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东北史
中国东北史

中国东北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佟冬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806263217
  • 页数:6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详尽、系统的关于东北地区从古至今的地方通史专著。全书上起四五十万年前,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计6卷。
上一篇:卡翁达自传下一篇:大田县志 1-2
《中国东北史》目录
标签:主编

第一章 原始时代东北的古人类及其文化 1

第一节 南部的原始人群 1

一、早期的原始人群 2

晚期猿人 2

生活环境 4

物质文化 6

文化特征 8

二、跨向氏族的门槛 10

早期智人 10

生活环境 15

工具与火 17

文化特征 20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早期 22

一、古文化遗址分布 23

南部地区 23

中部地区 25

北部地区 26

二、晚期智人及其物质文化 30

晚期智人 30

生活环境 33

石器工具 35

骨陶工具 39

在朝鲜半岛 41

三、古人类的大规模远徙 41

走向东北亚 42

冰川期陆桥 45

迁居日本列岛 47

美洲人类之源 48

第三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 49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持续发展 50

文化区域分布 51

氏族制度的发展 56

与中原的联系 61

二、人类的生活居住状况 66

居室的建筑 67

衣着的缝制 69

第四节 氏族公社经济的新发展 72

一、农牧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73

分布与发展 73

农业生产工具 78

二、渔猎经济的新发展 85

渔猎生产工具 85

主要渔猎区域 90

三、原始制陶业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水平 93

初期的陶器 93

制陶的发展 95

后期的陶器 97

窑室的建筑 99

第五节 文化艺术的萌芽 101

一、科学知识与图画文字 102

原始科学知识 102

图画文字符号 104

二、陶塑艺术与各种雕刻 106

陶塑人、兽象 106

木骨角玉雕刻 113

三、彩绘图案与刻划花纹 118

陶器彩绘图案 118

陶器刻划花纹 122

原始宗教观念 128

四、宗教观念与装饰习俗 128

装饰品与习俗 132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东北的古民族与青铜文化 135

第一节 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及社会发展 135

一 、夏商周对东北的统辖管理 135

尧舜禹与东北 136

夏商时代 139

周代东北 140

二、从父系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 143

青铜文明的出现 143

社会制度的变革 146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古民族 153

商人遗迹 154

一、辽西古商族 154

古燕族 158

孤竹与令支 160

箕与古朝鲜 163

二、西部的山戎 165

山戎与东胡 165

屠何与俞人 167

三、南貊与北? 170

貊人各部 170

?人各部 172

与中原关系 174

四、东北部的肃慎 174

社会状况 175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76

一、农牧业和渔猎业 177

生产工具的进步 177

经济分布区域 182

二、青铜冶铸业的出现与发展 184

青铜冶铸业的出现 184

青铜冶铸业的发展 185

青铜采冶矿址 188

三、制陶业的技术水平 188

制陶技术的进步 189

各地的制陶业 192

四、纺织生产 195

第四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 197

一、岩画与彩绘 198

白岔河岩画 198

陶器彩绘 201

二、雕塑与刻纹 202

陶塑艺术 202

骨片刻纹 204

陶器刻纹 206

青铜艺术 208

音乐 212

三、音乐与文字 212

文字 214

四、石祖与卜骨 216

石祖 216

占卜 217

五、装饰与居室 218

装饰 218

居室 220

第三章 燕秦对东北南部统辖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23

第一节 燕的逐渐强大与对东北南部的开拓 223

一、燕的建立与内政改革 223

周初的燕 224

禅位之乱 225

昭王图强 227

二、燕向东北南部的发展 229

齐伐山戎 229

燕击东胡 232

三、燕巩固在东北统治的措施 234

东北设郡 234

燕北长城 235

城鄣构筑 237

第二节 秦王朝对东北南部地区的统治 239

一、秦对东北南部管辖的确立 240

秦之东进 240

燕的灭亡 241

二、秦加强统治东北南部的措施 243

设立郡县 243

统一法令 245

秦代长城 247

第三节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250

一、封建制、奴隶制与氏族制并存 251

长城以南地区 251

长城以北地区 256

二、农牧渔猎业的发展 260

农业概况 261

铁制农具的出现 262

畜牧渔猎 266

1.冶铁和铁器制造业的崛起 268

冶铸技术 268

三、手工业生产发展水平 268

铁器制作 270

2.青铜冶铸业的持续发展 271

铜的冶炼 271

制造工艺 273

3.制陶业和纺织业 274

陶器生产 274

纺织生产 276

4.其他手工业生产 277

骨器和玉器 278

石器制造 278

各种编织业 279

第四节 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兴起 279

一、土特产品与金属铸币 280

土特产品的输出 280

金属铸币的出土 282

燕秦币制状况 284

二、城镇的兴起与规模 286

兴起与分布 286

城镇的规模 287

科学技术 289

一、科技与文字 289

第五节 文化与风习 289

字体衍变 292

二、青铜艺术 295

青铜饰品 295

青铜短剑 299

三、饰品与葬俗 303

各种饰品 303

各地葬俗 305

第四章 两汉时代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 308

第一节 消除割据势力与郡县制的巩固发展 308

割据的出现 309

一、割据局面的结束与辽东等三郡的建立 309

三郡的设置 311

二、征服卫氏朝鲜及苍海等五郡的设立 313

对匈奴的战争 313

征服卫氏朝鲜 315

汉代东北长城 318

三、王莽的民族高压政策与东汉的再统一 320

民族高压政策 321

东北的政治形势 323

少数民族的逐渐归附 324

民族矛盾再度激化 326

地方机构设置的变迁 328

第二节 ?貊各部的发展与夫余国的建立 329

一、?貊的融合与分布 330

汉代?貊称谓 330

各部分化组合 332

二、夫余国的建立与发展 336

夫余建国 337

统治机构 339

与汉的关系 340

第三节 乌桓、鲜卑的南下 343

一、乌桓、鲜卑南迁过程 344

乌桓的南下 344

鲜卑的南迁 347

二、与汉王朝之间的关系 349

乌桓与汉王朝关系 350

鲜卑与汉王朝关系 352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57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 358

农业政策 358

技术的进步 360

牧渔盐业 364

二、金属冶制和制陶手工业的发展 365

金属采冶 365

制陶和制砖 369

其他手工业 373

汉族地区 375

三、东北各族的社会发展水平 375

?貊地区 378

东胡地区 382

挹娄地区 387

第五节 各族文化的发展 389

一、与中原内地文化联系的加强 389

发展的因素 389

文化的传播 391

二、辽东地区的墓葬壁画艺术 395

三、陶塑与青铜浮雕 401

陶塑制品 401

青铜雕制 402

四、封建儒家文化的传入 404

五、民间风习与宗教迷信 406

衣着服饰 406

婚丧嫁娶 409

宗教信仰 411

第五章 魏晋对东北的短期统一和北朝时期东北的各族割据政权 413

第一节 汉末的辽东与曹魏对东北的统一 413

一、乌丸的征服与鲜卑的溃散 414

三郡乌丸 414

曹操北征 416

东部鲜卑 420

割据辽东 423

二、公孙氏之割据及其覆亡 423

割据条件 425

魏吴角逐 427

公孙氏之亡 432

三、毋丘俭之东征高句丽 435

高句丽部 435

两次东征 436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东部鲜卑的南迁 438

一、西晋对东北的统治 439

军政分立 439

辽东动乱 444

二、鲜卑南迁与慕容部的崛起 448

鲜卑南迁 449

汉化政策 454

尊晋勤王 461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前燕等地方割据政权 465

一、前燕政权 465

统一东北 466

对赵战争 469

前燕政权 472

前燕覆亡 475

二、前秦与后燕 478

苻洛之乱 478

后燕统治 482

燕的衰亡 484

三、鲜卑化汉人政权北燕 487

冯跋据燕 488

政治建树 491

第四节 北朝时期对东北的统治与各民族的发展 493

一、拓跋鲜卑的西迁和对北中国的统一 494

拓跋西迁 494

吞并北燕 496

管辖设置 499

民族关系 501

二、人民反抗斗争和东魏北齐对东北的统治 503

反抗斗争 504

东魏高欢 506

北齐时代 508

三、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 511

勿吉的崛起 512

夫余的衰亡 514

豆莫娄部 516

库莫奚部 517

契丹初起 519

地豆于部 520

室韦各部 521

乌洛侯部 522

第五节 社会生产状况 523

前燕的农业成就 524

一、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524

北燕对辽西的开发 527

二、北部地区各族的经济生活 529

西侧各族的经济生活 529

中、东侧各族经济状况 530

三、金属制造业的进步 531

铁器的制作 532

铜器的制造 533

马具的制造 534

金银器制作 536

制陶技术 538

四、制陶业的发展及瓷器的出现 538

瓷器的出现 539

五、各族间的贸易往来 541

交通条件的改善 541

贸易互市 543

第六节 各族文化概况 545

一、儒学与史学 546

儒家教育 546

史学著述 549

二、文学艺术 550

诗文歌舞 551

墓室壁画 554

石刻雕象 557

石刻书法 559

三、宗教风习 561

宗教信仰 561

民俗风习 565

第六章 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其逐渐强盛 570

第一节 高句丽的族属与建国 570

一、?貊后裔 570

高句丽非古朝鲜 570

高句丽与夫余的关系 571

始祖邹牟立国 572

二、先代世系 572

琉璃王迁都国内城 573

太武神王的武力扩张 574

闵中王与慕本王 575

太祖王的统一与扩张 576

三、广开土王的武功 578

向南扩展 580

称雄辽东 581

四、长寿王迁都平壤 582

放弃丸都的历史背景 582

迁都平壤及其发展 583

第二节 高句丽的社会发展 585

一、中原文化的积极影响 586

二、奴隶制的阶级结构 588

社会发展阶段 588

奴隶来源 589

奴隶主各阶层 592

平民阶层 595

三、统治机构及官吏设置 596

汉魏时代的机构设置 596

晋南北朝时的机构设置 597

唐时的机构设置 598

四、封建制因素的出现与发展 598

一、王莽的高压政策 601

第三节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601

反抗王莽暴政的斗争 602

东汉时期关系的和缓 603

二、助曹魏击溃公孙氏 604

与公孙政权的冲突 604

助曹魏灭公孙 605

三、毋丘俭攻打高句丽 606

战争的背景 606

从纪功残石看东征 607

四、与幕容氏矛盾的激化 610

前期的矛盾与斗争 611

高句丽的进入辽东 614

一、自然经济的发展 616

第四节 经济文化的繁荣 616

农业生产 617

手工业生产 618

牧业与渔猎 620

二、建筑与绘画的成就 621

城镇 621

宫殿 623

寺院 623

古墓 624

住宅 625

绘画 625

歌舞传统 627

三、音乐与舞蹈 627

壁画中反映的歌舞情景 628

四、宗教信仰 630

原始宗教 630

佛教的传入 630

五、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632

与辽东及内地的交流 632

与日本间的交往 633

与新罗等族的交往 633

附: 634

大事记 634

历史纪年对照表 6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