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  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  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 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大河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5777X
  • 页数:5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及预测、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咨询建议,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 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目录

提要 24

1.1 气候和气候系统 24

1.1.1 “气候”概念的演绎 24

第1章 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 24

1.1.2 气候系统的构成及其演化 28

1.1.3 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 31

1.2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2

1.2.1 自然界本身的气候变化 32

1.2.2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36

1.3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 41

1.3.1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41

1.3.2 气候模式的发展和现状 43

1.3.3 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 45

1.3.4 未来50~100年气候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7

1.3.5 气候变化与环境外交 49

1.4.1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52

1.4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区域响应 52

1.4.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54

1.5 IPCC评估报告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58

1.5.1 IPCC背景 58

1.5.2 IPCC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结论和进展 59

1.5.3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60

主要参考文献 61

第2章 中国的气候变化 63

提要 63

2.1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63

2.1.1 中国的地理特征 63

2.1.2 中国的气候特征 64

2.1.3 东亚季风 65

2.1.4 东亚大气环流 65

2.2 近两万年的气候变化 69

2.2.1 末次冰期冰盛期 69

2.2.2 新仙女木事件 70

2.2.3 全新世大暖期 71

2.2.4 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与气候事件 73

2.3 近两千年的气候变化 74

2.3.1 两千年来中国东部的气温变化 74

2.3.2 两千年来中国东部降水量变化 76

2.3.3 两千年来中国东部与西部气候变化比较 77

2.3.4 中世纪暖期 77

2.3.5 小冰期 78

2.4 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79

2.4.1 188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 79

2.4.2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降水量变化 81

2.4.3 1880年以来中国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83

2.4.4 气候变暖 84

2.5 气候极端值与极端事件 85

2.5.1 极端最高气温 85

2.5.2 极端最低气温 86

2.5.3 极端强降水(雨日) 87

2.6 气候灾害 88

2.6.1 干旱 88

2.6.2 洪涝 89

2.6.3 高温热浪 90

2.6.4 霜冻 90

2.6.5 东北低温 91

2.6.6 寒潮 92

2.6.7 雪灾 93

2.6.8 热带气旋 93

2.6.9 沙尘暴 95

2.7 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96

2.7.1 区域和行星尺度气候的定义 96

2.7.2 近百年来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97

2.7.3 近百年来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差异性 98

主要参考文献 99

2.7.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的机理 99

提要 104

3.1 西部冰川分布及其变化 104

3.1.1 现代冰川分布特征与类型 104

第3章 冰冻圈与陆地水环境的变化 104

3.1.2 2.1×104a BP(末次冰期冰盛期)的冰川规模与环境 107

3.1.3 1×104a BP以来的冰川进退波动 108

3.1.4 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108

3.1.5 近数十年来的冰川变化 110

3.2 中国冻土及其变化 113

3.2.1 中国现代冻土分布 113

3.2.2 中国现代多年冻土类型及特征 114

3.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变化 115

3.2.4 西部高山多年冻土的变化 118

3.2.5 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变化 119

3.2.6 近50年来我国季节冻土的变化 120

3.3.1 积雪空间分布现状 121

3.3 季节积雪 121

3.3.2 积雪季节变化特征 124

3.3.3 近50年来积雪年际变化 126

3.4 中国河流 130

3.4.1 中国河流概况 130

3.4.2 外流河的特点及其变化 130

3.4.3 内流河的特点及其变化 151

3.5 湖泊与湿地 157

3.5.1 中国湖泊 157

3.5.2 中国沼泽湿地 174

主要参考文献 181

第4章 中国陆地生态与环境和山地灾害的变化 187

提要 187

4.1 森林 188

4.1.1 现代森林类型、分布与特点 190

4.1.2 天然森林的影响因子和变化 193

4.2 草原 199

4.2.1 草原的类型、分布与特征 199

4.2.2 草原的变化及其成因 202

4.3 沙漠和沙漠化 208

4.3.1 沙漠和沙漠化概念及其类型划分指标 209

4.3.2 现代沙漠(含沙地)和沙漠化土地分布现状 213

4.3.3 末次冰期冰盛期以来沙漠和沙地演变过程 219

4.3.4 沙漠、沙地及沙漠化演变的成因 223

4.4 水土流失 225

4.4.1 水土流失现状、类型和分布特征 225

4.4.2 水土流失演化过程 232

4.4.3 水土流失中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贡献率分析 234

4.5 盐渍土与盐渍化 235

4.5.1 盐渍土的类型、特点和分布 236

4.5.2 盐渍化演变过程 243

4.5.3 土壤积盐成因分析 248

4.6 生物多样性 252

4.6.1 物种多样性 253

4.6.2 生态系统多样性 254

4.6.3 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与成因 256

4.7 山地灾害 261

4.7.1 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61

4.7.2 山地灾害的若干特点 266

4.7.3 山地灾害的演变和成因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70

第5章 中国近海及海岸带气候、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275

提要 275

5.1 近海气候特征与变化 275

5.1.1 近海气候的基本特征 275

5.1.2 近百年近海温度的变化 280

5.1.3 近百年近海热带气旋的变化 281

5.2.1 风暴潮灾害 283

5.2 近海海洋灾害 283

5.2.2 风暴浪灾害 285

5.2.3 海冰灾害 286

5.2.4 赤潮灾害 287

5.2.5 海洋灾害的损失 288

5.3 海平面变化 290

5.3.1 历史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290

5.3.2 近50年海平面变化趋势 292

5.4 海底地貌与沉积 294

5.4.1 海底地貌类型 294

5.4.2 海底沉积相带 297

5.5 海岸带环境演变 297

5.5.1 海岸线的变迁 297

5.5.2 现代三角洲的发展 300

5.5.3 珊瑚礁 302

5.5.4 滩涂湿地 303

5.5.5 红树林 305

5.5.6 海岸侵蚀 306

5.6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307

5.6.1 长江河口 307

5.6.2 黄河口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5

第6章 海洋和陆面过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19

提要 319

6.1 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与环流变化及其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19

6.1.1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320

6.1.2 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321

6.1.3 热带印度洋海温和南海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322

6.1.4 黑潮区域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323

6.2 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 324

6.2.1 北大西洋涛动 324

6.2.2 北极涛动 326

6.2.3 南极涛动 329

6.2.4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333

6.3 陆面过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33

6.3.1 陆面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333

6.3.2 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338

6.3.3 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 340

6.3.4 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42

6.4 极地海冰和欧亚积雪覆盖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345

6.4.1 北极海冰变异及其对东亚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345

6.4.2 南极海冰变异的影响 348

6.4.3 欧亚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0

第7章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演变的作用 358

提要 358

7.1 青藏高原隆升 359

7.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 359

7.1.2 目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观念 361

7.2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363

7.2.1 青藏高原热力特征 363

7.2.2 青藏高原动力特征 370

7.2.3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372

7.3 青藏高原作用与中国气候格局形成 373

7.3.1 青藏高原热力、动力效应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73

7.3.2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 377

7.3.3 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大气水分循环及其影响 381

7.3.4 青藏高原影响与中国区域气候分异格局 383

7.4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86

7.4.1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环境演变的意义 386

7.4.2 青藏高原隆升对湖泊江河水系演化的影响 389

7.4.3 青藏高原冰川的发育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390

7.4.4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沙漠的扩展 391

主要参考文献 392

提要 398

第8章 亚洲季风及其与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398

8.1 亚洲季风的形成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变率 399

8.1.1 亚洲季风系统及其成员 400

8.1.2 亚洲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405

8.1.3 亚洲季风的多时间尺度变率 407

8.2 亚洲季风的异常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412

8.2.1 夏季风的变率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412

8.2.2 东亚冬季风活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22

8.3 东亚季风在中国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428

8.3.1 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428

8.3.2 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430

8.3.3 东亚季风对中国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433

8.4 亚洲季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436

8.4.1 亚洲季风的遥相关型 436

8.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438

主要参考文献 447

提要 455

第9章 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55

9.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457

9.1.1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其辐射强迫变化 457

9.1.2 增强的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460

9.1.3 增强的温室效应与中国气候变化 461

9.2 人为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64

9.2.1 大气中气溶胶的光学特征和浓度分布 464

9.2.2 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72

9.3 空气污染与大气环境 478

9.3.1 中国空气污染物的若干特征 478

9.3.2 中国大气环境的现状和趋势 479

9.3.3 中国的酸雨 481

9.3.4 空气污染物的其他影响 485

9.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85

9.4.1 过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85

9.4.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 490

9.4.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93

主要参考文献 498

第10章 未来人为气候变化的预估 507

提要 507

10.1 气候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507

10.1.1 当今气候模式的主要特征 507

10.1.2 气候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512

10.2 全球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情景 514

10.2.1 全球气候模式与试验设计简介 514

10.2.2 预估21世纪中国温度的变化 515

10.2.3 预估21世纪中国降水的变化 520

10.2.4 预估21世纪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526

10.3 中国区域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气候变化 526

10.3.1 中国区域气候模式和人类排放试验设计简介 526

10.3.2 预估未来中国气温的变化 526

10.3.3 预估未来中国降水的变化 528

10.3.4 中国各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529

10.3.5 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 531

10.3.6 台风活动的变化 533

10.3.7 综合预估结论 534

10.4 中国海平面变化的预估 536

10.4.1 全球海平面变化预估的主要进展 536

10.4.2 我国海平面变化预估的主要进展 538

10.4.3 预估结论 541

10.5 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确定性分析 543

10.5.1 未来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靠性 543

10.5.2 对气候系统过程与反馈认识的不确定性 544

10.5.3 气候模式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545

10.5.4 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 548

主要参考文献 551

上卷名词解释 5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