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行政诉讼当事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彦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619765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结合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对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被告的资格的确立,以及它对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论述。本书分为六章,内容涉及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原告资格、被告主体资格、共同诉讼与集团诉讼、行政诉讼参加人等。
《行政诉讼当事人》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行政诉讼当事人及程序保障 8

第一节 行政诉讼当事人 8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重构 8

二、当事人能力 15

三、当事人结构 23

四、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殊性 25

第二节 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程序保障 27

一、当事人基本程序权保障的宪法化与国际化 27

二、国际性、区域性人权公约对当事人基本程序权保障的规定及其影响 38

三、当事人基本程序权 43

一、控制行政权 48

第一节 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基本理念 48

第二章 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48

二、权利有效保障 51

三、接近正义 53

四、诉讼经济 56

第二节 当事人适格理论 57

一、当事人适格概念和意义 57

二、大陆法系当事人适格理论 59

三、英美法系的相应理论 62

四、当事人适格与当事人能力、诉权、诉的利益 66

五、当事人适格理论的扩张 68

第三节 公权理论 69

一、公权的概念与意义 69

二、公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71

三、公权的种类 74

四、公权与反射利益 76

第四节 诉的利益理论 79

一、诉的利益的概念与本质 79

二、诉的利益的认定 85

第五节 行政主体理论 87

一、西方国家的行政主体概念、类型及其变化 87

二、行政主体界定的方式与标准 91

三、行政主体的公务——从公共权力到公共服务 92

四、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94

五、行政主体理论的把握 95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概念 98

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概述 98

第三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98

二、原告资格价值 100

三、原告资格与相关概念 102

四、原告资格与行政诉讼目的、受案范围的互动 103

五、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演变 107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制比较 112

一、美国的起诉资格 112

二、日本的原告适格 121

三、其他国家的原告资格问题 132

四、WTO规则对司法审查原告资格的规定 137

五、原告资格发展的共性 139

第三节 合理界定我国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141

一、现行法界定原告资格的一些问题 141

二、界定原告资格的思路与标准 147

三、类型化的非相对人原告资格 155

第四节 公益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及程式选择 164

一、公益行政诉讼的模式 164

二、提起公益行政诉讼的范围 170

三、提起公益行政诉讼的主体资格 173

四、公益行政诉讼的保障 177

第四章 行政诉讼被告 181

第一节 行政诉讼被告概述 181

一、被告的概念 181

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与被告 182

三、中外行政主体理论差异——以被告为视角 184

四、对被告确定规则——行政主体标准的反思 186

五、适格被告立法例参考与评析 188

第二节 第三部门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 192

一、发展背景 192

二、第三部门的特性 194

三、非政府组织的机能 194

四、国家与社会权力格局的变迁与行政主体多元化 196

五、非政府组织主要类型 197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确定的标准 200

一、确定行政诉讼被告应当考虑的因素 201

二、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多元标准 202

三、各种情况下被告的确定 208

第四节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被告资格——以公办高等学校为例 217

一、公办高等学校何以成为被告 217

二、公办高等学校成为被告须解决的问题 222

三、以公办高等学校为基准——村民委员会与行业组织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地位 232

第五章 共同诉讼与集团诉讼 235

第一节 共同诉讼 235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分类的根据和意义 235

二、共同诉讼的成立要件及分类 238

三、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引入 244

第二节 集团诉讼 257

一、解决群体诉讼的不同诉讼形式及其差异性 257

二、我国解决群体诉讼的诉讼表现形式与特性 264

三、我国行政诉讼中群体诉讼的设计——集团诉讼 268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参加 277

第一节 概说 277

一、第三人参加诉讼: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诉讼参加 277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分析 279

三、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目的或意义 280

第二节 以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诉讼参加为借鉴 282

一、诉讼参加制度的产生 282

二、德国的诉讼参加制度 284

三、日本的诉讼参加制度 292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诉讼参加制度 298

五、对诉讼参加的共同性认识 306

第三节 我国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制度设计 308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立法、争论与评释 308

二、研究视角的转移:采他山之石 316

三、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重构 317

结语 332

主要参考文献 3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