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中国军事通史  第7卷  三国军事史
中国军事通史  第7卷  三国军事史

中国军事通史 第7卷 三国军事史PDF电子书下载

军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军事科学院主编;余大吉著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371046
  • 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军事通史 第7卷 三国军事史》目录

第七卷 三国军事史 1

绪论 1

第一章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发生 21

第一节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21

一、经济上实力雄厚 21

二、政治上称霸一方 22

三、军事上拥兵自强 24

第二节 东汉王朝权力崩溃 27

一、宦官外戚当政官僚士大夫集团崛起 27

二、宦官外戚同归于尽 28

三、官僚士大夫集团反对董卓窃权 29

第三节 关东州郡讨伐董卓 31

一、战争爆发时的形势和双方企图 31

二、洛阳的包围和反包围作战 33

三、孙坚攻入洛阳董卓退守长安 35

第二章 北方群雄割据混战 39

第一节 北方群雄割据混战的形成 39

一、北方牧守割据兼并的企图 39

二、北方群雄混战的形成 40

一、李傕郭汜等割据关中 41

第二节 李郭韩马等割据关西 41

二、白波诸帅割据河东 45

三、韩遂马腾割据凉州 46

第三节 刘虞二公孙割据幽州辽东 47

一、刘虞割据幽州 47

二、公孙瓒割据幽州 49

三、公孙度割据辽东 52

第四节 袁绍二张割据河北 53

一、袁绍割据河北 53

二、张杨割据河内 57

三、张燕割据冀州西山山谷 58

第五节 袁术张绣割据南阳和九江 59

一、袁术割据南阳和九江 59

二、张绣割据南阳 61

第六节 陶谦吕布割据徐州 62

一、陶谦割据徐州 62

二、吕布割据徐州 63

第七节 刘备割据徐州 66

一、刘备的兴起和割据徐州 66

二、建立有凝聚力的军队 67

三、争夺徐州的作战 69

第一节 向河南发展的方针 71

第三章 曹操统一河南 71

一、兖州的归曹和叛变 73

第二节 夺取兖州根据地 73

二、驱逐吕布保卫兖州 75

第三节 加强根据地建设 78

一、兴办屯田开辟粮源 78

二、迎接献帝建都许县 80

第四节 攻袁术击张绣灭吕布 82

一、进攻袁术打击其称帝 82

二、三击张绣缓解肘腋之患 83

三、消灭吕布占领徐州 85

一、战前基本情况和袁绍决心 88

第四章 曹操统一河北 88

第一节 官渡之战(上) 88

二、曹操的防御决心和战前准备 91

三、东征刘备解除后患 95

第二节 官渡之战(下) 97

一、白马延津初战 97

二、官渡相持 98

三、乌巢烧粮举行反攻 101

四、曹胜衰败的原因 102

一、进攻河北决心的形成 104

第三节 曹操开始进攻河北 104

二、黎阳之战 106

第四节 夺取冀青幽并 108

一、夺取邺城的决心 108

二、邺城之战 110

三、夺取冀青幽 112

四、平定并州河东叛乱 113

第五节 北征乌桓 115

一、北征乌桓的决心和准备 115

二、作战经过和胜利原因 117

一、割据开始时南方的形势 120

第五章 南方群雄的割据 120

第一节 南方割据的形成 120

二、南方割据的形成 121

第二节 刘焉刘璋和张鲁割据益州汉中 122

一、刘焉刘璋割据益州 122

二、张鲁割据汉中 125

第三节 孙策开拓江东 127

一、江东形势和孙策的企图 127

二、占领东部丹阳吴会 128

三、占领西部庐江豫章 131

第四节 孙权全据长江战略 133

一、保江东观成败 133

二、制定全据长江战略 135

三、三攻江夏 137

第五节 刘表割据荆州 138

一、建立州兵平定荆州 138

二、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139

第六节 诸葛亮隆中战略 142

一、《隆中对》的产生背景 142

二、《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144

三、《隆中对》评价 146

第六章 曹孙刘赤壁之战 150

第一节 曹操占领荆州 150

一、曹操统一南方先取荆州的企图 150

二、逼降荆州 151

三、追击刘备 152

第二节 赤壁之战(上) 155

一、曹操进攻东吴的决心 155

二、孙权刘备的联合策略 157

三、孙权抗曹决心的形成 158

一、孙刘联军赤壁乌林之战 161

第三节 赤壁之战(下) 161

二、孙刘联军围攻江陵之战 164

三、孙刘胜利和曹操失败的原因 166

第四节 刘备据有荆州 168

一、赤壁之战中收降南四郡 168

二、战后向东吴借南郡 170

三、据有荆州的意义和隐患 171

第七章 曹孙刘抢占中间地带 174

第一节 战后曹孙刘的企图 174

一、赤壁战后中国的形势 174

二、三方抢占中间地带的企图 175

第二节 孙权据有士燮交州 177

一、向西发展受挫 177

二、向南据有交州 178

第三节 曹操统一韩马等割据的关西 179

一、曹操潼关渭南之战 179

二、夏侯渊平定陇右之战 183

第四节 曹孙争夺淮南 185

一、双方争夺淮南的企图 185

二、曹操两攻濡须企图夺取制江权 186

一、夺取益州的决策 188

第五节 刘备夺取刘璋益州 188

二、南下进军和雒城之战 191

三、和平占领成都 194

第六节 曹操占领张鲁汉中 195

一、攻克汉中 195

二、同刘备争夺三巴 197

第八章 孙刘妥协各向曹操争夺边郡 201

第一节 孙刘争夺荆州达成妥协 201

一、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 201

二、孙刘争夺和平分荆州 202

一、孙权进攻合肥 203

第二节 孙权向曹操争夺淮南 203

二、曹操三攻濡须大军常驻淮南 205

第三节 刘备向曹操争夺汉中 206

一、封锁汉中攻击阳平关 206

二、据险不战逼退曹军 208

第四节 关羽向曹操争夺襄樊 210

一、北攻襄樊的企图和部署 210

二、围城打援俘虏于禁七军 211

三、堰城四冢失利撤围回救江陵 213

一、东吴转变方针决策夺取荆州 217

第一节 东吴偷袭江陵之战 217

第九章 孙刘联盟破裂双方争夺荆州 217

二、曹操挑唆孙刘争斗坐待两敝 219

三、吕蒙偷袭江陵 220

四、江陵之战的意义和胜败原因 222

第二节 夷陵之战(上) 224

一、刘备决策东征和蜀吴作战方针 224

二、蜀军攻占三峡陆逊战略退却 227

三、陆逊坚壁不战疲惫蜀军 230

第三节 夷陵之战(下) 231

一、蜀军兵疲意沮陆逊转入反攻 231

二、魏国坐待两敝东吴忍辱联魏 234

三、吴胜蜀败的原因 237

第十章 三国鼎立的格局和均势 240

第一节 两弱抗一强的战略格局 240

一、两弱抗一强格局的形成 240

二、两弱抗一强格局的保持 242

三、两弱抗一强格局的意义 244

第二节 南北方战略均势及其打破 245

一、南北方战略均势 245

二、南北方战略均势的打破 247

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缓和 249

第十一章 蜀国战略和战争 249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况 249

二、晚期宦官弄权并穷兵黩武 250

三、经济保持发展战争负担沉重 251

第二节 威武自强战略 253

一、威武自强战略的形成 253

二、对战争各阶段的战略指导 255

三、威武自强战略的基本内容 256

第三节 诸葛亮南征 258

一、南中的战略地位和反蜀叛乱 258

二、南征的准备和部署 260

三、南征的经过和胜利原因 261

第四节 诸葛亮北伐(上) 264

一、北伐的准备和战略方针 264

二、第一次北伐 268

三、第二三次北伐和魏军反攻 270

第五节 诸葛亮北伐(下) 272

一、第四次北伐 272

二、第五次北伐 274

三、北伐的胜败得失及原因 277

一、兴势防御战 280

第六节 兴势防御战和姜维北伐 280

二、姜维北伐 282

第十二章 吴国战略和战争 286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况 286

一、东南地区经济迅速繁荣 286

二、以江东大族为立国基础 287

三、内部矛盾重重后期丧失人心 288

第二节 限江自保战略 290

一、限江自保战略的形成 290

二、对战争各阶段的战略指导 291

三、限江自保战略的基本内容 293

第三节 争夺淮南之战 294

一、孙权对淮南的新攻势 294

二、诸葛恪进攻淮南之战 298

第十三章 魏国战略和战争 30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况 301

一、从政治经济上优待大族 301

二、士族崛起司马氏赢得政权 302

三、经济复苏郡县不再残破 304

第二节 先文后武守势战略 306

一、魏文帝攻势战略的失败 306

二、先文后武守势战略的形成 308

三、对战争各阶段的战略指导 310

四、守势战略的基本内容 311

第三节 魏文帝攻吴之战 312

一、三路伐吴之战 312

二、两次广陵观兵 315

第四节 统一辽东之战 317

一、战前形势 317

二、统一辽东的决策 318

三、统一辽东之战的经过 319

一、司马懿夺取中外军兵权的努力 321

第五节 司马氏消灭淮南政敌之战 321

二、司马师乐嘉之战 323

三、司马昭寿春之战 326

第六节 魏灭蜀之战(上) 330

一、魏灭蜀战前形势 330

二、司马昭灭蜀决策和作战方针 332

三、钟会攻陷汉中姜维摆脱钳制 333

第七节 魏灭蜀之战(下) 335

一、钟会受阻剑阁邓艾偷渡阴平 335

二、邓艾逼近成都迫使蜀国投降 337

三、乘虚蹈隙作战方针的胜利 340

第十四章 变革中的军制(上) 343

第一节 最高统帅体制 343

一、最高统帅掌兵制 343

二、中央军事领导指挥机构 345

第二节 都督制 347

一、都督制的创立 347

二、防范都督的制度 351

第三节 中军、外军和州郡兵 355

一、中军 355

二、外军 359

三、州郡兵 360

第四节 兵种和军队编制 361

一、兵种的基本情况 361

二、各国的兵种 364

三、军队编制 368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军制(下) 371

第一节 多种集兵方式 371

一、募兵 371

二、征兵 372

三、收降 373

四、以少数民族当兵 374

一、世兵制的形成 376

第二节 世兵制 376

二、世兵制主要内容 378

第三节 军法和赏赐 380

一、军法 380

二、赏赐 384

第四节 教育训练 386

一、军事教育 386

二、讲武和治兵 388

一、军粮保障的内容及机构 390

第五节 军粮保障 390

二、军粮的筹措储备和供应 391

第十六章 军事技术 395

第一节 格斗和远射兵器 395

一、格斗兵器 395

二、远射兵器 399

第二节 防护装具和马具 401

一、铠甲 401

二、新型铠 402

一、运车 403

第三节 军用车 403

三、马具 403

二、木牛流马 404

三、司南车 405

第四节 军事筑城和攻城器械 406

一、城 406

二、坞 408

三、楼橹、井阑、土山、地道 410

四、攻城器械 411

第五节 障碍物、军用道路和伪装 412

一、垒栅、鹿角和堑 412

二、军用道路 414

三、伪装 416

第六节 舰船和水上设障破障 417

一、舰船 417

二、火船、火筏 419

三、水上设障破障 420

第十七章 战术 421

第一节 行军和移营 421

一、行军 421

二、移营 423

一、侦察 424

第二节 侦察和通信 424

二、通信 426

第三节 战阵 428

一、战阵基本情况 428

二、阵内兵种、兵力和部署 430

三、基本阵法 431

第四节 八阵图 434

一、诸葛亮革新八阵 434

二、阵式编成及编成的原则 436

三、基本阵法 438

一、曹操军事思想的来源 441

第十八章 魏国军事思想 441

第一节 曹操军事思想(二) 441

二、用干戚以济世的战争观 442

三、文武并用的战争指导思想 444

第二节 曹操军事思想(下) 446

一、诡诈善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446

二、持法重才的治军思想 448

第三节 司马懿军事思想 452

一、灭贼之要在于积谷思想 453

二、审将料敌计数用兵思想 454

三、两弱相斗我承其弊思想 456

第十九章 蜀国和吴国军事思想 457

第一节 诸葛亮军事思想(上) 457

一、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来源和军事著作 457

二、“王者之兵”和以人谋取胜的战争观 460

三、以治为胜的建军思想 461

第二节 诸葛亮军事思想(下) 465

一、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465

二、谨慎用兵和攻心为上的战略战术思想 468

一、用众力众智思想 471

第三节 孙权军事思想 471

二、重视水战和战争资源思想 473

三、在三角中力避孤立思想 474

第四节 周瑜军事思想 475

一、韬勇抗威不畏强敌思想 475

二、料敌虚实以长击短思想 476

三、勇作国家柱石思想 477

第五节 陆逊军事思想 478

一、立于不败之地思想 478

二、避实击虚思想 479

三、众克在和思想 4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