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炳瑛,韩康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22012575
  • 页数:547 页
图书介绍: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目录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篇 3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逻辑及其实践 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证 3

1.对财产占有社会化趋势的实证分析:股份公司 3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般特征 9

(二)实践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验证 11

1.公有制在苏联的实践 11

2.公有制在南斯拉夫的实践 16

3.公有制在中国的实践 19

4.公有制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21

5.公有制实践的经验教训 23

1.全民所有与实际占有的矛盾 25

(三)公有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25

2.所有权平等与经营条件不平等的矛盾 26

3.国家与企业的矛盾 27

4.全民所有与地区、部门所有的矛盾 28

二、公有制主导和多元所有制 31

(一)我国所有制“一主多元”的格局及其客观依据 31

1.研究所有制结构的方法论问题 31

2.“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 33

3.“一主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客观依据 39

(二)对多元所有制结构的矛盾分析 43

1.体制方面的问题 43

2.政策方面的问题 46

3.其它方面的问题 48

1.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启示 50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 50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理论和实践 50

2.实践中的公有制产权模式 55

3.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6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结构 63

1.明确公有制的产权主体 64

2.优化公有制的产权结构 68

四、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 74

(一)对该问题的理论溯源 74

1.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消亡论 74

2.列宁的“并存论”及其发展 81

(二)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 87

1.对各家观点的评述 87

2.商品经济是公有制的内在形式 91

3.公有制关系的市场实现过程 95

(三)探索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的新形式 99

1.公有制现实形式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99

2.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的两大支柱 102

企业与市场篇 107

一、企业管理新体制的建立 107

(一)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07

1.扩权改革和制度创新 107

2.企业制度创新的市场取向 108

3.国有企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矛盾和抉择 113

(二)承包制实践的理论分析和评估 116

1.承包制:现实条件的选择 116

2.承包制结构分析 119

3·对承包制改革的基本评估 128

(三)股份企业制度改革在我国的适应性 130

1.股份制:企业制度改革的一种可行选择 130

2.股份制企业的模式及其适应性 137

3.完善承包制和推动股份制的对接 142

二、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145

(一)竞争与规模利用:企业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145

1.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145

2.“马歇尔冲突”与企业组织政策 149

(二)企业集团:规模经济的高级形式 154

1.企业集团的一般规定 154

2.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因和依据 155

3.企业集团组织、管理的规范模式 159

4.企业集团发展的效率保障 163

(三)资产流动与产权改革:企业集团发展条件分析 165

1.资产流动形式与企业集团形成 165

2.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168

3.障碍与出路:传统产权制度及其改革 171

三、市场体系与市场结构 175

(一)初期发育阶段的市场 175

1.经济发展低二元结构下的市场发育 175

2.双重经济体制并存对市场发育的影响 178

(二)劳动要素市场的发育 182

1.劳动要素市场发育的迟滞 182

2.劳动要素市场发育的难点 187

3.建立结构型劳动要素市场 188

1.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行性 192

(三)期货市场的发育 192

2.期货市场发育的难点 195

3.期货市场的起步与发展 197

(四)证券市场的发育 200

1.组织适度规模的证券市场势在必行 200

2.组织证券市场的难点 204

3.证券市场的起步 206

四、价格调整与价格放开 210

(一)对我国传统价格体制的深层反思 210

1.传统价格体制的三个主要特征 210

2.传统价格体制的生长基因 215

3.传统价格体制衍生的三个后果 218

(二)对我国价格体制改革的重新审视 222

1.价格体制的十年演变 223

2.价格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227

3.通货膨胀的价格体制原因 231

(三)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选择 235

1.拓宽放价范围,完善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 236

2.转变观念,重塑市场价格的管理体制 239

3.垄断价格的分类管理 241

五、市场秩序与市场管理 244

(一)从放开市场到规范市场 244

1.初始市场的发轫 244

2.非对称性市场中企业行为畸变 247

3.行政权力的渗扰 251

4.现实对规范市场的要求 253

1.市场秩序和规范市场 255

(二)规范市场的构造 255

2.市场秩序的产权规范 256

3.市场秩序的交易规范 259

4.市场秩序的管理规范 261

5.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 264

(三)市场秩序与垄断 266

1.我国垄断的类型及演变 267

2.垄断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269

3.目标选择:有控制的垄断竞争市场 272

(一)计划、市场与公有制 277

1.“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 277

一、计划与市场 277

宏观管理篇 277

2.从实际出发改变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观念 280

3.公有制下的计划与市场 285

(二)计划与市场的相结合 288

1.计划与市场的功能特征 288

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 292

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形式 294

二、宏观调控体系:财政与信贷 298

(一)财政的集中与分散 298

1.我国财政分配格局的现状及矛盾 298

2.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选择 302

(二)信贷膨胀与结构调整 306

1.我国信贷膨胀的表现及成因 306

2.信贷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矛盾 308

3.近期调整信贷结构的基本思路 309

(三)财政、信贷杠杆作用的发挥与现行体制的矛盾 312

1.企业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313

2.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314

3.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不完善不规范 316

(四)财政、信贷的联动与配套 317

1.财政、信贷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317

2.财政、信贷的政策效应及调控模式 320

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324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隐性失业 324

1.隐性失业的表现形式 324

2.导致隐性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 326

3.隐性失业带来的问题 329

1.充分就业目标的不可行 331

(二)建立开放型的劳动就业新体制 331

2.建立合理就业的政策目标 335

3.建立和发育劳动要素市场 338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40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41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46

四、收入分配与公平、效率原则 353

(一)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矛盾与发展 353

1.关于矛盾的分析 353

2.按劳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 359

(二)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365

1.公平观的历史性和阶级含义 366

2.社会主义公平的三个层次 369

3.公平与效率 371

4.关于“收入分配不公” 376

一、经济周期与经济体制改革 391

(一)我国的周期性经济波动 391

1.我国存在周期性经济波动 391

改革、开放与发展篇将 391

2.我国周期性经济波动的特点 398

(二)我国周期性经济波动探源 401

1.一般原因: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401

2.直接原因: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405

3.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投资 409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411

1.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矛盾 412

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协调 415

1.对90年代我国经济周期的预测 419

(四)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总体协调的设想 419

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总体协调的设想 422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431

(一)九十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431

1.国际政治发生重大变化 431

2.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前瞻 432

(二)我国原有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面临挑战 435

1.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435

2.沿海外向型区域开发 437

(三)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推进 443

1.转换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 444

2.开拓“沿边”、实现市场多元化 449

3.开发“沿江”、自东向西带动经济发展 454

4.区域开放与部门开放并举 456

(一)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再认识 459

1.关于“数量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 459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59

2.关于增长速度 464

3.关于扩大再生产的主导方式 472

4.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总体评价 478

(二)我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484

1.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 485

2.保持适度的积累率 489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492

(一)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深层原因 492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 500

(三)主导产业和产业群的选择 509

1.区域突进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矛盾 519

五、区域经济发展 519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19

2.区域发展差异与国良经济整体协调的矛盾 520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产业结构总体布局的矛盾 521

4.区域间经济摩擦与社会化区域协作的矛盾 522

5.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的成因 523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529

1.战略选择中的共识 529

2.战略选择的几种可能性 531

3.对现有战略选择方案的评估 536

(三)构造“非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537

1.构造新格局的基础 537

3.构造新格局的设计 5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