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1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 1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2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3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 3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 5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8
一、精致农作 9
二、经济高效 11
三、持久发展 14
第四节 耕作学的任务与对象 16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18
第一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18
一、光资源 18
二、热量资源 19
二、水资源 22
四、地貌 24
五、土地资源 27
六、植被 29
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 30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31
第二节 土地生产力及开发 31
二、我国土地的生产潜力 34
三、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35
第三节 不同资源组合下的耕作制度类型 37
一、耕作制度的类型 37
二、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地区的耕作制度类型 39
第三章 作物布局 41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与设计 41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41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42
三、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46
四、结构调整 49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50
第二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 50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53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58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62
五、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67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69
第三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72
一、粮食作物布局 73
二、经济作物布局 73
三、果品蔬菜布局 77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78
三、相似分析法 79
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 79
第四节 作物布局研究方法 79
一、生态适应性分析法 79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 80
五、相关分析法 80
六、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 80
七、决策指数法 80
八、单纯形迭代法 81
第四章 复种 83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83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83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84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89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90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90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93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95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95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96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96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97
一、热量与复种 97
二、水分与复种 103
三、肥料、地力与复种 104
五、经济效益评价 105
四、劳畜力、机械与复种 105
第四节 复种技术 107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107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109
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109
一、二年三熟 109
二、一年二熟 110
三、一年三熟 114
第五章 间套作 117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117
一、间套作的概念 117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119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123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126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130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131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133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 136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137
二、田间结构配置 139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141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142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143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147
三、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 151
四、立体种养类型 153
五、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 154
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 156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156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156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157
第二节 连作 160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160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161
三、连作的应用 163
一、茬口特性的形成 164
第三节 茬口 164
二、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 166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169
第七章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171
第一节 农牧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171
一、农牧结合的含义 171
二、农牧结合的意义 171
第二节 农牧结合效率与模式 173
一、一性生产决定二性生产 173
二、转化效率 174
三、农牧衔接模式 176
一、我国饲料特点 177
第三节 饲料——农牧结合的纽带 177
二、我国精饲料与蛋白质饲料 178
第四节 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179
一、调整、强化三元结构 179
二、插种、复种饲料作物 180
三、间混套作饲料作物 182
四、饲料轮作 183
五、非耕地利用 183
第五节 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184
一、南方水田 184
二、南方旱地 185
三、华北地区 185
五、西北地区 186
四、东北地区 186
六、山区 187
七、城市郊区 187
第八章 养地 188
第一节 农田建设 188
一、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 188
二、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地规划 189
三、改造低产田,建设高产田 191
第二节 农田土壤培肥 192
一、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192
二、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物质平衡动向 195
三、土壤培肥的途径与措施 197
四、确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200
第三节 农田保护 202
一、农田保护的重要性 202
二、保护性作物种植 203
三、保护性土壤耕作 205
四、梯田种植法 206
五、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 207
第九章 土壤耕作 210
第一节 作物对耕层的要求与土壤耕作的任务 210
一、调整耕层三相比 210
二、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212
三、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 213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与作用 214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214
二、基本耕作措施 215
三、表土耕作措施 218
四、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 219
第三节 少耕和免耕 221
一、少耕和免耕的含义与发展动向 221
二、少耕、免耕技术的作用和依据 222
三、我国少、免耕的运用与前景 224
第四节 水田土壤耕作 225
一、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 225
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 226
三、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 228
第十章 耕作制度演变历史、现状与展望 230
第一节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230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30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231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232
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耕作制度 233
一、中国耕作制度分区原则 233
二、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234
第三节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242
一、农业发展趋势 242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 244
三、2000年前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246
附:耕作学实验指导 248
实验一 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辨识 248
实验二 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253
实验三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259
实验四 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 265
实验五 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268
实验六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272
实验七 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276
实验八 不同耕法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 280
实验九 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283
附:耕作学实验室基本仪器设备简介 289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公路工程造价员》陈楠主编 2013
- 《农网配电营业技师培训教材》王金笙主编 2010
- 《动物故事 70则中国原生态童话作品》何承伟本册主编 2013
- 《天使与女神》韦伶主编 2013
- 《安装工程造价员》周胜主编 2013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杨拴科,赵进全主编 2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释义及适用指南》何永坚主编 2013
-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员》薛孝东主编 2013
- 《流动非线性及其同伦分析 流体力学和传热》(美)瓦捷拉维鲁(VAJRAVELU K.),(美)隔德(GORDER R.A.V)著 2012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