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荔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3710698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汉字、语言的锤炼、导游语言表达、古代山水名胜诗词名篇选讲、历代游记、古代碑铭等等,本书突出知识的科学性,注重标准化;突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是中级导游考试系列教材。本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导游人员培训与考试工作的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我国导游人员的现实水平出发,从导游工作实践出发,突出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既可以作为各地组织中级导游考试的培训教材,又可供导游人员、旅游院校师生使用。
上一篇:佤语概论下一篇:汉语韵律句法探索
《汉语言文学知识》目录

第一节 汉字的源流 1

第一章 汉字 1

一、甲骨文 2

(一)甲骨文的含义 2

(二)甲骨文的特点 2

(三)甲骨文的价值 3

二、金文 4

(一)金文的含义 4

(二)金文的特点 4

三、小篆 5

(一)小篆的出现 5

(二)小篆的特点 5

(一)隶书的流行 7

(二)隶书的特点 7

四、隶书 7

五、草书 9

(一)草书的出现 9

(二)草书的发展 9

六、楷书 9

(一)楷书的特点 9

(二)楷书的成熟 10

七、行书 10

(一)行书的特点 10

(二)行书的流行 10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10

一、汉字的结构 11

(一)许慎的“六书”理论 11

(二)汉字的形体结构 12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13

(一)古今字的产生 14

一、古今字 14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14

(二)古今字例释 15

(三)了解古今字的意义 15

二、异体字 16

(一)异体字的含义及例释 16

(二)异体字的类型 16

三、繁简字 17

(一)繁简字的含义和演变 17

(二)汉字简化的主要方式 17

(三)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18

(四)掌握繁简字的意义 18

第四节 古今字义的异同 19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19

(一)字义范围的差异 20

三、古今意义微殊 20

二、古今意义毫不相同 20

(二)字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3

第二章 语言的锤炼 25

第一节 词语的锤炼 25

一、锤炼语义的要求 25

(一)达意准确 25

(二)色彩得体 28

二、锤炼词语的要求 30

(一)简洁 30

(二)规范 32

三、锤炼词语的技巧 36

(一)体变 36

(二)移时 37

(三)双关 38

(四)顺口溜 41

(五)拟声 42

(六)异语 43

(七)异称 45

(八)数概 47

(九)溯名 49

第二节 句子的锤炼 50

一、锤炼句子的要求 50

(一)叙述角度要一致 50

(二)句子顺序有章法 52

(三)句式搭配求协调 52

(四)表达语气相贯通 54

(五)句式风格要协调 55

(六)情景氛围多适应 56

(七)前后兼顾多推敲 56

(一)排比 58

二、锤炼句子的技巧 58

(二)对偶 62

(三)顶真 66

(四)回文 68

(五)层递 70

(六)比喻 74

(七)夸张 80

(八)对比 85

(九)换算 87

第三章 导游语言表达 89

第一节 叙说法 89

一、神话传说 91

(一)人文景观中的神话故事 91

(二)自然景观中的神话传说 92

二、民间故事 93

(一)附会式 93

(二)寻踪式 94

三、历史掌故 95

(一)历史过程记叙 96

(二)历史事件陈述 97

(三)历史渊源追述 97

(四)名人足迹记述 98

四、风土人情 99

第二节 置疑法 101

一、设问 101

(一)位于开头的设问 102

(二)位于中间的设问 104

(三)位于末尾的设问 107

二、反问 110

(一)居于开头的反问 111

(二)居于中间的反问 111

(三)居于末尾的反问 112

三、正问 113

(一)针对被游览客体的正问 114

(二)针对游客的正问 114

四、奇问 116

(一)位于首位的奇问 116

(二)位于尾位的奇问 117

五、疑离 117

(一)选择性疑离 118

(二)疑离性并列陈述 119

第三节 缩距法 120

一、缩短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主观心理距离 120

(一)积极调动各种语言因素 121

(二)积极调动各种非语言辅助手段 127

二、缩短游客与被游览客体之间的客观心理距离 133

(一)设身处地 134

(二)引导参与 135

(三)巧设悬念 136

(四)升华概括 137

第四章 古代山水名胜诗词名篇选讲 142

第一节 古代山水诗词概说 142

一、古代山水诗词发展简史 142

(一)产生 142

(二)发展 143

二、古代山水诗词的艺术价值 147

(一)古代山水诗词的审美特征 147

(二)古代山水诗词的旅游文化价值 147

第二节 古代山水名胜诗词名篇选讲 149

观沧海 魏·曹操 149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朝·谢灵运 150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南朝·沈约 151

游东田 南朝·谢朓 153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朝·谢朓 154

入若耶溪 南朝·王籍 155

野望 唐·王绩 155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156

山居秋瞑 唐·王维 15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158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159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160

黄鹤楼 唐·崔颢 160

蜀相 唐·杜甫 161

旅夜抒怀 唐·杜甫 162

登岳阳楼 唐·杜甫 163

江村 唐·杜甫 16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165

题三闾大夫庙 唐·戴叔伦 165

巫山神女庙 唐·刘禹锡 166

浪淘沙九首(其二) 唐·刘禹锡 167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168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168

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170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170

游虎丘山寺 唐·王禹偁 171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二) 宋·黄庭坚 173

泛湖至东泾 宋·陆游 173

秋山 宋·杨万里 174

宿兰溪水驿前 宋·杨万里 175

水口行舟 宋·朱熹 176

趵突泉 元·赵孟頫 177

卢沟 元·陈孚 177

登金山 元·冯子振 179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高启 180

上太行 明·于谦 182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李攀龙 183

嵩山 清·顾炎武 184

居庸关 清·顾炎武 185

泰山道中晓雾 清·朱彝尊 186

日观峰 清·顾嗣立 187

赤壁 清·赵翼 188

忆江南 唐·白居易 189

青玉案 宋·贺铸 190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191

浣溪沙 红桥怀古(其一) 清·王士禛 192

点绛唇 夜宿临洺驿 清·陈维崧 193

一、历代游记的发展 195

(一)汉魏六朝 195

第一节 历代游记概说 195

第五章 历代游记 195

(二)唐代 196

(三)宋代 197

(四)明清时期 198

(五)现当代时期 198

二、古代游记的审美特征和旅游文化价值 199

(一)古代游记的审美特征 199

(二)古代游记的旅游文化价值 201

三、现当代游记的审美特征和旅游文化价值 204

(一)现当代游记的审美特征 204

(二)现当代游记的旅游文化价值 205

第二节 古代游记名篇选讲 206

华山 北魏·郦道元 206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209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212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214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217

石钟山记 宋·苏轼 219

观潮 宋·周密 222

观海市记 元·杨瑀 225

游衡岳记 明·张居正 231

浣花溪记 明·钟惺 237

游黄山日记(后)(节选) 明·徐弘祖 241

游晋祠记 清·朱彝尊 244

登泰山记 清·姚鼐 248

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251

第三节 现当代游记名篇选讲 25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253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节选) 徐志摩 256

西湖的雪景(节选) 钟敬文 258

庐山真面(节选) 丰子恺 260

香山红叶(节选) 杨朔 264

敦煌鸣沙山记(节选) 贾平凹 267

水乡茶居(节选) 杨羽仪 270

端午,在屈原的家乡(节选) 公刘 273

都江堰(节选) 余秋雨 276

读沧海(节选) 刘再复 279

第六章 古代碑铭 283

第一节 碑铭基本知识 283

一、碑铭概说 283

(一)碑铭的含义及由来 283

(二)碑的形式 284

二、碑铭的发展 284

(一)先秦时期 284

(二)秦汉时期 28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285

(五)宋元明清时期 286

(四)隋唐时期 286

三、碑铭的分类 287

(一)记功碑文 287

(二)宫室庙宇碑文 287

(三)墓碑文 288

四、碑铭的旅游文化价值 290

(一)独特的旅游景观 290

(二)珍贵的学术价值 290

(三)深厚的艺术底韵 291

第二节 碑铭名篇选讲 292

封燕然山铭 汉·班固 292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295

野庙碑 唐·陆龟蒙 300

泷冈阡表 宋·欧阳修 302

韩文公庙碑(节选) 宋·苏轼 307

后记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