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3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3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传玺主编;张仁忠,王朝中,王援朝,张怡青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01039050
  • 页数:709 页
图书介绍:《简明中国古代史(第4版)》仅用四十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朝中英鸦片战争前夕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基本社会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所述全部史事,都力求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文笔生动。全书体例,按社会性质分“编”,“编”下分“章”,章下分 “节”,以下又分“目”或“子目”。自“编”至“子目”,各有标题,一目了然。书中附有“历代帝(王)系表”32幅,地图50幅,插图135幅,图文并茂。《简明中国古代史(第4版)》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师范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理工科大学、各类专科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等的历史课使用,亦适合史学爱好者自修和参考之用。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3版》目录
标签:古代史 主编

一、我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1

1.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目录 1

导言 1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4.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3

3.我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 3

2.为做好各项工作准备必要的历史知识 4

1.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 政治方向 4

二、学习祖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4

3.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5

一、原始群前期 9

第一节 原始群 9

第一编 原始社会 9

第一章 原始社会 9

附三:插图目录 10

元谋人牙齿化石 10

元谋人、蓝田人  10

北京人  10

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头部(大脑)的变化 11

北京人复原像 11

周口店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12

原始人制作工具图 13

金牛山人  13

二、原始群后期 14

马坝人、长阳人  14

丁村出土石球 14

丁村人  14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15

一、母系氏族公社 16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16

山顶洞人  16

第二节 氏族公社 16

左镇人  17

峙峪人  17

山顶洞人复原像 18

山顶洞出土的骨针 18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18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19

河姆渡文化  19

仰韶文化  19

半坡村遗址  19

半坡村出土陶器 20

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21

左:骨耜复原图 右:石耜复原图 21

姜寨氏族村落复原图 22

细石器 22

细石器文化  23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23

二、父系氏族公社 23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24

石铲 24

石锄 24

社会生产的发展  25

陶背壶 25

黑陶高柄杯 25

骨和象牙雕刻 26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27

神农、黄帝、蚩尤  28

禅让时代  28

第二编 奴隶社会 33

第一节 夏朝 33

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33

夏传子,家天下  33

国家机构  33

第二章 夏商 33

附一:历代帝(王)系表目录 34

农业  34

夏朝王系表 34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34

夏代形势图 35

附二:地图目录 35

手工业  36

夏禹像 36

夏桀以女人当坐具 37

三、夏朝的灭亡 38

汤建商朝  39

第二节 商朝 39

一、商朝的建立 39

盘庚迁殷  39

商族的兴起  39

商朝王系表 40

商代形势图 41

二、社会经济 42

国家机构  42

青铜铲 43

农业  43

手工业  44

司母戊鼎及铭文 45

商业  46

三、文化艺术 46

甲骨文  47

天文、历法  47

武丁时期的卜甲 48

艺术  49

四羊尊 49

四、商朝的灭亡 50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  50

周武王伐纣  51

武官村大墓复原图 51

一、西周的建立 55

第三编(上) 封建领主制社会 55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55

第一节 西周 55

周族的兴起  55

文王治岐  56

武王伐纣  57

周公东征  57

西周王系表 58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58

二、贵族政治制度 58

西周形势图 59

王位世袭制  60

六官制  60

分封制  61

井田制度  62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 62

吕刑  62

农业  63

手工业  63

商业  64

大盂鼎及铭文 65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66

宣王中兴  66

犬戎破周  66

四、西周的灭亡 66

第二节 春秋 68

一、大国争霸 68

王室衰微  68

春秋形势图 69

春秋时期周王世系表 70

齐桓公始霸  70

春秋时期鲁侯世系表 71

晋文公称霸  73

楚庄王问鼎  73

吴、越争霸  74

秦霸西戎  74

弭兵之会  75

铁器和牛耕出现  76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76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77

初税亩  79

手工业  79

晋空首布 80

民间商业发展  80

三、政在家门 81

三家分晋  82

田氏代齐  82

第三节 战国 84

战国时期周王世系表 84

一、各国的改革 84

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85

1.魏国李悝改革 85

战国形势图 85

尽地力  86

善平籴  86

制定《法经》  86

2.楚国吴起改革 87

3.赵韩齐燕改革 87

变法背景  88

4.秦国商鞅变法 88

变法的主要内容  89

废井田,开阡陌图 90

商鞅铜方升 91

与保守派的斗争  91

1.土地私有制 92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92

土地买卖  92

地主阶级  92

2.农业 93

农民阶级  93

铁农具  94

水利  94

都江堰 95

李冰石像 95

铁锄范 96

农业技术  96

3.手工业 97

冶铁业  97

铸铜业  97

漆器业  98

错金银铜犀尊 98

造船业  98

4.商业 99

货币  99

战国时期的货币 100

城市  101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101

魏齐争雄  101

1.诸侯兼并 101

合纵与连横  102

秦远交近攻  103

燕乐毅伐齐  104

统一的历史趋势  104

2.秦统一中国 104

秦灭六国  105

一、五经三传 107

五经  107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107

三传  108

二、诸子百家 109

孔子与儒家  109

孔子像 110

墨子与墨家  111

老子与道家  111

法家与韩非  112

韩非像 112

兵家与孙武、孙膑  113

三、文学 114

屈原与楚辞  114

屈原像 114

散文  115

四、科学技术 115

天文  115

历法  116

医学  116

第四章 秦汉 121

第一节 秦朝 121

秦朝帝系表 121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 121

秦始皇像 122

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123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23

秦朝疆域图 123

皇帝制  124

三公九卿制  124

阳陵虎符 125

郡县制  127

实行土地私有制  128

2.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 128

统一货币示意图 128

统一度量衡  129

统一货币  129

秦权拓片 秦量照片 129

统一文字  130

统一文字示意图 130

统一车轨  130

秦峄山刻石摹本 131

秦陵兵马俑 132

二、镇压反动势力 133

迁徙豪富  133

修治驰道  133

焚书坑儒  134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135

三、经略边疆 135

灵渠 136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137

四、秦末农民战争 138

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  138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139

1.起义背景 140

徭役频繁  140

赋税沉重  140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141

刑罚残酷  141

2.秦朝灭亡 141

项羽巨鹿之战  142

刘邦入关灭秦  143

3.楚汉战争 144

楚汉战争图 145

4.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46

第二节 西汉 148

西汉帝系表 148

西汉形势图 149

“无为而治”  150

1.西汉初的制度和政策 150

汉承秦制  150

一、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 150

西汉长安城图 151

西汉初同姓诸王割据图 152

赋税制度  153

重农抑商政策  154

对匈奴、两越的羁縻政策  154

2.文景之治 155

贵粟政策  155

轻徭薄赋  156

修“马复令”  157

惠商政策  157

废除肉刑  157

3.削藩 158

《治安策》与《削藩策》  158

平定七国之乱  159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60

汉武帝像 160

建立中朝  161

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  161

1.改革中枢体制 161

《推恩令》与《附益法》  162

加强法治  162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 163

期门军和羽林骑  163

八校尉  164

武帝五铢铜钱 164

3.改革财政 164

改革币制  165

盐铁专卖  165

均输、平准  166

算缗、告缗  166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7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  168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168

1.农业 168

铁器与牛耕  168

代田法  169

耧车复原模型 170

兴修水利  171

2.手工业 172

冶铁业  172

纺织业  173

漆器业  174

3.商业 174

素纱单衣 174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器 175

经济区与都会  176

陆路与海外交通  176

经商哲学  177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 178

汉匈战争  178

1.匈奴 178

昭君出塞  179

王昭君墓 180

2.西域 181

“单于和亲”砖 181

西域三十六国  181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182

张骞出使西域图 183

张骞通西域  183

丝绸之路  185

“登高明望四海”锦 185

3.两越 186

南越  186

4.西南夷 186

东越  186

滇王之印 187

五、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188

土地与奴婢问题  188

5.朝鲜高句丽 188

1.汉武帝政策的转变 188

轮台罪己诏  189

刘胜金缕玉衣 189

流民起义  189

“限田限奴婢”之议  191

2.“限田”与“再受命” 191

农民和铁官徒起义  191

“再受命”闹剧  192

3.王莽改制 192

王莽篡位  192

王莽改制  193

改制失败  195

王莽货币 195

绿林军起义  197

六、西汉末农民战争 197

昆阳之战与刘玄称帝  197

1.绿林军 197

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 198

新莽覆灭与绿林军瓦解  199

赤眉军起义  200

2.赤眉军 200

赤眉军入关与刘盆子称帝  201

赤眉军失败  201

3.铜马等异号各军 201

4.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202

刘秀称帝  202

统一全国  203

第三节 东汉 204

东汉帝系表 204

1.中央集权 205

退功臣,进文吏  205

一、加强封建专政体制 205

东汉形势图 206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07

东汉雒阳城图 208

加强监察制度  209

集军权于中央  210

2.社会经济政策 211

解放奴婢  211

度田  212

农具的改进  213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213

1.农业 213

水利的发展  214

大铁犁 214

翻车 216

地主庄园  217

绿釉陶楼 217

冶铁业  218

2.手工业 218

铸铜业  219

水排模型 219

纺织业  220

3.商业 220

商业与城市  220

民族合市  220

陆路与海外交通  221

“汉委奴国王”金印 222

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 223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224

1.南匈奴北匈奴 224

西域诸国向汉  225

2.西域 225

匈奴骑士铜像 225

班超经营西域  226

3.羌族 227

夫余等族  228

4.东北各族 228

乌桓、鲜卑  228

5.蛮族 229

哀牢夷  229

6.西南夷 229

掸族  230

白狼等部  230

梁冀擅权  231

四、宦官与朋党 231

1.外戚与宦官 231

单超等诛除梁氏  232

宦官肆虐  233

清议  233

2.清议与党锢 233

党锢  234

五、东汉末农民战争 235

太平道  236

黄巾大起义  236

1.黄巾大起义 236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形势图 238

2.黑山黄巾与青徐黄巾 239

3.汉中、巴蜀的农民政权 239

五斗米道  239

黑山黄巾  239

青徐黄巾  239

张鲁政权  240

4.黄巾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240

第四节 秦汉文化 243

今文经  243

一、经学哲学宗教 243

1.经学 243

古文经  244

唯心主义  245

唯物主义  245

2.哲学 245

3.宗教 246

道教  246

佛教  247

1.文学 247

二、文学艺术 247

散文  247

赋  247

2.艺术 248

绘画  248

诗歌  248

雕塑  249

西汉彩绘帛画 249

天马行空 250

司马迁与《史记》  251

三、史学 251

班固与《汉书》  252

算学  253

四、科学技术 253

天文学  254

地动仪模型 254

历法  255

医学  256

张仲景像 256

纸  257

华佗像 257

董卓之乱  25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259

第一节 三国西晋 259

一、魏、蜀、吴三国鼎立 259

1.曹操统一北方 259

官渡之战  260

官渡之战示意图 261

曹操像 262

2.三国的形成 262

赤壁之战  262

赤壁之战示意图 263

三国的建立  264

1.魏国 266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266

二、三国的政治、经济 266

魏国帝系表 266

三国形势图 267

屯田与水利  268

魏晋画砖牛耕图 268

2.蜀国 269

诸葛亮像 270

平定南中  270

蜀国帝系表 270

吴国帝系表 271

经济  271

3.吴国 271

经营夷洲与朱崖洲  272

招抚山越  272

经济与海外交通  272

1.西晋的统一 273

魏灭蜀  273

青瓷羊 273

三、西晋统一中国 273

西晋帝系表 274

晋灭吴  274

2.晋初的经济 275

户调式  275

社会经济的恢复  276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77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277

3.贵族门阀政治 277

藩王拥兵擅权  277

四、西晋灭亡 278

八王之乱  278

“五胡”亡晋  279

第二节 东晋南朝 281

一、东晋偏安江南 281

1.东晋的建立 281

永嘉南渡  281

东晋帝系表 282

王与马,共天下  282

“侨置”与“土断”  283

祖逖北伐  284

2.东晋北伐前秦南征 284

桓温北伐  285

淝水之战  286

淝水之战示意图 288

政治黑暗  289

二、东晋灭亡 289

世族门阀的残酷剥削  289

1.东晋的黑暗统治 289

统治集团割据混战  290

2.东晋末农民战争 291

孙恩起义  291

东晋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 292

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293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294

灭南燕、后秦  295

整顿政治、经济  295

3.刘裕代晋 295

废晋建宋  296

1.刘宋 297

刘宋帝系表 297

三、南朝各代的更替 297

南北朝形势图 298

2.南齐 299

南齐帝系表 299

3.萧梁 300

萧梁帝系表 300

陈朝帝系表 301

4.陈朝 301

1.农业 302

农业技术  302

四、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302

水利  302

官僚地主庄园  303

寺院地主庄园  304

2.手工业 304

南朝青瓷莲花尊 305

冶铁业  305

纺织业  306

造船业  306

青瓷业  306

造纸业  306

国内商业  307

海外贸易  307

3.商业 307

一、十六国的兴亡 309

第三节 十六国 北朝 309

1.两赵、冉魏的民族仇杀 309

前赵  309

五胡十六国示意图 310

后赵  311

冉魏  312

前燕  314

2.前燕、前秦的兴亡 314

前秦  315

3.北魏统一北方 316

二、北魏的政治 317

北魏帝系表 317

1.“混一戎华”政策 317

发展经济文化  318

宗主督护制  319

九品混通  319

2.孝文帝改革 320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320

均田制  321

整顿吏治  321

三长制  322

户调制  322

迁都洛阳  323

改易习俗  323

北魏洛阳城图 324

农业技术  325

3.改革的意义 325

三、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325

1.农业 325

水利  326

寺院地主庄园  327

制瓷业  328

2.手工业 328

纺织业  328

冶铁业  328

北朝青瓷莲花尊 329

3.商业 330

洛阳商业  330

国内商业  330

国外贸易  331

四、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332

1.起义背景 332

河北起义  333

六镇起义  333

2.各地相继起义 333

北魏末年人民起义形势图 334

山东起义  334

3.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335

关陇起义  335

五、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36

东魏  336

1.东魏北齐 336

北齐帝系表 337

北齐  337

西魏  338

北周  338

2.西魏北周 338

杨坚代周  339

北周帝系表 339

玄学  341

一、哲学 宗教 341

1.哲学 341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341

无君论  342

范缜与《神灭论》  342

2.宗教 343

佛教  343

道教  344

二、文学 艺术 344

建安文学  344

田园、山水诗  346

民歌  347

文学评论  348

石窟寺  348

绘画、书法  349

史学  350

三、史学 地理学 350

云冈大石佛 350

地理学  351

数学  352

四、科学技术 352

医学  352

农学  353

一、隋前期的政治 355

1.统一中国 355

第一节 隋朝 355

第六章 隋唐五代 355

2.维新朝政 356

三省六部制  356

隋朝帝系表 356

州县制  357

改革府兵制  357

编制《开皇律》  358

创立科举制  358

均田制  359

租调力役制  359

3.发展经济的措施 359

开凿运河  360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360

营建东都  360

4.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360

5.经略边疆 361

隋唐洛阳城图 361

吐谷浑  362

流求  362

突厥  362

1.农业 363

田野垦辟,户口增殖  363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363

府库充实  364

纺织业  364

2.手工业 364

1.起义背景 365

统治者骄奢淫逸  365

制瓷业  365

造船业  365

3.商业 365

三、隋末农民战争 365

大兴土木  366

劳师远征  366

长白山起义  367

2.三大农民起义军 368

河北起义军  368

瓦岗起义军  368

隋末农民起义及封建割据形势图 369

江淮起义军  370

李渊建唐  370

3.隋朝灭亡 370

江都兵变  370

4.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371

第二节 唐朝 373

1.政治制度 373

一、唐初的主要制度 373

三省六部制  373

唐代形势图 374

唐朝帝系表 375

唐长安城图 376

州县和道  377

府兵  377

一台五监九寺  377

2.兵制 377

兵募  378

健儿  379

蕃兵  379

北衙禁军  379

3.科举制 379

4.土地与赋役制度 380

常举  380

制举  380

均田制  380

租庸调法  381

5.唐律 382

二、贞观之治 383

1.唐太宗君臣论治 383

兼听纳谏  384

2.选练举贤 384

选贤任能  384

《贞观政要》 385

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86

4.华戎同轨爱之如一 387

三、武则天主政 387

1.则天称帝 387

2.武氏政绩 388

武则天像 388

削弱士族,扶植庶族  389

改进科举制度  389

选用贤能  389

勤课农桑  389

2.开元盛世 390

1.李唐复国 390

四、玄宗励精政事 390

五、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91

1.农业 391

推广铁犁牛耕  391

兴修水利  392

曲辕犁复原模型 392

2.手工业 393

官营手工业  393

垦田与产量  393

私营手工业  393

主要手工业部类  394

3.商业与交通 394

商业与市集  395

国外交通  395

国内交通  395

东突厥  396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96

1.统一大漠南北 396

2.经略西域 397

安西四镇  397

回纥  397

唐陇右道西部诸府县印 398

西突厥  398

3.唐蕃和亲 399

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 399

4.册封南诏 400

5.经营东北 401

经略辽东  401

靺鞨、室韦、契丹、奚  401

1.东亚 402

日本  402

新罗  402

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02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 403

鉴真和尚像 404

2.东南亚南亚 405

东南亚诸国  405

玄奘南亚求经  40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406

3.中亚西亚 406

波斯  406

大食  407

八、安史之乱 407

1.安史之乱的原因 407

2.安史之乱的经过 408

3.安史之乱的影响 409

朝廷对藩镇的斗争  410

九、唐后期的政局 410

割据局面的形成  410

1.藩镇割据 410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411

2.宦官专权 413

宦官专权  413

南衙北司之争  414

3.朋党之争 415

牛李两党的形成  415

牛李党争  415

1.地主经济的发展 416

均田制的瓦解  416

十、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416

地主田庄的发展  416

2.财赋制度的改革 417

财政危机  417

刘晏理财  418

两税法  418

3.南方经济的发展 420

农业  420

手工业  420

商业和草市  421

十一、唐末农民战争 422

1.起义背景 422

土地兼并  422

赋税繁苛  423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  423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424

2.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 424

转战南北  424

建立大齐政权  426

黄巢败死  426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426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427

3.唐朝灭亡 428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 431

梁、唐递嬗  431

一、五代更替契丹兴起 431

五代十国形势图 432

五代帝系表 434

契丹建国 (433)  435

契丹文与汉文对照 435

后晋兴亡  435

吴、南唐  437

汉、周更代  437

二、十国兴亡 437

1.南方九国 437

前、后蜀  438

楚  438

吴越  438

荆南  438

闽  438

南汉  438

2.南方经济的发展 439

3.北汉 439

三、后周改革北宋代周 440

后周的征伐  440

后周的改革  440

陈桥兵变  441

唯物主义  442

第四节 隋唐五代文化 442

一、哲学宗教 442

1.哲学 442

唯心主义  442

佛教  443

2.宗教 443

道教  444

伊斯兰教、?教、摩尼教、景教  445

二、文学 446

诗歌  447

古文运动  448

李白像 448

杜甫像 448

韩愈像 449

传奇  449

柳宗元像 449

绘画  450

词  450

三、艺术 450

唐太宗步辇图 451

雕塑  452

龙门奉先寺大佛 453

书法  454

音乐、舞蹈  454

四、史学地理学 455

开馆修史  455

通典  455

元和郡县图志  456

五、科学技术 456

天文、历法  456

史通  456

建筑  457

医学  457

安济桥 458

大雁塔 459

雕版印刷术  459

唐刻《金刚经》 460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 462

1.北宋的统一 462

第七章 宋辽金元 462

第一节 北宋辽西夏 462

2.加强中央集权 463

政治制度  463

北宋帝系表 463

北宋开封城图 465

军事制度  466

财政与法律  467

二、辽国的制度与宋、辽对峙 468

1.辽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468

“南面官”与“北面官”  468

宋辽西夏形势图 469

部族制与州县制  470

辽朝(契丹)帝系表 470

辽女揉面壁画 471

赋役制度  472

“汉法”与“国法”  472

军制  472

农业  473

辽褐釉马镫壶 473

2.辽国的经济 473

手工业  473

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474

澶渊之盟  474

城市经济  474

3.北宋与辽的和战 474

宋辽和平相处  475

三、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475

西夏建国  475

西夏文与汉文对照 476

西夏帝系表 476

西夏的制度  477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478

冗官冗兵冗费  478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478

四、王安石变法 478

土地高度集中  479

赋役苛重  480

王小波、李顺起义  480

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481

上“万言书”  482

王安石像 482

2.王安石变法 482

变法内容  483

变法失败  485

1.农业 486

户口和耕地的增加  486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486

2.手工业 487

生产技术的进步  487

矿冶业  487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487

城市经济  488

纺织业  488

造船业  488

3.商业 488

海外贸易  489

六、边疆民族 489

农村集市  489

交子  489

1.回鹘 490

河西回鹘  490

西州回鹘  490

葱岭西回鹘  491

2.吐蕃 491

3.大理 491

壮族的社会  492

侬智高的反宋斗争  492

4.壮族 492

女真族的兴起  493

1.金国的建立 493

七、金灭辽和北宋 493

女真文与汉文对照 494

阿骨打建金  494

宋金海上之盟  494

2.辽的灭亡 494

金灭辽  495

西辽  495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496

方腊、宋江起义  496

3.北宋的灭亡 496

金军第一次围开封  497

金灭北宋  498

南宋建立  500

第二节 南宋金 500

一、南宋与金的和战 500

宋高宗南逃  500

1.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 500

黄天荡之战  501

南宋帝系表 501

岳飞像 502

2.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 502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502

岳飞北伐  503

刘锜顺昌大捷  504

岳飞郾城大捷  504

绍兴和议 505

岳飞被害  505

3.宋与金的再战再和 506

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  506

采石之战  506

南宋金对峙形势图 507

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  508

二、金国的政治与经济 508

金朝帝系表 509

1.政治制度 509

中央制度  509

地方制度  509

金中都城图 510

2.社会经济 511

农业  511

卢沟桥 511

商业  512

手工业  512

三、南宋的社会经济 513

1.农业 513

3.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 513

农田水利  513

纺织业  514

推广优良品种  514

2.手工业 514

制瓷业  514

印刷业  515

造船业  515

造纸业  515

3.商业 516

会子  516

城市、墟市和榷场  516

海外贸易  516

四、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 517

1.残酷的剥削压迫 517

土地兼并  517

“行在会子库”版 517

2.钟相、杨么起义 518

赋税繁苛  518

蒙古族的兴起  520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520

成吉思汗建国  520

五、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 520

1.蒙古国的建立 520

三征中西亚  521

2.蒙古军西征与南进 521

成吉思汗像 521

灭西夏  522

统一吐蕃  523

灭金  523

灭大理  524

八思巴拜见忽必烈壁画 524

蒙哥汗战死合州  525

第三节 元朝 526

采用汉法  526

一、忽必烈灭南宋 526

1.建国号“大元” 526

忽必烈即汗位  527

贾似道擅权误国  527

建国号,定大都  527

2.灭南宋 527

元大都图 528

元朝(蒙古)帝系表 529

元军陷临安  530

襄阳、樊城之战  530

二、“天下一家”政策 531

文天祥等人抗元  531

元朝形势图 532

1.中央制度 533

枢密院  533

中书省  533

御史台  533

宣政院等  534

行省  534

道  534

2.地方制度 534

行院、行台  535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535

禁军与镇戍军  537

3.军制 537

军屯与军户  538

4.驿站 539

站赤  539

站户  539

土地集中  540

官田与私田  540

急递铺  540

5.土地制度 540

驱口  541

佃户  542

6.赋税制度 542

夏、秋二税  543

税粮与科差  543

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544

括马、和买、和雇  544

徭役与差役  544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544

1.农业 544

农业生产的发展  545

2.手工业 547

官手工业  547

棉织业  547

丝织业  548

黄道婆像 548

元影青观音像 549

中统元宝交钞 550

3.商业 550

钞法  550

制瓷业  550

专卖与斡脱  551

城市商业  552

海外贸易  552

4.运河与海运 553

开通大运河  553

海运  554

钦察汗国  554

四、中外关系 554

元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555

东亚、南亚、非洲  556

伊儿汗国  556

欧洲  557

皇位争夺  557

五、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557

政治腐败  557

天灾  559

土地兼并  559

赋税繁苛  559

六、元末农民战争 560

1.农民大起义 560

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  560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561

三路北伐  562

其他红巾军  562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  562

2.红巾军三路北伐 562

北伐失败  563

3.朱元璋建立明朝 564

4.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564

一、哲学宗教 566

1.哲学 566

理学  566

唯物主义  566

第四节 宋辽金元文化 566

道教  567

2.宗教 567

佛教  567

宋词  568

二、文学艺术 568

话本小说  568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568

山西洪洞元代杂剧壁画 569

三、史学 570

元曲  570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570

绘画  570

《文献通考》  571

《通鉴纪事本末》  571

《通志》  571

四、科学技术 572

指南针  572

活字印刷术  572

其他史书  572

活字本《毛诗》 573

火药  573

指南针 574

火箭、突火枪 574

天文、历算  574

医学  575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 575

农学  576

针灸铜人 576

1.中央制度 578

第一节 明朝 578

一、制度与律令 578

六部  578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578

明太祖朱元璋像 579

明代形势图 580

明清京师城图 581

明朝帝系表 582

内阁  582

五府、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  583

2.地方制度 584

省、道、府、县  584

3.卫所制度 586

州  586

4.学校与科举 587

学校  587

科举  589

5.《大明律》与《大诰》 590

《大明律》  590

《大诰》  591

明初的分封  592

二、“分封”与“靖难” 592

明成祖削藩  593

靖难之变  593

三、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594

经营蒙古地区  594

奴儿干都司  595

对西藏的管理  595

明奴儿干都司辖区 596

“永宁寺碑”拓本 597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  598

四、明初的经济与赋役制度 598

1.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 598

奖励垦荒与实行屯田  598

兴修水利  599

鼓励种植桑棉  599

2.改革工匠制度 600

黄册、鱼鳞册  601

3.赋役制度 601

里甲制度  602

赋  602

役  602

1.政治腐败 603

五、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 603

宦官专权  603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604

世宗修道与严嵩当国  606

庚戌之变  607

2.土地兼并与赋税加重 607

土地兼并  607

赋税繁重  608

3.农民起义 609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609

刘通、李原起义  609

刘六、杨虎起义  610

4.张居正改革 610

整顿吏治  611

整饬边防  611

兴修水利  612

一条鞭法  612

清丈田地  612

六、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614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614

农业  614

手工业  615

花楼机 616

2.商品经济的发展 617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  617

商业资本的活跃  617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617

以银为货币  618

3.资本主义萌芽 618

七、明朝的对外关系 619

1.郑和下西洋 619

下西洋的原因  620

下西洋的经过  620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621

下西洋的意义  622

郑和航海船队 622

2.倭寇之患 625

倭寇的侵扰  625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  626

戚继光像 626

3.援朝抗日 627

4.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628

葡萄牙占据澳门  628

荷兰侵占台湾  629

传教士来中国  629

八、满族建国 631

女真三部  631

统一女真各部  631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631

努尔哈赤像 631

八旗制度  632

满洲兴起地图 633

建立后金  635

萨尔浒之战  635

辽沈之战  635

宁远之战  636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637

改国号,称皇帝  637

继续伐明  637

1.土地兼并与三饷加派 638

土地兼并  638

九、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 638

三饷加派  639

2.市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 639

东林党  640

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 640

阉党打击东林党人  641

1.农民起义 642

王二起义  642

十、明末农民战争 642

荥阳大会与战斗的发展  642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642

2.李自成进京灭明 643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  644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644

3.清兵入关 645

李自成进北京  645

吴三桂降清  645

李自成兵败西走  646

4.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646

顺治帝入京  649

清初政策的得失  649

第二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 649

一、清帝入主中原 649

1.清朝定都北京 649

清朝帝系表 650

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政权  651

2.各种抗清势力 651

李自成、张献忠之败  651

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桂王政权的联合抗清  652

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  652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54

1.平定三藩 654

三藩割据  654

康熙帝玄烨像 655

三藩叛乱  655

康熙帝平三藩  655

2.统一台湾 656

清代台湾耕田、耖田图 657

蒙古三部  658

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  658

3.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 658

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659

统一新疆  660

布达拉宫 660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661

土尔扈特归国  661

5.改土归流 662

4.平罗卜藏丹津叛乱,安定青海 662

西南土司制度  662

鄂尔泰改土归流  663

三、奠定疆域 663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663

1.反对沙俄侵略 663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663

《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  664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图 665

2.制止廓尔喀侵扰 666

清朝疆域图 667

3.清朝的疆域 668

四、政治、军事制度 668

内阁  668

1.中央制度 668

军机处  670

部与三法司  671

理藩院  671

内务府  671

行省制  672

2.内地制度 672

府、县  673

道  673

3.边疆制度 674

东北地区  674

内外蒙古  674

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 675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 675

新疆  676

青海  676

金本巴瓶 677

西藏  677

八旗兵  678

4.兵制 678

绿营兵  679

招民垦荒  680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 680

更名地  680

1.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680

治河  681

蠲免钱粮  681

地丁合一  681

废除匠籍  682

2.社会经济的发展 683

农业  683

手工业  684

《授时通考·织图》 685

商业  686

3.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687

1.社会矛盾的加剧 688

土地高度集中  688

六、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688

赋税苛重  689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690

2.各族人民起义 691

吏治败坏  691

苗民起义  691

莲教起义  691

天理教起义  692

七、闭关政策 693

1.闭关的背景 693

自然经济  693

思想保守  693

海防需要  693

清初的海禁与开禁  694

2.闭关政策的实行 694

清中期的闭关政策  694

3.闭关的后果 695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 697

一、哲学 697

唯心主义王学与王学左派  697

唯物主义思想家  698

二、文学 699

小说  699

戏剧  700

史学  701

《红楼梦》 701

三、史学地理学 701

地理学、地图  703

清乾隆《皇舆全览图》(局部) 703

《永乐大典》  704

《古今图书集成》  704

四、图书整理与编纂 704

《四库全书》 705

《四库全书》  705

五、科学技术 706

数学  706

李时珍像 706

天文、历法  706

医学  706

建筑  707

乾清宫 7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