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达主编;杨晓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07183567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梳理了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目录

序 田正平  1

导论   5

第一节 留学日本与国民教育思想的生成 38

第一章 强敌与先生——民族危机下的教育选择  41

第一节 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 43

一、从洋务教育看中国人的心理弱势 43

二、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启示 47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导向与政策  56

一、康有为以“以强敌为师”的立论 57

二、维新运动时期学习日本教育的改革尝试 62

三、清政府赴日留学和考察教育政策的确立 65

第二章 留学与考察——民族屈辱下的教育壮举   71

第一节 《劝学篇》与留学日本热 73

一、《劝学篇》与救亡图存 74

二、游学与社会改革 76

三、游学取向从“西艺”到“西政” 78

四、留日学生对“速成”游学的批评 80

五、对留学日本教育中民族歧视的抗议 84

第二节 教育官员、学者的赴日教育考察 88

一、清末日本教育考察的概况 88

二、中日教育官员、学者的教育认识交流 93

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104

一、从事中国留学教育与考察活动的动机 116

第三节 日本回应中国赴日留学与考察活动的个案 116

二、与中国留日学生的冲突与磨合 119

三、赴中国的教育考察 123

四、改革中国教育的建议 126

第三章 模仿与改革——民族觉醒中的教育变迁 136

一、留学日本教育与民族国家理想的建构 138

二、以日本为媒介吸收西方国民教育的思想原素 141

三、留日学生、学者提出的国民教育思想 144

第二节 清末中国教育改革的示范者——日本教习 161

一、日本教习涌入中国的历史契机 162

二、日本对日本教习去华的不同认识 168

三、新式学堂对日本教习的大量需求 174

四、清末各级各类学堂中的日本教习 178

五、日本教习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 186

第三节 西方教学思想由日本导入中国的个案分析 197

一、赫氏“形式教学阶段”由日本导入的契机、途径与内容 197

二、赫氏“形式教学阶段”由日本导入的文化特征 200

三、赫氏“形式教学阶段”导入中国后的实践形态 203

第四节 癸卯学制与近代日本学制 207

一、近代日本学制对癸卯学制的重要启示 208

二、癸卯学制对近代日本学制的借鉴 217

三、中日学者对癸卯学制的评论 228

一、《教育敕语》的文化特质及其历史作用 238

第五节 《教育敕语》与《教育宗旨》 238

二、《教育敕语》导入中国的基本脉络 243

三、清末中国《教育宗旨》的颁布 247

第五节 模仿日本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252

一、提倡国民教育 253

二、批判科举制度 255

第四章 选择与融合——民族复兴中的教育成长  259

第一节 1912~1937年赴日教育考察的新视角 261

一、赴日教育考察的概况 261

二、赴日教育考察的主要特征 266

三、赴日教育考察记个案分析 272

一、关于留学日本教育的讨论 277

第二节 20~30年代教育改革中的“东洋”与“西洋”之争  277

二、学制改革中的“东洋”与“西洋”之争 292

第三节 留学日本与鲁迅国民教育思想的文化特质 303

一、鲁迅国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日本探源 304

二、鲁迅国民教育思想的文化特质 316

三、鲁迅国民教育思想的实现道路 325

第五章 批判与重构——民族崛起中的教育道路 331

第一节 留学日本与李大钊开辟的新教育道路 334

一、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李大钊的影响 335

二、对日本文化教育的比较与批判 342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 348

四、“第三种文明”及其教育道路 351

第二节 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与日本教育 362

一、对日本教育思潮的译介 362

二、对日本教育的政治批判 370

三、对日本新教育研究成果的汲取 377

第六章 独立与对抗——民族救亡中的教育生命 391

第一节 中国对日本文化教育侵略的反抗 393

一、从教科书问题到“排日教育”问题 393

二、中国对日本拓殖教育的反应 395

三、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政策及中国人的反抗 399

第二节 战争中的民族教育观与教育政策 409

一、战争对中国教育的严重摧残 410

二、战争中的民族教育观 413

三、中国的抗战教育政策 417

第三节 中国人民的抗日教育 424

一、国统区的抗日教育 424

二、解放区的抗日教育 428

三、抗日战争中的留学日本教育 435

结语   443

一、中日近代教育关系揭示反传统教育的历史沉淀过程 443

二、中日近代教育关系是西学东渐与根源意识互动的结果 444

三、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建立在中国近代主体之上 447

主要参考文献  450

后记   4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