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  1  区域地质  第19号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  1  区域地质  第19号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 1 区域地质 第19号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6004076
  • 页数:69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西南气候下一篇:贵州省区域地质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 1 区域地质 第19号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目录

目录 1

绪言 1

第一篇 地层 5

第一章 前长城系 7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7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8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8

第二章 长城系 17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17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18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18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27

第三章 蓟县系 30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30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31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31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42

第四章 青白口系 44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44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44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46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54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57

第五章 震旦系 57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58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59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68

第六章 寒武系 70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70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71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72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84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89

第七章 奥陶系 89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90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92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113

第五节 关于奥陶—志留系 118

第八章 志留系 120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120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121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122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138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141

第九章 泥盆系 141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142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144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165

第十章 石炭系 171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171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172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173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198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203

第十一章 二叠系 203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204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205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220

第十二章 三叠系 224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224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225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226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239

第十三章 侏罗系 244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244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245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246

第四节 生物群特征及对比 260

第五节 岩相古地理 264

第十四章 白垩系 269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269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269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271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287

第十五章 第三系 290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290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291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292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 304

第十六章 第四系 305

第一节 地层分区及其特征 305

第二节 地层划分及界线 306

第三节 地层系统及对比 308

第四节 古气候概况 319

第二篇 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21

第一章 概述 321

第一节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分布 321

第二节 岩浆岩时代确定的依据和岩石命名原则 322

第一节 元古代火山岩 324

第二章 元古代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24

第二节 元古代侵入岩 332

第三节 元古代岩浆作用 339

第三章 早古生代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41

第一节 早古生代火山岩 341

第二节 早古生代侵入岩 359

第三节 早古生代岩浆作用 377

第四章 晚古生代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80

第一节 晚古生代火山岩 380

第二节 晚古生代侵入岩 395

第三节 晚古生代岩浆作用 420

第一节 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 423

第五章 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423

第二节 中生代、新生代侵入岩 430

第三节 中生代、新生代岩浆作用 447

第三篇 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449

第一章 绪言 449

第二章 变质期次、变质地质单元、变质作用类型划分 454

第三章 区域变质岩 460

第四章 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477

第一节 岩石类型描述 477

第二节 马鬃山混合岩区地质特征 482

第三节 混合花岗岩地质特征 486

第四节 混合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因标志 488

第五节 混合花岗伟晶岩化带地质特征 488

第六节 交代作用特征 490

第七节 混合岩化作用控制因素讨论 491

第五章 变质岩原岩恢复、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 493

第一节 变质岩原岩成因类型恢复 493

第二节 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 500

第三节 变质岩微量元素特征 500

第六章 各变质地质单元主要特征 505

第一节 含矿变质建造 530

第七章 变质成矿作用 530

第二节 变质作用对前变质矿床的改造 533

第三节 变成矿床及变质作用特征 535

第四节 变质热液及混合岩化成矿作用 536

第四篇 地质构造 539

第一章 概述 539

第一节 甘肃省地质构造概况 539

第二节 构造体系划分 543

第二章 地壳运动时期的划分 546

第一节 前中元古代地壳运动 546

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 547

第三节 早古生代地壳运动 549

第四节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 550

第五节 中生代地壳运动 552

第六节 新生代地壳运动 555

第三章 纬向构造体系 557

第一节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 557

第二节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 563

第三节 区域东西向构造带 567

第四章 经向构造体系 569

第一节 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 569

第二节 区域南北向构造带 569

第一节 古河西构造体系 571

第五章 多字型构造体系 571

第二节 河西构造体系 576

第三节 华夏构造体系 578

第四节 新华夏构造体系 580

第六章 山字型构造体系 584

第一节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 584

第二节 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 587

第三节 文县山字型构造体系 590

第七章 旋扭构造体系 591

第一节 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 591

第二节 陇西旋卷构造体系 592

第四节 帚状构造体系 595

第三节 宋梁山旋卷构造体系 595

第八章 体系归属不明的构造带 598

第一节 阿尔金山构造带 598

第二节 阿拉善弧形构造带 599

第三节 其它构造带 600

第九章 构造复合、应力场分析及与一些地质问题关系的讨论 602

第一节 构造复合 602

第二节 构造应力场分析 603

第三节 构造体系与一些地质问题关系的讨论 604

第一章 前中元古代地质发展史 609

第五篇 区域地质发展史 609

第二章 中晚元古代地质发展史 611

第三章 早古生代地质发展史 614

第四章 晚古生代地质发展史 617

第五章 中生代地质发展史 621

第六章 新生代地质发展史 624

结语 626

图版及说明 631

主要参考文献 641

附录:变质矿物代号 645

英文摘要 6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