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黑格尔学在中国
黑格尔学在中国

黑格尔学在中国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朝克,何毓德著
  • 出 版 社:华南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9889796805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
《黑格尔学在中国》目录
标签:

前言 1

第一部 黑格尔学说传入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6

第一章 绪言 27

第一节 黑格尔学说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27

第二节 黑格尔逻辑泛化的思辨体系的内在价值 29

第三节 变革求新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引入 31

第四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唯物论”的传播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32

第二章 严复与西方重实验观察的“真学”的引入 35

第一节 倡言西学向自然和社会“求真学” 35

第二节 提倡重经验实验的科学归纳法 38

第三节 对西方近世科学逻辑的译述 40

第三章 译述《天演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43

第一节 严译《天演论》在中西文化、科学、哲学交流中的历史贡献 43

第二节 赫胥黎对西方近代科学成就的全面综述 44

第三节 对近代西方科学宇宙学说的译述 48

第四节 对现代发展、进化范畴的开创性研究 51

第四章 佛教思想与西方唯心论之比较研究 55

第一节 佛教起源于“宇宙正论” 56

第二节 佛教与西方心学唯心论 59

第三节 佛教与贝克莱心学 60

笫四节 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演化说与斯多葛派的“堕落 63

第五节 康德、黑格尔学说早期传入中国 67

第五章 黑格尔学说在中国引发的学术之争 74

第一节 黑格尔百年忌辰引发的学术之争 75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新唯物论的传播 80

第三节 叶青对黑格尔学说的“心物综合论”的扭曲 82

第六章 《哲学笔记》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88

第一节 毛泽东对列宁思想的汲取 88

第二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90

第三节 “两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形成 92

第二部 全国解放后对黑格尔学的学习与研究 97

导言 98

第一章 黑格尔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11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黑格尔学的构建 110

第二节 马克思与唯物主义黑格尔学的创立 113

第三节 改造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黑格尔学的构建 117

第四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改造 120

第五节 否定(即物质自身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 123

第二章 恩格斯对康德、黑格尔有价值东西的新发展 130

第一节 由康德到黑格尔的“结构系统”的整体发展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131

第二节 黑格尔系统总体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中的发展 136

第三节 对黑格尔“世界是发展过程的集合体”的改造 138

第一节 建国后对《哲学笔记》的学习和研究 142

第三章 哲学笔记与当代黑格尔学 142

第二节 对列宁思想的扭曲 144

第三节 哲学笔记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的建构 145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哲学笔记的学习研究 149

第四章 发展唯物主义与构建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学的统一 153

第一节 列宁《哲学笔记》与黑格尔学 153

第二节 列宁对实践观点的新发展 158

第三节 微观层次的“物质深邃的无限性”的原理的提出 162

第五章 从哲学笔记看黑格尔哲学遗产的重新评价 166

第一节 黑格尔早年对基督教蒙昧主义的批判 167

第二节 关于“观念”范畴时代意义及其“理学化”“理教化”问题 175

第三节 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 179

第六章 黑格尔“整体的生命”发展观的现实价值 182

第一节 黑格尔“整体的生命”的总体发展观 182

第二节 “整体的生命”的方法在黑格尔哲学中的生成 189

第三节 对“整体的生命”的总体发展观的改造 192

第四节 不能把黑格尔的“整体的生命”的辨证法同“三项式”,“一分为三”等量齐观 197

第三部 黑格尔逻辑学溯源与列宁对它的改造 204

代序 205

绪言 黑格尔思辨逻辑范畴体系溯源与揭密 207

第一章 黑格尔思想的希腊哲学史溯源 209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及其逻辑范畴的古希腊哲学探源 209

第二节 黑格尔与柏拉图客观唯心论的血缘联系 212

第三节 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总体发展观的吸取 214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 216

第一节 对柏拉图的世界二元论的理念说的批判与回归 216

第二节 对共相是万物之本源的新释 217

第三节 对潜在性到现实性的发展 219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绝对”(即上帝说)与黑格尔 221

第五节 亚氏逻辑学说与黑格尔 222

第三章 黑格尔与近代欧洲哲学 224

第一节 斯宾诺莎、卢梭与黑格尔 225

第二节 康德与黑格尔 227

第三节 先验批判哲学的形成与黑格尔 231

第四章 列宁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改造 234

第一节 引言 234

第二节 关于黑格尔《逻辑学》序言 237

第三节 关于“导言:逻辑的一般概念” 242

第五章 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 249

第一节 关于“第一篇规定性(质)” 252

第二节 关于“第二篇 量” 264

第三节 关于“第三篇 度” 268

第六章 列宁对《本质论》的唯物主义改造 275

第一节 关于“第一篇 作为自身中反思的本质” 275

第二节 关于“第二篇 现象” 288

第三节 关于“第三篇 现实” 291

第七章 关于“第三册 主观逻辑或概念论” 294

第一节 关于“第一篇 主观性” 299

第二节 关于“第二篇 客观性” 308

第三节 关于“第三篇 观念” 315

第四部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时代创新 341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诞生后的整体创新 34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哲学世界观的继续创新 342

第二节 恩格斯的物质自组织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348

第一节 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恩格斯物质总体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发展 351

第二章 列宁对现代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351

第二节 发展唯物论与改造建构黑格尔学的历史统一 354

第三节 列宁对核时代“物质深邃无限性”原理的提出 363

第三章 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3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的整体综合方法论价值 369

第二节 迎接世界哲学的挑战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373

第三节 加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设想 379

第四章 信息的唯物主义本体论 382

第一节 建构信息本体论模型的现代唯物主义基础 383

第二节 维纳的技术统计信息唯物主义模型的确立 388

第三节 信息的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模型的建立 389

第五章 从列宁研究建构黑格尔学看非联系性和非联系方法 394

第一节 非联系方法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基础 394

第二节 非联系方法及其形式 398

第三节 非联系方法与联系方法的辩证关系 408

第四节 研究事物的非联系性以及非联系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412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总体性观念的改造与发展 41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唯物主义原理在当代的发展 41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物质原理的形成 423

第三节 宇宙熵和哲学熵总体性原理的发展 426

第四节 哲学熵与宇宙熵在宇宙总体中的统一 42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物质原理的创新 433

第六节 深化现代唯物论的总体哲学熵原理迎接西方哲学的挑战 436

第七章 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总体功能信息化 441

第一节 从宇宙演化的概率测度看辩证发展观的精确化、信息化 441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整体功能 446

第三节 信息本质和信息反馈概念在反映论中的扩展 457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智能化信息实践中的发展 462

第八章 环境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基础 46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总体观与环境哲学 46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内容的电子信息化、智能综合化及其人文生态基础 470

第三节 原生自然界与次生生态系统的相关性原理 476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物质原理的时代创新 47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物质原理在现代宇宙学中的创新 479

第二节 西方科学哲学的时代科学价值及其疏漏 482

第三节 西方科学哲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探求 48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新 492

第一节 生态伦理观念在绿色文化中的变革 492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新伦理价值观 497

第三节 生态道德规范的时代新发展 500

结语:意犹未尽的思绪 506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转载情况 525

本书主要学术内容择译 528

参考书目 5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