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列车运行组织及通过能力理论
列车运行组织及通过能力理论

列车运行组织及通过能力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思继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13012620
  • 页数:592 页
图书介绍:
《列车运行组织及通过能力理论》目录

目 录 1

序 1

前言 1

1. 列车运行图系统 1

1.1列车运行图概述 1

1.1.1列车运行图的基本概念 1

1.1.2列车运行图的任务 1

1.2列车的分类 3

1.3供铁路内部使用的列车运行图 4

1.3.1列车运行图系统技术文件 4

1.3.2图形列车运行图 4

1.3.3列车时刻表和跨局货物列车时刻表 11

1.3.4列车目录 16

1.3.5区段别列车运行计划 16

1.3.6道口列车运行计划 17

1.3.7车站接发列车程序 18

1.3.8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22

1.3.9货车输送过程计划 38

1.3.10始发直达列车运行计划 54

1.4供社会使用的列车运行图 67

1.4.1时刻表系统技术文件 67

1.4.2旅客运输列车时刻表 68

1.4.3货物运输时刻表 71

1.4.4国际货物列车时刻表 85

1.5货物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工作程序 85

1.6按列车运行图组织日常运输工作的方法 89

1.6.1空车供应计划 90

1.6.2货车输送计划 92

1.6.3调度指挥工作 93

2.1.2列车运行时间 109

2.1.1单项作业 109

2.1列车运行过程的单项作业时间 109

2. 列车运行过程分析 109

2.1.3列车在站停留时间 119

2.1.4列车占用区间、运行进路和站线时间 123

2.2列车间隔时间 127

2.2.1单向行车区间的列车间1隔时间 127

2.2.2闭塞区间的划分 133

2.2.3 自动闭塞区间的信号机分布 139

2.2.4 多显示的区间信号 143

2.2.5双向行车区间的列车间隔时间 147

2.2.6区域列车间隔时间 150

2.2.7德国铁路确定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实用方法 151

2.3车站列车运行进路 164

2.3.1敌对进路汇总表 164

2.3.2运行进路图 166

2.4.1一般车站的列车间隔时间 167

2.4车站列车间隔时间 167

2.4.2具有跟踪列车行进信号机车站的列车间隔时间 168

2.5随机的列车运行交叉干扰 173

2.5.1干扰概率 173

2.5.2干扰时间 175

2.6车站等待发车时间的计算 180

2.6.1排队模型的描述 180

2.6.2车站发车平均排队长度 181

2.6.3车站发车等待时间 182

2.7非正常列车运行情况 184

2.7.1列车运行干扰 184

2.7.2铁路行车事故 186

2.7.3作业干扰 186

2.7.4列车晚点 187

3.1.1运行列车组 192

3. 列车运行图结构分析 192

3.1列车运行图结构 192

3.1.2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 200

3.1.3车站列车出发的概率分布 202

3.2列车对区段的占用 204

3.2.1一个区间的占用 204

3.2.2区间占用的排队问题 215

3.2.3整个区段的占用 219

3.3越行和会车 223

3.3.1列车运行图的列车置换 223

3.3.2停车越行 227

3.3.3不停车越行 234

3.3.4停车会车 235

3.3.5不停车会车 239

4.1进入晚点的分布函数 243

4. 列车晚点和缓冲时间 243

4.2缓冲时间的分布函数 246

4.3单个列车后效晚点的数值 247

4.3.1列车等级相同时晚点向第二列车的传播 247

4.3.2列车等级相同时第一列车的列车后效晚点 250

4.3.3 第一列车为优先列车时第二列车的列车后效晚点 250

4.3.4第二列车为优先列车时第一列车的列车后效晚点 251

4.4两特定列车间的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53

4.4.1列车等级相同时与有效缓冲时间相关的第二列车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54

4.4.2列车等级相同时与有效缓冲时间相关的第一列车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55

4.4.3第一列车为优先列车时与有效缓冲时间相关的第二列车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56

4.4.4 第二列车为优先列车时与有效缓冲时间相关的第一列车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56

4.4.5列车等级相同时的综合列车后效晚点 256

4.4.6列车等级不相同时的综合列车后效晚点 258

4.5多种列车排列顺序组合条件下的平均列车后效晚点 260

4.6有较大列车进入晚点时的晚点传播 261

4.7列车后效晚点的传播 266

4.8作为列车运行质量指标的列车后效晚点 269

4.8.1列车后效晚点总值 269

4.8.2列车后效晚点总值的检验 275

4.8.3实际区段理论列车后效晚点总值的分析 278

4.9列车后效晚点概率 284

4.9.1按计划顺序运行两列车间的列车后效晚点 284

4.9.2未按计划顺序运行列车间的列车后效晚点 288

4.9.3出发晚点、原因晚点和列车后效晚点的总晚点 292

4.10列车终点晚点 294

4.10.1列车终点晚点分布函数的推导 294

4.10.2允许的旅客列车终点晚点 299

4.11必要平均缓冲时间的查定 300

4.12.1列车束的缓冲时间 304

4.12短缓冲时间的随机聚集 304

4.12.2短缓冲时间的聚集概率 305

4.12.3最密集的列车束 310

4.13较长缓冲时间的随机聚集及对区间通过能力影响 314

4.13.1 较长缓冲时间的聚集 315

4.13.2与短时间双向行车延续时间相关的通过能力 320

4.14按直通货物列车被越行频率测定的缓冲时间 327

4.15按列车运行图的列车运行干扰测定的缓冲时间 331

4.16按运行图最密集列车束测定的缓冲时间 335

4.17常量缓冲时间的测定 341

4.17.1常量缓冲时间下的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 341

4.17.2在常量缓冲时间和少量进入晚点条件下的高层次列车后效晚点 342

4.17.3在出现部分列车运行干扰条件下的高层次列车后 343

效晚点 343

4.17.4固定列车运行顺序条件下的计算公式 346

4.18.1一次会车需要的缓冲时间 348

4.18单线区间的平均缓冲时间 348

4.18.2出现纯会车停车的概率 351

4.1 8.3出现一定数值缓冲时间的概率 352

4.18.4必要的平均缓冲时间 354

4.19测定缓冲时间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处理 355

4.19.1近似方法的处理 355

4.19.2晚点统计表 368

5. 列车越行时间的计算 371

5.1列车越行时间 371

5.1.1区域列车间隔时间和运行图列车间隔时间 371

5.1.2列车越行时间的构成因素 374

5.1.3最小越行间隔时间 377

5.1.4列车越行的分析 380

5.1.4.1正常情况列车越行的分析 380

5.1.4.2特殊情况列车越行的分析 382

5.1.5越行引起的计划外等待时间 385

5.2列车越行时间计算的基础 389

5.2.1区域列车间隔时间 389

5.2.2平均缓冲时间 397

5.3计划列车越行时间的计算 398

5.3.1运行列车组频数 398

5.3.2列车越行次数 400

5.3.3等待越行时间 411

5.3.4等待越行时间的逆向移动 416

5.3.5最小越行间隔的分析计算 418

5.3.6越行后等待发车时间 421

5.4计划外列车越行时间的计算 429

5.4.1列车晚点情况 429

5.4.2越行次数 430

5.4.3等待越行时间 434

5.5.1慢速列车的最有利时间位 435

5.4.4最小越行间隔时间和等待发车时间 435

5.5等待越行时间的近似计算方法 435

5.5.2越行站的等待越行时间 438

5.5.3越行停车次数 441

5.5.4因越行产生的旅行时间损失总值 444

5.6计算实例 444

5.6.1区段的选择 444

5.6.2列车运行状况分析 446

5.6.3时间—距离曲线和区间锁闭时间梯形图 452

5.6.4区域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 453

5.6.5等待时间的计算 455

5.6.6计算结果的评价 462

6.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及其计算 473

6.1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473

6.1.1决定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因素 473

6.1.2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种类 474

6.2缓冲时间 475

6.2.1单向行车区间的必要平均缓冲时间 475

6.2.2双向行车区间的必要平均缓冲时间 476

6.3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 476

6.3.1区间通过能力 476

6.3.2最小通过能力 477

6.3.3受线路施工影响的限制通过能力 477

6.3.4受夜间休息影响的限制通过能力 478

6.3.5小时通过能力 478

6.3.6没有缓冲时间的小时通过能力 478

6.3.7常量缓冲时间的小时通过能力 479

6.4计算单向行车区段通过能力的实例 479

6.4.1计算任务 479

6.4.2有关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规定 480

6.4.3最小列车追踪时间的确定 481

6.4.4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488

6.4.5缓冲时间的确定 491

6.4.6通过能力的计算 493

6.4.7最小通过能力的计算 493

6.4.8最繁忙阶段小时通过能力的计算 494

6.4.9没有缓冲时间的小时通过能力 494

6.4.10受线路施工影响的限制通过能力 495

6.5计算地铁区段(固定缓冲时间)通过能力的实例 496

6.5.1计算任务 496

6.5.2计算的依据 496

6.5.3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496

6.5.4缓冲时间的确定 496

6.6计算单线双向行车区段通过能力的实例 498

6.6.1计算任务 498

6.5.5小时通过能力的计算 498

6.6.2计算的依据 499

6.6.3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499

6.6.4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500

6.6.5缓冲时间的确定 504

6.6.6通过能力的计算 507

7. 编组站设备能力及其计算 509

7.1编组站设备能力 509

7.2驼峰设备改编能力的计算 512

7.3车站其他设备通过能力对编组站通过能力的影响 513

7.3.1到达场接车能力的影响 513

7.3.2调车场容车能力的影响 515

7.3.3出发场接车能力的影响 519

7.4牵出线改编能力的计算 520

7.5.1双峰编组站通过能力 521

7.5.2双推双溜驼峰编组站通过能力 521

7.5双峰编组站和双推双溜驼峰编组站通过能力的计算 521

7.6计算实例 523

7.6.1驼峰设备改编能力 523

7.6.2编组站通过能力 524

7.6.3驼峰设备小时改编能力 525

7.6.4编组站车流结构条件通过能力 525

7.6.5到达场接车能力的影响 526

7.6.6调车场容车能力的影响 531

7.6.7出发场接车能力的影响 535

. 最佳区段负荷的分析计算 537

8.1计算方法的描述 537

8.1.1间题概述 537

8.1.2列车运行的相关因素 538

8.1.4能源消耗的分析 539

8.1.5生产率 539

8.1.3时间消耗的分析 539

8.2列车牵引支出 541

8.2.1列车牵引支出的计算方法 541

8.2.2计算公式 542

8.3计算过程的说明 551

8.3.1生产支出的计算 551

8.3.2生产率的计算 552

8.3.3等待时间的计算 554

8.3.4消耗的计算 557

8.3.5列车牵引支出的计算 557

8.4计算实例 557

8.4.1计算区段 557

8.4.2客货列车数比例关系模型 559

8.4.3列车运行数据的计算 561

8.4.4列车牵引支出计算参数的说明 567

8.4.5计算结果的分析 5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