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钢主编;朱瑞熙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010023050
  • 页数:73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1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4

第二章 皇帝制度 10

第一节 皇位继承 10

第二节 皇帝的权力 14

第三节 皇储制度 38

第四节 宫廷制度 49

第五节 宗室与外戚制度 59

第六节 内侍制度 73

第七节 经筵制度 91

第三章 中央决策体制 98

第一节 中央决策机构 98

(一)皇帝坐殿视朝听政 99

(二)宰执在二府理政和议政 112

(三)朝廷官员集议 120

(四)制置三司条例司、国用司、讲议司、机速房等官署的兴废 125

第二节 决策的依据和信息传递渠道 134

(一)二府(或三省和枢密院)分班或合班奏事 134

(二)臣僚章奏 138

(三)臣僚上殿奏事 142

(四)大臣留身奏事 147

(五)台谏官的“本职公事” 149

(六)监司和帅司的奏报 151

(七)经筵官的议论 153

(八)士民的上书 156

第三节 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 159

(一)圣旨的形成和颁布 159

(二)各级官府的执行程序 163

第四节 运行机制 168

(一)内廷与外朝 169

(二)朝议与廷争 171

(三)执奏与封驳制度 174

(四)皇帝的最终裁决权 177

第五节 决策的特点与效应 183

(一)决策的特点 183

(二)后果 189

第四章 中央行政体制 192

第一节 宰辅制度 192

(一)中书门下元丰改制、三省合一后的宰辅体制 193

(二)枢密院的编制、人选、下属机构及其职权范围 202

(三)宰相事权分割到集中的过程 211

(四)相权和皇权的关系 217

(一)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和各寺、监、局的编制、人选 220

第二节 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220

(二)职能分工及其变化 238

(三)机制运转方式 248

第三节 宗室和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254

(一)组织机构 254

(二)职掌 257

(三)运行机制 259

第四节 少数民族和对外事务管理制度 269

(一)组织机构 270

(三)运行机制 272

(二)职掌 272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 282

第一节 地方行政系统 282

(一)府州军监、县镇寨、乡里等的设置 282

(二)编制和人选 288

(三)职权范围 304

(四)保甲制 315

第二节 中央派出机构及其机制转换 320

(一)路的设置 320

(二)路的漕司和宪司、仓司、帅司及饷司的设置 322

(三)编制和人选 328

(四)职掌 336

(五)机制转换 343

第三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349

(一)帅、漕、仓、宪等互不统属 349

(二)府州军监的军权、财权、司法权的逐步减少 351

(三)同级长官互相牵制 354

(四)运行机制的特点 356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58

(一)集权和分权的演变 358

(二)集权与分权的争斗 360

(一)立法的机构和人选 365

第一节 立法制度 365

第六章 立法和司法制度 365

(二)各种法典和法规汇编 374

(三)立法程序 406

第二节 司法制度 415

(一)朝廷各司法机构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 415

(二)都城各机构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 456

(三)路、府州军监、县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 460

(四)制勘院 476

第七章 监察制度 479

第一节 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朝廷第一监察系统 479

(一)御史台和谏院的设置 479

(二)御史台和谏院官员的编制和人选 481

(三)御史台和谏院官员的任命制度 488

(四)台谏系统监察权的行使 492

第二节 以给事中和中书舍人为主的朝廷第二监察系统 509

(一)给、舍封驳系统的编制和人选 509

(二)封驳系统监察权的行使 511

第三节 路级监察系统 515

(一)监司和帅司、走马承受公事所的设置 515

(二)监司和帅司、走马承受公事所的编制和人选 518

(三)监司和帅司、走马承受所系统监察权的行使方式 523

(一)通判厅的设置 528

第四节 州级监察系统 528

(二)通判厅的编制和人选 529

(三)通判权力的行使方式 532

第五节 宋朝各监察机构的权力制衡关系 533

第六节 宋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538

第八章 军事制度 546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的指挥系统 547

(一)皇帝与军权 547

(二)北宋的中央指挥系统 549

(三)北宋地方的军事机构 552

(四)宋神宗时军制的变化 554

(五)南宋的指挥系统 556

第二节 兵种、编制与管理体制 560

(一)兵种 560

(二)军事编制 566

(三)募兵制的实行与作用 570

(四)管理体制 572

第三节 军器制度 583

第四节 对宋朝兵制的评价 587

第九章 财政管理制度 590

第一节 三司财政管理制度 590

第二节 户部财政管理制度 596

第三节 内藏库管理制度 602

第四节 元丰、左藏等库财政管理制度 610

(一)元丰等库 610

(二)左藏库和左藏南库 612

(三)左藏封桩库 614

第五节 地方财政管理制度 616

(一)路级理财机构 618

(二)州、县级理财机构 626

第十章 人事管理制度 632

第一节 科举和学校考选制度 632

(一)科举制度 632

(二)学校考选制度 636

(一)荫补制度 640

第二节 荫补和流外补选等制度 640

(二)流外补选制度 642

(三)进纳、军功等授官制度 647

第三节 官员的品阶、加官和俸禄制度 650

(一)文、武官的品阶制度 650

(二)加官制度 654

(三)俸禄制度 657

第四节 官员铨选制度 660

(一)铨选机构 660

(二)任用制度 662

(三)铨试和呈试制度 665

(四)叙迁制度 668

(五)选人磨勘改官制度 670

(六)边远地区铨选制 673

(七)荐举制度 676

(八)考课制度 679

(九)奖惩制度 682

第五节 官员致仕制度 688

(一)致仕的年龄、条件和手续 688

(二)官员致仕后的俸禄待遇 689

(三)官员致仕时和致仕后升转官资 689

(四)官员致仕时的“恩荫”待遇 690

(五)官员致仕时的“恩例”待遇 691

(七)致仕官复出任职 692

(六)官员致仕后叙封、封赠、回授亲属官爵 692

(八)奖励措施 693

(九)惩罚措施 694

第六节 官员休假制度 695

(一)各种节假 695

(二)旬假 697

(三)忌日假 698

(四)官员的婚嫁假和丧假 698

(五)病假和事假 699

(六)其他假 700

(一)亲属回避 701

第七节 官员回避制度 701

(二)地区和产业回避 707

(三)交往回避 710

(四)其他嫌疑回避 712

第八节 吏胥制度 713

(一)吏胥的类别和来源 714

(二)吏胥的职掌和资级、俸禄 718

(三)吏胥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721

第九节 各种行政法规 724

(一)一司条法 725

(二)吏部条法 7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