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毓川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16024034
  • 页数:204 页
图书介绍: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目录

A.地球的起源和历史 5

地球早期历史:大陆、海洋及大气圈的形成和演化 5

大陆地壳的年代和增生速率及其构造格局 5

地幔、地核演化及其动力学 6

地球早期生物演化 8

显生宙的古气候 9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气圈的相互作用 9

B.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 10

地质灾害预测、环境保护、减灾对策和灾害损失的评估 10

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11

环境规划和管理中的地球科学 12

城市地质:建设、土地利用、地下水、环境及灾害 13

世界遗产地质遗址 13

C.全球变化和未来环境 14

全球变化的地质记录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14

青藏高原的崛起与环境变化 15

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及趋势预测 15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水圈循环的影响 15

过去的全球变化——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 16

15万年来南北两半球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17

D.岩石圈结构及深部作用 17

下地壳的性质及壳幔交换 17

岩石圈的三维模型及四维制图 18

地幔的各向异性及流变学 19

大地热流、热点与地幔柱及岩石圈热结构 19

全球地学大断面 20

大陆科学钻探 21

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组成及动力学(包括均衡和密度非均匀性) 21

E.现今岩石圈运动 21

现今地壳应力场、活动断裂与褶皱以及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动力学信息 21

现今地球动力学模型 22

F.全球构造带 23

特提斯构造域及其周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 23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与隆升机理 24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25

古地磁研究与古大陆重建 25

大陆裂谷系及其成因机制 26

亚洲大陆的裂解和增生 27

G.造山带 28

造山带古板块构造体制及蛇绿岩 28

造山带地壳的动态部分熔融及流体作用 29

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地区的造山作用 31

H.沉积盆地分析 32

沉积盆地的成因、动力作用、分类和演化 32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和流体 33

盆地模拟及盆地分析 33

I.21世纪能源矿产和矿产资源 35

21世纪前半期世界能源矿产、矿产资源评价、预测及供需形势分析 35

能源矿产和矿产资源勘查前景 35

地热资源分布、评价及远景预测 36

地质历史中成矿省的演化和成矿年代学 36

现代洋底矿物资源:成矿作用及其资源开发利用 38

沉积成矿作用与生物成矿作用 40

矿床模式、成矿系列、区域成矿规律及相关成矿理论 40

构造-地热-热水系统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1

J.地学新技术方法 42

遥感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和城市问题调查 42

遥感技术新进展,新型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 43

现代地学分析的方法与仪器 43

石油化探中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分析 43

K.国际地学项目研究的进展 45

了解大陆岩石圈:多种方法的应用成果 45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计划(IDNDR) 46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进展和成果——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罗迪尼亚、冈瓦纳和泛大陆 47

大洋钻探计划(ODP) 48

环太平洋编图计划:构造、能源和矿物资源(CPMP) 48

全球变化中的地质作用/过去的气候(EPGC/CLIP) 49

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 51

IUGS-UNESCO矿床模式计划(DMP) 52

学科讨论会 53

一、地层学 53

建立地质年代表的综合途径:内容、方法、问题和进展 53

成因地层学的新进展:层序、全球性事件和旋回等 56

定量地层学的进展 57

深水相的沉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58

末元古系的时限、划分和全球对比 59

二叠—三叠系界线和全球三叠系的对比 60

侏罗、白垩系全球性事件与对比 60

新第三纪地层记录中的全球趋势和区域事件的相互关系以及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事件 61

石炭纪至二叠纪特提斯演化:古地理学、古海洋学和古地球动力学 62

二、古生物学、地史学 62

古生物地理及古大陆再造 62

钙藻、叠层石和泥丘的演化和环境意义 63

三、沉积学 65

现代和古代海相沉积环境 65

现代和古代陆相沉积环境 66

湖泊沉积:古环境记录 67

沉积地球化学和有机质作用 67

大陆边缘沉积 68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 68

四、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69

大陆环境变化的海洋记录与海陆相互作用 69

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69

大洋中脊演化过程与深海成矿作用 70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70

五、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 71

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及流变学的理论与实验 71

岩石变形机制(韧性剪切带与脆-韧性转化、显微构造及超微构造、有限应变分析及应力分析) 72

构造物理模拟及数字模拟和地震与构造物理环境 73

伸展构造及变质核杂岩 76

推覆、滑脱及冲断构造 77

走滑构造及反转构造 77

地质力学在工程稳定性评价、矿田构造及矿产资源预测方面的应用 78

板块构造以外的构造理论 79

六、火成岩岩石学 80

大陆板内和被动边缘岩浆作用 80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和其他碱性岩的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81

花岗岩的热机制,包体和构造环境 84

岩浆的生成、分离、上升、储集和喷发 85

岩浆作用过程中水和其他挥发组分的作用 86

实验岩石学的新进展 87

七、矿物学 88

成因矿物学及其应用 88

矿物温度计、矿物压力计和变质岩中的岩石矿物学 89

矿物相变及反应的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92

矿物包裹体 92

矿物物理学 94

应用矿物学 94

晶体生长动力学(成核、生长、溶解和形貌) 95

八、前寒武纪地质学和变质岩石学 95

地球最古老岩石及太古宙划分 95

早前寒武纪陆壳性质、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96

绿岩花岗岩带和高级变质区 97

元古宙活动带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 98

元古宙大陆及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及生物演化 99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及构造阶段划分 100

亚洲大陆前寒武纪地质及其对比 101

变质作用类型与构造环境 102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动力变质岩 102

混合岩化作用及其形成机理 103

九、矿床地质 104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及成矿作用 104

与火山岩类有关的矿床及成矿作用 104

与基性-超基性岩类有关的矿床及成矿作用 105

非金属矿床(包括粘土矿物和矿床)的成矿作用和开发利用 105

放射性矿床 106

与有机质有关的矿床,萤石和重晶石矿床 109

成矿物源、搬运、堆积机制和控制因素 110

金矿床 111

超大型矿床成矿规律 112

成矿预测及隐伏矿床寻找 113

十、化石燃料地质 114

陆相盆地生油气理论和成藏条件 114

90年代油气勘探新领域和资源前景 115

储层表征 115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生成与储集 118

成煤环境与含煤岩系沉积学 119

煤岩学、煤化作用与煤成烃 120

化石燃料有机地球化学 122

十一、矿产经济学 123

21世纪初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投资环境与政策 123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与矿产可供性研究 124

十二、地球化学 125

开放热液系统中矿物溶解与地球化学动力学 125

高温高压流体实验研究 125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及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进展与应用 126

环境地球化学 127

勘查地球化学 128

低温地球化学作用 128

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技术方法 130

十三、地球物理 131

区域地球物理 131

地震方法研究大地构造 131

地壳与地幔的电磁性质 132

勘查地球物理 133

十四、地震地质 133

地震、古地震与活动构造 133

地震预报 134

十五、第四纪地质 135

第四纪海、陆相地层对比及其所记录的冰期旋回对比和更新世下限 135

晚新生代以来同环境变迁相关的动植物迁移 136

十六、水文地质 136

地下水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136

含水层开发(超采)中的问题及治理 137

弱透水岩层的水文地质 138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 138

水圈-岩石圈关系及全球水循环中的地质作用 139

矿泉水、地热水 140

大水矿床水害防治及排供结合 141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管理及人工补给地下水 141

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 142

岩溶水文地质和岩溶环境保护 143

十七、工程地质 144

重大工程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 144

滑坡及其它顺坡运动的评价、预测及防治 145

地面沉降、崩塌(黄土湿陷)、地裂缝的评价、预测及防治 146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146

核电站选址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 147

建筑材料的工程地质勘查 147

十八、环境地质 149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地方病 149

大江、大河的治理与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149

火山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50

岩溶的形成、演化及其环境变化信息 150

区域环境地质评价及制图 152

工业废料、城市垃圾的储存和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 153

核废料处置的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 154

十九、数学地质和地质信息 155

地质体数学特征及地质灾害和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155

地质过程的数学模拟及计算机图示 156

地质信息管理和地学信息系统 157

数学地质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 158

二十、比较行星学 160

地外物体与比较行星地质学 160

天体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 161

地外物体撞击事件:地质记录与环境灾变效应 161

二十一、地质教育 162

大学的地球科学教育课程与未来地质学家的合理知识结构 162

中学教育和地球科学知识普及与社会进步 163

地质伦理、地质教育、培训及其国际交流 164

二十二、地质学史 166

地质学发展史与国际地学思想交流、19世纪以来地质分支学科的发展 166

地质理论、思维和哲学 167

市场经济下地质调查局的作用 168

专题研讨会 170

热荧光技术及其在地质上的应用 170

采矿与环境 170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的起源与演化 171

东亚活动带 171

地下流体对地震、火山及断层活动的作用 172

流体包裹体 172

大陆裂谷作用及石油资源和地震灾害 173

浅特提斯 173

东亚自然灾害编图计划 174

岩石圈构造的三维地质历史演化 174

海底热液活动与成矿方向 175

古地震学 175

附录一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计划委员会工作总结 177

附录二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讨论会总结 1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