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挑战失业的中国  跨世纪中国头号难题与国人的命运
挑战失业的中国  跨世纪中国头号难题与国人的命运

挑战失业的中国 跨世纪中国头号难题与国人的命运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大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275837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
《挑战失业的中国 跨世纪中国头号难题与国人的命运》目录

第一篇 失业:申国跨世纪的头号难题 1

第一章 失业是一个“谜” 3

失业幽灵在中国隐现。失业问题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下岗是计划经济下的就业中断,失业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中断。 3

下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失业。 3

挑战失业为天下第一难事,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支看不见的手? 3

1.1 谈虎色变:失业是否是衡量姓“社”姓“资”的标准 3

●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3

●失业是中性词 7

●失业重返神州大地 10

1.2 轩然大波:从“消灭失业”到“重现失业” 10

●改革推出“首批”失业者 14

●失业者能否承受所有的问题 15

1.3 幽灵隐现:从“显性失业”到“隐性失业” 18

●低“显性失业”与高“隐性失业” 18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19

1.4 冗员泛滥:3000万企业冗员汹涌而至 23

●中国就业:冗员的涌入与囤积 24

●优化组合:砸“铁饭碗”与破“铁工资” 26

●在职失业: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让两个人下岗” 28

●大潮缘起 31

1.5 波涛汹涌: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民工潮” 31

●大潮涌动 33

●“民工潮”:农村第三次解放 37

1.6 壮士断腕:400万政府官员下岗分流 43

●刚性膨胀:机构改革“怪圈”与“官冗现象” 43

●吃饭财政:40个百姓供养一个干部 45

●裁部减员:精简机构带来400万官员下岗分流 46

1.7 东重西轻:空间性劳动力大流动与地区性失业 4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48

●孔雀东南飞 49

●“跳槽”:在不同所有制之间展开 51

1.8 南城北都:各具特色的城市季风 55

●南人北人:大势所趋中各领风骚 55

●外地人与本地人:在磨擦与矛盾中融合与发展 59

●老板与雇员:在冲突中各得其所 61

1.9 稳步攀升:中国的综合失业人口=美国的全部人口 64

●失业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64

●居高不下的失业大军 65

●失业是社会肿瘤,引发社会振荡 67

现代社会的失业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是失业者愿意工作、能够工作却又找不到工作可干? 67

2.1 失业是一道惨淡的风景线 67

市场经济轰然敲响了失业下岗的警钟,失业下岗悄然走向你我他。 67

第二章 失业:一个“硬币”的两面 67

●失业是经济大敌,引发停滞和倒退 70

●失业是心灵杀手,使人心理失衡 73

●失业是人类魔鬼,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75

2.2 适度失业是一种润滑剂 77

●资源优化: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77

●高效保证:经济高效运行的机制 79

●素质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的提高 81

●完善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82

第二篇 根源追索:失业是一种综合症 87

第三章 西方理论:失业根源的西方式探究 89

对失业的探究,西方世界同样走过了从否定失业到承认失业这一不平凡的历程。 89

3.1 古典的失业理论:过高的实际工资导致失业 89

3.2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 90

3.3 菲利普斯的失业理论:失业与通胀交替 92

3.4 结构性失业理论:失业与空位并存 93

3.5 自然失业率理论:劳动市场自动趋向于均衡的就业水平 95

3.6 供给学派的失业理论:供给不足诱发失业 96

3.7 自愿失业理论:对经济的理性预期引发自愿失业 97

3.8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失业理论:二元结构转变引发失业 98

第四章 中国原因:失业根源的东方式分析 100

无失业经济倡导社会主义人人有饭碗。 100

市场经济端掉了“铁饭碗”,搬掉了“铁交椅”,破掉了“铁工资”,任何职业的失业系数都趋于等同。 100

4.1 总量性原因:“错批一个人,误生几亿人” 100

4.2 结构性原因: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 102

●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结构性失业的影响 103

●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变动与调整,加快了排斥劳动力的速度 103

●工业化进程中三大产业间劳动力结构调整产生的失业问题 104

●教育体制对结构性失业的影响 105

4.3 技术性原因:“机器排斥人” 106

4.4 体制性原因:从“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到“五个人的事,三个人做” 107

4.5 周期性原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振动 109

4.6 观念陈旧:“有活不愿干” 111

●心态之一:择业期望值过高 112

●心态之二:苦恋“国有”这块金字招牌 114

4.7 流动不畅:“一个萝卜一个坑” 116

4.8 素质不高:“有活不能干” 119

4.9 农村冲击: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 120

●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不是包袱是活力 121

●劳动力流动不可避免 122

●是抢饭碗还是送饭碗 124

4.10 输出不畅:各路诸侯“窝里斗” 126

4.11 国企亏损: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赢利 132

第三篇 反失业:回眸与现实 139

第五章 男耕女织:悠悠五千年,中国传统谋生的手段 141

西方人只是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 141

“男耕女织”是中国人传统的谋生轨迹。 141

70年代下乡,80年代下海,90年代下岗。 143

6.1 改革前中国的就业特点 143

●中国农村:一首低调恬静的田园诗 143

“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岗”,共产党努力为每个劳动者都造就一个赖以生存的饭碗。 143

第六章 新中国的就业特点 143

●中国城镇:三位一体的劳动制度 145

●就业发展战略与手段:广就业,低工资 146

6.2 控制失业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48

●理性反思:“零失业率”战略目标名不符实 148

●改革行动:由外围边缘部分向体制的核心推进 148

●终成共识:控制失业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52

第七章 严峻现实:一个中国特色情结 155

下岗失业成为中国的一个世纪末现象,一个跨世纪难题。 155

计划经济时代,就业找厂长,市场经济时代,就业找市场。 155

7.1 劳动力供求平衡难 155

7.2 离岗容易离厂难 156

7.3 劳动力进入市场难 158

7.4 失业下岗人员竞争上岗难 159

7.5 择业观念转变难 160

7.6 社会保障到位难 162

7.7 转业、转岗培训难 163

7.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 165

第八章 他山之石:部分国家的反失业情况介绍 169

失业是威胁全世界的一种“癌症”,西方国家一直在向失业开战。 169

治理失业的根本药方是经济的持续增长,申张社会公平是被动的失业治理的核心内容。 169

8.1 美国:拓展失业人员再就业空间 169

8.2 德国:消除失业的根本出路是就业 172

8.3 俄罗斯:独特的失业保障制度和就业计划 176

8.4 加拿大:充分的失业保障制度 178

8.5 芬兰:努力走出失业困境 178

8.6 荷兰:保持低失业率的三大对策 180

8.7 匈牙利:减少失业要靠全社会参与 182

8.8 韩国: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综合对策 183

8.9 新加坡:促进再就业有良方 185

8.10 埃及:为国企下岗者辟新途 186

第四篇 反失业对策:挑战失业浪潮 191

9.1 化包袱为财富: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出发,以劳动力资源替代物质资源 193

“像抓通货膨胀那样抓就业问题”,这是各级政府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 193

第九章 政府导向:无情调整,有情操作 193

失业公开化,就业市场化。政府引导得法,创造宽厚的政策空间,至关重要。 193

9.2 从漠然到警觉:充分就业应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196

●新特点呼唤新思路 196

●总体设计,手段灵活 204

9.3 对症下药:着力推行各种形式的差别就业政策 209

●企业差别就业政策 210

●劳动者的差别就业政策 211

9.4 警钟长鸣:全面建立解决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杠杆 213

●就业预警系统 214

●建立就业基金 215

●总量政策:以发展为重心扩大社会总需求 216

●产业政策:着力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217

●投资政策:加大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投入力度与扩大民间直接投资相结合 225

●稳定非国有经济政策,发展非国有经济和逐步转换用工机制 228

●大力发展国内劳动力市场 233

●劳务输出:开拓国际劳动力市场 237

●人力资源开发 238

●缩短工时,减少劳动供给 241

9.5 保持经济不断增长 243

9.6 实行适度失业政策 245

9.7 控制劳动力增长 247

9.8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 2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其管理 250

●进军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 254

●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255

●发展私人资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空间 256

斩断失业下岗者思想上的“后路”,事关这轮世纪末大调整成功与否。 258

10.1 隐性失业显性化 258

治理失业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献爱心,共努力。 258

第十章 社会行动:共赴阳光地带 258

10.2 握好“减震器”与筑好“安全网” 262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263

●“稳定器”将转向何方 268

10.3 激发活力:健全职业技术开发体系,逐步形成劳动就业的培训机制 282

●素质决定再就业 282

●搞好职业培训 284

10.4 加强树立新型择业观的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 289

10.5 做好国企改革和脱困工作 291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92

●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293

第十一章 个人自救:靠天靠地,还要靠自己 297

就业是一场体力、智力、心理的全方位的竞争。 297

对大多数失业下岗者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不是机会,也不是命运,而是自己。 297

找一个适合你的工作:什么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领域都敢创新。 297

11.1 及早觉醒是上策:走出阴影,直面现实 297

11.2 改变你的就业观 300

●主动就业 300

●储备就业 302

●跨所有制就业 303

●跨城乡就业 305

●跨区域就业 306

●跨国界就业 307

●艰苦就业 307

●创新就业 308

11.3 先培训,后就业:重新操练人生,多点谋生本领 310

●第三次浪潮:技能储备 310

●技能储备:对就业竞争的积极回应 311

●技能培训:再就业的金钥匙 313

11.4 求职abc 316

●求职前准备 316

●了解就业市场 317

●正确认识自我 321

●拟定求职战略 322

●找一个适合你的工作 325

11.5 失业者自救典范 327

●告别伤心,走上阳光之路 327

●面对挑战,更上一层楼 328

●先生妈咪,乐得其所 329

●人生无终生职业 330

●下岗是人生的新起点 331

●大学生转变观念,终成“城市美容师” 332

●失业者苦练技能,再显人生风采 333

●下岗也是机遇,关键是战胜自己 334

●自愿下岗,再创辉煌 335

第五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工程” 337

第十二章 “软着陆”之后:就业问题取代通胀问题成为中国的突出问题 339

于国、于民、于己,下岗失业之事,不亚于毒品、黄祸。这个跨世纪难题的严峻性和危害性,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339

千万下岗职工面临生存压力,关乎中国改革与发展走向。 339

12.1 就业问题: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339

●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339

●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 342

●“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有区别 346

12.2 中国特点: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 347

12.3 下岗失业不能归咎于改革 350

●改革加速了“后短缺经济”时代的到来 350

●失业率上升不是由于实行宏观调控政策 352

第十三章 下岗失业与市场经济共生共存 355

下岗失业,是改革的必然抉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55

再就业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创举。 358

14.1 历程回首:再就业工程的进展与经验 358

再就业工程是“一号工程”、“民心工程”、“社会工程”。 358

第十四章 道路选择: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希望工程” 358

●两个阶段:再就业工程由点到面全面推进 359

●十大进展:再就业工程硕果累累 360

14.2 必由之路:再就业工程的对策措施 365

●把促进就业和控制失业真正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66

●统筹规划,确保重点 367

●创造就业机会 367

●转变观念 371

●保护职工利益,解除下岗职工后顾之忧 373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374

●加大对再就业的投入 375

●成立国务院再就业工作领导机构 376

第十五章 再就业思路对策集锦 377

根除下岗失业,要靠一个民族整体的觉醒和理性。 377

多角度、多层次寻找就业新思路和新对策,使再就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77

15.1 拓宽就业思路 377

●我国就业政策首次重大调整 377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378

●加强领导,制定措施 378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体思路 37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分流不同类型下岗职工新思路 378

●筹措经费,严格管理 379

●实行待岗证制度,建立常规机制 379

●成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托管服务中心 379

●引导有序,广开就业门路 380

●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380

●规范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对象 380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38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 380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81

●可供下岗人员选择的社会需要 382

●建设再就业工程的跨世纪思路 382

●再就业要树立市场观念 383

15.2 转变就业观念 383

●再就业工程应当和发展非国有经济结合起来 385

●再就业者要更新观念 386

●用人单位也要转变观念 386

15.3 广开就业渠道 386

●从宏观政策上拓宽就业渠道 386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再就业 387

●“化整为零”解决失业 387

●合作制是再就业的一面旗帜 388

●下岗职工再就业八法 388

●下岗职工可投身于有待开发的职业市场 389

●坐在家里赚钱是下岗职工新的再就业之路 389

●发展社区服务是再就业的新途径 390

●培育“方便市场”,拓展赚钱门道 391

●创办卫校为下岗职工创造就业机会 394

●下岗职工有组织地“上山下乡” 394

●天津市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办法拓宽了就业渠道 395

●学术界关于促进就业的对策 396

16.1 天津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397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就业明星效应的示范作用不可估量。 397

●真正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真的有路可走了 397

就业难,失业了再就业难乎其难。难乎其难之事,再就业明星做到了。 397

第十六章 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397

再就业明星是时势造就的,也是全社会的一笔财富。 397

●命运不相信眼泪 398

●再就业同样需要有敬业精神 398

●生活应该永远去冲刺 399

●多一手本领,多一个饭碗 399

16.2 东北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400

●自强自立是再就业之本 400

●路在自己脚下 400

●不捧铁饭碗,照样做贡献 401

●下岗职工有能力,理应为国分忧 402

●将个人融于社会,活得才有意义和乐趣 402

16.3 安徽下岗劳模如是说 403

●劳模也要吃饭,也要面向市场 403

16.4 湖北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404

●开发荒滩,大有作为 404

16.6 上海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405

●把再就业作为再创业 405

16.5 山东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如是说 405

●人无贵贱高低之分,双手自己养活自己 405

第六篇 就业革命:知识经济与就业转变 407

第十七章 劳动要素:由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 409

传统经济以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为主导型劳动要素。 409

知识经济以知识资本为主导型劳动要素,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 409

17.1 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土地与资金是主导要素 409

17.2 知识经济时代:新文明诞生,知识成为资本 410

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流。 414

18.1 农业经济时代:依靠人力或兽力从事生产者居多 414

传统经济时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 414

第十八章 就业结构:由从事直接生产者为主向从事知识生产与传播者为主转变 414

18.2 工业经济时代:依靠机械力从事生产者居多 415

18.3 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生产者居多 416

第十九章 就业机会:由间接减少向直接创造转变 419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导致“机器排斥人” 419

知识经济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19

19.1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导致“机器排斥人” 419

19.2 知识经济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21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技术产业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424

20.1 知识与技术替代传统劳动 424

第二十章 就业导向:由传统劳动向知识与技术替代劳动转变 424

20.2 知识经济呼唤全新的知识型劳动力 425

第二十一章 就业政策:由外延式就业增长取向向内涵式就业增长取向转变 427

传统经济对增加直接就业的作用明显,但潜力有限。 427

知识经济强化了产业对就业的容纳能力。 427

21.1 就业政策与经济形态相关联 427

21.2 转变就业政策取向,促进内涵式就业机会增长 428

第二十二章 就业模式:由美国模式、西欧模式向第三种模式转变 431

世界各国逐渐转向“两手”并用,“两手”都要硬,以创造一种具有革新能力的就业模式。 431

22.1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431

22.2 知识经济与第三种就业模式 432

第二十三章 就业观念:由重身份、行业、时间、空间向重知识、重发展转变 436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纷纷走出工厂和办公室,工作家庭化引发就业方式的革命。 436

以新型“全领”与“粉领”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将独领风骚,成为社会的时尚阶层。 436

23.1 自主就业成为必然,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就业的先决条件 436

23.2 工作家庭化成为新就业方式 439

23.3 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和闲暇一体化 442

23.4 蓝领减少,白领、钢领增加,金领、粉领成为时尚阶层 444

23.5 科学家创新可贵,企业家创新重要 445

附录 447

再就业政策及有关办法 447

主要参考文献 4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