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审计学
审计学

审计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国欣丛书主编;刘建军主编;张庆龙副主编;吴秋生,孟慧参编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1183231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审计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业务循环审计;第三部分为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最后附有练习题,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审计学》目录

第一篇 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第1章 概论 2

1.1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2

1.1.2 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6

1.1.3 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0

1.1.4 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2

1.2 审计的性质 14

1.2.1 审计的本质 14

1.2.2 审计的定义 18

1.2.3 审计的意义 19

1.2.4 审计学科体系 20

1.2.5 审计的职能 22

1.3 审计的分类 23

1.3.1 审计的基本分类 23

1.3.2 审计的其他分类 24

1.4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27

1.4.1 审计组织体系概述 27

1.4.2 政府审计机关 28

1.4.3 民间审计组织 31

1.4.4 内部审计机构 33

1.4.5 审计人员 35

本章小结 37

思考题 38

第2章 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 39

2.1 审计准则 39

2.1.1 审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 39

2.1.2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约束力和适用范围 41

2.1.3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41

2.2 质量控制准则 43

2.2.1 质量控制的含义和作用 43

2.2.2 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 43

2.2.3 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46

思考题 47

第3章 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法律责任 48

3.1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8

3.1.1 审计职业道德概述 48

3.1.2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50

3.2 审计法律责任 58

3.2.1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58

3.2.2 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种类 59

3.2.3 审计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62

3.2.4 避免和防范审计法律责任的措施 65

本章小结 67

自测题 68

思考题 68

自测题解答 70

第4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72

4.1 审计目标 72

4.1.1 审计目标概述 72

4.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74

4.1.3 具体审计目标 75

4.2 审计程序 77

4.2.1 计划阶段 78

4.2.2 实施阶段 80

4.2.3 终结阶段 81

思考题 83

本章小结 83

自测题 84

自测题解答 85

第5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86

5.1 审计证据 86

5.1.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作用 86

5.1.2 审计证据的种类 87

5.1.3 审计证据的特征 91

5.1.4 审计证据的鉴定与综合 93

5.2 审计工作底稿 96

5.2.1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作用 96

5.2.2 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 97

5.2.3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 102

本章小结 104

思考题 105

自测题 105

自测题解答 105

第6章 审计方法 106

6.1 审计方法概述 106

6.1.1 审计方法的意义 106

6.1.2 审计方法体系 106

6.2 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 108

6.1.3 选用审计方法的原则 108

6.2.1 依审计取证顺序划分的方法 109

6.2.2 依审计取证数量(范围)划分的方法 111

6.2.3 风险基础审计法 113

6.3 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 116

6.3.1 检查 116

6.3.2 监盘 119

6.3.3 观察 121

6.3.4 查询及函证 121

6.3.5 计算 122

6.3.6 分析性复核 123

本章小结 124

思考题 125

自测题 126

自测题解答 127

第7章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129

7.1 审计重要性 129

7.1.1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意义 129

7.1.2 审计重要性的运用 131

7.2 审计风险 136

7.2.1 审计风险的含义 136

7.2.2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137

自测题 142

思考题 142

本章小结 142

自测题解答 143

第8章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 144

8.1 内部控制概述 144

8.1.1 内部控制的含义 144

8.1.2 内部控制的作用 145

8.1.3 内部控制的目标 145

8.1.4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146

8.1.5 内部控制的分类 148

8.1.6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49

8.1.7 内部控制评审的意义 150

8.1.8 内部控制测评的程序 152

8.2.1 控制环境 153

8.2 内部控制要素 153

8.2.2 风险评估 154

8.2.3 控制活动 154

8.2.4 信息与沟通 156

8.2.5 监督 156

8.3 了解与记录内部控制 157

8.3.1 了解内部控制 157

8.3.2 记录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 159

8.3.3 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 161

8.4.1 控制测试的内容 163

8.4 内部控制测试 163

8.4.2 控制测试的方式 164

8.4.3 控制测试的方法 164

8.4.4 控制测试的范围 165

8.5 控制风险评价 165

8.5.1 控制风险评价的概念 165

8.5.2 控制风险的评价 166

8.5.3 控制风险评价结果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166

本章小结 170

思考题 171

自测题 171

自测题解答 175

9.1 审计抽样概述 178

9.1.1 审计抽样的含义 178

9.1.2 审计抽样的产生 178

第9章 审计抽样 178

9.1.3 审计抽样的发展 179

9.1.4 审计抽样的种类 181

9.2 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182

9.2.1 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 182

9.2.2 审计抽样样本的选取方法 184

9.3.1 统计抽样与专业判断 187

9.3.2 属性抽样法 187

9.3 统计抽样方法 187

9.3.3 变量抽样法 190

9.4 判断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 193

9.5 抽样风险及其控制 194

9.5.1 审计抽样风险 194

9.5.2 对抽样风险的控制 195

9.5.3 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 196

本章小结 197

思考题 197

自测题 198

自测题解答 198

第10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202

第二篇 业务循环审计 202

10.1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性质 203

10.1.1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综述 203

10.1.2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204

10.2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206

10.2.1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206

10.2.2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208

10.3 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211

10.3.1 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目标 211

10.3.2 主营业务收入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11

10.4.2 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15

10.4.1 应收账款的审计目标 215

10.4 应收账款审计 215

10.5 应收票据审计 220

10.5.1 应收票据的审计目标 221

10.5.2 应收票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21

10.6 坏账准备审计 222

10.6.1 坏账准备的审计目标 223

10.6.2 坏账准备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23

10.7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225

10.7.1 预收账款审计 225

10.7.2 代销商品款审计 225

10.7.4 应交税金审计 226

10.7.3 其他应交款审计 226

10.7.6 营业费用审计 230

10.7.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审计 230

10.7.7 其他业务利润审计 231

本章小结 231

思考题 232

自测题 233

自测题解答 235

第11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239

11.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性质 239

11.1.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239

1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240

11.2.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241

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241

11.2.2 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243

11.3 应付账款审计 245

11.3.1 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245

11.3.2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46

11.4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248

11.4.1 应付票据审计 248

11.4.2 预付账款审计 249

本章小结 250

思考题 250

自测题解答 251

自测题 251

1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性质 253

12.1.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253

第12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253

12.1.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254

12.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 256

12.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 256

12.2.2 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257

12.3 成本、费用项目审计 261

12.3.1 成本、费用项目的审计目标 261

12.3.2 成本、费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62

12.4.1 工薪的审计目标 263

12.4 工薪审计 263

12.4.2 工薪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64

12.5 存货审计 265

12.5.1 存货的审计目标 265

12.5.2 存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65

本章小结 273

思考题 273

自测题 274

自测题解答 276

13.1.1 固定资产业务循环综述 277

13.1 固定资产业务循环的性质 277

第13章 固定资产循环审计 277

13.1.2 固定资产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278

13.2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278

13.2.1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 278

13.2.2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 284

13.3 固定资产审计 285

13.3.1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285

13.3.2 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86

13.4.1 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 291

13.4.2 累计折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291

13.4 累计折旧审计 291

13.5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292

13.5.1 固定资产清理 292

13.5.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93

13.5.3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293

13.5.4 在建工程 293

本章小结 294

思考题 295

自测题 295

自测题解答 296

14.1 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的性质 298

14.1.1 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综述 298

第14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298

14.1.2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299

14.2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301

14.2.1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 301

14.2.2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 306

14.3 举债审计 308

14.3.1 债务筹资审计 308

14.3.2 权益筹资审计 312

14.4 投资审计 318

14.4.1 短期投资 318

14.4.2 长期投资 319

14.5.1 其他应收款审计 322

14.5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322

14.5.2 其他应付款 323

14.5.3 未付利润(应付股利) 323

14.5.4 无形资产 323

14.5.5 长期待摊费用 324

14.5.6 管理费用 325

14.5.7 营业外收入 326

14.5.8 营业外支出 326

14.5.9 所得税 327

14.5.1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28

本章小结 328

思考题 329

自测题 330

自测题解答 331

第15章 货币资金审计 334

15.1 货币资金业务的性质 334

15.1.1 货币资金主要业务活动 334

15.1.2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货币资金业务的主要凭证与记录 335

15.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336

15.2.1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336

15.2.2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测试 338

15.3.2 现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341

15.3.1 现金的审计目标 341

15.3 现金审计 341

15.4 银行存款审计 344

15.4.1 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 344

15.4.2 银行存款的审计程序 344

15.5 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347

15.5.1 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 347

15.5.2 其他货币资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347

本章小结 347

思考题 348

自测题 348

自测题解答 350

第16章 特殊项目审计 351

16.1 期初余额审计 351

16.1.1 期初余额的含义 351

16.1.2 期初余额审计的一般原则 352

16.1.3 期初余额的审计目标 352

16.1.4 期初余额的审计程序 352

16.1.5 确定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及审计意见的影响 353

16.2 或有事项审计 354

16.2.1 或有事项概述 354

16.2.2 或有事项的种类 354

16.2.3 或有事项的审计目标 355

16.2.4 或有事项的审计程序 356

16.3 审计期后事项 357

16.3.1 期后事项的种类 357

16.3.2 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 359

16.3.3 期后事项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359

16.3.4 审计报告日期的确定 359

16.4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 360

16.4.1 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一般原则 361

16.4.2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目标 361

16.4.3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程序 361

16.5 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 364

16.5.1 持续经营假设概述 364

16.4.4 关联方及其交易对编制审计报告的影响 364

16.5.2 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目标 365

16.5.3 编制审计计划时的考虑 365

16.5.4 实施审计程序时的考虑 366

16.5.5 出具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366

本章小结 367

思考题 368

自测题 369

自测题解答 369

17.1.2 审计报告的作用 372

17.1.1 审计报告的概念 372

17.1 审计报告概述 372

第17章 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 372

第三篇 终结审计 372

17.1.3 审计报告的编制原则 373

17.1.4 审计报告的种类 373

17.1.5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374

17.2 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 375

17.2.1 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75

17.2.2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76

17.2.3 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378

17.2.4 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79

17.2.5 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 380

17.3.1 政府审计报告 381

17.3 其他审计主体撰写的审计报告 381

17.3.2 内部审计报告 383

17.4 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 384

17.4.1 整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84

17.4.2 审计差异的汇总与调整 385

17.4.3 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 396

17.4.4 取得律师声明书 399

17.4.5 撰写审计总结 400

17.4.6 利用专家的工作 400

17.4.7 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402

17.4.8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 404

17.4.9 评价审计结果 406

17.4.10 确定审计报告的类型和措辞,编制审计报告 407

17.5 管理建议书 407

17.5.1 管理建议书的意义 407

17.5.2 管理建议书的内容与格式 407

17.5.3 管理建议书的编制和出具要求 409

17.5.4 管理建议书与审计报告的联系与区别 409

本章小结 410

思考题 411

自测题 412

自测题解答 415

参考文献 4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