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3卷 上古时代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08014485
- 页数:835 页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五经 2
《尚书》附《逸周书》 2
《诗经》 5
《易经》 8
《周礼》、《仪礼》与《礼记》 11
《春秋经》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附《国语》 16
第二节 史地书 23
《纪年》、《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23
《考信录》 25
云梦秦简 26
《永经注》 27
《山海经》 27
《穆天子传》 28
第三节 诸子书 28
《论语》和《孟子》附《孝经》和《尔雅》 28
《荀子》 33
《墨子》 35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 37
《管子》 40
《商君书》和《韩非子》 41
《公孙龙子》 44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 45
《吕氏春秋》 47
《淮南子》 48
第四节 辞赋 49
《楚辞》 49
第二章 考古资料 51
第一节 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51
殷墟遗址 51
郑州商城遗址 54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56
偃师二里头遗址 57
周原遗址 58
丰、镐遗址 59
洛邑(王城)与成周遗址 60
曲阜鲁故城遗址 62
临淄齐故城遗址 63
燕国都城遗址 64
晋国都城遗址 66
秦国都城遗址 67
楚国都城遗址 69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71
夏文化的探讨 71
先商文化的探讨 74
商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76
先周文化的探讨 78
西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79
东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81
边远地区文化 84
第三节 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89
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 89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91
手工业的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94
城市的兴起 97
埋葬制度所反映的社会阶级关系 101
第三章 甲骨文和金文 109
第一章 甲骨文 109
甲骨文及其分期 109
甲骨文中的卜辞 110
甲骨文的结构 112
甲骨文的内容 113
甲骨的保藏、出土和发掘 116
甲骨文的收藏和著录 119
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121
第二节 金文 125
金文和青铜器 125
金文的内容 127
金文和青铜器研究的发展 134
第四章 研究概况 137
第一节 “五四”以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绩 137
第二节 郭沫若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 140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40
奴隶社会阶段问题和社会史论战 143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成就 147
第四节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153
五十年代对古史分期的讨论 153
近年对古史分期和商周史研究的进展 155
第五章 本卷的缩写旨趣 168
第一节 关于氏族、部落的神话和传说 172
乙编 综述 172
第一章 神话、传说、历史年代 172
炎黄族属集团 173
东夷族属集团 180
苗蛮族属集团 189
百越族属集团 194
第二节 关于夏代的传说和夏虫的探索 199
传说中的夏代 200
夏文化的探索 208
附:夏王朝世系表 211
问题的提出 212
第三节 历史年代 212
关于夏年 213
商代纪年 215
西周积年 218
战国的起讫年代 223
第二章 商殷时期 225
第一节 商的建立、发展和衰亡 225
商的先世 225
汤灭夏和商王国的建立 227
盘庚迁殷 231
武丁时期的商王国 236
商王国的衰亡 239
第二节 商殷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统治制度 243
社会经济 243
阶级结构 250
政治制度 260
第三节 商殷时期的文化 269
甲骨文字 269
宗教迷信 271
天文历法 274
雕塑乐舞 280
附:商王朝世系表 282
周族的兴起 283
第三章 西周时期 283
第一节 西周王国的建立和巩固 283
武王灭商 290
管、蔡以武庚叛与周初政策 291
封藩建卫与国野统治 294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04
社会经济的发展 304
阶级关系 310
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319
第三节 周王国和国内各族的关系 338
西周初期 338
西周中期 342
西周末期 344
第四节 西周的衰微与平王东迁 347
历王专制与国人暴动 347
共和行政 349
宣王“不籍千亩”与“料民于太原” 351
幽王的昏乱与平王东迁 354
附:西周王侯世系表 356
第四章 春秋时期 359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 359
周王室的衰微 361
列国争雄的序幕 362
管仲治齐与齐桓公称霸 364
宋襄公图霸未成 371
晋文公的霸业 372
秦穆公称霸西戎 376
楚庄王北向称霸 378
晋国复霸与中原争霸的尾声 380
第二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82
铁制工具的使用 383
农业技术的进步 386
井田制的内部量变与“书社”的出现 388
“国”“野”关系的泯除与军赋田税的加重 391
阶级关系的变化 393
第三节 各国的大夫兼并与南方的混战 402
向戌弭兵 402
各国内政的变迁 404
县郡的出现与刑法的公布 411
南方的混战与越之灭吴 417
华夏与各族的走向融合 422
附:春秋列国世系表 427
第五章 战国时期 441
第一节 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逐渐生长 441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442
都市与交通的发展 450
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454
第二节 战国“七雄”与各国的变法图强 466
三晋、田齐的兴起与七国的形成 466
魏国的李悝变法 471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475
齐国邹忌的改革 477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478
秦国的商鞅变法 481
第三节 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及其重要制度 488
君主专制官制的确立 488
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 497
政治制度的制定 502
战国的兵制变化与防御工事的进步 507
第四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514
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 515
合纵连横中楚、齐的削弱 519
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526
战国时期边疆的少数族 530
第五节 社会大变革中学术文化的发展 537
新士人的兴起 537
文学的发展 542
历史撰述的发展 546
学派的出现 551
百家争鸣的盛况 554
附:战国王侯世系表 560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中国在上古世界的地位 566
第一节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和商周时期的中国 566
在夏代以前的年代 566
在与夏代同时的年代 568
在与商代同时的年代 570
第二节 西周文明和同时期的世界 571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57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 574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局面 575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面 575
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形势 576
丙编 典志 581
第一章 农业 581
第一节 农业环境 581
黄河流域的土壤 582
原隰薮泽 582
气侯 584
森林 585
黄河中下游的特点 586
长江流域 587
制作材料的发展 588
第二节 农具的发展 588
种类和形制的发展 590
第三节 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 592
物候历和物候诗 592
二十四节气 593
农时概念 594
第四节 农田耕作和作物栽培技术 594
农业土壤知识的积累 594
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596
农田水利技术 599
施肥技术的出现 601
选种和播种技术 602
田间管理技术 603
第五节 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及其产地 604
黍 604
粟 605
麦 606
稻 608
大豆 609
粮食作物构成和布局 610
第六节 园艺、林、牧、蚕桑业的生产技术 610
园艺技术 610
林业技术 611
畜牧技术 612
栽桑养蚕技术 614
第七节 狩猎、采集、捕鱼和植树的活动 615
狩猎 615
采集 616
捕鱼业和人工养鱼 618
人工植树造林的开始 620
第八节 农业生物学知识 622
第九节《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624
第二章 手工业、商业和货币 627
青铜器 628
第一节 商殷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 628
陶瓷、骨、角、玉、漆器 630
舟车制造业 632
以职为氏的工商业者 632
交换与贝币 633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 634
“百工”和官手工业 634
青铜工业的发展 635
陶瓷和纺织 636
贝币与金(铜)币 637
周代的民间交易 639
官手工业与“在官之工” 640
第三节 春秋时期官私工商业的发展与金属货币的出现 640
手工业的工艺分工 643
青铜器的冶铸 644
手工业的地区特点与地区分工 645
民间的手工业 646
商贾 647
空首布的铸造及使用 650
第四节 “素封”的出现,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达和金属铸币的流通 652
商业城市的繁荣与“素封”的出现 652
冶铁业的发展与重要铁工业地点 653
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与错嵌工艺 655
纺织、制盐、漆器 657
豪民经营的盐铁业 660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富商大贾的出现 662
金属铸币的发展及其形式 663
货币的流通与高利贷的产生 666
“质”“剂”的出现与“券”的应用 667
第五节 先秦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668
纺织 668
化工 670
建筑 674
水利 675
采矿 680
冶金 684
交通、运输工具 690
机械 692
第三章 交通、道路、都会 694
第一节 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 694
交通起源于生产和交换 694
沿渭水伸延的长西古道路 697
黄河中下游的三条南北古道路 698
淮水以南的古交通 699
古文献所反映的传说时代的交通 700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 700
三代迁都与交通道路的关系 703
夏、商的交通 706
西周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的修整 709
第三节 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 715
南北交通诸道路 715
东西交通诸道路 722
水上交通和运河 727
第四节 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 729
以雒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729
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733
以阳翟和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737
以安邑和大梁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740
赵国的都城和交通 742
齐国的都城和交通 744
楚国的都城和水陆交通情况 746
燕国的都城和交通 750
第五节 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 751
经济都会的兴起与交通道路的发展 751
陶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及其水陆交通 756
第六节 《禹贡》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思想 763
《禹贡》所说的“九州”地理形势 763
《禹贡》以冀州为中心之水陆交通网的设想 765
周初东征与武装殖民 772
第一节 周初的武装殖民与“国”“野”之分 772
第四章 国野、乡里与郡县 772
筑城镇戍与“国”“野”之分 773
第二节 “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775
“国人”对政治的干预 775
“野人”地位的低下 778
第三节 “国”“野”与“国人”“野人”区别之泯除 783
“盟国人于亳社” 783
晋“作州兵”与鲁“作丘甲” 784
“野”有“乡校” 786
“国人”干政的衰泯 789
乡、里的产生 790
第四节 乡、里的产生与郡县之出现 790
郡县的出现 792
第五章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795
第一节 井田制度 795
以公社形式按地域划分居民的奴隶制 795
奴隶制国家君主的最高土地所有权 796
“公田”、“私田”和“贡”、“助”、“彻” 797
“井田制”是残存的公社所有制 798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799
“有田一成” 799
“夏后氏五十而贡” 800
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 802
“殷人七十而助” 804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805
西周“国”、“野”和“公田”与“私田” 805
“周人百亩而彻” 811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814
“不籍千亩”,“履亩而税” 814
上、中、下地受田与土地休耕轮作 816
“履亩而税”制度在各国实行 817
普遍采用彻法,什而取一 819
制订户籍田册 820
“废井田、开阡陌”与土地制度的变化 821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821
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与土地买卖 827
大地主的兼并与自耕农的零替 829
“爰田”--中后期的井田制度 830
秦《田律》所反映的战国土地赋税制度 832
第六章 等级和阶级 836
第一节 等级的产生和划分 836
等级的产生 836
被统治阶级中的等级 839
第二节 等级与阶级的关系 843
等级、阶级和血缘关系 843
等级之间不可踰越 844
第三节 春秋战国之际新的阶级出现 846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旧过渡 846
士的流别 849
农民、隶农、佃农 849
工商身份的变化 850
贵族内部的贫富分化 851
第四节 商鞅变法的阶级政策 852
礼法之争的问题 852
二十等级爵制与新旧贵族 853
土地国有还是私有 855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他 856
- 《我和我的祖国 时代人物故事》文汇报社编著 2020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李声凤著 2019
- 《《原节子》日本国民女演员传记 比电影还传奇的一生 折射时代变迁》徐辰 2018
- 《时代光影里的丝路繁华》读者丛书编辑组编 2019
- 《轴心时代》(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 2019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
- 《高等院校教材 新时代大学英语阅读教程 1》(中国)傅超波 2019
- 《光荣时代》(中国)魏人,张卫华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青青校树》徐伟珠译;(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