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脉冲星
脉冲星

脉冲星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密斯(Smith,F.G.)著;李启斌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3031·1959
  • 页数:244 页
图书介绍:
《脉冲星》目录
标签:脉冲星 脉冲

目录 1

第一章 脉冲星的发现 1

1.1 行星际闪烁 2

1.2 1968年2月份英国《自然》杂志上的通讯 4

1.3 证认为中子星 5

1.4 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光学脉冲 6

1.5 蟹状星云脉冲星的X射线脉冲 7

1.6 脉冲星研究的发展 9

2.1 灵敏度问题 11

第二章 搜寻和观测技术 11

2.2 脉冲到达时间的色散 12

2.3 搜寻技术:单脉冲 14

2.4 搜寻技术:周期性 15

2.5 光学、X射线和γ射线技术 17

第三章 脉冲星和自转中子星的同一性 20

3.1 致密星的脉动 20

3.2 行星和双星轨道 22

3.3 自转致密星 23

3.4 周期的变化 24

第四章 X射线脉冲星 26

4.1 HerX-1/HZHer 29

4.2 CenX-3 31

4.3 周期变化和质量交流 32

4.4 其他X射线双星 33

4.5 X射线发射的物理学 35

第五章 中子星的内部结构 38

5.1 温度 38

5.2 外层 40

5.3 中子露点 41

5.5 核心固化和超子的形成 42

5.4 中子流体:超流 42

5.6 中子星模型 43

5.7 中子星的稳定性与中子星的形成 44

第六章 中子星的磁层 47

6.1 磁层的电动力学 48

6.2 轴对称偶极子 50

6.3 倾斜转子 53

6.4 复杂性与不稳定性 54

6.5 Ruderman胡须和功函数 54

6.6 脉冲星的能流 55

第七章 脉冲的守时性 57

7.1 脉冲星位置和质心改正 57

7.2 相对论改正 60

7.3 周期、周期变化和脉冲星位置 61

7.4 蟹状星云脉冲星 62

7.5 船帆座脉冲星PSR0833-45 66

7.6 中子星结构和跃变函数 67

7.7 星震和核震 69

7.8 脉冲星年龄和阻尼指数 71

7.9 脉冲星的自行 72

7.10 双星 74

7.11 双星脉冲星PSR 1913+16 75

第八章 累积射电脉冲的性质 78

8.1 累积脉冲轮廓 78

8.2 开/关比:中介脉冲 80

8.3 累积脉冲轮廓的频率响应 83

8.4 累积偏振 84

8.5 累积轮廓的精细结构 87

8.6 模式变化 87

8.7 脉冲星射电发射的频谱 90

8.8 流密度的长期变化 91

第九章 个别射电脉冲 93

9.1 个别脉冲的结构 94

9.2 亚脉冲的宽度 97

9.3 微结构 101

9.4 脉冲能量的直方图 103

9.5 脉冲漂移 105

9.6 脉冲漂移的调制作用 108

9.7 消零和节律 108

10.1 发现与早期观测 112

第十章 蟹状星云 112

10.2 蟹状星云的连续辐射 114

10.3 能量补给 115

10.4 能量从脉冲星转移到星云 117

第十一章 蟹状星云脉冲星 121

11.1 频谱 121

11.2 脉冲形状 124

11.3 色散量与脉冲到达时间 125

11.4 强度变化 126

11.5 脉冲的变化:巨脉冲 127

11.6 偏振:光学 129

11.7 偏振:射电 131

11.8 光学辐射与射电辐射的关系 132

第十二章 脉冲星距离的指示器——星际介质 134

12.1 星际电子 134

12.2 银河系HⅠ盘 135

12.3 HⅡ区盘 137

12.4 电子分布模型 139

12.5 中性氢的吸收 140

12.6 高银纬脉冲星 143

13.1 在十八个量级以下 146

第十三章 星际磁场 146

13.2 脉冲星偏振的法拉第旋转 148

13.3 近区磁场的形式 150

13.4 较远空间的磁场 152

13.5 银河系磁场:小结 153

第十四章 星际闪烁 155

14.1 薄屏模型 155

14.2 闪烁的衍射理论 157

14.3 厚扩散屏 159

14.4 观测结果 160

14.5 脉冲展宽 163

14.6 多重扩散:几何方法 165

14.7 脉冲展宽的衍射理论 167

14.8 脉冲展宽的观测 169

14.9 源的视直径 172

14.10 闪烁图案的速度 173

14.11 脉冲星的自行 176

第十五章 辐射过程 178

15.1 回旋辐射 178

15.2 运动电子的回旋辐射 180

15.3 同步加速辐射 181

15.4 曲率辐射 184

15.5 相干性 185

15.6 脉泽放大 186

第十六章 发射机制Ⅰ:观测特征的分析 187

16.1 累积脉冲轮廓 187

16.2 个别脉冲:亚脉冲 188

16.3 强度和频谱 190

16.4 周期P及其导数P 191

16.5 同年龄和周期有关的辐射特征 192

第十七章 发射机制Ⅱ:几何考虑 193

17.1 累积轮廓的宽度 193

17.2 累积轮廓的形状 197

17.3 亚脉冲宽度 197

17.4 相对论性成束过程 198

17.5 亚脉冲偏振 202

17.6 偏振的方位角 203

17.7 单矢量模型 204

17.8 同旋转磁场的关系 205

17.9 结论:发射源的位置 207

第十八章 发射机制:讨论 209

18.1 位置 209

18.2 能密度 212

18.3 频谱 213

18.4 射电辐射 214

18.5 小结 216

第十九章 超新星:脉冲星的起源 220

19.1 超新星爆发 220

19.2 超新星产生的频率 222

19.3 双星中的超新星 224

19.4 观测到双脉冲星的机会 226

19.5 中子星所获得的速度 227

19.6 脉冲星和超新星的成协 228

第二十章 脉冲星的年龄与分布 230

20.1 观测的分布函数与实际分布函数 231

20.2 周期的分布 232

20.3 光度的分布 233

20.4 垂直距离|z|的分布 233

20.6 银河系内脉冲星总数 234

20.5 径向距离R的分布 234

20.7 分布函数之间的相关 235

20.8 脉冲星的年龄 235

20.9 辐射截止 238

20.10 结论 238

第二十一章 高能和致密星 240

21.1 X射线双星 240

21.2 星团中的X射线 241

21.3 银河中心 242

21.4 河外星系团 243

21.5 射电星系和类星体 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