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原理入门  犯罪论基础
刑法原理入门  犯罪论基础

刑法原理入门 犯罪论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海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3623780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
《刑法原理入门 犯罪论基础》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刑法概论 1

第一节 刑法学 1

一、刑法 1

二、刑法学 3

第二节 刑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4

一、刑法的类型 4

二、刑法的意志内容 6

三、刑法的渊源 8

四、刑法的道德评价 9

第二章 犯罪导论 13

第一节 实质的犯罪概念 13

一、法益与法益侵害 13

二、法益理论的意义 15

三、法益侵害的否定评价 16

第二节 犯罪体系的建立及其历史发展 17

一、犯罪体系 17

(一)古典犯罪理论 20

(二)新古典犯罪理论 20

二、犯罪体系的历史演变 20

(三)目的的犯罪理论 21

(四)今天的犯罪理论 22

第三节 重罪、轻罪与违警罪 23

一、分类的历史演变 23

二、分类标准与意义 23

第三章 行为论 24

第一节 行为的意义 24

第二节 前古典犯罪论中行为概念的意义 25

一、自然主义的因果行为论 26

第三节 刑法中行为理论的发展 26

二、目的行为论 27

三、社会行为论 28

四、否定行为论 29

五、人格行为论 29

第四节 刑法中行为概念的内涵 31

一、刑法中的行为概念 31

二、行为概念中的评价因素问题 32

三、行为对构成要件介入的问题 32

第一节 构成要件的起源与功能 34

第四章 构成要件论 34

第二节 构成要件理论的发展 35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论 35

二、主观构成要件的发现 35

三、规范构成要件的发现 35

四、否定性构成要件的联系 36

第三节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37

一、两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 37

二、规范中的违法指示 38

(一)允许危险范围内的行为 39

三、社会相当性理论 39

(二)不直接侵害法益的行为 40

第四节 构成要件 41

一、构成要件及其分类 41

(一)体系的构成要件类型 41

(二)技术的构成要件类型 43

二、构成要件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47

第五节 客观归咎 49

一、客观归咎的含义 49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符合法则条件说 50

二、因果关系论 50

(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50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与相关说 52

三、客观归咎论 53

(一)制造禁止的危险 54

(二)实现禁止的危险 55

(三)规范保护范围外的结果 56

第六节 主观构成要件 57

一、主观构成要件概说 57

(一)目的 59

二、故意 59

(二)直接故意 60

(三)间接故意 60

三、对客观构成要件认识的错误 64

(一)客观要件错误 64

(二)客观要件错误的认识范围与内容 65

(三)客观要件错误的认定 66

一、利益人允诺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69

第七节 关系人的同意 69

二、被害人承诺作为阻却构成要件事由? 70

第五章 违法论 72

第一节 不法论基础 72

一、违法性与不法 72

二、形式违法与实质违法 72

三、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 74

四、违法性与有责性 75

五、正当化事由的体系 76

六、正当化事由的来源与类型 77

七、主观的正当化事由 78

八、正当化事由的效果 78

第二节 正当防卫 79

一、正当防卫的本质 79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 81

(一)行为的侵害性 81

(二)法益的可防卫性 81

(三)侵害的客观违法性 82

(五)防卫意识 83

(四)侵害的现实性 83

(六)防卫的有效性 84

(七)防卫的适当性 84

第三节 正当化的紧急避险 85

一、紧急避险的性质与类型 85

二、正当化紧急避险的意义与构成 86

(一)紧急危险 87

(二)法益比较 87

三、民法上的紧急状态 88

(三)避险的适当性 88

四、义务冲突 89

第四节 被害人的承诺 90

一、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意义 90

(一)法益的个人性 91

(二)生命的不可承诺性 91

(三)健康的有限可承诺性 91

二、被害人承诺的构成 92

(一)承诺的有效性 92

(二)行为人对承诺的认识性 92

一、国家强制的执行 93

三、推定的被害人承诺 93

第五节 职务行为 93

二、职务命令的执行 94

三、家长的惩戒权 95

四、准公务行为 96

(一)现行犯扭送 96

(二)民法上的自救 96

(三)船、机长的权力 97

(四)国民反抗权 97

第六节 正当化事由与允许危险的体系意义 97

第一节 责任论基础 101

第六章 责任论 101

第二节 刑法上责任理论的历史回顾 102

一、主观归责理论 102

二、心理责任理论 102

三、规范责任理论 102

(一)选择可能说 104

(二)性格责任说 104

(三)规范呼吁说(责任论不必要说) 105

(五)否定人格说 106

(四)功能责任说 106

第三节 责任的本质 107

一、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 107

二、规范责任的实质 108

第四节 责任能力 109

一、责任能力的定义 109

二、成年人的责任能力 110

(一)生物学判断 111

(三)法官判断与专家鉴定 112

(二)心理学判断 112

三、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 113

四、作为原因的自由行为 113

(一)故意的原因行为 113

(二)过失的原因行为 114

第五节 禁止的错误 115

一、违法认识与责任 115

(一)违法认识的对象 115

(三)违法认识的认定 116

(二)违法认识的程度 116

(一)直接的禁止错误 117

二、禁止的错误 117

(二)间接的禁止错误 118

三、禁止错误的可避免性 118

(一)禁止错误的可避免性与责任 118

(二)可避免性判断 119

(一)违法阻却与免责事由 120

(二)责任阻却与免责事由 120

一、免责论基础 120

第六节 免责事由 120

(三)免责事由的基本思想 121

(四)免责事由错误 122

二、免责的紧急避险 122

(一)免责紧急避险的要件 122

(二)紧急避险免责的限制 123

三、防卫过当 124

四、执行命令 125

五、超规范的免责事由 126

(一)超规范免责事由的意义 126

(二)义务冲突 127

第七章 其他可罚前提 128

第一节 其他可罚前提的体系意义 128

第二节 可罚性阻却事由 128

一、阻却可罚性的根据 128

二、可罚性阻却事由 129

三、可罚性免除事由 129

第三节 客观可罚条件 129

第八章 犯罪的特殊形态 129

一、刑法中的危险概念 131

第一节 危险论基础 131

I—危险论 131

二、危险的类型 133

(一)抽象危险犯 133

(二)具体危险犯 134

(三)广义的未遂犯 134

三、危险的实质 135

四、危险递增理论 137

(一)预备行为的原则不可罚性 138

(三)中止犯的原则不可罚性 139

(二)未遂犯的选择可罚性 139

第二节 犯罪阶段 140

一、犯罪阶段概述 140

二、预备与未遂的界限 140

三、未遂 141

(一)未遂的构成要件 141

(二)主观构成要件 142

(三)构成要件保护法益危胁的直接性 142

(四)构成要件没有完整实现 142

四、不能犯 143

五、中止犯 144

(一)可罚的中止 144

(二)不可罚的中止 144

第九章 犯罪的特殊形态 144

Ⅱ—过失论 145

第一节 过失论基础 145

第二节 过失行为的构成要件 146

一、违反客观注意义务 146

二、危险的认识 147

三、结果的避免 148

一、过失违法 150

第三节 过失行为的正当化事由 150

二、过失行为正当化事由的类型 151

(一)正当防卫 151

(二)正当化的紧急避险 152

(三)被害人承诺 152

第四节 过失责任的特点 152

一、违法意识 152

第十章 犯罪的特殊形态 153

二、客观注意义务的可认识性与可履行性 153

三、正常行为的期待不可能性 153

Ⅲ—不作为论 155

第一节 不作为犯 155

一、不作为的刑法意义 155

二、不作为犯的分类 157

(一)真正的不作为犯 158

(二)准不作为犯 158

二、不作为 160

第二节 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 160

一、构成要件状况 160

三、准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61

四、保证地位 162

五、行为特征的相等性 162

六、故意 162

七、过失 163

第三节 不作为犯的违法 164

一、刑法中保证义务的内容 164

(一)保护义务 164

(二)监控义务 165

二、不作为的违法意识 166

三、不作为的禁止错误 167

第四节 不作为犯的其他问题 167

一、不作为犯的未遂 167

二、不作为的共犯 168

第十一章 犯罪的特殊形态 168

(一)真正不作为犯的未遂 168

(二)准不作为犯的未遂 168

Ⅳ—共犯论 170

第一节 共犯论基础 170

一、共犯的刑法体系地位 170

二、行为控制理论 171

三、共犯的从属性 172

第二节 间接正犯 173

一、间接正犯的本质与含义 173

(一)无构成要件行为工具 174

二、间接正犯的分类 174

(二)无故意行为工具 175

(三)合法行为工具 175

(四)无责任能力工具 175

(五)禁止错误中的工具 176

(六)不能自由行为工具 176

(七)缺乏身份或目的工具 176

三、间接正犯中的错误 177

四、间接正犯的未遂 178

五、不作为的间接正犯 178

一、共同正犯的定义 179

第三节 共同正犯 179

二、共同的犯罪决定 180

三、共同的行为实施 181

四、共同正犯的未遂 182

五、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182

第四节 教唆犯与帮助犯 183

一、犯罪参与的可罚性根据 183

二、教唆犯 184

三、帮助犯 185

四、参与形式的重叠 187

第五节 必要的共犯 187

第十二章 犯罪的特殊形态V-竞合论 189

第一节 竞合理论基础 189

第二节 一行为与数行为 190

一、区别的标准 190

二、狭义的构成要件一行为 191

三、广义的构成要件一行为 191

(二)不作为的一行为与数行为 192

(一)过失的一行为与数行为 192

四、过失与不作为中的一行为与数行为 192

五、连续行为 193

第三节 观念竞合 194

一、观念竞合的刑法意义 194

二、观念竞合的表现形式 194

三、观念竞合的处理 196

第四节 现实竞合 196

一、现实竞合的含义 196

二、现实竞合的处理 197

一、法规竞合的本质 198

第五节 法规竞合 198

二、法规竞合的类型 199

(一)特殊性法规竞合 199

(二)补助性法规竞合 199

(三)消耗性法规竞合 199

三、法规竞合的处理 200

西文人名索引 201

内容索引 203

作者后记 2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