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群体遗传学导论
群体遗传学导论

群体遗传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繁玲,韩立新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09024938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
《群体遗传学导论》目录

绪论 1

一、群体遗传研究 1

(一)生物的群体性 1

(二)孟德尔群体 2

(三)群体遗传学 3

二、学科发展简史 4

三、基本研究手段与概念 6

(一)模式 7

(二)群体增长模式 8

(三)进化群体 10

(四)微进化与大进化 10

第一章 群体的遗传结构 12

一、基因频率 12

(一)基因型频率 12

(二)基因频率 13

(三)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 16

二、哈迪一温伯格定律 17

(一)哈迪一温伯格定律 17

(二)交配型频率 21

(三)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应用 25

(四)遗传平衡的检验 28

三、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扩展 31

(一)复等位基因 31

(二)性连锁基因 34

(三)两个及多个基因座位 39

四、非随机交配 50

(一)聚类交配 50

(二)反聚类交配 51

第二章 系统性过程 52

一、迁移 52

二、突变 55

(一)非频发突变 55

(二)频发突变 57

(三)回复突变 59

三、选择 63

(一)选择与适应度 64

(二)选择与显性程度 72

(三)选择效果 83

第三章 系统性平衡 87

一、突变与选择的均势 87

(一)遗传死亡 87

(二)突变与选择间的平衡 89

(三)平衡的改变 96

二、选择与迁移的平衡 97

三、杂合子优势 101

(一)平衡值 101

(二)遗传负荷(分离负荷) 102

(三)选择作用的检验 103

(四)适应度超显性的原因 107

四、遗传多态性 110

(一)概念 110

(二)多态性的起因 111

第四章 理想小群体 119

一、离散作用概述 119

(一)离散性作用 119

(二)随机漂变 120

(三)基本研究途径 121

二、理想群体 121

(一)群体再分 121

(二)理想简化条件 122

(三)理想群体的形成 122

三、基因取样 124

(一)基因频率方差 124

(二)等位基因的固定 132

(三)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136

四、近交过程 140

(一)基本概念 140

(二)近交系数的世代变化 143

(三)基因频率方差 150

(四)基因型频率 150

第五章 普遍小群体 158

一、有效群体大小 158

(一)排除近亲交配 160

(二)雌雄数目不同 162

(三)群体大小的周期变化 164

(四)家系大小的数量变异 166

(五)最低限度近交 169

(六)世代重叠 170

二、近交系数的估算 171

(一)根据群体繁育结构 173

(二)根据基因频率方差 173

(三)根据杂合子频率 174

(四)根据系谱 174

三、系统过程的作用 176

(一)中性突变 177

(二)频发突变与迁移 180

(三)选择 186

四、自然群体内的随机漂变 189

第六章 系谱群体与近交 192

一、系谱化群体 193

(一)个体的近交系数 193

(二)共祖度 197

二、规则的近交体系 203

(一)近亲交配 203

(二)固定 211

(三)反复固交 211

三、部分近交体系 217

(一)杂种后代群体 218

(二)混合交配 220

四、层次结构群体 224

五、近交体系内的系统过程 228

(一)突变 228

(二)利杂选择 229

第七章 非随机交配 234

一、非随机交配现象 235

二、正聚类交配 237

(一)简单模式 237

(二)完全同型交配 240

(三)关于数量性状的聚类交配 242

(四)聚类交配的实例 246

(五)融合配子间的相关 247

三、反聚类交配 249

(一)自交不育 249

(二)稀有基因型效应 251

(三)完全异型交配 252

(四)不完全异型交配 253

四、其它聚类交配形式 256

(一)同型回避 257

(二)显性同型交配受阻 260

五、自然选择的作用 263

第八章 遗传负荷与适应度 265

一、遗传负荷的定义 268

二、突变负荷 269

三、分离负荷 272

四、代换负荷 276

五、适应度与自然选择 282

(一)适应度及其组成部分 282

(二)适应度与数量性状 284

(三)自然选择的基本方式 290

六、群体内的数量变异 292

(一)适应度的选择响应 292

(二)突变引起的变异 294

(三)数量变异基因 295

第九章 中性学说与选择学说 298

一、两个对立的学说 298

二、中性学说 300

(一)中性学说 300

(二)中性概念 301

(三)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学说 303

(四)中性突变的性质 309

(五)中性学说的预测 312

三、中性学说的理论探讨 317

(一)杂合子频率分布 317

(二)杂合度方差 318

(三)种间遗传距离 321

四、关于选择学说的探讨 323

五、发展趋势的展望 327

第十章 物种形成 333

一、物种概念 334

(一)物种定义 334

(二)形态学物种与生物学物种 336

(三)进化物种 338

(四)物种定义的缺陷 338

二、隔离机制 339

(一)空间隔离 340

(二)生殖隔离 344

(三)生殖隔离的起源 348

三、物种形成模式 351

(一)异地物种形成 352

(二)邻近物种形成 357

(三)同地物种形成 358

(四)突发物种形成 359

四、物种差异遗传学 360

(一)染色体差异 361

(二)结构基因 362

(三)调节基因 366

五、种群间遗传距离 366

(一)Sneath遗传相似指数 367

(二)根井(Nei)相似指数 369

(三)遗传距离 370

(四)遗传距离实例 371

习题 374

主要参考书目 3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