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康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712207X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德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社会学》首先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概念予以澄清,然后论述了社会变迁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阐发,最后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了建构尝试。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教育社会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1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2

一、研究对象诸说 2

二、研究对象界定 5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9

一、学科性质诸论 9

二、学科性质分析 12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16

一、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17

二、演绎性模式还是解释性模式 18

三、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 19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21

第一节 理论奠基时期 21

一、教育学视野的拓宽 22

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3

第二节 学科成形时期 24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 25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 26

一、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9

第三节 范式转换时期 29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31

第四节 学派争鸣时期 33

一、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33

二、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36

第五节 取向修正时期 40

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40

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42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46

一、创建时期 47

二、重建时期 48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51

引言 51

第三章 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53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56

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57

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61

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66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75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76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81

三、“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86

第三节 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 91

一、“后喻型”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 94

二、“前喻型”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 97

第四节 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 100

一、“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 101

二、“非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 105

第四章 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11

一、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113

第一节 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113

二、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117

第二节 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 121

一、经济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 122

二、文化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 130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 142

一、性别地位差异与总体教育机会偏斜 143

二、性别角色差异与分类教育机会偏斜 150

第五章 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55

第一节 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156

一、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156

二、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160

第二节 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166

一、直前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166

二、振荡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175

第三节 社会混变与教育失范 180

一、体制混变与教育失范 182

二、观念混变与教育失范 188

第三编 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 194

引言 194

第六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1):教师 195

一、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 196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196

二、教师的层面社会地位 199

第二节 教师的双重角色 202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202

二、教师的角色冲突 205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权威 207

一、教师权威的源泉 207

二、教师权威的变化 211

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214

一、预期职业社会化 215

二、继续职业社会化 218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位置 222

第七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2):学生 222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 223

二、学生的社会位移 226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 228

一、同辈群体的功能 228

二、同辈文化的类型 233

第三节 学生的家庭背景 235

一、学业差异的家庭背景 236

二、品德差异的家庭背景 241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 244

一、互动性重要他人 245

二、偶象性重要他人 247

第八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1):学校 250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 251

一、规范—功利性组织 252

二、规范—强制性组织 254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结构 256

一、异质性结构 257

二、多权威结构 260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取向 262

一、普遍主义取向 263

二、成就本位取向 266

一、学校组织间的分层 269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分层 269

二、学校组织内的分层 272

第九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2):班级 275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275

一、自功能性 277

二、半自治性 278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281

一、正式结构 281

二、非正式结构 285

一、师生互动 289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289

二、学生互动 294

第四节 班级组织的水平 298

一、水平区分 298

二、水平测量 302

第十章 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305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306

一、四种研究范式 307

二、研究范式分析 310

一、课程的价值认可 313

第二节 课程的价值取向 313

二、课程的价值赋予 317

第三节 课程的地位分等 322

一、异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 322

二、同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 327

第四节 课程的实践命运 329

一、教师对课程的重构 330

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 333

第十一章 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337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339

一、时间构成 339

二、空间构成 343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348

一、教师角色 349

二、学生角色 351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354

一、互动类型 355

二、互动差异 357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359

一、模式分类 359

二、构成要素 363

引言 367

第四编 教育的社会功能 367

第十二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368

第一节 “唯正向功能论”述评 369

一、涂尔干的“功能·目的一体观” 369

二、帕森斯的“功能·期待一体观” 371

第二节 “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述评 376

一、“形成·释放说” 377

二、“期望·实效说” 380

第三节 “负向功能论”述评 382

一、分析的负向功能论 383

二、批判的负向功能论 386

第十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391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区分 391

一、方向区分 392

二、层面区分 39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 400

一、功能取向的确立 401

二、功能行动的发生 404

三、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 406

四、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 409

附:图表索引 4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