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公债经济效应论
公债经济效应论

公债经济效应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志耘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053311X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
《公债经济效应论》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主题 1

1.2 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 4

1.2.1 早期公债论 4

1.2.2 公债有害论 5

1.2.3 公债有益论 8

1.2.4 公债负担论 12

1.3 本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基础 14

1.3.1 分析方法 14

1.3.2 分析基础 16

表1—1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效果比较 25

表格 25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 26

1.4.1 基本问题(第一部分) 27

1.4.2 公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第二部分) 30

1.4.3 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 33

1.4.4 公债管理政策的经济影响(第四部分) 36

第2章 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39

2.1.1 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含义 40

2.1 李嘉图对等定理 40

2.1.2 李嘉图对等定理的争论 45

表2—1 公债—税收调整对个人的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45

2.2 公债的资产效应 51

2.2.1 公债的资产效应的内在稳定功能 51

2.2.2 公债的资产效应与生产能力效应 54

2.2.3 公债幻觉 57

第3章 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60

3.1 公债融资的资产效应 61

3.1.1 IS—LM分析的基本框架 62

图示 64

图3—1 IS—LM曲线 64

3.1.2 公债的资产效应 66

图3—2 货币需求的资产效应 67

3.2.1 民间部门承担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69

3.2 公债融资的流动性效应 69

3.2.2 中央银行承担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72

3.2.3 税收融资的总需求效应 75

图5一4 0<Δ<■时的一种情况 75

3.2.4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总需求效应 76

3.2.5 考虑到流动性时的财政政策效果 77

表3—1 公债融资的总需求效应 78

3.2.6 综合比较分析 78

3.3 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 81

3.3.1 增支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81

3.3.2 借新债还旧债的总需求效应 84

3.3.3 减税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85

3.3.4 减债课税的总需求效应 86

3.4 中国:公债融资与总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87

表3—2 公债融资规模与总需求 88

表3—3 公债余额—收入比率国际比较 90

表3—4 政府购买性支出与新增公债收入 91

表3—5 国有企业留利水平与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92

第4章 公债的通货膨胀效应 93

4.1 公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定性分析 93

4.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94

4.1.2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95

表4—1 我国1979年至1988年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扩张率之间的关系 99

4.1.3 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00

表4—2 94个国家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扩张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100

4.2 公债融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数理分析 106

4.2.1 基本体系系 106

4.2.2 民间部门承担的公债融资 109

图4—1 民间部门作为购买主体的公债融资效应 111

4.2.3 中央银行承担的公债融资 116

图4—2 中央银行作为购买主体的公债融资效应 117

4.2.4 税收融资 120

图4—3 税收融资的效应 121

4.2.5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 121

图4—4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效应 123

表4—3 不同情况下的公债融资的通货膨胀效应 124

4.3 中国:公债融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125

第5章 公债的经济增长效应 128

5.1 财政政策效应: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129

5.1.1 基本框架 130

5.1.2 财政政策对充分就业增长率的影响 132

5.1.3 财政政策对支出增长率的影响 135

5.1.4 促进均衡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36

表5—1 各种财政政策变量增大时两种增长率的变化方向 137

5.1.5 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37

表5—2 提高均衡增长率的财政政策操作 139

5.2 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0

5.2.1 公债的财政效应 141

5.2.2 公债的流动性效应 143

5.3 财政政策效应: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146

5.3.1 基本框架 147

5.3.2 新古典学派体系下的财政政策作用 150

图5—1 可变的人口增长曲线 154

5.4 新古典学派的货币增长模型 155

5.4.1 基本模型建立 156

5.4.2 稳定增长状态 160

5.4.3 均衡的稳定性 164

图5—2 k=0曲线 164

5.4.4 货币供给率的变化效果 166

5.5 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70

5.5.1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171

图5—3 人均公债存量的动态行为 173

图5—5 资本—劳动力比率变化率与公债变化率的动态行为 177

图5—6 公债变化率曲线的动态行为 178

5.5.2 中央银行承担公债发行 182

图5—7 7δ/θ8>O时的均衡解 184

5.5.3 基本结论 186

5.6 中国:公债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87

第6章 公债的利率效应 191

6.1.1 古典利率决定论 192

6.1 影响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192

6.1.2 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193

图6—1 古典利率决定 193

6.1.3 借贷资金说的利率决定论 195

图6—2 新古典利率决定 196

6.1.4 希克斯—汉森利率决定论 196

图6—3 希克斯—汉森利率决定 197

6.1.5 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论 198

图6—4 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 199

6.2.1 依据IS—LM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00

6.1.6 公债发行是影响利率水平的间接因素 200

6.2 封闭经济中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00

图6—5 公债发行与利率决定:IS—LM模型 202

6.2.2 依据三种资产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08

图6—6 公债发行与利率决定:三种资产模型 210

6.3 开放经济中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14

6.3.1 依据有价证券平衡理论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14

6.3.2 依据支出理论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16

6.3.3 依据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 217

图6—7 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 220

6.4 公债货币化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 222

图6—8 公债货币化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 224

6.5 中国:公债与利率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226

表6—1 银行存款利率与国库券利率对照表 228

表6—2 公债利率与储蓄利率 229

表6—3 债务融资与货币融资的比例 230

表6—4 美国赤字规模与货币化比率 231

7.1.1 资本形成的概念 232

7.1 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232

第7章 公债的资本形成效应 232

7.1.2 资本形成的作用 234

7.1.3 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两种观点 236

7.2 公债融资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238

7.2.1 分析框架的建立 239

7.2.2 公债融资对资本形成的影响:数理分析 243

图7—1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A—M) 246

图7—2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A—B) 248

图7—3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B—M)及(B—B) 252

7.2.3 补充说明 257

表7—1 在不同情况下不同融资方式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258

7.3 排挤效应论 260

7.3.1 完全排挤论 261

图7—4 早期古典完全排挤论 262

图7—5 超理性完全排挤论 263

7.3.2 零排挤论 265

图7—6 资金完全排挤论 265

图7—7 零排挤论(早期凯恩斯理论) 266

图7—8 零排挤论(财政支出的影响) 267

图7—9 交易部分排挤论 268

7.3.3 部分排挤论 268

图7—10 有价证券部分排挤论 270

7.3.4 关于排挤效应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272

图7—11 有价证券替代部分排挤论 272

图7—12 公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 273

图7—13 公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 274

7.4 中国的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275

表7—2 财政投资占全社会投资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276

表7—3 中国总储蓄的部门构成 277

表7—4 公债余额与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 279

表7—5 利率调整与投资变动对照表 280

8.1 公债管理的基本问题 281

第8章 公债管理政策的经济效应 281

8.1.1 公债管理的含义和原则 282

8.1.2 公债的种类 283

8.1.3 公债发行的原则 285

图8—1 有期公债的分类 285

8.1.4 公债发行的方法 287

8.1.5 公债发行的条件 288

8.2 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 291

8.2.1 公债管理政策的含义 292

8.2.2 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 293

8.3 长期公债与短期公债的最适构成 295

图8—2 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的最适构成 296

8.4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应 297

8.4.1 基本分析框架 298

8.4.2 物价变动与公债效应 301

图8—3 指数化公债与非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果 302

8.4.3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稳定效应 306

8.5.1 公债结构的选择 310

8.5 中国:公债管理问题与对策建议 310

8.5.2 公债利率的选择 312

8.5.3 公债发行的方法与时间 313

8.5.4 公债流通的方式 315

8.5.5 公债偿还问题 316

表8—1 今后年度的内债到期偿还情况 317

参考文献 318

一、中文版 318

二、中译版 320

三、英文版 321

四、日文版 328

后记 3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