赵圣菊等 507

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海温预报模式的研究 赵圣菊等 508

内蒙古牧区白灾的研究 张传道 509

紫花苜蓿冻害温度条件分析及防御 宋学钰等 510

猪舍适宜小气候及牲猪流行病气象条件研究 陈耆验 511

湖北省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气象条件及中后期预报方法研究 夏佩芳 511

水产气象的理论和实践 杨柏松 512

云物理项目 514

近红外波段云的透过率与云总含水量 赵红伟等 514

水滴冻结温度的统计学特征 李汝谅 515

TP-801单板机对微型冷室的闭环控制 李汝谅 515

预报暴雨和冰雹的积云模式研究 陶遐龄等 516

梅雨锋暴雨云演变特征及其降水量估算——卫星图象和数值模拟研究 夏浣清等 517

用卫星图象、云模式预报暖季暴雨云及其降水量的方法初探 陶遐龄等 518

华气-1号烟火剂成冰效率的检测 陈金荣等 519

人工防雹效果数理统计检验 丁德刚 520

一次阵风锋降雹过程的边界层下部气流变化分析 王树芬 521

“86.8.31”强冰雹个例分析 李华珍 521

西沙永兴岛降水的酸度及其化学组成 吴兑等 522

西沙永兴岛西南季风期大气中巨盐核的分布特征 吴兑等 522

西沙永兴岛东北季风期大气中巨盐核的分布特征 吴兑等 523

广州盛夏期海盐核巨粒子的分布特征 吴兑等 524

降水性层状云水分循环的研究 栗柯等 525

三种含AgI的气溶胶在水面欠饱和条件下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 丰大雄等 526

一种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高效AgI焰火剂 丰大雄等 527

细菌冰核研究的新进展 陈汝珍 527

燃烧AgI丙酮溶液产生冰核气溶胶 丰大雄 527

利用卫星定量遥感反演东亚地区的云参数和可降水总量 董超华 528

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外场作业可行性研究 李大山 529

一维时变积云套柱模式积云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盾等 530

二维积雨云模式 毛玉华等 530

云尺度弹性(可压缩)大气数值模式的初步试验 王谦等 531

附录 535

一、气象科学基金各项目评审组工作总结、研究成果评述 535

台风项目评审组工作总结 535

高原气象项目评审组五年工作总结 538

热带气象基金项目评审组工作总结 542

气候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述评 545

农业气象项目基金工作总结 547

云物理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述评 552

台风项目 554

二、“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554

高原气象项目 555

热带气象项目 555

气候项目 556

农业气象项目 557

云物理项目 558

三、“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一览表 560

台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60

高原气象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63

热带气象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65

气候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67

农业气象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70

云物理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72

四、 “七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资助各单位的课题数及金额统计表 576

台风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76

高原气象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77

热带气象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77

气候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78

农业气象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79

云物理项目资助各单位课题及总金额数一览表 581

五、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5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